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q正传》读书笔记800字 《阿q正传》读书报告精选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阿q正传》读书笔记800字 《阿q正传》读书报告篇一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

读书笔记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也许,在那个时代,像阿q那样的人,还会有一条“活路”;可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些只会逃避现实、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只会被淘汰,而不会取得成功。

也许,有时候,作作白日梦、满足一下自己的心愿也是允许的,可是,我们不能把幻想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计划的去努力,尽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愿,让自己的梦不再是虚幻的,让自己的梦变成眼前的现实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读好书是我们唯一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实现我们梦想的唯一途径!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

作者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罗曼·罗兰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阿q正传》,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它不禁有了些共鸣。

初中时读它,觉得这是一篇有点滑稽的文章,还会感叹阿q的幽默细胞,在这样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况下,他还能麻木自己,愉悦自己,虽然自己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但他的精神却“常处优势”,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辈,现在连老婆都没有,那哪来儿子呢,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

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

就像麻醉药,总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乐,不知道这算不算“知足常乐”呢,还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会不会夜里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泪呢?

看了阿q的故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旧社会生活的困难,当我看完了这本《阿q正传》,我总在想:阿q的身世到底是怎样?是阔得不得了?还是和他现在这样,一天到晚,只要干完活,就一定是无所事事?

像阿q这样乐观的人,在旧社会,是不是很多?还是一个比一个悲观?阿q这种性格,让我自悔不如,要是我能交许多朋友,每天快乐地玩,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我,才是最好的!只要我能把握时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我在什么时间可以完成,我一定不会经常反感爸爸,而爸爸也不会说我为什么不完成作业等等的话,不再唠唠叨叨地烦着我。

阿q的生活,我发现,现代的人从不会过这种生活,每天干完活,上街逛一逛,凑凑热闹,招惹一些人来戏弄他,打他。还参加一些政府反对的事,加入革命党,使得他最后被政府枪毙,还让人说他坏。我想问,现在,还会有人要这样做吗?

最后,我还想知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的中国人被他贬得一文不值,可他也是中国人啊,难道,鲁迅的文章,中间还有别的用意吗?

也许对于《阿q正传》我们并不陌生,也常常听到所谓的“阿q精神”,说实话,读了这本《阿q》我就觉得阿q不是指个人,是指一个现象,病态的现象。

全文读下,觉得阿q是个可怜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社会中有许多人很“阿q”,他们说的好听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样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过,就在嘴上赢过他人,可是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谓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软怕硬,以获取心里的满足。阿q胜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觉得自己好光荣。

在作者笔下,“看的人们”“闲人们”“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态,病态有下面4钟——自私,虚荣,不管他人,势力。阿q以为革命是为了自己谋利益的手段,等于造反。像现在,多少人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寻求更过的个人利益。这不就是自私心的体现吗?在人际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嘘,朋友互相攀比,这便是虚荣新的体现。

生活中真的动起手来,打架时,阿q那样讨饶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公共场合起哄、爱看热闹的恐怕不少,这便是不管他人。

社会大流中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人群当中,我们将如何将这种阿q病态改正呢?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再次读它,好象已不会佩服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他是矛盾的,虽然他游手好闲,但他始终是农民,他骨子里是质朴的,不过他有点愚蠢罢了,还有点胆却,他不敢面对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就说服自己,在幻想中满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这本书在好久之前就读过了,文中阿q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脑海。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是一个雇农,只靠打工度日。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别人打时,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这种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家,享有名声、地位——但他在人们心中永远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身上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干”。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愚蠢、封建。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的那个时代了,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依然被现在的人使用着。依然像阿q一样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难。

阿q精神虽然可笑又顽固,但不能不说,它依然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怜,却不值得可怜!

对于阿q,有太多的说法,其软弱无能,势强凌弱,无不暴露其本质。在那样一个年代中,深处恶劣的环境,阿q先生却更表现出了不争气不警醒的态度。它渐渐形成了阿q风格,即现在人们所说的阿q主义。

生活环境的恶劣,做人的种种失败,更使我们的心感到同情与怜悯,也许同情与怜悯对他来说无所谓,他会感到那些是什么屁东西,走阿q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种习惯。阿q先生认为这是天命难违,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转移的,关键是他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虽然有人说他会舂米干活,那只是当时看到他还有一点可用之处才说的风凉话,但事后是过河拆桥,没用了就踢到一边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为没有了尊严,没有了自尊。

虽说他有奴才的本性,却不乏知道另一个道理——强势的不敢欺负,难道还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调戏小尼姑的伟大做为。算是长了出息。

反感革命党,痛恨剪辫子,怀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与别人有勾搭。但为了高人一筹,却想着投靠革命党,在思想上占领高地。结果不选择却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赏别人被砍头的阿q却自己尝到了被砍的感觉。难道这是命运的捉弄?

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阿q,是洗涤了我们的心灵的人物!

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永远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总是“胜利”。阿q是给别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总是惹到那些闲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顿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领,在墙上磕上几个响头,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这样想:“现在的世道,还有儿子打老子的……”然后便乐呵呵地走了。这就是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无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态、愚蠢愚昧在“精神胜利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丑,比不过了还生气,这充分说明了阿q的生活无聊到了极点。从被人欺负后的反抗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阿q已经麻木了,这无不使人感到可悲与可怜。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