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一
从1987年开始实行会计证(会计人员准入)制度以来,会计队伍逐年扩大,北京市持证人员由最初的50万人增加到了近100万人,且仍在逐年增加。新增加的会计人员主要来源于三条渠道:高等教育会计系毕业生占1/4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占2/4、社会其他人员参加一年一度的会计证考试取得资格者占1/4强。对用人单位来说,会计资源从绝对值讲已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不得不让人产生思考:有了会计证是否都做会计工作?究竟什么人能做会计工作?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是否有很好的就业空间……
会计证只是一种从业资格证书,就象有驾驶执照的人不一定以司机为职业一样,取得了会计证也不一定以会计为终生职业,甚至不一定做会计工作,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发展变化也呈多元性,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刚出校门18、9岁的学生一定固定不变的做一种工作,实际上他的兴趣、志向、理想可能会随着他的成熟、对社会理解的改变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逐年减少,据调查,90年以前的毕业生有40%~50%在从事会计或相关的职业,而95年之后的毕业生从事相关职业的也就在20%左右了。
大量持有会计证的人员并未从事会计工作,这也正好让人们感觉到会计人员过剩,其实这种认识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他们并未认真分析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据笔者调查这里的原因有三:一是持证人员的志向改变。这种原因在中专生中占40%左右比例,很多中专生在入学选志愿时并非了解会计专业,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并非自己志愿,是因为学校专业设置限制、本人学习成绩现状以及来自家庭、社会关系的引导,选择学习了财会专业,毕业后面对社会新的环境、机会,放弃了过去的志向选择,而从事其他工作去了;二是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样的情况要占到毕业生10%左右的比例(这一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有相当部分学生毕业后曾有过短暂的会计工作经历,由于在校期间学习的不成功,特别是学校安排或要求的知识内容和业务技能项目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相对应,致使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使对口工作擦肩而过;三是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使用了兼职会计或将账簿交于会计公司代理记账。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一人监管五、六份甚至七、八份账目,忙的不亦乐乎,而另一方面大量持证人员没有上岗机会,当然忙的是能人闲的是庸人。另外我们还应对会计职业范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要以为一提会计一定是财务科或会计室的会计,特别是中专学校培养的学生,可以把商场里的收银员、批发公司或物流公司的库存商品管理人员、企业办税人员、银行信用社的柜员、生产车间的统计等纳入这一范围。
不做会计,学习会计专业是否有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有几个人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数学研究、物理探索、化学实验,但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大学却都在学习这些课程,我们知道那是揭示自然科学规律的学科,不学好它们我们将无法正确认识世界,更无法谈适应自然、改造世界。笔者认为会计学也是一种揭示规律的学科,它揭示的是经济领域中经济核算规律。未来世界是一个经济世界,只有把握经济规律的人才有可能驾驭风云变换的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论你将来是一个收银员、公司经理秘书、推销员还是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公司办公室的主任,也不管你将来可能去继续深造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大老板、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中专阶段的财会专业知识和能力都会教给你一种思想、一种认识问题的特殊角度、一种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对你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上分析让我们感觉到,会计职业是一个既充满竞争但又不乏机会的职业,财会专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学有所用为社会承认,一方面要看人才本身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要看财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特别是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致关重要。因此,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认清培养目标,并针对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财会专业课程。
分析财会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有其参照的标准,这一标准应该是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本校现有的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改革。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认为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调整确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首都第三产业为宗旨,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具体目标是:达到会计专业从业资格标准;能够胜任会计岗位(分户会计、出纳员、收银员、企业办税员、库房保管员)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人为本,注重终身教育,培养复合型中专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是:提出了中专财会专业培养的应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改变了过去目标的培养管理型人才的专业定位。这一改变再结合学制由原来的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学分制3~5年)使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旧的课程体系为学科体系,注重财会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训练财会专业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这一课程体系能够适应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文化基础较好的生源,但与新的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和现实生源的文化基础状况已基本不适应,因此继续使用旧的课程体系将无法实现新的财会专业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陈旧。本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沿用旧的教学计划,虽每年有一些调整,但没有根本变化,有些课程的内容已经过时,比如《商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统计学原理》等。这些课程有的适应旧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而及时调整;有的侧重原理介绍,缺乏实用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采用这样课程内容的结果必然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社会竞争能力较差。
(三)课程内容定位偏高。现有课程设置是适应将学生培养成管理型人才的,开设了大量较深较难的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与现培养目标不能对应,也与须学生的现有基础不能匹配,因此必须改革,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既不可能从事高水平的管理工作,也不可能成为技能型人才。
(四)缺乏技能课程的设置。旧的课程设置中,只有《计算技术》、《会计实务模拟》属技能型课程。这远远不能满足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会计日常各种基本业务技能(如:结算、办税、记账、结账、报表、)的培养、会计礼仪、谈话技能的培养等都需要相关课程作支持。
(五)课时总量不能与新学制吻合。财会专业的学制已由原来的四年制调整为三年制,减少了一年的学制,总课时量大大减少,这种量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质的变化。因此必须对整体教学目标进行改革,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确定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
