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月光启蒙评课记录(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月光启蒙评课记录篇一

这一板块,提纲掣领,加深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接着再把文本读厚。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向学生指出精读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仔细体会“童年夏夜的美妙”,并在空白处做旁批,写写自己的感受。而做旁批的要求,意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随堂巡视。组织交流时,先让学生读出感情,再谈感受,同一处,有不同的感受补充。本环节,我将分为三步来教学 第一步:感受夏夜月光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柔和”、“洒满”等词并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夏夜月光洒满篱笆小院里的美妙,并通过朗读体会。第二步:领悟母亲形象之美

“月色中母亲又是什么样子的?”指导学生抓住“忙”、“洗”、“换”体会母亲的勤劳、朴素;“搂”、“唱”体会母亲的慈爱; “沉浸”“玉石雕像”等词体会母亲沉醉于美丽动人神话中情景。从整体感知母亲的形象美。第三步:体会母亲歌声之美

母亲为我唱了哪些童谣?学生自由朗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当年的孙友田,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并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芳香”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声音、神态,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一般的情调和韵味。

第三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点出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教学中先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再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与课题“月光启蒙”有什么内在在联系?从而又回归到课文整体,体会母亲的“爱”。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补充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的资料,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感悟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引发思考: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作业之一: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作业之二:采访长辈或村里老前辈,搜集一些民谣童谣,记录下来。

四、说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月光美

形象美

歌声美

母爱

月光启蒙评课记录篇二

《月光启蒙》评课稿6篇

《月光启蒙》评课稿1

我校xxx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充满诗情画意。在今天这节《月光启蒙》中,我又一次领略了苏老师的诗意追求!正是苏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抽象具象的概念融为一体,伴随着苏老师的诗意抒怀,孩子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

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苏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苏老师先后采用了如下的方式:

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

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

3、用黄河故道的民间曲调吟唱了课文中的“月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

4、教师引导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去吟唱歌谣,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那溶

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谣。我想,在这个不断回旋着孩子们清朗的诵读吟唱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受到了深深的感染的,这也就意味着,苏老师着意要引领的诗化的目标是成功的,她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在品读歌谣感悟歌谣的特点后,苏老师通过课件配乐创设情境,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品读。她采用回环往旋式的一唱三叹,把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情感基调的诠释一层层推向高潮。苏老师首先用深情动人的引导语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本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苏老师用诗一般的叙述语言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牵引学生的情感之脉与文本、与教师一起振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苏老师着意要营造的文境、诗境了!

苏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夯实。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言。我们来看苏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多种形式来感悟“芳香的音韵”,这一步走得相当细致。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苏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

命意象在苏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的语文教学理念!

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感谢您,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教室里想起了根据最后一段文字改编成的诗歌,使学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接着苏老师又别出心裁,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苏老师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心动了,触摸到心灵深处的是诗。“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学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笔,任自己的情感尽情流淌。

此处读写结合,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月光启蒙》评课稿2

桂芬教导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建构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和谐课堂。尤为可贵的是在揭题、入题、生字词教学、自主质疑这些环节,也是很多人不愿涉及或不愿花功夫的环节,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上得既简练流畅,又扎实有效,以精彩的开篇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这个部分中,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启、承、转、合。

“启”――揭题、点题。让学生读题,让学生感受到题目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很好听、很美妙”,桂芬教导点出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这就“画龙点睛”地点出了题目的作用,让学生学会重视、关注题目,带着对题目的关注走入文本,为下面把握“月光启蒙”的中心、重点奠定了基础。

“承”――学习生字词再扣课题。独具特色的生字词教学有三“巧”,一“巧”,字词教学不孤立。桂芬教导将生字词教学巧妙地融于一段优美的文字之中,在优美的语境中,五个生字活生生地呈现。二“巧”,字词教学不面面俱到。“篱笆”、“时辰”的轻声词,带出了多音的生字“落”和“混”,抓住了生字词的难点。三“巧”,字词教学能适时进行联系和迁移。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已掌握的词义,进行联系、比较,由“混沌”、“豁然开朗”进而向“启蒙”、“月光启蒙”迁移,再次扣住课题。既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又对文章的意旨作出了铺垫。

