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论文大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论文篇一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推荐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度:

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推荐度: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推荐度:

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自我评价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1.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增强学生敢问的自信心。我打破传统的课堂常规,允许学生“七嘴八舌”提问,甚至可以“坐着问”,对那些积极提问的孩子,即时予以表扬,诸如“问得好”、“了不起”、“真聪明”等等;要是问题提得不恰当,或是提错了,我也不批评,不歧视,以“你能够……”、“我相信你们……”、“允许再来一次”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鼓励孩子再次提问。

2.开放提问时空,增强学生敢问的自由度。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我的课堂上,既有传统的“同步问”,即老师与学生在专门时段里共同讨论问题,又允许有“异步问”,即当前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已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如果学生仍有问题,则可以继续提问;甚至在课间活动时,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随地来找我,共同研究探讨。

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敢问欲望

(1)在有趣的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思维的形象性强,有趣的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猪八戒口渴难耐,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一个西瓜就好了,我一个人能吃一个西瓜。”孙悟空听了就开始责怪他:“你这个呆子,只想着你自己,要是有一个西瓜,我们应该四个人平均分着吃。”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这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就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2)在谜语儿歌中创设问题情境

谜语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三年级学生很感兴趣,利用这种方法,也可生成问题情境。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有个小朋友出了一则谜语“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能告诉你,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这个小朋友在课间曾让我猜过这则谜语。)这是什么东西呢?孩子们很快就猜出了结果,为此他们兴奋不已。怎么看时间?一分种、一秒钟到底有多长时间?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不知不觉去探索,去交流。

(3)在游戏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孩子的提问能力呢?如我在上“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有学生提出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拼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只要数有几个小正方形就可以了。结果在动手实践中,又有学生提出:“不用数,可以算的。只要知道一行有几个小正方形,乘以有这样的几行就好了。”通过主动实践探索,学生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还自行总结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游戏活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⒈让学生学会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产生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找出本质的属性和非本质的属性,从而确定属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具体来讲,我们可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此”与“彼”的差别处发现和提出问题。

⒉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在课堂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请这位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样做,一是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能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自觉地把握自己的思维(因为小学生往往只是出于一种直觉或是在一种潜意识的支配下提出一个好问题的),从而巩固与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

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鼓励学生用“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句式对老师、对同学进行提问。

⒋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学生已经统计出了班级同学爱吃果的人数(统计结果为:葡萄9人,香蕉15人,草莓20人,桔子12人,菠萝8人,苹果11人。由于爱吃草莓的有20人,学生在填表时很顺利,但在画图时不知如何画。)这时就有人问:“这里的格子最多只有10格,怎么画呢?”也有学生自言自语:“要不就在旁边再画10个格子吧!”也有学生问我:“老师,这书上的格子是不是画错了?”画统计图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尝试,他们发现“10个格子不够用了”,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岂不正是我们所企盼的吗?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小学生提问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通过提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富有启发性、新颖独特的问题,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在总目标中指出:“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民主的课堂,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给他们一些赞许,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一旦教师成为学生心灵与学习的支撑者,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必定思维敏捷,激情勃发。对数学有兴趣的会越学越带劲,兴趣盎然,敢问新路;对数学兴趣不大的也会柳暗花明,请随日增,敢于尝试。可以说,民主的课堂,平等的关系,和谐的氛围,大胆的鼓励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

二、巧妙的设计,使学生便于提问

学生敢于提问了,并不代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能积极踊跃地提问。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思考,巧妙设计,为学生创造一切可提问的机会。

1、预习中的思考。在教学新知前,布置学生预习将要上的内容,并至少要提出一个与内容相联系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把有价值、重点的问题书写在黑板上。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再预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特别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如:我们能不能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图形吗?等等。

2、揭示课题后提问。课题其实就是学习的重点,针对课题提问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以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纷纷提问:比例尺是不是尺子?它与比例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例尺?为什么叫比例尺?……这样一问激起学生的十问,思维的火花闪烁,注意力也会集中。

3、自学例题时提问。数学思维通过例题来演绎。数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例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个物体怎么分一定是平均分的呢?通过问题展开讨论、思考,并由此获取新知。这种学习应该是深刻而有效的。

4、在练习中提问。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也不应该是平均用力,要让学生提出练习中的难点。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训练。

5、课堂总结时提问。教师做课堂总结时,要习惯性地留下点时间,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看看、想想,提出对本课内容还存在的疑点。

三、适时的指导,使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有机会提问了,但由于思维、语言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提的问题常常杂乱,没有多大的价值,与内容联系不紧密等。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指导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有价值的问题。

1、示范引导。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老师如何根据内容来提问的,教学生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如教学计算题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问并板书:⑴、例题特征,⑵、运算顺序,⑶、运算结果,并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在连续的几节计算题后,要求学生通过模仿提问,多次的模仿而后达到创造性地提问。

2、提问时机。漫无边际的提问,不看时机的提问有时会扰乱课堂正常的秩序,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结构上提问,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提问,在知识关键处提问,在知识的模糊处提问等。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关键词提问,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呢?”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提问的关键。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提问。

四、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乐于提问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除了坚持不懈地引导,更需要真诚的赞美,人性的鼓励。成功的喜悦会让人不断地想要再次品尝喜悦的滋味,激发起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动力,切不可小觑。在日常教学中,教授习惯性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语言。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应该是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注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总之,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敢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 。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s("content_relate");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06-25

提问能力如何培养

06-25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06-25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06-25

如何培养学生课堂提问的能力

06-25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06-25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低年段学生的提问能力

06-25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06-25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06-25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