(六)不适应现有生源基础。旧的课程设置中一些课程偏难,如《管理会计》、《审计》等,这些课程的学习或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或需要有较综合的利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和财经法规知识的能力水平,过去文化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学会、学懂,但现在的学生已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很难学会、学懂,因为现在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已明显下降。过去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中学的尖子生,而现在都是初中学习排名在一半以外的学生。这些学生已无法与过去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热情不高,种种条件都已很难让他们接受一些较难课程的学习。
改革课程设置是必然的,需要考虑的问题又是多方面的,对此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建议与设想。
根据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财会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与设想。
(一)专业课程设置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不能把改革看成是增加几门课程和减少几门课程的问题,它是一种配合财会专业教学目标改革而进行的对旧的课程设置体系的彻底改革,这样一项重大改革要求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需要改革的主要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把学生培养成管理干部转变为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二是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系统性,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转变成注重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处理各种会计日常业务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从满足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出发转变成从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水平要求出发。
(二)必须彻底推翻旧的课程体系,采用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将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废除,采用学科与技能项目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学科与技能项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和专业技能划分成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模块全部为必修课,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模块下设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课程或技能项目。
通过文化基础课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满足财会及相关工作岗位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并具有较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培养文明习惯,启发创新及创业意识,优秀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体系,为后续各项会计技能的培训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会计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以会计的思维模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思维习惯;了解有关的会计工作应遵守的法规,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通过专业技能模块中各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能够满足就业市场对一般会计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各项技能要求。要求学生经过培训达到出纳岗位、分户会计岗位、收银员岗位、银行柜员岗位、库房保管员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不需经过再培训,而可以直接在出纳岗位、分户会计岗位、收银员岗位、银行柜员岗位、库房保管员岗位等岗位上岗工作。
(三)彻底改革财会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会计专业课程,特别是会计专业技能型课程必须彻底改革。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笔者认为可确定出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群应具备的技能项目如下: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技能、各种会计凭证识别填制能力、各种会计账簿的登记能力、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技能、纳税申报技能、汉字五笔字型录入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珠算、点钞技能、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技能等。然后按技能项目设置技能培训项目,以技能培训项目代替旧的课程体系中的若干会计专业课程,这一代替是指整体的代替,所以不一定是一项技能替代一门课程。
会计技能项目与原来的会计专业课程有着质的差别,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讲究理论的完整性,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其内容与会计岗位实际工作有一定距离,学生结束在校学习进入工作岗位后,必须有一个实习过程;会计技能项目的内容完全以现实会计工作岗位对业务技术的要求来设计,学生经过培训,达到所规定的技能标准,可以直接上岗,从事会计及相关岗位的工作。
(四)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必须改革期中、期末两张试卷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旧的考核办法,应加大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做法建议如下:每项技能设置若干技能模块,每项技能由若干技能模块组成,每次课程安排相应的课上及课下练习,每次练习情况做出记录,并以此反馈平时的学习状况,提供教师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的依据,学生在学习完某个技能模块后,参加教师对该模块所组织的考核,该项技能的全部技能模块考核完毕后,教师评定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或学生的该项技能水平。还可制作校内学生技能手册,以此记录学生各项技能水平情况。学校规定每项技能的学分标准、毕业状况的学分标准,学生必须满足该标准,即取得足够的专业技能学分,再加上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知识各门课程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可以获得毕业证书。
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作好调查研究,扎扎实实的工作,研究—实验—再研究—再实验,反反复复逐步走向完善,努力取得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全面成功。
附 被调查企业名称:
北京亿客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果品公司
通州区人民商场
北京自强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路盛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纽朗包装机械(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瑞英隆服装服饰有限公司
北京万松园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时代超然装饰有限公司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二
在这次“学子看改革—中小学改革开放30周年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中发现,课程的改革是最受关注的。有70%的家长是反对减少主课的,而有90%的学生是赞成的,这说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的,而家长的反对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量来提高学习成绩。
在多数家长看来,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只有加大学习量,才能取得好成绩。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从这次的调查不难看出,多数家长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学生不一定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那是很有限的.,在家庭、社会的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与道理。
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自身的确是有益的,可也要引发家长的思考,学生真的就只能学习吗?那岂不是成了学习的机器?我们学生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也要有自己的空间与时间,有自己的自由。在紧张的学习中学点其他轻松的课程,不也是一种学习吗?