“转”――自由质疑,三扣课题。“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自由提问,提出许多问题,但桂芬教导善于归纳、梳理,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提出并发现问题。由课题的质疑点引出了文章的灵魂,带出了课眼,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铺平了道路。

“合”――总结归纳。点出三扣课题的意义:用心读书、用心思考、解决问题。

启、承、转、合,使得文章美感和意境完整地保持,课堂的情境浓郁轻松,节奏紧凑顺畅,在公开课中这种重视课堂教学内容完整性的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需要相当的功力的。

我的看法仅仅是“窥一斑”,希望这种交流能够“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进而得“窥全貌”。桂芬教导这节课真的很完美……

《月光启蒙》评课稿3

蒋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让我感受颇深,有如又上了一堂启蒙课。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让人耐人寻味。教学中教者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出来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这点让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下面重点从品味歌谣这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理解。

营造诗境,品读歌谣。

歌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蒋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蒋老师用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带入了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之中。天籁般的歌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情境,优雅,恬静,再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进入文本,入情入境,这样显得自然,不孤立,同时语言表达一举两得。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使得很多学生在聆听同学的感受后会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为理解“芳香”一词作铺垫。另外,一段读多遍,层层铺入,掀起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这一部分的教学,通过音频的播放,情境的创设,抓住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总之,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优美,感动的,教师倡导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对文本分析透彻,设计的问题简洁而又巧妙,抓住文章主要脉络进行教学,将零散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追求诗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着“美”,也让在座的我充分享受到了月夜之美、母亲之美、歌谣之美、民间文学之美,乃至这种优美之中所蕴涵的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月光启蒙,带给我们的,同样是无尽的启蒙!感谢蒋老师能带给我们这样精彩的课堂,也感谢天底下给我们无数启蒙的我们的父母们……

《月光启蒙》评课稿4

卢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充满诗情画意。她今天的课亮点如下:

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

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

3、用黄河故道的民间曲调吟唱了课文中的“月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

4、教师引导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去吟唱歌谣,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

5、在品读歌谣感悟歌谣的特点后,卢老师通过课件配乐创设情境,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品读。

6、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卢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

7、卢老师别出心裁,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升华了感情。

《月光启蒙》评课稿5

早就听说过胡老师的名字,只是一直无缘听到她的课。这次有机会在家门口听到她的课,真是非常期待。前几天先在电脑上查阅了一些她的资料,知道胡老师教过音乐,学过朗诵,当过节目主持人,我就想,胡老师的课堂必定激情飞扬,必定充溢诗情画意。

果然,在今天这节《月光启蒙》中,我们就看到了胡老师的诗意追求!正是胡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笼统具象的概念揉为一体,随同着胡老师的诗意抒怀,小朋友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

在这节课中,胡老师紧紧抓住“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这一文中的关键词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品读。她采用回环往旋式的一唱三叹,把对课文主题的掌握和情感基调的诠释一层层推向^。胡老师首先用带着深情的语言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自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胡老师用自身的诗一般的引导语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不时回复那一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牵引学生的情感之脉与文本、与教师一起振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胡老师着意要营造的文境、诗境了!

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憨厚的母亲启蒙小朋友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保守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胡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胡老师先后采用了如下的方式:

