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一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日渐成为我们的共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让学生不仅“动”得了,而且“动”得好。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而且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而且能“动”好呢?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物理备课组采取了以下措施,且在实施过程中感触颇深:
一、教师一定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师生互动的好处。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也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从前的思想和方法屏弃糟粕,尽快适应新的形势,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甚至助手。
二、课堂气氛一定要融洽,师生感情一定要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接受知识的程度最好,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在我们备课组中,我们常常互相要求,互相提醒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真正把学生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怎会不活跃起来?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经历了想办法——实践——改进——再实践的一个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门主要根据课堂内容事先设计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但很快我们发现这样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做过的题目就会做,换个面孔出现就迷糊了。而且于我们大片的中下学生,这种方法几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于是我们想办法改进,加大集体备课的强度,互相提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讨论,争辩,由于备课充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针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减小问题的指向性,注意控制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效果逐渐出来了,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仍然不够吸引。
而我们心里非常清楚,学校的物理成绩差,并不是因为尖子生的缺乏,而是因为后进生的数目比起其他学校来说太大了。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我们还需要继续想办法。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断争论,逐渐成型了一个教学模式,那就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学习小组,老师退到指导者和助手的位置,让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习,让学困生向优势生学习,优势生帮助学困生,小组中多人动起来,那么剩下的小部分人也动起来,各个小组动起来,全班就随着也动起来。因为充分相信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不但让优生有机会表现,也让差生有机会表现,从而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通常都要求学生先在小组中自己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再提到班集体中进行解决,同时我们注意,即便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我们也要求要用鼓励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然后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气氛一旦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较满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从被动压迫的变为主动自愿了,从而时收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了。在上学年的期末考试中,我校的物理成绩比往年已有所提高。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不够成熟,就现在而言,运用得最成功的是在复习中,以学期的公开课“光的反射”为例,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决定采取的就是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教学,在上课提出本节课的内容后,让学生马上形成学习小组,然后由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大家一起合上书本,对本节知识进行探究,因为有时间有机会,无论成绩好差的同学都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接着小组中的同学一起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看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因为知识结构图出来之后还可以上黑板板出来与其他小组比赛,同学们都还处在一个好胜的年龄,所以会努力和小组同学合作,争取自己的结果是最好的,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几个小组在黑板展示后,师生共同评价哪个好,为什么好,期望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总结将所有知识点都复习之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在强调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允许同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互相教学,这样就调动了成绩差的学生,因为通常成绩差的学生是不敢请教老师的,但请教同学他们还是乐意的。同样,对问题的解决总是采取比赛的方式,所以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自己可以赢,成绩差的会希望自己有在解答的过程中有机会表现,成绩好的同学希望自己这个小组优秀,所以就课堂纪律上作到了学生管学生,就课堂教学上做到了学生教学生,导致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好,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
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我们还要继续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我们相信,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习方法,是解决我校物理成绩多年以来一直难于突破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二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20xx版新课标的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明确语文课程目标,才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目标。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我们得注意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写字,改进和加强写字教学,是20xx版新课标的亮点之一。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一些调整: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不断提高识字写字质量。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板块“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五点中,新增加了这样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混排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之一。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标和“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及“pisa国际阅读测试”题目导向性有密切关联。课标的调整绝不单是为了针对今后的测试,而是让更多的孩子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小学语文教学的路上需要思考、需要进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本真务实。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三
今年5月我参加了在瑞景中学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活动。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课标修订的基本框架,转变课堂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建立健全的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学习平台,对于已和课程改革一起走过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四
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五
我学习数学新课标,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一些感受。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小哪个数可以刚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教学“百分数”后,做小会计师,在 父 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 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新课标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六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七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务必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潜力为核心,是语文潜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构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透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带给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所以,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务必理解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理解,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用心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3、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修改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善,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提高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到达《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在准确把握教科书修改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资料,创造性地灵活地选取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用心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带给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带给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到达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6、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构成适合自我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我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忙他们构成以潜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透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透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潜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用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忙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我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7、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取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带给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潜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利用报刊资源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阅读潜力,利用音像资源进行听力练习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级读物增加输入量,培养阅读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应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8、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构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构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用心探讨,总结经验,用心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用心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潜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八
新学期前教师又进行了一次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反复地学习,使我重新对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探索和实施有效的英语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人为本"除了关注整体学生的水平、爱好等情况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一方面明确学生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扩展和延伸的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不同学习风格。
二、设置有效的语言学习情景。
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头脑充满着各自不同的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他们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和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英语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更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丰富多样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变化,在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使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九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已往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点燃这把火,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 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
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十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便写下学习心得,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然后再写下心得体会,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就像“维纳斯”、“比萨斜塔”这种残缺的美也会让世人为之倾倒一样,没有哪一堂课可谓堪称完美,但每位教师追求美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师引领着学生开辟语文的新天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对于我来说已不陌生,上学期教导处组织了多次学习活动,但我认为真正把它渗入教学中绝非几次学习那么简单。于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想。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式教学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本班有些学生的成绩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经过一段的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拼音、字词教学是关键,虽然课上我都细细地去讲,但是每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同学写错,后来我经过思索调整了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字词训练,订正的时候不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书、字典等,自己去订正,反馈下来效果比原先好了许多。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我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本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应不断总结反思,并和有经验的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只能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最后,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这几年之中,课改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是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综上所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于情境中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探究学习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十二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务必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潜力为核心,是语文潜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构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透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带给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所以,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务必理解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理解,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用心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3、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修改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善,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提高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到达《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在准确把握教科书修改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资料,创造性地灵活地选取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善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用心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带给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带给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到达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6、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构成适合自我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我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忙他们构成以潜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透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透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潜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用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忙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我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7、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取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带给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潜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利用报刊资源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阅读潜力,利用音像资源进行听力练习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级读物增加输入量,培养阅读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应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8、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构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构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构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用心探讨,总结经验,用心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用心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潜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十三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日渐成为我们的共识。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要让学生不仅“动”得了,而且“动”得好。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不像过去那样只会听课,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而且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而且能“动”好呢?通过听别人的课,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物理备课组采取了以下措施,且在实施过程中感触颇深:
一、教师一定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师生互动的好处。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也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对从前的思想和方法屏弃糟粕,尽快适应新的形势,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甚至助手。
二、课堂气氛一定要融洽,师生感情一定要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接受知识的程度最好,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在我们备课组中,我们常常互相要求,互相提醒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真正把学生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怎会不活跃起来?