很多孩子都因父母的逼迫而去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事,最后离家甚至是寻死;也有很多父母强迫孩子学习,长大后一个个却变成了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实啊!我们知道这是大人们爱我们的方式,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内心的感受呢?
其实家长的反对也是合情的,但却是不合理的。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心想让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长大有好的生活,不再像他们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可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好生活不一定要靠拼命地学习,反之,拼命的学习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生活。
所以,请家长们多给孩子点自由空间,让我们也有自己的一片晴空吧!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三
实验中医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来进行中医药学理、法、方、药机理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该学科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课程有很强的实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近xx年来,全国中医院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所以各中医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授课,有的院校侧重理论讲解,有的则把实验操作为重点。为了解本校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以及兴趣所在,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特在第一临床医学院xx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随机抽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在学习实验中医学之前对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1.1调查对象和内容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xx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价。
1.2调查方法
1.2.1准备阶段
以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
1.2.2收集问卷
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绪论部分开讲前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
1.2.3分析资料
综合3个班的问卷,作初步分析。
2.1问卷回收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3.8%,
2.2实验中医学课程现状
2.2.1对实验中医学课程基本情况的认识
本校从xx年开始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推学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中开设此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本校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研热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设计了3个问题,结果见表1。表1对实验中医学基本情况的认识[略]
实验中医学课程由6个验证性中医实验和1个探索性实验组成。经过教职员工3年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课程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不同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实验,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过,98%的学生对这门功课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同学对实验动物有恐惧感,甚至个别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实验操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决、解释中医学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的,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赞同,9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
如何引导同学主动、自觉地学习是高等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超过23%的学生认为一点都没有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很必要了。
2.2.2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通过7个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操作常用的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实验过程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并在最后一次课安排探索性实验设计,由每个小组成员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经过整个流程,可以使学生在科研思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语言和发挥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即将接受这门课教育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2。表2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能力的认识[略]
本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独立进行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学生认为是有益的;同时超过82%的学生认为课程可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教师在规范化运用科学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关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的开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2.2.3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科研工作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具备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决心和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中医学课程对于这些素质方面的培养是否有益,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3。表3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份(略),n=91]
在实验所需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操作实验的时候常常因为不熟练、配合失误等原因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追求结果的完美而修改数据,实验结果不作为评分的依据。鼓励学生分析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找出失误的所在,以利于及时改掉不好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激励学生必胜的信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并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经过调查反馈,在4个题目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
