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班数学教案篇一
1、引导幼儿对20以内数字进行顺序排列,帮助幼儿进一步对20以内的顺向唱数顺序进行认知和熟悉。
2、帮助幼儿理解顺序排序中数字间的增减关系。活动准备:在进行此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挂图,引导幼儿复习情境主题“糖果店”的相关内容,鼓励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说一说。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上三组不同的数字序列(例如:2→3→□→5→6→7;11→□→13→14→15→□;□→16→□→18→□→20),每组序列中选若干个数字位置留空。
(2)把1~20数字卡贴在黑板右下角。
(3)《情境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幼儿用书大班下学期
1、教师可以用小故事导入情境,并出示小动物形像:“小朋友们好,你们看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出示宝宝兔),大家高兴不高兴?”
2、教师逐一出示数字序列,并引导幼儿观察黑板上的第1个序列。
教师:“今天宝宝兔给我们带来了数学王国的数字宝宝,你们看看,这些数字宝宝都是好朋友,它们手拉手来到这里,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哪个数字没有和它的`好朋友拉手阿?”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说出那个数字后面的数字是几。
在这个环节重点是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前后之间的关系,理解前面的数字比这个数字少1,后面的数字比这个数字多1。鼓励幼儿善于思考并勇于表达出来。
3、“宝宝兔想请一个小朋友帮帮忙,谁愿意从这些数字里把它的好朋友找出来?”请一名幼儿在黑板上进行操作,从右下角1~20的数字中找到相应的数字,并把它贴在数列空白的位置上。
4、以同样的游戏玩法进行后两个序列的操作,帮助幼儿巩固顺序唱数、点数、以及对20以内序数的经验。
5、翻开儿童用书第10页,引出书上的练习题。
按照活动规则,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进行第1个序列的练习,然后让幼儿独立完成后面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在进行最后一个序列时,由于本序列第一个数字空缺,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先从题目已经写出来的数字开始作答。如:10前面的数字是几?后面的那个数字是几?13前面的数字是几?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加强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并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数字的唱数顺序和数字间的增减关系。
大班数学教案篇二
⒈理解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⒉初步学习运用换算的方法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具:贴绒动物(一只羊、四只猫、八只小鸡)贴绒天平两只,幼儿操作材料贴绒水果(一个菠萝、三个苹果、四个橘子)。
一、它们一样重,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⒈水果来比重
师:今天三种水果想来比重量,看看谁和谁比了?几个菠萝和几个梨一样重?
那梨也要来和橘子来比一比,它们比的结果是什么?谁和谁一样重?
⒉幼儿猜测
现在请你们想一想一只菠萝和几只橘子一样重?(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天平的另一边放上四只香蕉)
⒊幼儿介绍自己换算的'方法
师:你算出来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教师示范方法,我们知道一只菠萝是和两只梨一样重的,那我们再把一只梨换成两只橘子,现在你们知道一只菠萝和几只梨一样重了?
⒋幼儿操作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动物之间的重量
师:这里有谁?请幼儿说说谁和谁是一样重的?(知道一只羊和三只猫一样重,一只猫和三只小鸡一样重。)
再次提问:那一只羊要和几只小鸡一样重呢?请你们
教师演示贴绒教具:将一只猫替换成三只小鸡,再请幼儿数一数一只羊有几只小鸡重。(九只)
二、看谁算得快,幼儿进一步感知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⒈幼儿学习比较重量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物之间的换算,知道了一只羊和九只小鸡一样重,下面小朋友们的操作纸上还有两题,请你们帮水果们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可以拿盒子里面的图片摆一摆,算出来以后在相应的天平空格中填上数字。
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⒊讲评:你的操作结果是什么?一只苹果和几只橘子一样重?为什么?
大班数学教案篇三
1.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及三种图形标记。
2.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对三种图形进行初步的分类。
3.乐于参与活动,并能体验活动的快乐。
海洋场景;圆形、三角形设计的小鱼若干;贴有标记的3个篮子。
水族馆音乐
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鱼宝宝的家里去,那你们猜猜鱼宝宝的家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去看看吧,出发吧。(听音乐进场)
2.鱼宝宝的家到了,我们轻轻的找个座位坐下吧。你看到了什么?(对呀有蓝蓝的海水;你还看到有绿绿的水草;哦还有美丽的海螺……)
1.美丽的家里还有很多的鱼宝宝,有哪些鱼宝宝?(三角形鱼宝宝,出示三角形标记)那三角形宝宝长得什么样?(它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尖尖的角)2.海洋里除了有三角形的鱼宝宝,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宝宝呢?看看哪个宝宝的眼睛很亮的?(圆形鱼宝宝,并出示圆形标记)圆形长得什么样?(圆圆的)3.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宝宝?眼睛再睁大点看看。(长方形鱼宝宝,出示长方形的标记)长方形宝宝长得长长的,方方的。
大海里住着三角形的鱼宝宝,圆形鱼宝宝,长方形鱼宝宝,它们快乐的在大海里游呀游。
1.你们想不想和这些鱼宝宝做游戏?(想)现在就一起到大海里游一游,并找一条自己喜欢的鱼宝宝和它跳圆圈舞。(呀,这条小鱼和遥遥跳个圆圈舞,看他们跳的多开心呀。)
2.玩累了,鱼宝宝们想妈妈了,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三角形的鱼妈妈在哪里?(找呀找,找呀找,找妈妈,呀我们找到了三角形的鱼妈妈啦,这是谁的妈妈?(是三角形鱼宝宝的妈妈)我们跟三角形鱼妈妈打声招呼。三角形鱼妈妈好!
