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困惑 农村中学语文课题研究题目优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困惑 农村中学语文课题研究题目篇一

1.教学理念整体滞后,课堂教学达不到新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没有从根本上落到实处,课堂教学以琐碎提问为主要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有体现,但都流于形式。表现在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课堂上看上去比较热闹,其实,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另外,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力度不大。特别是一些年龄大一点的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教学成绩,有些人自以为这么多年来感觉蛮好的,凭自己的经验应应付得了考试,只要考试成绩过得去,其他不管,换句话说,还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注重长远发展,不关心学生的能力提升,只看眼前。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思想作祟。要切地改变这一现状,还得从教育的源头入手。

其次,一大批老师对新的理念不太接受,怕麻烦,不思进取,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加之上级部门这样那样的检查太多,老师们用于做一些无意义的迎检耗费时间太多,平时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导致真正能把课堂钻研落到实处的时间太少。久而久之,再有激情的老师也会变得平庸。

2.教案设计的平不高,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深入研读不够,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溪流的歌》一课中,学生提出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小溪流到了大海之后,它还会不会继续前进?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有的说小溪流还会前进,有的说小溪流不会前进了。这个问题可能是不在老师的预设中,老师也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代,结果就不了了之。其实,学生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老师如果引导学生从小溪流的性格上去探究,答案就很显然了。而且这个问题就是把课堂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主题的一个问题。而且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说理由,辨析,辩论……即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让学生从小溪流身上学到了认准目标,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达到文道统一的目标。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利用。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对文本不加取舍地全都列入教学内容;

要么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将一篇文章从头讲到尾;

要么把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同,将阅读教学异化为做阅读训练题。对教材内容没有分析、选择、重组和优化,更谈不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问题化和操作化组织;

对文章插图、研讨与练习、音像资料、助读材料、师生的原初理解等教学资源缺乏利用意识。如一位教师在教《答谢中书书》一课时,有两个环节没有对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剪取和重组:一是在“观看视频,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没有将能够体现“江南山水之美”的视频资料进行合理剪辑,而是播放了模糊且朗读水平也不怎么高的一段视频,还配上了一段音乐,这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为阅读文章奠定基础的目的;

二是在“赏析诗句”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抓住动词让学生讲,致使最生动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几句没有在课堂出彩,老师自己简单翻译就带过来,使本课的课堂教学重点不能得到体现。

3.教师课型意识不强,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论何种文体,也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统一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如试卷讲评课,许多教师对“讲什么、为什么讲、怎样讲”缺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

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

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课中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上作文课,就让学生写,完成期初的作文篇目,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4.教学环节不完整。首先是部分教学环节的缺失,如课堂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板书、拓展训练、作业布置等环节经常被教师简省;

其次是环节之间缺少过渡与照应,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再次是教学的各环节之间缺少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散乱,逻辑性不强。这些缺点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5.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调动不够,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活动形式单一,个别学生活动时,其他学生因为没有任务驱动而乱动。学习过程缺失,“结论教学”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学生阅读与写作过程得不到保证,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活动的效率低、价值不大,无效活动较多。讨论交流的向度单一,只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

6.课堂点评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是课堂点评没有原则,缺少激励与引导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一律使用“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其次是课堂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教师心中无数,如语文阅读课中朗读训练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都用朗读的数量来衡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至于什么时候安排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基本上指导不力。

7.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不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使用的时机、长度、效度处理不好。要么使用时机不当,多媒体应用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严重背离;

要么用之无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

要么用之无效,不是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有效上,而是把它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反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时间分配失当,教学重心偏移,教学效率降低。

8.评课评不到位。评课中,绝大多数老师都只能停留在一些零零碎碎的细节上,不能做到从大处入手,往往只提出需要怎么改,却道不出为什么要如此改进,没有理论做依据,使需要改进的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过来,有时候也是被动接受,所以在实施时也不能灵活自如。

建议改进措施: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逐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因为任何形式和层次的培训,只有与自身的专业发展欲望相契合,才是有效的。

3.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编制、课堂实录、训练检测、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标研读、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方面。

4.加强学习。尽可能的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扩大视野,吸收优质资源,更新教学理念。而且领导要带头学习,只有领导的理念跟得上,老师们的理念才可能跟得上,只有领导的理念上去了,老师们的教研教理念改才会有生根发芽土壤。

在国培送教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新课标的改革充满信心,同时正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学校和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

在实施新课标的具体现状来看,喜忧掺半!切不可以认为新课标颁布之后便前景一片灿烂!贯彻执行犹为重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新课改变要想取得成功,不解决农村初中存在的问题,恐怕将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家庭,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

农村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调研诊断报告(共10篇)

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