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例文(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例文篇一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作家秦牧也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画的创作与文的写作本来就是共通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课标》把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定位于写话教学,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打通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表达之路,鲜明地倡导写话要以兴趣为首,表达自然的童心童趣,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刚入学的孩子从中得到乐趣。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一线教师对低年级画写结合写话模式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认为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如果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对画写结合的实效性达成了共识。

1、画写结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2、画写结合,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画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使孩子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急于创作,乐于表达。通过画画锻炼了孩子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3、画画创作与写作过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首先,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三、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主要尝试以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自信、自由地写作,从孩子喜欢画画入手,把画画与写话结合起来,以画画写话的形式,对低年级孩子进行写话的训练,培养孩子写话的兴趣。低年级孩子想象丰富,喜欢涂涂画画,抓住这一有利因素进行画写结合训练,既满足了孩子们学画兴趣,又激发了孩子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愉快地画出心中画,写出心中话,这样做符合孩子的天性和思维特点,顺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指导”、考试的要求来写,根本无法表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画写结合的低年级写话模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修养。

3、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使大多数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养成乐于动笔的好习惯。

五、研究内容

1、解决“画什么”的问题

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是画画写话的核心和关键。有了想象,孩子才能画出多彩的作品,才能写出多味的文章。但是,孩子的想象思维是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如果没有了具体的事物作依据,他们的想象便不会这么丰富。

2、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要把形象直观的绘画和抽象的写话训练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找好切入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画中有话,画写交融。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xx、11——20xx、1)

学习理论,搜集素材,申报课题,制订实验方案。

实施阶段(20xx、1——20xx、1)

1、搜集素材;

2、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3、课题研究论文;

4、画写结合课堂展示。

总结阶段(20xx、2——20xx.3)

1、做好资料整理;

2、完成课题实验报告;

3、整理有关课题实验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一)以画促写

1、激发绘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绘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是他们表现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一日三餐,去观察、体验生活的乐趣;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此积累丰富的绘画“素材”;启发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想像明天的我,明天的学校,明天的祖国,明天的人类接着应加以诱导,将儿童观察生活的现象中零散的素材进行整理,最后让学生把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所做过的最有趣味、有意义的事用简笔画画下来。

2、引导自由讲画

学生通过观察,画出所感兴趣的画,那么,如何把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呢?我认为:说是写的基础,首先应重视口头表达训练,有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就容易掌握,笔头下才能通畅、自然。为此,教师应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讲画,交流、反馈画面的内容。如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家说再自己说等方法,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敢想、敢说,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保持高昂的说话欲望。并鼓励他们在“说—听—评—议”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学生的个性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思维想像能力不同,所以他们不仅能各自说出自己画面的内容,而且对同一幅图还能说出不同的意思,并表达出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说画的积极性,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3、放手写话评画

写话就是把所说的画中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书面语言。学生有了说画的基础,写起话来就自然感到轻松自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写话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开始,可要求学生看一幅图写一句话,写在画旁边,然后逐步过渡到写几句完整、通顺、明白的话,最后过渡到写一段话,不会写的可用拼音代替。在写话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他们以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文学潜能和语言天赋,从而消除学生写话的畏难情绪。

写话完成后,可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是否有错别字、用词不当、语句通顺、句子连贯等方面入手评画,并请写得好的小作者介绍自己选画的原因和写话体会,肯定他们的敢说、敢想和独特的见解,并挑选较好的作文张贴在小作文园地,或向各种刊物投稿,这样便使学生有成就感,使他们体会到写话的无限欢愉。对于学生存在着的问题,通过评画或教师的面批,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话

通过写话评画的反复练习,学生能根据画面大胆想像,构思,兴趣盎然地写话,把画面内容真实地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并且思维通畅,语句通顺,词语优美,写出来的话也富有童真、童趣。把“画”作为学生“话”的源,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学生在不尽的“求异”想像中迸发创造力。

(二)配画写话

1、写切身体会,配简单插图

学生的切身体会,往往是小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如:在参加完课外活动之后,先让学生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学生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各自的体会也不同。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和切身体会,学生兴致盎然,滔滔不绝,然后要求学生写下来,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写的文章,为自己的“大作”配以插图,学生兴趣更是高涨。因为学生所写的内容不同,画出来插图容也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有的画的是小朋友们在跳绳、打羽毛球、有的画的做游戏,还有的画的同学们在相互嬉戏这样做就是以语言再现情境,引导学生获取“话”的题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同时,把“画”作为学生“话”的源,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学生在不尽的“求异”想像中迸发创造力。

2、写创造性文章,允许学生剪贴图画

低年级配画写话,能鼓励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但作为一种教学尝试,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低年级学生缺乏整体的美的鉴赏能力,做到图文并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文这一范例,讨论:课文是怎样将图和文结合起来的?课文的插图有什么用?课文插图的位置安排得合理不合理?第二,请美术老师指导画画,指导版面设计,提高学生对整体的美感。第三,在“画”与“话”内容相符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剪贴图画。