1、引入温州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

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

3、用黄河故道的民间曲调吟唱了课文中的“月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

4、让学生用自身感受到的方法和节奏吟唱,体悟自身心中的歌谣韵味。

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那溶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谣。我想,在这个不时回旋着小朋友们清朗的诵读吟唱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受到了深深的感染的,这也就意味着,胡老师着意要引领的诗化的目标是胜利的,她把小朋友们带进了一个充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保守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胡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夯实。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言。我们来看胡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字理解释词语“启蒙”,并且强化了对生词“篱笆、时辰、混沌、莲花落”认读,读准轻声和多音字,这一步走得相当得细致。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所叙述的大意时,胡老师引领小朋友们扎扎实实的从散文中牵引出“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核心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调动语言能力把课文大意压缩成一句话,再读成两个词语“月光”“启蒙”,提醒小朋友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文题“启蒙”中。这样的引导过程,正是我们的学生所需要的踏踏实实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在教学歌谣的时候,胡老师进一步扣住“启蒙”一词,引导让学生吟诵“小红孩,上南山……”、“小老鼠,上灯台……”、“毛娃哭,住瓦屋……”“……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的歌谣,让学生谈谈自身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受“启蒙”的含义,从字理到字义再到字韵,胡老师这教词三步曲走得扎实走得有效!同时,胡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胡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小朋友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测语言,扣词扣文的语文教学理念!

感谢胡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课堂!

《月光启蒙》评课稿6

《月光启蒙》是一篇清新优美的课文,课文用如歌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如水的月光,和一份母子间浓浓的亲情。董老师用精美的课件和娓娓动听的讲述把我们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

这节课有这样几个优点:

1、电教媒体的运用比较到位。出现的时机较合适。课中所运用几处地方都是用在该用之时,特别是在把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时,《童年的回忆》的优美旋律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而且电教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比较充足。一部分是课内的,但更多的是课外拓展的部分——从音乐到背景资料。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为学生学文感悟夯实了基础。

2、教学做到了“既走出文本又不脱离文本”。《月光启蒙》这篇课文它的信息量很大,留给我们去探究、学习、挖掘的点很多。教学中,董老师适时进行拓展,通过课外的资料与信息的介入,使课文的量迅速膨胀,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品析的感悟更加深入。但老师未完全脱离课文,在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后,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年轻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之间进行强烈对比,资源做到了有机整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教师精心准备;课文中挖掘出来的,课外补充拓展的,等等。课堂上老师穿针引线,把他们贯穿了起来。

有一些建议:《月光启蒙》是一篇非常唯美的文章,学生能进入那种情境,也会有所感触,但要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体会时,在表达上有一定困难,不知从何入手,我想,还要多一点理性的分析。象“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学生对芳香这个词语,不知如何理解,我想可以

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像“三月的和风”给你什么感觉,这就是温暖,亲切。“小溪的流水给你什么感觉,这就是动听,连起来,就是对芳香的理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启蒙”一词学生谈得不多,理解不够深刻。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们自己是怎样学习的,而作者是怎样获得的?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等等。

月光启蒙评课记录篇三

诗意语文 文化吟唱

——听苏敏老师《月光启蒙》有感 双辽市第一小学 马玉兰 我校苏敏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充满诗情画意。在今天这节《月光启蒙》中,我又一次领略了苏老师的诗意追求!正是苏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抽象具象的概念融为一体,伴随着苏老师的诗意抒怀,孩子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

一、唱读童谣,吟诵文化。

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苏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苏老师先后采用了如下的方式:

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

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

3、用黄河故道的民间曲调吟唱了课文中的“月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

4、教师引导学生拍手有节奏地去吟唱歌谣,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那溶

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谣。我想,在这个不断回旋着孩子们清朗的诵读吟唱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受到了深深的感染的,这也就意味着,苏老师着意要引领的诗化的目标是成功的,她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二、营造诗境,品赏月夜。

在品读歌谣感悟歌谣的特点后,苏老师通过课件配乐创设情境,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品读。她采用回环往旋式的一唱三叹,把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情感基调的诠释一层层推向高潮。苏老师首先用深情动人的引导语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本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苏老师用诗一般的叙述语言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牵引学生的情感之脉与文本、与教师一起振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苏老师着意要营造的文境、诗境了!

