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展望信息技术的未来 对未来信息技术的设想通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展望信息技术的未来 对未来信息技术的设想篇一

员工的未来展望

推荐度:

展望未来的诗句

推荐度:

监理未来职业展望

推荐度:

军训后对未来的展望作文

推荐度:

回顾军训展望未来感想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就像其他教育技术的应用一样,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由教育和学习发展的内部需求所驱动的,并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理论导引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方式。而信息技术领域的每一项重大革新又会刺激教育系统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微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因特网的应用作为两个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试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开发应用期,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揭开了网络时代信 技术应用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简史

(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计算机驱动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9年,美国纽约城市小学利用ibm650计算机帮助小学习者学习二进制算法被认为是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序教育运动。

(二)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1968年,第一台专门用于教育的计算机系统“ibm 1500辅助教育系统”在斯坦福大学研制成功,使用“课程开发器”编制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课件或教育软件,课件和教育软件的概念即起源于此。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的pdp-1(1960年研制成功)被应用于教育中,标志着小型机在教育中的首次应用。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素帕斯教授对ibm 1500和pdp-1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被誉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鼻祖之一。

(三)“柏拉图系统”(plato)——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方式结合的最初尝试 1960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唐贝泽和查莫斯谢文合作研制出第一代柏拉图系统(plato i)。

(四)微机进入中小学教育以及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推动

1977年,第一台微机进入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计算机开始从大型机转向桌面

办公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科学联盟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大量生产和提供课件,其他教育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出现了教育软件出版的高-潮。

(五)logo及问题解决运动

1968年,西蒙派珀特发明了logo编程语言,logo和问题解决运动开始。他陆续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建构主义观——“在制作中学习”

(六)20世纪80-90年代的整合学习系统

20世纪80-90年代,在应用计算机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认识到在提供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联网系统比单机效益更高。教育技术厂商开始研制联网的辅助学习系统,统称为“整合学习系统”。但这些系统当时大多只与提供商的服务器联网,而不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当时互联网也尚未普及,因此整合学习系统整体上仍属于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

(七)因特网时期的信息技术应用

1994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传输速度迅速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因特网的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益普及。教育界也很快认识到因特网的教育潜力:支持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实现用户与计算机之间极强的交互功能;支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异地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相对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互通活动;提供日益丰富、真实的在线模拟和在线实验功能;支持对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访问等等。因特网已经逐步进入中小学校园、实验室,甚至教室,并逐步渗透到学习者学习的每个环节。

二.教育的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发展趋势在课件开发方面、多媒体教育应用方面、网络教育应用方面、“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等。对课件的开发,新的发展趋势可主要归纳在对以下四种类型的研究: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电子作业支持系统、群件和积件。

(一)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是指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或策略于课件之中。其中包括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课件。这一趋势要求课件的设计和开发者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课件的开发,避免出现“书本或黑板”搬家现象。可主要考虑以

下几个策略的运用:教学模式选择策略、教学内容展开策略、学习信息呈献策略、学习过程控制策略、人机交互策略以及反馈评价策略等。

(二)电子作业支持系统是指一种具有“及时学习”或“即求即应”学习功能的课件类型。它的特点是将学习置于工作过程之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随时提供所需的知识。这种学习形式既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类课件主要由知识库、交互学习/训练支持、专家系统、在线帮助以及用户界面等部分组成,要求课件开发者更加重视对知识结构组成的理解和充分发挥计算机交互学习的特点。

《展望信息技术的未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群件是指能支持群体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课件类型。基于网络,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个别化或课堂的方式,完全可以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具备了开展群体合作学习的硬件环境条件,但群件方面的开发和实际应用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在技术方法上,群件的结构和形式的重点是要放在对小组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学生之间的通讯以及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等主要方面。

