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二篇一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一本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董卓乱政,黄巾起义,随后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互相斗争。最终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了晋。
书中的人物有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不是重情重义的关羽,而是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刘备,虽然他论智谋,他比不过诸葛亮,论武功,他也比不过关羽,但是,他擅长团结别人,所以,他才能在三国鼎立时期抗衡曹操。并且,他十分仁慈,不像孙权和曹操,只要有手下败将,那肯定会处死,而刘备不会,他会仁厚地对待手下,因为对方很有可能变成刘备手里的一名大将。
当我真正读懂了刘备时,我已经十一岁了,我也真正懂得了团结他人的重要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这五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开始我的竞争意识强,总想着要考试比其他人考得好,别人来请教我问题,我也爱理不理的。但是这种我行我素,不肯帮助别人的行为,令我的成绩迟迟不能上一个台阶。
在一次考前复习中,有一个同学帮助我搞懂了几个问题,我心生感激,于是我也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倾囊相助。从那以后,我在课上快速理解老师的课堂内容,做他的耳朵,他会记下课堂笔记和我一起分享,做我的眼睛,我们相互配合,都考出了理想的成绩。从那以后,我深深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性。这种友爱他人、收获共赢的事情让我至今难忘!
一个人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只要团结一致,人心齐,泰山移,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初二篇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历史的大门,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写。这本书借复杂的军事背景和能文会武的英雄们描绘出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书中情节妙趣横生,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崇拜的人物是诸葛亮。不管是“草船借箭”还是“火烧赤壁”,我都能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还主动立下了军令状。十万支箭十天都造不好,更何况三天呢?难道诸葛亮没看出来这是周瑜因为妒忌他的才华而设下的圈套吗?可是诸葛亮后面的做法更让我疑惑,他竟然找鲁肃帮忙,要知道鲁肃可是周瑜的部下。最后他邀请忐忑不安的鲁肃在江上见面,江上大雾漫天,诸葛亮却气定神闲地调度船只向曹军开去,并且虚张声势地擂鼓呐喊。当曹操的箭如雨点般向草船射来时,我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
诸葛亮识天文、晓地理、知人心、巧谋划。明知道周瑜是在故意为难他,却没有说破,而是将计就计让鲁肃来帮忙,紧接着他又利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因为他知道曹操多疑,不敢贸然出兵。诸葛亮真是有胆有识啊!
想到自己每次遇到有难度的数学题,不是直接解题,而是敷衍应付,真是羞愧难当!我也应该像诸葛亮这样勤于思考,多个角度破解难题。
这样的英雄人物在书中还有很多,有了他们为故事增添色彩,读起来更是耐人寻味。一本好书能让我们受益终身,就如冰心奶奶在《忆读书》中教导我们的那样:“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