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根深蒂固。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经历了想办法——实践——改进——再实践的一个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门主要根据课堂内容事先设计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但很快我们发现这样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做过的题目就会做,换个面孔出现就迷糊了。而且于我们大片的中下学生,这种方法几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于是我们想办法改进,加大集体备课的强度,互相提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讨论,争辩,由于备课充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针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减小问题的指向性,注意控制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效果逐渐出来了,但对于后进生来说仍然不够吸引。
而我们心里非常清楚,学校的物理成绩差,并不是因为尖子生的缺乏,而是因为后进生的数目比起其他学校来说太大了。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我们还需要继续想办法。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断争论,逐渐成型了一个教学模式,那就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学习小组,老师退到指导者和助手的位置,让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习,让学困生向优势生学习,优势生帮助学困生,小组中多人动起来,那么剩下的小部分人也动起来,各个小组动起来,全班就随着也动起来。因为充分相信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不但让优生有机会表现,也让差生有机会表现,从而建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是学生亲自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通常都要求学生先在小组中自己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再提到班集体中进行解决,同时我们注意,即便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我们也要求要用鼓励的眼光和肯定的语气,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然后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气氛一旦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较满意,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从被动压迫的变为主动自愿了,从而时收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了。在上学年的期末考试中,我校的物理成绩比往年已有所提高。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然不够成熟,就现在而言,运用得最成功的是在复习中,以学期的公开课“光的反射”为例,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决定采取的就是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教学,在上课提出本节课的内容后,让学生马上形成学习小组,然后由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大家一起合上书本,对本节知识进行探究,因为有时间有机会,无论成绩好差的同学都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接着小组中的同学一起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看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因为知识结构图出来之后还可以上黑板板出来与其他小组比赛,同学们都还处在一个好胜的年龄,所以会努力和小组同学合作,争取自己的结果是最好的,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几个小组在黑板展示后,师生共同评价哪个好,为什么好,期望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总结将所有知识点都复习之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在强调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允许同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互相教学,这样就调动了成绩差的学生,因为通常成绩差的学生是不敢请教老师的,但请教同学他们还是乐意的。同样,对问题的解决总是采取比赛的方式,所以同学们都特别希望自己可以赢,成绩差的会希望自己有在解答的过程中有机会表现,成绩好的同学希望自己这个小组优秀,所以就课堂纪律上作到了学生管学生,就课堂教学上做到了学生教学生,导致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好,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
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认为我们还要继续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我们相信,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采取小组互帮互学讨论式学习方法,是解决我校物理成绩多年以来一直难于突破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十四
今年5月我参加了在瑞景中学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活动。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课标修订的基本框架,转变课堂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建立健全的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学习平台,对于已和课程改革一起走过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十五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次的学习与以不同,以前学习时,我总是走马灯似的看一遍,便写下学习心得,对《新课标》的学习不够深刻。今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先抄一遍,然后再写下心得体会,一万多字的《新课标》在抄的时候的确费了一些劲,但逐字逐句的抄写,让我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新课标》。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一、根据各学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务。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一阶段时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笔顺的要求上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年级了,我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要求,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二、提高语文教学的多样性。
要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的教学中,就像“维纳斯”、“比萨斜塔”这种残缺的美也会让世人为之倾倒一样,没有哪一堂课可谓堪称完美,但每位教师追求美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师引领着学生开辟语文的新天地,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新课标”对于我来说已不陌生,上学期教导处组织了多次学习活动,但我认为真正把它渗入教学中绝非几次学习那么简单。于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想。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维”目标。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师单方面的填鸭式式教学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本班有些学生的成绩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经过一段的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低年级而言,拼音、字词教学是关键,虽然课上我都细细地去讲,但是每次考试还是有很多同学写错,后来我经过思索调整了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字词训练,订正的时候不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书、字典等,自己去订正,反馈下来效果比原先好了许多。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我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本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应不断总结反思,并和有经验的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只能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其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最后,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三篇篇十六
《新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这几年之中,课改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是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综上所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于情境中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探究学习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