纵观我国近50年的中医教育史,由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倾向的存在,理论讲授在中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过重的比例,而且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中医学实验条件较为薄弱。在这种教育氛围中,如何保障中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较为关键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的质量,已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面临的现实课题。为此,本校从xx级开始在中医、针推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中医学这门课程在本校中医类学生中已经具有了比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在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他人和战胜挫折的科研素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四
目前,本地区共有63所小学,其中完全小学58所,不完全小学5所。本地区共有小学生38087名。
目前,本地区小学已经全面开设英语课程,其基本进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起步较早。在当地党政的领导和重视下,本地区小学英语课程开设起步较早。90年代末,首先在实验小学进行试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开始后,本地区虽然不是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但是,英语课程实验与国家课改实验区基本同步,于xx年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比大市其它县市要早得多。据了解,目前大市其他县、市只有市(县)城区少数有条件的实验小学开设英语课。
二是分步实施。按照教育厅文件要求,吸取省内外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经验,我们制定了英语课程开设方案。按照方案,本地区从xx年秋季开始,城区3所小学和乡镇所有中心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xx年秋季开始,本地区所有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全面开设英语课。xx年年,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关心小学英语课程开设工作,本地区10所省级实验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20xx年本地区所有小学的一、二年级,全面开设英语课程。按照计划,今年秋季,英语课程覆盖所有学校、所有年级。在教学内容上,为防止英语教学与汉语母语学习相互干扰,各学校一年级英语字母教学皆在语文汉语拼音教学任务完成并得到充分巩固的基础上进行。
三是步履稳健。专门召开了开设英语课程动员会。制定了《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实施方案》。每年安排师范英语毕业生选聘计划,陆续补充师资。不断由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英语师资转岗培训以及在职进修培训。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形成校本研修制度。
1-6年级目前使用的教材为江苏译林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牛津小学英语》。该教材词汇量较大,内容丰富。
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有关文件(苏教基〔20xx〕6号)规定,3-6年级英语教材,属于义务教育免费教材,其费用由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补助经费统一承担并实行国库支付;1-2年级英语教材,属于地区教学实验教科书,其费用由本地区财政负担。
本地区英语任课教师共360名,其中,英语专业130名,非英语专业256名。为保证英语课程的开设,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师资缺乏问题:
一是招考。每年新教师招考时,向小学英语倾斜。尽管每年所下达的新分配的聘用人数指标很紧,但对小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聘用人数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xx—20xx年期间,政府下达的总指标575人,其中小学英语教师共招考109人,占总指标的.20%。xx年年,为启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程的开设,安排小学英语指标30名,占当年中小学进人指标的26%,比上年度增加50%。
二是培训。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自xx年以来,依托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7期培训班和一期提高班。迄今为止,参加培训转岗英语教师有269名。
三是委培。从xx年年起,采取定向委培的办法,解决师资来源问题。xx年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3人,其中小学英语14人;20xx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9人,其中小学英语师资11人,20xx年委培30人,其中小学英语8人。
3-6年级,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每周安排3课时。
1-2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每节课20分钟;由于国家课程计划中低年级没有英语课时,目前,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安排低年级英语课时。
1.在教材方面,词汇量大、内容多,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同时,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备课的要求高,一些转岗改教的老师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要求很高。
2.在师资方面,一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转岗培训从事英语教学的269名教师中,有些教师语音和听说能力等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负担较重,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都跨年级上课,任课班级多,备课量大,教师工作负荷较重,无暇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三是职称评定有障碍,大多转岗培训的教师所拿文凭都不是英语专业,职称评定的时候所教科目与文凭对不上号,按照目前市职称评定的要求,似乎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定。
1.招聘专业师资。今后,本地区小学事业将基本稳定在现有规模:学生35000-38000人,班级900个左右。从人数上看,现有英语教师规模,能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对照高标准要求,专业合格人数太少,很多是通过培训临时转岗的。现有222名专职英语教师中,有62名专业学历有待进一步对口;现有138名兼职英语教师中,有135名专业有待进一步对口。因此,请求今后陆续招聘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加快英语教师专业学历的合格化进程。
2.实施科研兴师。以科研兴教为抓手,以打造优质资源为契机,以编精练题、易错题,写教学案等为手段,通过磨题、研题,磨课、研课等过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加强专业培训。需要对部分转岗教师进行2次培训。
4.实行教学监测。对教师的语音水平进行实时监控;另外,开展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调研分析,促进学校强化英语师资进修、教学管理。
5.深化课程改革。改革英语课时结构,开设趣味阅读欣赏课,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习质量。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五
姓名:
学号:
专业:教育管理专科
教学班: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程;农村;幼儿园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
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
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
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20xx年以上有168名,占19%,5~20xx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六