三、夯实语言,品味文字。

苏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夯实。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言。我们来看苏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多种形式来感悟“芳香的音韵”,这一步走得相当细致。在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苏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 命意象在苏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的语文教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感谢您,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教室里想起了根据最后一段文字改编成的诗歌,使学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接着苏老师又别出心裁,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苏老师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心动了,触摸到心灵深处的是诗。“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学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笔,任自己的情感尽情流淌。

此处读写结合,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篇二: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文是《月光启蒙》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本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凭借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色情境,写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唱歌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使他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中歌谣童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读来感人至深。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点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体悟情感,我本次说课将围绕第二课时展开。

二、学情与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探究、有思想,敢表达,勇于创新,品读和朗诵能力较强,语言表达的愿望很强烈,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学生对民谣民歌的感知与理解毕竟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从旁指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夏夜的柔美,能体会歌谣童谣的韵律美以及浓郁如诗般的母爱。3.情感目标:体会把握歌谣、童谣的内蕴美,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课时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重点,其次,这课时难点是情感目标,我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读中感受歌谣、童谣的内蕴美,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突破重点。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种朗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学法上我遵循“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进小院

上课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提问:“如果图上的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接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找出文章中心句。这样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情境,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一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愿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这个环节我分四步进行:找、读、说、议

(1)找: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歌谣童谣。

(2)读:设计了指名读、品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由学生读出所找的歌谣童谣,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3)说:让学生说说你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象到的美景,学生说到哪句,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突出相关语句。这一设计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议:让学生互相议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之情。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让学生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并相机板书智慧。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那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学生品读,激励再读,体会“芳香的音韵”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民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纯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并相机板书混沌和开朗。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最后回读“她让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让同学们谈谈体会,并板书启迪,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3.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悟、品三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读:读文中句子

(2)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读10—13小节。

(3)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我觉得这几步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议一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板书设计

从形式上看,作者和母亲都包括在这颗心中,说明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便于理解;从内容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母亲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的混沌的心变得豁然开朗,带我飞进诗歌的王国,这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他对母亲的爱,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

以上是我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请加以批评指正。篇三:《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篇课文的实际训练内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教材结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一下4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拟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练习法”等教法,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学段的学生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五年级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本篇的课文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法”“归纳法”“查阅资料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突出重点,精读课文,通过具体地语言文字感受“月光启蒙”,体会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环节,感受歌谣魅力。

首先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然后抓住要点点拨。之后,介绍民歌民谣的特点,让学生对民歌童谣有进一步新的了解。

第二环节,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通过配不同形式的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来感受母亲的歌谣,通过放开让学生自

主交流,探索启蒙的真正含义。另外,注重学生说话练习,创设情境(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最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激励学生畅所欲言,理解文章中心,升华感情。

第三环节,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出示原文片段:“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提问: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对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总结全文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四环节,总结。

说板书设计

美妙

月光启蒙 歌谣 神话 谜语 母爱如月 情景交融篇四:月光启蒙 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月光启蒙 》

一、整体分析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是一篇语言训练、思想熏陶的好教材。

二、三位整合说目标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从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情景中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生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提炼优化说教法学法

坚持“教为学服务”,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紧密结合课文的特点,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学法:感情朗读法、情景渲染法、圈划批注法、合作交流法等。

四、联系实际说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作者资料和常熟本地童谣,读通全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版块推进说流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

开课之前我播放常熟本地童谣,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第二板块:导入课文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回顾月下的情景,说说从月下的情景中得到的感受,为后面感悟母亲的形象做铺垫。我这样设计是因为直观的画面对学生造成直接的视觉冲击,清晰明朗的画面,学生能够充分感受。

第三板块:学习唱歌谣部分

(1)为了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感情,在朗读时,自己充分利用多媒体画面,指导学生朗读。再如我教课件出示歌谣并播放,从歌声中直接感受母亲的歌声美,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母亲吟唱声音的美妙的?这里以直观

丰富的资源为依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设计的高效性。

(2)指名答,相机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让学自由读一读,重点抓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甜甜”“ 深情”“轻轻”““芳香的音韵” 来体会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学生说到哪个,教师相机点红,这样直观的呈现学生就非常清楚哪些是关键的词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3)把这句话改成一首小诗来赞美母亲,出示小诗,指名朗读,教师及时评价。(4)想一想这两首歌谣写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5)知道母亲是在一天的劳动后给我们唱歌谣,相机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抓住“忙” “洗”“换” “搂”“唱”体会母亲勤劳、慈爱的形象,学生说时教师相机点红,告诉学生这些红字都是动词,通过人物动作来体会人物形象。

