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考点整理篇一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欢迎阅读。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 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者。
注意事项: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同时,凡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但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最佳。如果汗除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易耗气伤津,甚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临证使用解表剂,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需考虑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
1.麻黄汤
组成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为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以发汗解表,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闭,为方中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故用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与麻黄伍用可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并能透营达卫,而除寒热、疼痛之症,为方中之臣药,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本证之喘,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皆上行而散,故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为甘缓之品,调和诸药,并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有使药而兼佐药之意。
化裁应用: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燥、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参三拗汤)。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参华盖散)。
2.桂枝汤
组成药物: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温经通阳,解肌发汗以散肌表之风寒,用之以调卫为君药;芍药酸苦微寒,益阴敛营,以固在内之营阴,并用以合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一散一收,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芍药酸敛而不碍邪,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之中有调卫散邪之功。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调卫,又能温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助芍药合营阴,二药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均为佐药。炙甘草既益气和中,与大枣同用,助白芍和营,有安内攘外之功,为佐药;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化裁应用: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风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参桂枝加葛根汤)。有咳喘气急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表证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这,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参桂枝加桂汤)。腹满时痛者,则当备用芍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参桂枝加芍药汤)。
3.小青龙汤
组成药物: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
配伍意义:麻黄、桂枝相配以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且麻黄肃降肺气以助里饮之化,为方中君药,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学,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化裁应用: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4.九味羌活汤
组成药物: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配伍意义:羌活辛温芳香,上行发散,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除在表之风寒湿邪最宜,故为方中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既合诸辛温之品祛风发表,又缓羌活辛温之燥烈;苍术辛苦温燥,即可发汗助羌活以散表湿,又可入脾以防外湿而致内湿之变,二药合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寒祛风,又能行气活血,宣痹以除头身疼痛;黄芩泄气分之热,生地泄血分之热,并兼防诸辛温香燥之药伤津之弊,共为方中之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5.止嗽散
组成药物: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配伍意义: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药
1.银翘散
组成药物:连翘、银花、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重用金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共为君药。薄荷、荆芥穗、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共为臣药,其中豆豉、荆芥穗虽为辛温解表之品,但温而不燥,又与银花、连翘同用,其温性被制约,而增强其疏散透表之力,为去性存用之法。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桔梗宣肺利咽,甘草生用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均为佐药。其中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而兼为使药。
辛凉轻剂—桑菊饮;
辛凉平剂—银翘散
辛凉重剂—白虎汤。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药物: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证候:症见身热不解,喘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配伍意义:麻黄宣肺平喘,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为君药。辅以辛甘大寒之石膏,善清肺热,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麻黄辛温发表之性减弱,而以宣肺平喘为功,二药相伍,一清一宣,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宣利肺气,助麻黄、石膏平喘止咳,为方中佐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并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药。
3.桑菊饮
组成药物: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证候:风温初起。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败毒散
组成药物: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益气祛湿。
主治证候: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川芎辛温香窜,能散能行,可助二活解表,又可行血祛风,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功;柴胡、薄荷辛散解肌,可以宣透表邪以解热,并为臣药。枳壳降气,桔梗开肺,一升一降以宽胸利气,可使气机舒畅而有助风寒的外解和湿邪的分消以除胸膈痞闷;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以除痰湿,止咳嗽;生姜散风寒;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皆为方中佐药。甘草益气调中,调和诸药,为方中佐使药。
s("content_relate");【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相关文章:
1.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
2.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资料
3.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章节知识点
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祛风湿药》章节习题
5.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练习题
6.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试题
7.中医执业医师试题
8.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章节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