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优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一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走出了父母的温暖的怀抱,走出象牙塔,走进大学,走向工作,也逐渐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原来是孩子,是学生的我们逐渐也开始往人生的下一阶段过渡。父母,这个词似乎也离我们不再遥远。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让我们想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某一个角落变得不再困难。大量的信息涌入,大量的事件曝光,我们看到了不少的事情同“家庭”和“父母”有关,有正向的也有充满争议的,大量的不同的声音和讨论让这个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一些困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呢?“家长”这个身份来得突然,又因为担着重大的责任,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甚至是一生,所以被寄予了深厚的期望。但这份全天24小时无休的工作既没有一份标准的手册来告诉大家应该要怎么做,也没有提供一个练习犯错的机会,仿佛大家默认“家长”这个身份只要一被标注,就能够做得很好,似乎连家长自己也这么认为,明明在应该不断学习的阶段,有些却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定是对的。

但是这样的“默认”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有些家庭的幸福美满,亲子关系的亲密和谐;是有些家庭亲子关系破裂,分崩离析;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是“父母等着孩子的感恩,孩子等着父母的道歉”。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为什么会有“家长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孩子却觉得受到了很多伤害”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我想,这大概和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使用了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每一问题前面都有一个案例,翻看的时候我或多或少都感觉到了熟悉,即使不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听说过,看过。这些家长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他们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是合适的,所以才得到了相反的效果。也许家长们也需要接受一个事实:他们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学生”,也需要去学习如何和孩子相处,学习如何解决亲子之间出现的问题,孩子并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出现问题的时候,只一味地期望孩子做出改变,改变成家长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不合理也不正确的。

学习如何去做好家长,应该是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路程,也许会走过很多的弯路,每个孩子都是个独立而又特别的个体,可能适用于其中一个孩子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孩子,所以它需要家长不断地去进行探索。探索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如果有指导或者是参考就变得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指导手册》这本书就从专业的角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翻看着这本书,我有多种感受涌入心头,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角度不同。很多的书也会提及一些亲子之间出现的问题,提及的时候总是说:“这是因为孩子……”,这样的说法可能会给家长一种错觉:并不是我的做法的错,是孩子不够配合,只要我通过其他手段让他配合,就可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只能决定自己想什么做什么,不能完完全全地去干预其他人的所思所想,即使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孩子之所以会听父母的话,是因为他们信任父母,所以允许父母通过他们来影响自己,并不因为他们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指导手册里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亲子关系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吗?不是。那一定是家长的问题吗?也不是。只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能够做的,就是从自身出发,去做出一些改变,或者提供一些适当的环境,来影响孩子做出改变。这一本指导手册就表达出了一种观念,如果出现了一些家长认为与孩子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并不仅仅是其中一方的错误。所以从解决方法上,手册里并没有局限于一定是“对着孩子做些什么”才能够改变,也有一些措施是之前家长可能认为毫无作用的“改变环境”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如果孩子一直赖床,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有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案例里的小朋友简直就是幼时的我的另一个翻版,晚上睡不着,早晨起不来,以前靠妈妈喊起床的时候总是要喊上三四次,即使是后来长大的时候也总需要设定上三四个闹钟,每一个闹钟响过了,按掉之后再赖床个五分钟,反反复复几次,总是没有办法利索地起床。虽然每回让妈妈喊,她喊个三四次也会提高嗓门有些生气,但是我们俩都没有办法。在手册里就有说到这一个问题,提供的解决办法就不是让家长粗暴地推门就开始喊或是开始数落孩子怎么不起床,而是先从环境开始改变。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让孩子感受到新的一天已经到来,感受到白天的明亮,让孩子的潜意识里就做好一种迎接新的一天的准备,其实可能比家长粗暴地拉被子,或者是扯着嗓子喊上几次都更加有效果。

除了角度不同以外,这本手册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多方位。翻开目录就可以发现,手册分为了六个部分,分别是生命与生活、亲子关系与沟通、学习与成长、品德与个性、家教与家风和家长自我提升与家校合作。相比于学校里的老师可能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家长这个一辈子的二十四小时的“老师”,要操心的方面就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方面了。学习之外,孩子的生活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性格怎么样?是不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好孩子?很显然,家长这个并没有物质酬劳的“老师”,承担着更多的担心,操着更多也更全方位的心。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他的品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样的观点再加上升学的需求,让家长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但是近几年,网上陆陆续续爆出了一些高学历的学生品行不端,说出一些不当言论甚至是做出一些令人错愕的事情,也让我们开始反思,学习好的孩子是真的没有品行上的.问题吗?其实不尽然的,所以对于孩子品行方面的培养和品行问题的纠正,应该从小就抓起,应该和学业问题一样得到重视。这本手册中间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小实则可能反映了某方面偏差的案例,例如教会孩子们学会感恩,我们总会把“要学会感恩”挂在嘴边,把它当做学校黑板报必不可少主题,孩子在懵懵懂懂中受着这样的灌输,有的进到了心里,被记住了,一点点摸索学会了,有的就只是当它成为一个任务,从来没有想过感恩是什么意义,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系统地去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我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觉得所有人都天生会感恩,却忘记了我们本来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法去教会孩子更快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到这件事情。还有一些是近些年来很热门的引起很多讨论的问题,比如“二宝”话题。自从开放了“二孩”政策后,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的大孩有各种各样的反应,但都表达出了对于二孩的排斥。手册里也有谈及这个问题,它所说的方法不一定肯定能够解决每一个家庭出现的每一种情况每一个问题,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一种处理问题的新角度,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式。家长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大多数时间站在了自己的角度?那不如换位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或许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孩子有这样的举动了。

除此之外,这本手册的后面两个章节涉及到了“家教与家风”以及“家长自我提升与家校合作”,更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极强的专业性。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孩子们所生活的环境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一个又一个一层又一层嵌套的系统,家长,家庭,学校,甚至社会,这个五光十色的大世界,每一个系统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从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来看待给予孩子的教育,而且不仅停留在教育孩子,还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家长自己,使自己也得到教育,和孩子共同进步,给孩子提供更良好的系统,也是这本书这两个章节传递出来的一个讯息。

不论是站在一个被教育的孩子的角度,还是一个逐渐走向社会终究有一天也会为人父母的成年人的角度,我都从这本书里受益匪浅。教育本是一件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不是挥舞着鞭子吆喝着改变,如何用温和又有力量的办法,达到教育的效果,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角度和新的思考。非常感谢编写这本书的所有老师、专家和为这本书可以出版付出了辛勤工作的人们,相信更多的家庭会从中有所收获,有给更多的思考。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二

近期,读了孩子拿回来的就《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收获不小。

这本书使我懂得,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当中的一部分,应当引起我们家长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懂“因材施教”的道理,要顾及孩子的兴趣和专长,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

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父母要采取不用的沟通方式,并且保持良好的沟通心态。缺乏耐心、烦躁过激的言语行为,必将导致沟通的失败。

父母双方要达成教育共识,如果需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时候也要有分寸,不能让孩子钻空子,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的教育观点是一样的。

无论听到什么不同的意见,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剥夺孩子的发言权利。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时,家长就应该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指出孩子的可取之处或错误之处。不能以老卖老,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把做人的权利说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追求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赏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与幸福有约吧!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百依百顺。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要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

孩子已经进入初三,即将要迎接中考——人生的第一大转折点。书中也提到了克服考场紧张的方法,很值得采用。

在这一年中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随时出现的学习问题。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要给予适当的奖赏,发觉孩子的松懈和困难,要及时的指出和鼓励。提醒孩子要制定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朝着他努力,朝着他靠近。这就是我的读书心得。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