(四)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元素或知识单元。利用某个著作工具,教师只需简单地将部分素材元素进行一定的组合,很快就可形成一个自己所需的教学课件。近几年,我国大多数教师越来越不喜欢直接采用他人已开发完整的教学课件,而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来组装成课件。这就为积件的需求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此外,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也为积件的需求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主要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可以归纳以下三个方面:虚拟现实、电子出版物和超媒体技术。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一)虚拟现实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技术。它目前发展的热点包括虚拟学校、虚拟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系统、基于虚拟现实系统的教学软件开发及出版, 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系统等。在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虚拟学习环境的建立,使学生似乎处于真实环境之中。

(二)电子出版物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类电子读物。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已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设备,所以大大促进了电子出版物的增长。为了进一步提高

电子出版物的功能,目前许多电子出版物尤其是电子教科书,采用了超文本和超媒体等一些新的软件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字化,基于多媒体的电子出版物将会在教育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三)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超媒体是以超文本的非顺序结构为基础,对各类教学信息,如图片、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 可以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尽管超媒体技术已比较成熟,但随着今后教育信息量的越来越多和教育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必定会对超媒体技术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三.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热点主要有:远距离教学、网上学校、校园网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

(一)网络远距离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这种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网络远距离教学应用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放在:网上课件开发平台的研究、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和学习质量的评估方式以及通讯交互方式等主要方面。

(二)网上学校是指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网络,而不是仅有几门网上课程和部分教学资源。作为一所真正的网上学校,学生除可以在网上直接了解该校的全部信息,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网上实现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进行入学报名和注册、付费、学习和实践、查阅资料、考试、获学分和学位等。目前在我国,包括世界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学校可以说还没有,但它却有很快的发展趋势。

(三)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对这一学习形式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是如何进行群件的开发。它包括群件结构、通讯交流方式和学习的管理等主要方面。

展望信息技术的未来 [篇2]

网络技术的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展望

摘要:近年来网络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实现信息资源,存储资源以及计算资源共享的新型信息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正朝着高速化和宽带化的方向演变,并逐步由单一的数据传送网络发展成为数据,语音,图像和实时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传输网络。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我们生在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本文主要从国内网络发展状况,国内网络未来前景与展望以及国内外网络技术的分析比较三方面阐述下对网络的认识。

关键字:状况;背景;前景;展望;分析;比较

1. 引言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便捷、丰富,网络应用在世界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发展进入繁荣期,网络应用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能更好的应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便携工具,我们必须深入的去了解现在网络的状况,网络的技术背景。同时要对网络做出预见性,对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在未来更好的应用网络。

《展望信息技术的未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 目前国内网络发展状况

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涉及到通信与计算机两个领域。它的诞生使计算机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今社会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水平,而且已经成为衡量其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50年代开始,人们及各种组织机构使用计算机来管理他们的信息的速度迅速增长。早期,限于技术条件使得当时的计算机都非常庞大和非常昂贵,任何机构都不可能为雇员个人提供使用整个计算机,主机一定是共享的,它被用来存储和组织数据、集中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所有用户都有连接系统的终端设备,将数据库录入到主机中处理,或者是将主机中的处理结果,通过集中控制的输出设备取出来。它最典型的特征是:通过主机系统形成大部分的通信流程,构成系统的所有通信协议都是系统专有的,大型主机在系统中占据着绝对的支配作用,所有控制和管理功能都是由主机来完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大量功能先进的个人计算机的问世,使得每一个人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他所希望的作业处理,以个人计算机(pc)方式呈现的计算能力发展成为独立的平台,导致了一种新的计算结构---分布式计算模式的诞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连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来自军事、科学研究、地区与国家经济信息分析决策、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他们希望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成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也可以使用连网的其它地方计算机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以达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今的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普遍采用了计算机来进行或企业管理,或生产制造,或数据处理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其影响,计算机的衍生产品互联网已离不了我们了。我们能认证的事实是我们的生活随着计算机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计算机已经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内容。在目前,计算机已经过了几代的发展,在各种领域内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套完善的体系,规范了计算机的发展。 当初的计算机行业由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其内部各领域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各企业独立制定合乎自已发展项目要求的标准,这就导致一个行业的标准很多不统一,呈现出混乱的状况。这导致发展的颈瓶出现,不利于计算机在本领域取得发展突破局面。 随着计算机的全面发展起来,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各企业逐渐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于是伴随着一个个标准组织的成立内部渐趋统一的局面。 拿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来说,网页标记语言、脚本语言或服务器语言的统一从来就是一个难题,从一开始就处于标准不一的状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既包括各企业之间的利益竞争,也包括企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到如今的浏览器市场也仍处于这种局面,常常会出现在一个浏览器上运行正确的却在另

