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大全十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一

学习科目:语文

学段/学年:小学四年级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18《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课前大量阅读有关蝙蝠和雷达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讨,与他人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初步学习探究。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电脑、课件。

2、布置学生收集大量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三、学习资源

1、多媒体课件内容:

(1)激发兴趣,电脑出示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画面,并配音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电脑演示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示意图。

(3)电脑演示雷达的工作原理。

2、参考书目

动物大百科》、《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电脑出示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画面,并配音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这个问题如同导火线,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时,让学生诵读课题,学生会产生疑问: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读通课文,确定研究内容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等问题。]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是本节课要弄清楚的内容。

(三)探究实践——细读课文,小组合作研究

围绕问题,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画一画重点词句,查一查资料,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工,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别就某个问题做更多的钻研,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在理解“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抓住这个重点句子进行了理解。结合课文第六段,采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了蝙蝠探路的示意图,知道了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在学习中有学生提出:既然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讨论交流。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了自主探究。

(四)展示交流——再读课文,产生研究体验

同学们通过学习,已经弄清了哪些问题呢?现在请各小组进行汇报。同学们可以补充,提出建议。

生1:我首先弄清楚了科学家是怎样做三次试验的。他第一次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没有撞响一个铃铛。第二次是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飞。结果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是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铃铛也响个不停。

生2:我觉得他说得不准确,我来帮他补充。科学家做试验是在一间什么样的屋子应该讲清楚,那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蝙蝠在里面飞撞上或没撞上铃铛才能说明蝙蝠探路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生3:第一次试验告诉我们蝙蝠探路不是用眼睛,第二次试验告诉我们蝙蝠探路与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告诉我们蝙蝠探路与嘴有关。最后得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由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得出结论]

生4:我首先就找出文中的这个句子来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先查字典弄清了配合就是指各方面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再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就是指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共同发挥作用。再来学习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由结论再去学习三次试验。]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自熟悉或喜欢的方法学习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5:我是通过学习第六自然段知道蝙蝠是怎样探路的。我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来了解课文内容]

生6:我是采用画图的方法来学习这一段的。(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图画边演示边讲解。)

生7:我也是采用画图的方法学习的,但是我画得和他画得不一样,我是这样画的,(学生到讲台前画出了蝙蝠探路的示意图。)

生8:我补充一点,我从书上知道蝙蝠能从嘴里发出超声波,它的鼻孔也能发出超声波,但主要是从嘴里发出的。

[采用画图的方法理解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生9:我知道了蝙蝠是怎样探路的,既然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

生10:我查阅了资料,知道蝙蝠的眼睛有什么作用。据科学家研究,蝙蝠视力虽差,但眼睛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蝙蝠只有在眼睛看不到东西时,才从它的喉里发出很强的超声波。发出超声波是一个耗能过程,时时刻刻的耗能对蝙蝠本身是不利的,用超声探路飞行也只能在大脑产生“黑白”图象,而用眼睛观察,才能得到更真实的“彩色”图像。蝙蝠一般采用“交替”使用眼睛和发射超声波的方法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课文,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时师生评议研究方法,概括出:“我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进行探究,采用了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画图,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次研读第7自然段。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弄清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等问题。

(五)自主发展——拓展课外,延伸表达

教学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习惯。课前,我鼓励学生广泛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学生从《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找来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吸收了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真让人刮目相看。

教师引入: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们通过读课外书,查阅资料,还了解了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学生交流例示:

生1:人们根据乌贼遇到危险释放黑色液体,诱骗进攻者上当的原理,设计了鱼雷诱饵。

生2:人们模仿蛙眼的结构制成了“电子蛙眼”,用来识别飞行中的飞机和导弹,为军事侦察。

生3:人们根据腺的构造原理,研制了“仿生海淡化器”解决了海水淡化问题。

生4:根据鱼鳔的工作原理,博列里制造了潜水艇。

……

教学体会:

本课例贯彻了新大纲精神,体现了创新教学思想,打破了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格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刺激学生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新课开始,用电脑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学习效果很好。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能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时再围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问题,画重点词句,查阅资料来学习课文。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弄清了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等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学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的能力。同时,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组织学生接触无限广阔的信息资源,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投入,收集各种信息,并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了蝙蝠眼睛的作用,蝙蝠的嘴和鼻孔发出超生波等对本节课有用的资料,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例子,学生能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信息。这样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本课例突出了语文教学特色,充分展示了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的过程,是一节探究性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练习给课文归纳段意。

3、会用“终于”、“横七竖八”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

课前准备: 投影片若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受了蝙蝠的启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书,来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1)、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