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各高中在高一还是高二开设生物课程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为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对生物课程的需求和认识,也为了解高二起始开设生物课程的学生学习行为与习惯,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实施此次问卷调查,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高二;课程;生物;问卷调查
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公民,是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开设好生物学课程显得很重要。根据高中生物内容较多的情况,以及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和理科高考的要求,各高中在高一还是在高二起始开课存在着不同的意见,高一开课的学校认为,这样可以缓解课时紧的问题,为高三选修部分及高考复习争取更多的时间。而高二开课的学校认为,高一开课则每周2节课,战线过长,强度过低,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会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高二开设生物课,每周课时多一倍,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教学效果较好。笔者所在学校就选择高二开设生物课。
为了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对生物课程的需求和认识,也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高二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打好基础,笔者设计实施了此次问卷调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从学生期望、学生学习动机、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反馈、实验实践、考试压力、复习方法和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设置了34个问题,包括选择和简述,在简述问题中涉及学生对高一还是在高二开始上生物课的意见。调查的对象是嘉峪关市一中20xx级高二1班至12班的学生,时间为20xx年11月上旬,期中考试后学生对高中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高二年级12个班的近7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95份,收回672份。其中1到7班为理科班,8到12班为文科班,各班生源状况各有不同,调查样本具有普遍性。
1.学生的学习动机
市一中高二学生已经文理分科,对生物学科的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在问卷的分析中有所区别。另外,个别学生的问卷填写不合要求,问卷分析中不做统计。在学生学习态度方面,95.4%的理科生对生物课重视和较重视,而50.8%的文科生则选择了一般,说明文科生对仅仅要求学业水平测试的课程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和困难的时候,通常会积极询问,或者自己沉思,直到理解清楚为止。66.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生物学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7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嘉峪关乡土生物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58.9%的学生认为在初中时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自己,均不重视生物这门学科。说明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生物学,渴望了解生物知识,但是没有引起重视。我认为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体制以及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问题,如何保持文理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师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2.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识
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认为生物较数理化等简单,有学生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记忆较多,但对于记忆方法比较困惑,很多学生对老师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约10%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者从不教给他们记忆方法,理科生中有81.1%的学生认为老师的重视程度对自己学习的影响比较大或很大,而文科生调查中却只有54.4%,在简述的问题中,学生感觉在学习中主要困惑在于是生物学科的知识点比较多,比较乱,记不住。对文科生而言,还有些学生觉得学业水平测试如何通过比较头疼,对目前学习中练习比较少表示了质疑。61.8%的学生认为高一开始学习生物比较好。
3.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方面,理科生中有22.3%最重视的环节是激发学习兴趣,有30%的学生认为知识的应用应该被重视,25.3%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思考、分析和观察。在文科生中,60.0%的学生认为知识的应用是最重要的环节。97.9%的文理科学生不会或者偶尔会有意识地看网络、电视和杂志中的生物学方面的信息。理科生中有10.3%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的主要动机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文科生中则更少,仅为6.8%,77.5%的学生选择了迫于考试的压力而学习。简述问题中,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多数学生倾向于自己独立完成及与同学合作完成。
4.学生期望的生物学课程
83.6%的学生认为生物学与现实生活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认同教师在课堂上结合乡土生物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90.7%的学生在以前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从不预习,也不大关心生物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听讲,课后没有复习的习惯。可见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生物的热情和方法。15.5%的学生仅因“是高考科目”,而认为生物相当重要;还有10%的学生认为生物太难学。91.1%的学生对今后学习生物有了比较明确的打算,表示课前会适当预习,课后加强复习,认真学习,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生物知识。
总之,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我校在高二起始开课存在着一些优点和不足。问卷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对生物课程的需求和认识,进一步了解了高二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帮助教师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赵占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20xx(11)。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七
海南省从xx年开始实施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其目的也就是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无论从教学容量还是教学难度上讲,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化学很轻松也很有兴趣,但一上高中以后由于容量太多、难度太大,都渐渐的对化学失去了兴趣。而此次新课程改革降低了高一化学的难度,其教材的宗旨是内容广泛但都点到为止,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保持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有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为此,就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以及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本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1.1问卷内容设计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代表性,问卷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进行设计的,有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形式。
