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杨树读后感(三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白杨树读后感篇一

茅盾是谁?他的原名是沈德鸿,笔名有矛盾、郎损、玄珠、沈明甫等,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这篇《白杨礼赞》创作于1941年,主要内容是:一辆汽车在高原上奔驰,望着无边无垠的连峰,刹那间,看到了一排甚至只有三五株笔直地像哨兵一样的白杨树。它们有笔直的干和枝,而且丫枝也似人加工过一样。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可以生活再崎岖不平的山峰上,就连戈壁滩上也可以坚强的活下来。它质朴,还有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最后高度赞美白杨树。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认识到:白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正是因为中国军队有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获得了解放,才有了新中国。

如果把人民的领导者比作高贵贵的花草树木,那么老百姓就是那些白杨树。如果没有白杨,就没有东西可以为花草遮挡风沙,花草也就不能生存。所以,白杨树是其他花草生存的前提。就和人类一样,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人类的领导者。

在这里,我还要赞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白杨树读后感篇二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能生在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

古人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让后人铭记着和平安定的可贵,中国人民如同白杨树般默默地守卫这得来不易的和平,中国人攒足了一口气,用无数前辈的汗甚至生命拼命赶超,他们是立在戈壁上静静守卫的白杨树!

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质被人们赞扬着,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坚持着。他们如同这白杨树一般,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即使是困难,不能摧毁他们这如宝石般可贵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矗立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那一排排笔直挺立的白杨树,让我想到那些为了祖国无私奉献自己的人。

这世上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坚韧不屈,伟岸正直,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即使环境艰难,旁人冷眼,亦无法动摇他们心中的坚持。他们是电视里有着感人事迹的英雄,也是默默无闻在我们身边的凡人。

正是有了这些善良朴实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如此安定,和平和安定不仅仅是依靠边疆的战士去维护,我们也可以!

那些或精彩或平凡的最质朴的中国人就是伟大中国人民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一代代血脉相传的最珍贵的财富。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白杨树读后感篇三

当我第一次读《白杨礼赞》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我似乎也能能够体会到矛盾对白杨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意,赞美白杨。由此可见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是非常热烈的。随后,作者就开始引入白杨了。我觉得第二段写得非常好,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是读着想象着所描述的场景。你就会觉得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一点单调。由此,引出白杨。就是这三无株白杨使作者的'单调的情绪得到了缓解,直到后来“惊奇的叫了一声”。

在作者的笔下,我也觉得白杨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一丈以内觉无旁支;它所有的桠枝,一律向上,并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也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他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篇文章也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把白杨象征为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为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战斗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作者真正喜爱白杨的原因。

我也赞美他。白杨树是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他就和边疆的人民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