(6)了解黄河孕育的歌谣文化,知道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开始由“混沌”到“豁然开朗”,这两个词显红,明确重点。

(7)配乐齐读,出示歌谣播放音乐,利用多媒体中的音乐,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内容不同,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在写景、写情的文章中,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板块:学习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部分

这三个部分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读完后选择最感兴趣的进行交流,这样实现了新课标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指名答,教师相机选择进入相应内容:

1、学习讲故事

让学生知道母亲通过一个个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理解母亲的形象美,出示句子,抓住

“玉石雕像”一词体会母亲的美并相机点红。为何会像呢?

当学生说出原因后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意境美,母亲的形象美,为理解这样比喻的作用打下基础。

2、唱童谣

出示三首歌谣,让学选择最喜欢的一首童谣读一读,同学互评,在互评中知道歌谣欢快活泼的节奏,教师引导全班拍手读。

3、猜谜语

出示母亲给我猜谜的情景,让学生同桌互读,“你真笨”“笑着说”体会母亲对我浓浓的爱,并相机点红,告诉学生这里是通过抓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第五板块: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结合板书)母亲用歌谣、故事、童谣、谜语把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想象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得到了启蒙。课文最后我满怀深情地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出示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深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再联系全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内涵。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2.链接课外资料: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出示母亲图片和作者书写片段),并用音乐渲染情景,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出示“母亲,——(我想读你说)”,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体悟,将他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新思考,从而活用了教材,收获着创新的快乐,所以课件的呈现使之成为了可能。3.作业布置直接课件呈现,方便学生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感激母亲 怀念母亲

课题下面书写四个课文内容的小标题,最后点出课文中心思想,不但梳理了文叙,而且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七、多媒体设计思路

《月光启蒙》兼具音韵美和绘画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民谣童谣生辉,为课堂增色,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这种教学设想,我制作了21张幻灯片,整个课件母版为课文插图,这样的背景板能够让学生时刻进入课文情景。具体内容及使用情况如下:

1、运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再现情景,调动丰富学生的想象,体味优美意境。

2、运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置身情境,缘景明情。

3、运用多媒体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直观清晰的把握重点词句。

借此机会我也谈谈对这节整合课的反思与收获:

通过这节课与信息技术整合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带来的诸多好处。同时提升了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再觉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有可无,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自己教学手段,尤其在突破重难点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坚定的使用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课堂形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篇五:《月光启蒙》说课稿(3.20)《月光启蒙》说课稿

本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作者孙友田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在夏日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其中,领会“月光启蒙” 的真正内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为使学生更好的感悟文本,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让学生读读、议议、讲讲,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以解释“启蒙”引入,后补充课题“月光启蒙”,引导学生质疑。这样导入简洁明了,直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起阅读兴趣。

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出示字词,从字词的读音到易错字书写的指导,逐项完成。特别是要读好两个多音字,重点解释“莲花落”。

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下文的阅读理解铺平了道路,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适时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词语掌握之后,马上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用串联段意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的概括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教师应时时强调,反复巩固。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精读感悟环节。让学生找出写歌谣的部分圈画批注,写出感受,进行交流。感悟点有三处,一是图文结合体会夏日月夜美妙的感觉,二是品读第三自然段,体会用“芳香的音韵” 来形容母亲歌声的妙处,三是理解歌谣对我的启蒙教育,体会两个“长”字的意思。其中理解用“芳香的音韵” 来形容母亲的歌声是重点,通过诗意朗读、看插图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母亲还用神话和谜语给作者以启蒙。想象母亲在月光下会讲哪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来激发作者的想象力。通过想象来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抓住“玉石雕像”这一比喻感受母亲在月光下的神圣和美丽,顺势引导学生读好童谣,感受童趣。