配画写话,画是为表现“话”的中心内容服务的,主要起到抓纲明目、深化理解的作用,所以指导学生给“话”配画,对培养学生习作突出中心是一项很好的训练。在“画”反映“话”的基础上,做到图文并茂,使版面拥有一种整体的美,就促使学生在编辑、设计上下一番功夫。

“以画促写”和“配画写话”,无论是先画画再写文,还是先成文再配画,都为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不同的观察角度,产生不同的感受,积累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作品。

3、认真批改,体验成功,延续写作兴趣。

兴趣和成功总是连在一起的。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经常性的成功,可以使人不断地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从而产生兴趣和发展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常成就动机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就动机弱。”那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平时对于小朋友交上来的写话,我在批改的时候,专找进步之处。如用得恰当的词语,写得通顺的句子等,我都用波浪线划出来。平时利用中午或早上,把我划出的好词、好句读给小朋友听。在交流中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交流中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期中和学期末,将优秀作文编辑成小册子,就连一小段也编成一辑。“书”的诱惑及被老师重视和同学承认的体验,强化了学生们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从而激发了他们写好作文的兴趣。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参与人员情况

本课题负责人李正娟,小学高级教师,县级语文教学能手,负责全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课题组成员,都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并经历了低、中、高各年级的教学实践,且有新的教学理念介入。能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又能利用网络等先进的媒体获取信息,并且有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学生情况:

孩子们最恐惧写话,他们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他们不善于写;另外在配画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画不出心中所想的。但是在美术老师和我的努力下,我想一定会越来越好。激发他们的写话欲望,让他们愿意去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例文篇二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例文篇三

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何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实验课题,探索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三、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四、完成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课题组长是我校完全小学校长,课题组成员有专职教研工作人员作理论及实施方案的过程指导;有业务校长和有丰富的教学及研究经验的骨干教师,为新课题的研究打好了必要的基础。

五、课题界定

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课题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探究家庭作业的最优化模式,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②、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③、探究家庭作业的最优化模式,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

七、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成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材料进行学习、讨论,并结合本校学生现有的计算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对实验班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调查分析,了解各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为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成员注重收集研究活动中的所有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八、完成课题实验的保障条件

1、技术支持:邀请中心校教研室领导为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具体指导。

在课题组的组织下,调动学校优秀教师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的实效性。

2、经费支持:我校领导一直以“科研兴校”为理念,在教学科研方面一直给与极大支持。可以为本次实验提供活动的经费和设备。并从各方面给与支持和帮助。

九、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学习有关理论,落实课题组分工。

调查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学校各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水平

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实施研究方案,根据调查与分析结果,组织讨论研究,提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若干策略,并进行实施尝试。

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全面收集调查分析、数据;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撰写论文,在学校推广。

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例文篇四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年级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本班38名学生特别是本班3名学困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

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课题研究工作方案例文篇五

一、课题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行为习惯和社会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的任务:接受一种价值体系,学会一种行为能力。

2.实效性,指运用现代德育理论,实施开放性的德育教育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3.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的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即使就课程开发的具体产品之一——校本课程教材而言,也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儿童中心、兴趣中心或问题中心的,而不是知识中心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个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于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尊重别人,乐于奉献,善于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随着独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学生普遍存在着娇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能力差,行为偏于情绪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质,长期以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某些严重问题。如:脱离实际、说教过多、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分离等。我们必须面对新情况,研究新方法,提高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们的教育产生片面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关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见》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意见》还强调,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会、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力量对德育的支持,以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6、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环境的间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进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思想都告诉我们,环境能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必须重视创设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开发、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构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体现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爱家乡教育模式。本课题研究内容根据我校教师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分七个子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即是:“语文品德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数学科学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英语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音体美等学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学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班级工作养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后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课题。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以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爱家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通过本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以实际行动建设家乡、服务家乡,并能弘扬家乡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推崇以德为先的人生追求。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七、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文献资料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各子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八、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是由于学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课题都是学科性较强的课题,经验丰富,大多数课题组成员都是初次进行德育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经验。做出来的课题计划还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够开阔,急需有经验的教师从旁指点。

二是由于学校课题组成员平时教学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课题研究时间紧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协调好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的关系。如何使课题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个问题。

三是由于老师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德育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不甚了解,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大力开展后期的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引发周围人对德育的重视。

下一阶段,我们将针对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一是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二是加强学校的德育活动,重视课题的实质性研究。要在继承传统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和利用新的德育资源,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相信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展,学生、教师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联系会更加紧密,这使寻找、发现、利用更多的资源不仅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强总结提炼,争取将成果汇编成册。

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价值所在,它为我们的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