(2)、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并且学习怎样归纳段落大意。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3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2、“灵巧”是什么意思

(1)、用拆字法解释。

(2)、齐读:灵活、巧妙

(3)、第1句话中哪些词句反映它飞行很灵巧呢? 各自轻声读第一句话,圈出有关词语。

(4)、 我们圈出的词语突出地表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真行啊!下面,我们就要抓住圈出的重要词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把蝙蝠的灵巧劲儿表现出来。

a、各自自由练读,体会要突出哪些词句。

b、指名朗读。

c、集体读。

d、小结: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要这样,抓住重点词句, 运用声音的高低变化,表现出你对文章的理解。

5、蝙蝠夜行这么灵巧,不由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

(a)、引读。

(b)、生读。

(c)、齐读第2句。

6、敏锐是什么意思?(用拆字法解释,反义词是什么?)

(二)、学习第4~5小节。

1、导入:蝙蝠夜行动作这么灵巧,真的是因为它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已经做过试验。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下面我们继续学习4、5小节。

2、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小节。出示思考题:科学家三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试验证明了什么?

3、学生默读填表。

4、师出示表格。一边问,一边填表。

5、蝙蝠蒙上眼睛后,飞行时铃居然一个也没响,它已经灵巧地避开了绳子,课文中还有许多词语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本领可真神,各自轻读第4小节,一边读,一边在这些词语下面圈圈划划,练读时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突出这些词语表达好文章的意思。

6、你圈出了哪些词?

a、“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7、练读。(读的时候要好好体会这些词,体会深,才能读得好。

8、下面,我们继续默读第5小节,填表。

9、交流。

10、第一次试验证明了什么,读读书上的句子。第二、第三次……

11、齐读第5小节。

(三)、学习第6小节。

1、导入:蝙蝠靠嘴和耳朵配合,是怎样探路的?

2、朗读第6小节。

3、反复是什么意思?

4、现在老师就把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蝙蝠夜行的秘密,用幻灯片演示给大家看,好吗?

5、出示灯片。一边出示,一边说。遇到小虫子,遇到障碍物……

6、板书。

7、再次映示,要求复述。

8、学生集体根据板书、复述。

9、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第二段。

(1) 第二段的段意应该怎么归纳?

(2) 先回忆一下归纳段意有哪三个要求?

10、学生默读,出示归纳段意的三个要求,按照这三点,默看课文。

1、出示选择题:

(1)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不明确)

(2) 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不完整)

(3)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ˇ)

(4) 科学家通过第一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科学家通过第二、第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探路。(不简洁)

2、先选择,说出理由,再齐读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先分读,再考虑黑板上的填空怎么做?

2、板书。

3、演示灯片。(请看灯片)一边演示,一边讲。

4、默读,归纳第三段段意。

四、总结。

1、研究的两个问题明白了吗?

2、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雷达的什么相当于蝙蝠的什么?

3、指名说。

4、填表。

5、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可以想想,雷达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1) 发明雷达,是受到了蝙蝠的启示。

(2) 雷达摹仿了蝙蝠探路的方法。

6、简介仿生学的研究成果。

五、布置作业。

1、造句:反复……

证明……

板书设计:

发出            遇到        │

蝙        蝠        嘴---→  超生波---→      │

│  障

启  摹                        耳  朵←---     │

反射       │  碍

示  仿                                           │

遇到        │  物

雷        达      天线---→无线电波---→     │

萤  光屏←---    │

反射       │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三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自制软件、鹏博士

 2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7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四

一、学习目标:弄懂人们是怎样从蝙蝠的飞行受到启发,发明雷达的。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三、学习难点: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

㈠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导入  新课学习。

㈡按照导学提纲,小组学习4—7自然段。

㈢检查自学情况

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三次试验,三次试验各是怎样做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每次试验各说明了什么?

2、演示试验过程。

3、科学家们从三次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5、引读第6自然段。

6、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道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7、雷达是怎样为飞机导航的?

㈣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课前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课件出示朗读,学生闭着眼睛听。)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看:(屏幕出示蝙蝠)认识它吗? [蝙蝠(齐读正音)]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揭示课题: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初读的感受。

1、同学们真会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下面就带着你们的问题默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时候带着笔在课文中画一画写一写试着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2、读后汇报,指名同学说说读后知道些什么,开始指名中下一的学生回答,课文的大概内容指名较好的同学回答。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找出课文中蝙蝠与雷达有关系的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读并提问题。过度:是啊科学也是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实验一做就不可能一定会成功,找出科学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话。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句话并说说理由。体会科学家的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仔细品味“反复”和“终于”。

2、哪些句子是描写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读读并说说理由,用“即使……也”仿照着说说话。有新问题吗?(蝙蝠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