在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高度时,加入作者孙友田的经历介绍,使学生明白是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使其在煤矿工作了十六年,却毫无怨言,始终热爱生活,最终成为著名的诗人。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把内容改成诗歌的形式,题目为《感谢您,母亲》,全班有感情齐读。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文章内容,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有了进 1 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明白作者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刻含义,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后,多媒体出示“四十年以后,作者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经不记得他”的背景资料,在“懂你”的音乐渲染下,请学生拿起笔写一写,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从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这一环节,读与写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一次真正的洗礼,从而实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要求。

根据课文特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谈谈自己的感受。2.搜集当地的民歌童谣。

这个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月光启蒙评课记录篇四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读三组短语:

美妙的夏夜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时辰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民间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2、出示课文插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画面吗?

3、过渡:多么温馨美妙的夜晚啊!在儿时的孙友田眼里,童年的夏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二、精读指导,感受启蒙

1、在作者看来,童年的夏夜(引读)轻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把美妙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月色让人陶醉,但更让人陶醉的是母亲唱的那些歌谣。(播放歌谣)(1)听完歌谣,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些歌谣?课文中是否给了我们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幻灯片(第四自然段)。

抓住“深情地、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等词语感受母亲嗓音的轻柔,帮助理解“芳香的音韵”,感受母亲嗓音的甜美飘逸。读好这一自然段。(3)像母亲一样读读这两首歌谣。女生读第一首,男生读第二首。

过渡:看着美丽的月色,听着这芳香的音韵,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你会想些什么?

4、这就像作者所说: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读第五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理解: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母亲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给我吟唱含蓄明快的歌谣,她唱的歌谣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相机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混沌”“豁然开朗”)

(3)你能结合歌谣具体说说从母亲的歌谣了,我明白了什么?(要做一个勤劳的人,热爱故乡,热爱生活„„)

过渡: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用民间流传的歌谣,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打开了——(引读)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难道让我沉醉的仅仅只有歌谣吗?还有——神话故事。

5、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引读讲故事部分)(1)那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呢?(2)从故事中,你们都懂得了些什么呢?

听着这些充满幻想色彩的神话故事,心想,母亲竟然知道这么多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我不禁抬起头来,此时——引读并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美丽圣洁,有如玉石雕像。

② 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过渡:我正望着母亲出神,幽默风趣的童谣一下子又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了人间。

6、你喜欢这些童谣吗?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并想想为什么这一首最吸引你。交流:读出童谣明快的节奏和风趣幽默,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7、听着活泼明快的童谣,我还有睡意吗?分角色读10~13自然段 母亲给为什么给我猜谜语,这里又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

8、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6.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这几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表达怎样的感情?(2)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你能用排比句的形式,结合课文,表达对母亲的这种感激之情吗? 感谢您,母亲,是您 ; 感谢您,母亲,是您;感谢您,母亲,是您;„„

这就是母亲对我的——启蒙!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深情地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只有那美妙的夏夜,皎洁的月光,母亲对我的启蒙,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为伟大的母亲,记住她在美丽的月光下对我的启蒙。

四、布置作业(二选一)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仿照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2、阅读《月光启蒙》姊妹篇《母爱似水》或《迎接母爱》,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18.月光启蒙

母亲 我

美妙 唱歌谣 豁然开朗

讲故事 打开

柔和的月色 唱童谣 送来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启迪

月光启蒙评课记录篇五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稿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4.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5.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齐读课题。2.(屏幕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勾起你怎样的回忆?交流齐读

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精读课文

1.(显示画面:月色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教师范读第一小节(显示第一小节内容)

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就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妙,(显示填空)而 的情景(学生说,教师板书),更是令作者难忘。

2.朗读体会唱歌谣

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亲,母亲搂着“我”,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这是母亲为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两首歌谣

看来,同学们是这样读的,孩子们,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告诉我们这两首歌谣应该怎样来读,你能找到它吗?

