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课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课文《老王》教学设计 推荐度:

归去来兮辞教案 推荐度:

《观潮》课文教学设计 推荐度:

课文《海上日出》优秀教学设计 推荐度:

课文《八角楼上》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指出三点理由: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s("content_relate");

【课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范文11-22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1-06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1-08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7-29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7-30

《归去来兮辞》的教学设计11-09

《归去来兮辞》 教学设计12-15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范文05-17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模板01-06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