3、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张实验表。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4、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夜间飞行不用眼睛,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有新问题吗?(怎样配合探路的?)接着再找找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指名同学起来说并说说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解说。

5、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启示把雷达应用到飞机上,读读相关的段落。模仿老师的课件在课文的图上画一画边画边说。让同学演示演示,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来解说解说。飞机就能在夜空安全驾驶了。

6、观察板书说说发现了什么?说说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再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所以课题用“和”联系起来。

四、巩固课文,齐读课文。又从课文中有哪些新体会。

五、总结: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将来为人类造福。

六、扩展练习:课后阅读有关发明创造的书籍,把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帖在教室后边的墙上作为墙报一起分享。

七、板书:

11   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蝙蝠                   障碍物                       雷达

耳朵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2、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1、2节

1、(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板书:蝙蝠(蝙蝠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1、2节。

4、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飞机上有——雷达。

板书:雷达

(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5、揭示课题:26 蝙蝠和雷达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仅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指名交流。

3、相机学习生字“蛾”、“摹”

摹仿:照某种现成样子学着做。本课是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过渡语:原来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设计而成的。那么雷达究竟和蝙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学习第6、7节。

(1)默读第6、7节,用波浪线划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交流,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雷达的        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  嘴巴无线电波  超声波  荧光屏  耳朵)

(3)引读第7节:

科学家摹仿——,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通过——,无线电波遇到——。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所以——。

2、学习第4、5节。

(1)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的。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做实验的,板书:试验(试验是指尝试着去做,以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等;实验一般指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二进行的活动,也可指通过一些操作演示让别人直观了解)思考:做了几次试验,每次实验的条件、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完成阅读芳草地第2题。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                    结果           

试验结论

(3)交流,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4)总结填空:科学家的(    )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敏锐的眼睛,而是(    )。

(5)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而灵敏是表示动作快而灵活的。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七

26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⑴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蝙蝠” “雷达”图片,板书:蝙蝠  雷达

⑵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板书:启示

2.同桌分小节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正音。

3.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㈠知道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体会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1.学习第3小节

⑴默读第3小节,结合课文里的词句说说蝙蝠夜间飞行时的特点。

随机理解词语:灵巧、敏锐

⑵指导朗读。注意“无论怎么……从来没……即使……也……”长句的朗读。

2.学习6.7小节

⑴默读6.7小节,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⑵媒体演示蝙蝠夜间飞行过程。

借助媒体直观理解词语:超声波、障碍物

⑶自由读6.7小节,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          。

雷达的        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  嘴巴 无线电波  超声波  荧光屏  耳朵)

⑷语言训练: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画出示意图帮助理解)

通过对照雷达和蝙蝠的关系理解词语:摹仿

注意:“摹”下面部分是“手”。

3.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科学家摹仿蝙蝠用嘴巴发出超声波,用耳朵接收信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飞行员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安全飞行。

㈡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性

⑴自由读4.5小节,完成练习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                    结果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                    结果           

试验结论                                              

⑵随机交流,相机朗读相关语段,体会带点字的作用。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注意:“系”在文中读音为“jì”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横七竖八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⑶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⑷师小结:科学家借助三次试验,证明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㈢初步了解“仿生学”,激起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师: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

三、适度拓展、布置作业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来完成:

1.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2.科学幻想厅:你想结合哪个动物(植物)的什么特点发明什么?模仿第6.7小节写下你的科学幻想。 

板书设计  26.蝙蝠和雷达

摹仿             启示 

嘴巴             天线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耳朵             荧光屏

本课小结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贴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小练笔

你能结合哪个动物(植物)的什么特点发明什么?模仿课文6.7小节写下你的科学幻想。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八

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九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18 蝙蝠和雷达

(研究)蝙蝠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雷达障碍物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十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 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得出什么结论呢?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蝠夜里飞蝙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十一

[案例]

(一).精设导入,明确目标:

师:通过你的预习和上节课的初读,你对蝙蝠和雷达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从网上知道了蝙蝠是哺乳类动物,睡觉倒挂,夜间飞行捕捉飞蛾等,是益兽。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了雷达通常在军事、航海、气象等方面广泛应用。

生:我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那我们在课后把有关蝙蝠雷达的资料分别整理在一起,再把有关蝙蝠和雷达关系的资料整理到一起,像我们平时那样记到整理笔记上,行吗?