一个浏览器无法运行。这既给用户带来了不便,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麻烦。带来的`现实问题是一个网络程序员得精通多门程序语言,这将增加企业内部额外的培训开支或个人的就业的压力。

2.2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internet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以达到开拓市场,实现营利目标的经营过程。因而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渠道,其逐渐普及和迅猛发展,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热衷于网络营销的实现。网络日益成为企业扩大宣传、推广产品服务、塑造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体验的重要渠道。网络的优势和价值已经为市场所认同,并已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但网络营销仍存在不足之处,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营销,因为在实践中,有的企业在网络的帮助下,逐步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当然也有企业在网络营销活动中因不得要领,至今没有成效。

2017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6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 4.2 亿较上年底增加约 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 69.3%提升至 74.5%。截至2012 年12 月,中国网站数量为268 万。年增长38 万个,增长率为16.8%。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平,在销售和采购环节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手段。报告显示33.2%的受访中小企业过去一年曾有过在线销售活动,26.2%的受访中小企业过去一年曾有过在线采购活动。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的中小企业进行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较高。

目前我国internet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完善目前的网络环境。适当的降低收费标准,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使网络消费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这一系列措施对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与消费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应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其他行业介入互联网的经营,以加快网络营销的发展。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商品配

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进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在网络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为了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青赖,企业必须把每一个消费者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消费者,其有着一个新的购物标准,那就是追求惟一个性。这就提醒了企业要不断的创新,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企业可以在网络中提供人工服务项目,即消费者对自己选中的商品进行在线咨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入视频技术方便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便于企业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同样的也可以对任一商品进行视频,即预先对每一商品拍下视频片断,对商品进行每一角度拍摄,以便于消费者从各方位看到自己选的商品的“实样”,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必然为网络营销提供功能更为强大、技术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变革经营理念、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有利于本企业长远发展的网络营销方案,这样才能在这个迅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网络营销必将成为新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主流,各企业发挥潜力,实现自身的发展。

3. 国内网络未来前景与展望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来看,网络应用系统将向更深和更宽的方向发展。 首先,internet信息服务将会得到更大发展。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速度、容量及信息的安全性。 其次,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远程购物等应用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出,不再只是幻想。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网络发展的热点话题。 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表现为高性能化、网络化、大众化、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综合化,计算机网络将呈现出全连接的、开放的、传输多媒体信息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演变,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形式以文字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