2、生汇报,随机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

读完这句话,你觉得刚才的童谣应该怎样来读(生:深情的、动听的。。。)(师评价:找到了一个关键词语)请你读给大家听 *甜甜的、柔柔地读(指名读)(师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能再轻一些,柔一些吗?)(师范读引)

齐读第二首(师:再轻一些,柔一些。)

3、多么富有想象的童谣呀!如果能走进课文的情境,我们的朗读就更有味道了,现在你们就是小孙友田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去静静地感受。

课件出示:音乐+第1----4节(配乐《星空》

4、师: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母亲搂着孩子坐在皎洁的月光下,听到了动听的歌谣传遍篱笆小院)师: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温馨,这个词用得多好呀!)

孩子们,母亲仅仅是在为我唱歌谣吗?母亲通过歌谣向我传递的是什么? 师:从母亲的歌谣中,我们看到母亲那浓浓的爱。板书:母爱

5、师:孩子们,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芳香的音韵”(是的,“芳香”是用来形容花的香味的,在这里作者却说“芳香的音韵”,用错了吗?咱们小组讨论一下。)

小院里的音韵之所以变得芳香,那是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

师:多好呀,这么美妙的歌声,让人---------------这个词多好呀!

6、我沉浸在母爱之中,如痴如醉。你能把这种陶醉的感情读出来吗?自己尝试。“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四节,指名读(能读得再陶醉一些吗?)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教室也仿佛飘满了芳香的音韵。(齐读)

小结: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7.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8.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她让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远,而此时,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1)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读出来,指名朗读。

(2)美丽圣洁的母亲教给我的这些童谣琅琅上口,指名读第一则。(生读,教师相机正音)

师: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说说为什么喜欢?生:很风趣。生:读起来很押韵。

师:朗朗上口,是吧!那么,要读出童谣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办法吗?生: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师:你本身就是孩子哦!你想说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感觉,对吧!生:还可以配上动作读。生:可以拍手读。

师:是的,打节奏、配动作,等等。总之,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

(学生饶有兴致地尝试多种形式读童谣)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一生站起)想展示哪一首?生:第二首。(教师建议全班打节拍,一生津津有味地读起童谣)师:你还对哪个部分感兴趣? 角色表演猜谜语:猜谜语又给了我什么?师:谈谈你的体会。生: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师:把课文相关的句子读读看。

生读: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你能想象一下母亲说这句话的动作、神态吗?边想象边读读看,相信你会读得更有味道。

(可以把“笨”字字音拉长,很有感觉)师:咱们也请个男生试试。

师:你瞧,多么慈爱的感觉啊!你要是长大成了父亲,对待孩子肯定比他妈要来得温柔。(众大笑)

9、(猜谜要动脑筋,我跟着母亲猜谜语,又给了我什么?-----无穷的智慧)板书:智慧

师: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就这样,母亲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我”呢?一分钟小结一下,把它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部分。(乐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响起)多媒体出示: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

师: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我”呢?谁来说一说? 生:母亲把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

生:母亲把知识给了“我”,让“我”不会害怕未来的风风雨雨。生:母亲把她浓浓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生受用。生:母亲把幽默风趣伴着月光给了“我”,使“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生:母亲把勤劳的种子、文学的种子还有想象的种子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我”智慧的启迪。是啊,夏夜的月光下,母亲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我满怀深情的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出示:最后一段放出声读,你能读出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感情?板书:感激

过渡:同学们,通过细细的品味,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勤劳、聪明、疼我爱我、一个令我骄傲、令我自豪的母亲!

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当作者回家看望母亲时,母亲却成了这个样子:同时出示:图片+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0、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3、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当我再想起那些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为自己的吟唱的那些歌谣的时候,你们此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伤心,感激,心酸,悲伤„„)再读读吧(出示相应的文字)

4、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题目,在这篇文章中是母亲给了我启蒙,为什么不用母亲启蒙而用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把人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母亲在作者心中就像那一轮明月那样圣洁,用月光启蒙做题目,更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怀念,来得更含蓄、更深刻、更有诗意。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每当我看到那一轮明月的时候,心里就会涌起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作业:

1、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2、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关爱和帮助,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她说点什么?写封感恩信。(配乐)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