师:那书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读了这两句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 研究讨论、 交流感悟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再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先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小组通过讨论研究第三自然段知道了科学家先看到了蝙蝠飞行和别的动物不一样。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而且在夜里飞行的很灵巧。

生:我们小组用朗读的方法。

生:科学家看到蝙蝠飞行很灵巧,就想知道他靠什么飞行。于是通过做试验想知道它的眼睛是不是很敏锐。

生:我们小组用的是列提纲的方法。

1。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   2。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不靠眼睛,靠耳

3.封嘴                      朵和嘴

生:我们小组用表格的方法:

次数 做法 结果 说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  靠嘴

师:你对“配合”一词的理解,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体现了配合?

生:我用手弹钢琴,左右手互相就是一种配合

生:我们大扫除,有的同学擦地,有的扫地,有的擦门,有的倒水,我们一起把教室扫干净,这也是一种配合。)

师:你们说的这些都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的配合,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其实还不止这些:比如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以配合做一些事情,使我们的世界变的更美好!

那书中指的是-----和-----的配合。

(三).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师:从古至今,很多人从生活中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一些东西,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仿生学的知识。来,通过老师给你的提示想想,看谁能说出来。

人们从(  )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

【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它给学习方式、师生地位都带来很大的变化:师生是朋友,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大胆质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

1. 精设导入,明确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课文。应根据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对教材取舍,改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永远具有新鲜感,从而不断深入研究。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没有一味地从头讲到尾,而是从关键入手,改变课文的顺序,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独立研究的兴趣。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学生收集整理的信息入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自己找出最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

2. 研究讨论,交流感悟。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立足体现“自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以研究讨论、交流感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教师适时的点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的地位。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提高,开发了他们的潜能,发展了个性。

3.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开放的同时,教师要把触角伸向课前和课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先布置学生说说查找的有关资料,学生带着课前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投入课堂,知识面广了,课堂教学也充满生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学习完课文后,更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实践生活中应用语文。就如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发明过程后,出示最后一道练习,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而且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创造,将来势必成为有用的人才。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十二

蝙蝠和雷达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能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出十分安全。

1、“终于”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我会写出近义词。(6分):模仿( ) 清楚( ) 揭开(    )

3、“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抄出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我会连线。(3分)

超声波                雷达

嘴巴                电波

耳朵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文段选读练习(二)(32分)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biān   biǎn)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bǔ   pǔ)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bì   pì) 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ruì   yuè),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我给文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4分)

2、我会划掉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3分)

系(jì   xì )着    蒙(mēng   méng )上    塞(sāi   sè )上

3、我会写出近义词。(4分):灵巧(    )    敏锐(    )  启示(    )

4、照样子写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3分)

横七竖八:          、             、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量词。(3分)

( )试验 ( )屋子 ( )铃铛( )钟头 ( )绳子 (  )问题

6、按要求,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6分)

(1)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被字句:                                            

(2)蝙蝠到处乱撞。

比喻句: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陈述句:                                            

7、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目的是弄清楚                    

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是:                                  (5分)

8、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库,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4分)

蝙蝠和雷达听课记录 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篇十三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蒙眼捉人”,就是让一个同学蒙住眼睛,去捉其他同学。谁想来玩?

◇师:点名

◆生:做游戏

◇师:蒙住眼睛捉人难吗?

◆生:难

◇师: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无法看清人在哪里

◇师小结:在一般情况下,人要在黑暗中找到方向是非常困难的,但飞机为什么又能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呢?那究竟又是谁帮助人类解决了这一难题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说到蝙蝠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它们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蝙蝠的图片:你知道有关蝙蝠的知识吗?

生汇报

◇师:雷达又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看,这就是雷达。

◇师出示有关雷达的图片,你知道有关雷达的知识吗?

◆生汇报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有

◇师:想不想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那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你就能明白了。

◆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学习1----3段。

◇师: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才解决了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那蝙蝠的本领一定很厉害吧。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体会它的本领高强呢?拿起笔来画一画,读一读。

◆生汇报

◇师指导朗读。

◇师放蝙蝠飞行视频。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4----6段。

◇师:蝙蝠有哪么高强的飞行本领,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在这次试验中科学家有了惊人的发现,科学家到底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4——6自然段。大家先自由朗读4——6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

◆生读课文

◆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填表

◆生汇报

◇师:最后我们学习7----8段。

◇师:嘴和耳朵又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生:汇报。

◆生表演。

◇师小结:画示意图

◇师: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方法中得到启示,于是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

◆生:汇报。

◇师:小结。

◇师:科学家除了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外,还从许多动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很多的东西,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两个发明。

◇师:放图画,解说。

◇师:同学们,除了这些有趣的发明外,你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你想不想也搞一些发明呢?

◆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小结:正是因为人们的观察和耐心研究,才有了这一个个不平凡的发明,如果,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细心观察,积极探索,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