3.我们再找谁的鱼妈妈?(长方形)找呀找,找呀找,找妈妈,这是谁的妈妈?(是长方形鱼宝宝的妈妈)我们也打一声招呼:“长方形鱼妈妈好!”
4.还有谁的妈妈没有找到?(圆形),噢,圆形鱼妈妈躲在这儿呢。这是谁的妈妈?(是圆形鱼宝宝的妈妈)快,也打声招呼吧:“圆形鱼妈妈好!”
1.天黑了,鱼宝宝想妈妈了。现在我们就帮助鱼宝宝去找妈妈,记住,要说一句好听的话:“我把三角形鱼宝宝送给三角形妈妈。”(老师演示一遍)快去帮小鱼找妈妈吧。
2.游戏检查。现在范老师看看鱼宝宝和鱼妈妈他们都开心的笑了,他们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很开心呢。三角形妈妈谢谢你们呢。小朋友应该说:“不用谢”。
圆形妈妈也要谢谢你们呢。小朋友也说:“不用谢”。范老师听到有两条小鱼伤心的哭了?为什么呀?(原来小朋友给它送错了,快谁来帮助它?)
3.总结:今天小3班的小朋友真能干,能把三角形的小鱼送到了三角形妈妈家里,把圆形鱼宝宝送到圆形妈妈家里,把长方形鱼宝宝送到长方形的妈妈家里。鱼妈妈和鱼宝宝们非常谢谢你们。
下次老师再准备小鱼虫,来让你喂鱼宝宝和鱼妈妈吧。
大班数学教案篇四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活动,学习将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愿意参与讨论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二等分。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分别在两块黑板上布置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及它们的大盘子。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彩色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饮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两个小盘子、两个小量杯、纸条、线、尺、餐刀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熊宝宝,另外一个是小熊
贝贝,这一天熊妈妈买了一些各种口味的饼干,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吵着要吃到每种口味的饼干,这可难住了熊妈妈,怎么办呢?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长方形
1、请幼儿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长方形的饼干
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长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
的操作,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1)师: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一样大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原来长方形的饼干和现在分出来的一份饼干,谁大谁小?
(2)小结:像这样把一件东西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4、师:现在我们把二等分后的饼干分别送给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吧!(幼儿把分好的饼干分别放进宝宝和贝贝的大盘子)
三、第二次尝试:二等分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1、熊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各种形状的饼干要分给宝宝和
贝贝,你们愿意再来帮熊妈妈分一分吗?记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宝宝和贝贝会不高兴的.。
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二等分操作
3、幼儿将各种形状二等分后,贴到宝宝和贝贝的盘中。
四、第三次尝试:实物二等分
1、师:为了感谢小朋友,熊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
的东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饮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呢?
2、师带领幼儿集体观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
么方法来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
五、师:现在让我们拿着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在我园“园本教研”中,我有幸参加了“一课多研”活动,我把大班的“二等分”这一活动经过了“设计-教学-再设计-再教学”,其中自己也经历了不断的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教师设计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
1、紧扣活动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
材料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在第一次设计的二等分图形材料,请幼儿帮忙分窗纸,通过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将材料分成两份,但目的性很不强,对于相等的两份概念不清,整体与部分也难搞懂,贴的窗花较为凌乱,所以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教师要从目标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种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设计的方案中,把图形材料设计成饼干及设置的给熊哥俩分饼干的情境,幼儿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饼干整整齐齐的分别置于两个盘中。
2、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操作材料的难易度应适中,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
案又不能使幼儿觉得太难,失去操作兴趣。
在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难度应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在“二
等分”这一活动中由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二等分一个图形——用多种方法二等分其他图形——二等分不同实物。
由于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应从不同
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出发,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操作材料,逐步达到目标。
3、要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
多的信息,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实物,准备了颗粒状态的、液体状态的、固体形态的,这些材料难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儿选择,幼儿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
另外,数学知识存在一定联系,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我提供
幼儿的测量工具,以激发幼儿回忆先前的学习经验,调动幼儿的操作经验,促进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大班数学教案篇五
1、能仔细观察钟面,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学会辨认整点。
2、懂得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生活中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钟面四个(7:008:009:0010:00)模型钟一个幼儿每人一只纸钟面、一日生活图
一、讲述故事《小明的秋游》,引导幼儿看时钟的兴趣
二、和幼儿一起讨论,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1、小明去秋游了吗?怎么没去成?
2、他应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
4、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讨论时教师及时出示四个钟面
三、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正确辨认整点
1、单独指一个钟面,认识分针、时针
提问:钟面上有什么?
这两根针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长的细的是分针,粗的短的是时针
教师逐一指四个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幼儿辨认
2、找一找四个钟面上的.共同点,藏着什么秘密
师:故事里提到的时间7点8点9点10点都是整点时间,你们发现在整点色时候,分针都是指着谁?
小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钟
3、教师指钟面,请幼儿说出整点时间
四、教师拨时钟,幼儿指出错误
教师先说出整点时间,然后将分针或时针拨错,然后请幼儿指出错误在哪儿
五、教出示大钟,拨出整点时间,辨认整点时间
1、教师将时钟藏于身后,先拨出时间,再出示
2、请个别幼儿拨时钟,大家说一说是几点钟
六、幼儿在纸钟面上尝试拨时间
1、教师讲述自己起床、上班、下班、睡觉时间,请幼儿在纸钟面上拨出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一日生活时间,其余幼儿在纸钟面上拨出
3、教师渗透早睡早起,有序生活教育内容
七、看图画时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1、教师出示幼儿生活情景图,并示范在钟面上画出整点时间,强调时针画短些、分针画长些。
2、幼儿进行看图画指针活动。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