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四是在传播手段方面,传统互联网也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延伸,手机上网成为新潮流。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和把握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发展为契机,推动服务和技术的发展,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此外未来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7亿左右,相比之下,全球的总人口数则为67亿。很显然,2020年以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互联网中。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这样,互联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便将成为人们构建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电子计算机将不再是互联网的中心设备: 未来的互联网将摆脱目前以电脑为中心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等设备将被连接到互联网上。据cia公布的2017年版世界统计年鉴显示( cia world factbook 2017), 目前连接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主机大概有5.75亿台.但据国家科学基金会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安装在楼宇建筑,桥梁等设施内部的传感器将会被连接到互联网上,人们将使用这些传感器来监控电力运行和安保状况等.到2020年以前,预计被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这些传感器的数量将远远超过用户的数量。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量将增加到exabyte,乃至zettabyte级别: 由于高清视频/图片的日益流行,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量最近年出现了飞速增长.据思科公司估计,在2012年以前,全球互联网的流量将增加到每月10亿gb,比目前的流量增加一倍有余,而且不少在线视频网站的流行程度还会进一步增加。为此,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考虑将互联网应用转为以多媒体内容传输为中心,而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传输网络。互联网将最终走向无线化: 目前移动宽带网的用户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据informa统计,今年第二季度,这类用户的数量突破了2.57亿人。这表明3g,wimax等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左右。目前,亚洲地区是无线宽带网用户最多的地区,不过用户增长率最强劲的地区则是在拉丁美洲地区。按informa预计,到2017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互联网将出现更多基于云技术的服务项目 :互联网专家们均认为未来的计算服务将等多地通过云计算的形式提供。据最近 telecom trends international的研究报告表明,2017年前云计算服务带来的营收将达到455亿美元。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在鼓励科学家们研制出更多有利于实现云计算服务的互联网技术,他们同时还在鼓励科学家们开发出如何缩短云计算服务的延迟,并提高云计算服务的计算性能的技术。互联网的网络管理将更加自动化 : 除了安全方面的漏洞之外,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不足便是缺乏一套内建的网络管理技术。国家科学基金会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可以自动管理互联网的技术,比如自诊断协议,自 动重启系统技术,更精细的网络数据采集,网络事件跟踪技术等等。

4.国内外网络技术的分析与比较

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进入高速成长期,在2017 年11月至2017 年11月的一年间,使用移动终端浏览新闻获取信息以及进行娱乐的人数上升了百分之52,高于欧洲国家百分之42 的发展速度,且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 。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公布的2017 年 1月统计数据,该用户数已经上升至6320 万,比2017 年上涨百分之71. 在终端方面,苹果手机目前已占据了美国智能手机上网流量的百分之50 ,而谷歌的手机自上市以来已争夺了手机上网流量百分之五的份额,两款手机在网络流量方面的强势充分反映出用户对浏览器的性能和丰富的网络应用程序需求强烈。 美国目前已有两个城市开通4g 网络,为用户提供更高速的上网服务。从美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前景来看,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市场调查数据,约有百分之71 的美国手机用户有意于今后两年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移动互联网及其他移动数据服务。因此可预期,在网站平台设计的开放战略影响下,随着终端设备的持续创新数据计划的不断推广以及网络基础服务的更好提供,美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将获得进一步迅速发展,今后12个月内,美国市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将可能大幅增长。日本移动运营商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互通与融合,业务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以搜索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站为主的成熟的商业模式。根据vri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日本移动互联网的搜索, 电子商务,sns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平台和盈利模式。docomo公司采用的mode模式, 使用通用html格式,对手机终端实行免费且由运营商控制,与内容提供商建立合作开发内容服务,针对不同业务制定合理资费以及创新营销理念等,为日本乃至全球移动互联网的成功运营提供了很好的的借鉴。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不断完善,用户上网速度快速提高。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中,应用率最高的为即时通信类,娱乐应用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选择的主流,交友社区类产品在2017年取得了巨大的市场突破。手机音乐仍保持较高的应用率,活跃用户约660万。手机电视,手机博客等吸引了更多用户的眼球,活跃用户数量约250万。商务与学习类的产品,正在快速发展,特别是手机wap邮箱业务,活跃用户总量已达到约240万。

5.结论

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我们要敢于创新,深入理解互联网的功能,及时解决网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网络发展更加的健康,更加有活力,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更多的便携。

参考文献

【1】 #url#

【2】 #url#

【3】 田玲.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年

s("content_relate");

【展望信息技术的未来】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未来展望

02-28

未来10年信息技术展望

03-01

对未来的展望

02-28

展望展望未来演讲

02-28

对未来展望的句子

07-18

对未来展望的词语

02-28

it行业未来展望

02-28

部门的未来展望

02-28

对未来民主的展望

02-28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