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君子文化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部分,涵盖历史,贯通古今,在中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能够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影响到对人格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过程中,精心培育和反复塑造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尊崇的君子人格。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是高于历代帝王的“素王”。他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他苦苦追寻的目的,就是做人做君子。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沉淀、融入和升华到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身上。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即便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看作君子,而绝不愿意被视为小人。君子人格是中华文他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留下的文化dna。做人做君子!这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应有和乐于做出的选择。
君子文化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自春秋以来的发展史,绵延数千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乖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而且在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的观念;中国画自宋代以来画得最多的题材是梅兰竹菊,也缘于人们把梅兰竹菊看作“四君子”。不仅如此,我们为人处世经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的人生信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规范和调整着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为人处世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君子文化雅俗共赏,具有易学、易于认同和践行的特征。完善君子人格是终身的课程,需要一辈子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人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中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做君子还是做小人,既与身份、地位无关,又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和要害,在于你的一次次选择——选择“行善事则为君子”,选择“行恶事即为小人”。因此,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需要将修身作为终身课程,需要不断地集小善为大善,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君子。就此而言,君子既是一个做人的低标准,又是一个做人的高目标。你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哪怕是尽绵薄之力做了一点助人为乐或孝老爱亲的好事,都是在行君子之道;但你必须在人生长途中坚持不懈地修身,做出许许多多崇德向善的选择,将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作为人生信条和习惯,才堪称真君子。
(摘编自钱念孙《开垦君子文化沃土,收获精神文明硕果》)
1、下列关于“君子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的文化,它融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b.君子文化在中国家喻户晓,不仅被人们所熟悉,而且被老百姓所接受,对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c.君子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族心理积淀。
d.君子文化不仅在历代典籍、戏曲舞台和民间说唱中有广泛的体现,而且还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君子文化能够培育和养成君子人格,这种君子人格就是正面人格和集体人格,历来被中国人所广泛尊崇。
b.孔子之所以被人们尊为“万世师表”,身份、地位高于历代帝王,是因为孔子具有君子人格,是真正的君子。
c.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廉、悌作为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肉与灵魂之中,每个中国人都希望被人看作君子。
d.梅、兰、竹、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常见的题材,是因为它们自身的“君子”品性与中国人所追求和崇尚的君子品格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一脉相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对君子之风、君子人格的尊崇和追求。
b.君子格言反映了君子人格:诚信、仁义、文明、大度等等,包含着正能量,所以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的人生信条。
c.完善君子人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付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刻刻不忘修身养性。
d.文章引用唐太宗的话说明了人格的多变性,告诉人们,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君子和小人的身份是紧密联系、互为转换的。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乃命措置官三人。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b.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c.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d.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征伐的文书,与“牒”“移”一样都是古代官府间文书的名称。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工程建设、水利、交通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须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等。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翰,墨迹、书法。《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后的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知常州时,发生水灾,造成饥荒,他不顾别人的坚决反对,开仓赈民;当地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他又带领医生到处慰问,救治染病的百姓,救活了很多人。
b.叶衡两次上奏均获皇上同意。任太府少卿时,他向皇上提出招募百姓耕种合肥临湖的圩田,皇上听从了他;任户部侍郎时,他就如何解决盐税亏欠问题上奏皇上,也达到了目的。
c.叶衡受命治军,受到赏赐。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严重,皇上命令叶衡考察巡视,并组建民兵。因他抓住了治军的关键,事后皇上赏赐给他酒和亲笔题写的字。
d.叶衡因荐人之事给自己招来麻烦。皇上要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叶衡推荐了有口才的汤邦彦,汤认为叶排挤自己,便借机向皇上告状,导致叶被mian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征科为期限榜其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曾到新津游览了修觉寺,并写了《游修觉寺》,后再度游览这里,写下这首《后游》。
8、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人游后说“客愁全为减”,那么,诗人的“愁”能否因游览而完全消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郦道元《三峡》中“ , ”两句写出了春冬时节三峡江水澄澈的特点。
(2)荀子《劝说》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渲染出了深秋时节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苍凉壮阔景象。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八指鱼
墨中白
泗州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有渔人常把在洪泽湖里捕获的鱼拿到泗州鱼市卖。泗州人喜欢吃鱼,尤爱吃团头鲂。泗州鱼市常有人卖团头鲂,可活的少见。想买活的团头鲂,要找八指鱼。
提起八指鱼,泗州城无人不知,可他的真名,无人知晓,只知道他两手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以捕鱼为生。他每次卖鱼,只卖八条团头鲂。
八指鱼并不常来泗州卖鱼,逢二、五、八的日子,他才带着鲜活的团头鲂到泗州鱼市来。八指鱼卖鱼,不用秤,双手捉住乱蹦的团头鲂,随手一掂,就报出斤两。有买家害怕吃亏,找秤称,斤重刚好,秤杆还翘得老高。
八指鱼的团头鲂好卖,除了他不欺客外,还因为他卖的鱼鲜活。八指鱼每次只捉八条团头鲂,他一到泗州,买鱼人立马就围了上来。
可八指鱼卖鱼也有他的规矩,先卖给陌生人,其次是预付订金的人,剩下的才会卖给等着买鱼的熟人。
渔人都不明白八指鱼为何每次只捕八条团头鲂,泗州人想吃,你就下湖捕好了,洪泽湖那么大,水里的团头鲂多得数不完哩!
