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化人的书房 文化人读的书篇一
听听那冷雨赏析 推荐度:
清明散文 推荐度:
春的散文 推荐度:
月亮的散文 推荐度:
童年趣事散文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第二、三本书又要出笼了,有四句话很想说,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识文断字。
文化人出书很幸运。曾记得自己准备出版自己第一部《浩瀚文集》时,羞羞答答得像待嫁的闺女。手捧着女儿们给我打印的清样到处求师问友,尽管那时自己涉足文坛已经有20来年的经历,尽管文本很沉重,但心里还是很脆弱,就像容易破碎的玻璃瓶。从1999年11月26日到2001年2月15日,历时两年多,才将文稿送到中国文联和作家出版社的案台。在“推销”自己和作品时,交结了不少良师益友。诸如黄永玉、唐杰中、黄婉秋、牛汉、谭谈、谢璞、李扬(疯狂英语)等等(他们不一定记得我、我却记得他们)文化名人,让我有了些许自信。最难抹去的记忆是我到湘西凤凰文化古城采风时,慕名找到了湘西凤凰县年已86高龄的边城诗社社长曾君武老先生的家。一打听,才知道老人家是沈从文、黄永玉的至亲好友,与沈老同辈。他老人家很认真地看完我的文稿后,竟与我这位陌生的忘年交一见如故,两手空空入门的我,竟受到了好客的老人家最热诚的款待——凤凰米酒、沱江鱼。在曾老家,我不仅享受到了这位传奇文化名人(据传是被中宣部誉为“中华嵌名对联一绝”)的醺陶,他老人家还相继挥毫为我写了两幅弥足珍贵的嵌名联。“成功之笔,仁义所关。”和“成功笔墨缘骚雅,仁者胸怀远俗尘。”在老人家那里,我找到了文人相亲的真谛和以文会友的乐趣。
文化人出书很纠结。2001年元月,我赴北京,签约、汇款、定稿、付印,仅3天时间,一蹴而就。想不到运输出了问题,北京直接发往湖南的书,不知铁路运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几摞书竟搁到了天津火车站的仓库成了无主货物,跟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几经辗转,几摞书到家时已成了“咸盐蛋”,有的包装还散了架。想不到我的书儿们,它们也搞精神旅游!那已是2001年6月的事了,5月的书市我没赶上趟。真正纠结的远不止这些的。原先拟出书时,在企业文化娱乐中心上班,好歹也是沾了点文化气息,于是,就有好心人为我出谋划策,你署上企业和工作单位的名称,保准能申请到一笔不菲的扶持资金,何况是本企业建厂60周年以来第一本个人文学专著呢?正值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的我,也就按此办理了。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这画蛇添足的一笔,我成了永远的、不打自招的“业余作家”,用当时的党委书记的话说是:“这是他的个人行为,企业不可能也不应当为他买单!”羊肉没吃到反惹一身臊。有时候,真理和忽悠仅一张嘴罢了。
文化人出书很搞笑。名人是不怕收不回成本的,但酸涩参半的半拉子文化人是很难顾全自己的文化投资成本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读了一辈子书,一辈子舞文弄墨,没有多少物质财富,也不想没一点精神财富遗留于世,于是,就有了当今的“出书热”——物质比不过人家,就拿精神比,这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的通病。书出了,就得有发行。或赠送、或贱卖、或干脆自个儿收藏、或成包打捆又由子孙们送到废品店,反正都是出路。记得那年在新华书店搞个人签名发行,场面实在是热闹。因为名气实在太少,一个上午下来也就是几十本而已,除去缴用,连老本都还不够。更搞笑的是有这样一个细节让人忍俊不禁:有位老妪带着她十来岁的孙女手捧着我的书要我签名,那小闺女长得水灵清秀的很是可爱,于是我问了她的姓名后准备免费赠送给她,由于自己未经意,大笔一挥签写成了“赠xx小姐惠存”。想不到那老妪竟怒目圆睁、恶狠狠对我说:“你老娘才是小姐呢!”幸亏在场的人百般解释才化解了这场啼笑皆非的误会。更搞笑的是:那时新华书店时兴本土作家书籍寄销,三七分成。却不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寄销了好几年,书不见了,一千多元的应得书款,竟也被“不差钱”的新华书店给“公司化了”,呵呵!
文化人出书很无奈。据说,法国人4位有成就的人之中,肯定有一位是作家;英国8位有成就的人之中,就有一名作家……而在中国,这种统计正在省略之中。我深知,在名缰和利锁的双重桎梏下,究其实,文化人出书这档子事是很无辜又是很无奈的。面子和里子都想要,而社会又只能让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纯情与繁华总是不对等的方程式。拿自己本已看厌了的作品又奉献给别人看,等量和等价的交换永远只在乎你自己。记得前几年,一位久违的战友和朋友找到我,言语交谈之中,我知道了我们离散后的诸多情况,就正于“人生就是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样。我没东西可赠他,于是想到了我还有的第一本小册子。我很慎重地送给了他。同时,也是想不到的是,他竟爱不释手。他不仅招待了我和我的朋友,那顿饭,花费了他700多元钱,后来,我送去了30多本我的书,大家皆大欢喜、相互抵销。自此以后,我才恍然大悟:我的人和书竟然可以这样去“推销”出去!
于是,我想到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人生的最大幸运是保持轻度的贫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反省自己的一生,我居然做到了!但,终究是“夕照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盖棺定论地说,如果要出第四本书,自己是不能再出了,尽管明天的太阳又会继续升起……细设想,如果你能用阳光的心态去审度社会,明天,你肯定会收获一缕阳光的。
忠于历史,还原自我。能留下一段历史真实的横断面,也许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出书的动因吧!
在此,谨向支持、关心、呵护过我的亲朋好友表示由衷感谢!
是为跋。
s("content_relate");【文化人出书的那档子事散文】相关文章:
那年那事那红薯散文04-25
那都不叫事的散文04-15
那年那事那人的散文05-27
那年那人那事经典散文12-01
那年那人那事-散文日志05-28
那年那院那些事的散文10-05
有感于大姐帮我出书散文11-06
心情不好,都让那事给闹的散文01-27
初二抒情散文:那人,那事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