不管泗州人怎么说,八指鱼都不为所动,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每次卖鱼,还是八条,多一条都没有。
泗州人都以能吃到八指鱼卖的鲜活团头鲂为荣。
也有渔人向八指鱼请教如何让捕获的团头鲂离开水不死,可八指鱼总会说:“你疼鱼儿,鱼儿也疼你呢!”捕鱼人听不懂。
有个渔人说,他曾偷偷跟着八指鱼的船,看到八指鱼捕鱼时不用网,也不用叉,就用手。
八指鱼用手在洪泽湖里逮团头鲂。这事,泗州人不相信,问八指鱼:“真的吗?”八指鱼就笑着说:“鱼儿也是人,你爱鱼儿,鱼儿也喜欢你哩。”泗州人都听不懂。
每年三四月份,团头鲂好捕,整个泗州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都要称二斤来尝尝,或熏或炸,鱼肉香飘泗州。一场霜降,团头鲂便沉于湖底,隐身于淤泥中,网捞不易,再想吃,就难了。
可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还会准时出现在泗州鱼市上。渔人不明白,他们结伴撒网,打捞,不见团头鲂,可八指鱼一人出行,每次回来,船舱里不多不少,刚好游着八条团头鲂。
渔人都猜说,八指鱼是遇到了鱼仙,要不然那些藏身湖底的团头鲂,怎会听任他召唤呢?
万家米店东家这两天特别想吃团头鲂,管家却告诉他,现在是隆冬,连八指鱼也不卖活的团头鲂了。可东家想吃,叫管家去找八指鱼,只要能捕到活的团头鲂,再多的银子,他也给。
管家跑去找八指鱼,见他正坐在灶膛前喝酒,于是把东家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他。
八指鱼一听,擦了一下嘴角边的酒水,把头摇得像拔浪鼓:“不行哩,团头鲂全跑回湖底老家过年了,给再多钱,也捉不到。”其实八指鱼不说,管家也知道隆冬时节团头鲂不好捕。
回到米店,管家把八指鱼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东家。没想到,东家听后,更想吃活的团头鲂了。
这天,天空下着小雪。看着满桌饭菜,东家没有食欲,心里惦记着要吃团头鲂。
管家跑来说:“八指鱼来了。”
东家一听,人立马精神起来。
“东家真想吃鲜活的团头鲂?”八指鱼开门见山地问。
“梦里都想哩。”东家叹气道,“可这下雪天,如何捕得到呢?”
“想吃,也能,只是代价太大。”
“要多少银子?”
“不需银两,要米。”八指鱼有话直说,要用白米来引诱深水底下的团头鲂上来。
“需多少米?”
“一百担。”
百担……东家有点心疼了。可是想到鲜美的团头鲂,东家轻咬一下嘴唇,点头答应了。
雪还在下,随风满泗州城地飘。
洪泽湖边,东家将百担白米运送到八指鱼的船上。看着雪花中渐行渐远的木船,管家问:“真信他?”
“信,”东家轻轻拍了拍肩上的雪花说,“八指鱼不会骗我。”
雪下了七天。
看着满院白雪,东家问:“八指鱼回来了吗?”
管家没有说话。
“他会带来鲜活的团头鲂的。”东家又轻轻拍了拍肩说,“清炖,还是红烧?”
“听您的。”管家看到东家肩上并没有落雪,雪昨天就停了。
这时,八指鱼来了。
东家大喜,忙出门相迎,八指鱼担着两个大木桶。管家上前一看,木桶里装着鲜活的团头鲂,他连数三遍,共八条,一只木桶里四条。
八指鱼说:“团头鲂在湖底过年,不高兴上来哩。”
东家笑了。
管家忙让柳厨子捉鱼,剖肚、清洗,四条红烧,四条炖汤。
闻着满院的鱼香,东家心情那个好呀。吃着红烧鱼,品着鱼头汤,东家夸:“真鲜。”
东家告诉管家,这个年,他过得最快乐。全泗州城,谁能吃到鲜活的团头鲂?
管家在心里笑,百担米换八条鱼,值吗?
这个春节,也是泗州城穷人过得最幸福的一个春节,他们虽然没有鲜美的团头鲂吃,可是满锅的米饭香,闻一闻,都让全家人开心。
这个年,为东家烧饭的柳厨子却过得提心吊胆,后来常听到东家夸八指鱼那天送来的团头鲂味道鲜美,他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来。
明明是八条鲜活的鲫鱼,东家和管家怎么都说是团头鲂呢?怪事。难道八指鱼真认识鱼仙?或者八指鱼在欺骗东家?……柳厨子越想越糊涂了。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1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八指鱼两手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却擅长捕鱼,所以全城的人都叫他八指鱼,而他的真名倒被人们给忘记了。
b.与其他渔人不同,八指鱼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卖鱼,而且每次只卖八条鲜活的团头鲂,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卖鱼有规律,二是为了吊泗州人的胃口,吸泗州人的眼球。
c.八指鱼疼爱鱼,把鱼当人看待,对鱼有深厚感情,所以他逮的团头鲸离开水也不会死,别人在霜降以后就捕不到团头鲂,他却能在隆冬时节捕到活的团头鲂。
d.家产殷富的万家米店东家隆冬时节偏想吃团头鲂,虽然有点舍不得用一百担大米来换团头鲂,但还是答应了八指鱼,并对八指鱼很信任。
e.这篇小说的艺术构思颇具匠心,不论是刻画人物,还是叙述情节,层层设疑,悬念叠出,但始终没有全部解开谜底,让读者疑窦丛生,不得其解;小说堪称一篇奇文。
(2)这篇小说在内容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八指鱼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以柳厨子的疑惑作结:“明明是八条鲜活的鲫鱼,东家和管家怎么都说是团头鲂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
s("content_relate");【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相关文章:
1.苏教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预测
2.小学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3.高二语文试题
4.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5.高二下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6.2017高二语文试题
7.高二语文竞赛试题
8.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