内容分为二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二是调查学生学习化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的方法、手段等。
1.2调查对象
此次的调查在海口市第一中学的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中进行,每个班随机抽取30~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了文科班和理科班。
由于本人着重研究的是高一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我只分析了高一学生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表见附录一和附录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2份,占被调查学生的94%。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以前旧课程的学习而言也有很多明显进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有较大差异
在学习了一年的新课程以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文、理科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见表1),理科生大部分对化学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化学很神奇,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和现象,可以和很多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很有用,学习起来也不太难。”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般,理由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有困难。”。而对于文科生,他们大部分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一般,调查显示许多文科班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时因理科成绩不理想,很早就放弃理科学习,从而造成大面积文科班学生化学成绩偏低,他们在上学期时就已觉得化学比较难学。因而,在高一年级中学生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好教学深浅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化学学习很感兴趣感兴趣兴趣一般不感兴趣理科20%53.6%21.7%4.7%文科4.3%31.9%51%12.8%
2.2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科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搞好学习的关键。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大致的了解,对上课时重点的掌握、难点的解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课后复习可以对刚学的内容作系统的回顾、巩固,这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但调查表明,只有8.5%的理科学生和4.3%的文科学生经常做到“课前预习”,11.1%的理科学生和6.4%的文科学生经常做到“课后复习”(见表2);只有51.5%的理科学生和23.4%的文科学生对老师批改过的作业能做到“认真订正错误,及时弄清原因”;只有16.2%的理科学生和6.4%的文科学生会及时整理复习听课笔记,而有51.1%的理科学生和72.3%的文科学生的学生是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才整理复习笔记。表2 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情况经常偶尔从不课前预习理科8.5%60.9%25.1%文科4.3%44.7%51%课后复习理科11.1% 67.7%10.6%文科6.4%66%27.7%
2.3 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调查表明,经过这一年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做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有84.7%的理科学生比较喜欢或很喜欢做实验,在文科生中这一比例也高达61.7%;有70.6%的理科学生和63.8%的文科学生在实验课外的时间比较想进入实验室做自己想做的实验;而习惯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学生的理科学生占65.5%,文科学生占55.3%。
2.4 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知识的深化以及学习的深入。
调查表明,70.2%的理科学生和85.1%的文科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不必讲得太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讨论(见表3);
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见表4),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应该以教师讲为主,直到听懂为止教师不必讲得太细,应多让学生讨论学生课堂主动性的发挥情况经常偶尔没有课堂主动提问题的习惯理科6.8%54%34.9%文科4.3%27.7%68.0%3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现状 3.1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八
对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进行分析。
当前,小学生课程里安排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电脑等学科,在各学校的课程表里,均可见它们的身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只注重语数两大基础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还未能享受语数学科那样的待遇。特别是电脑教学,虽然许多学校也开设了电脑课,但一学期下来,学生又有几次进过电脑室呢?因此,我们对小学生最喜欢的学科进行了调查,希望各学校能听到小学生们的心声,落实电脑教学。
xxx班全体同学
10%的学生最喜欢语文课
10%的学生最喜欢体育课。
15%的学生最喜欢数学课。
15%的学生最喜欢英语课。
15%的学生最喜欢音乐课。
15%的学生最喜欢美术课。
20%的学生最喜欢电脑课。
以上调查说明,小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并不是语文、数学这两大基础科。
经过调查并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电脑课,而不是其它课程。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电脑课却形同虚设,这必然会使许多孩子对电脑课的学习产生失望的情绪。
1、适当增加电脑课教学的课时。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学,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学习电脑。
3、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操练的机会,并由学校委派专职教师辅导。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九
我校自三年级起开设英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投入的时间精力很大,但收效甚微,不仅学生在历次的测验中表现都都不太理想,而且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为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养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出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不良学习习惯以及学生自主使用的有效学习方法;然后结合学校以及学生家庭生活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笔者就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做了如下调查与分析。
《小学英语学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这一课题方案确立以后,笔者于xx年x月15日在我校三四年级一班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笔者主要从调查对象的英语学习习惯入手,分别围绕英语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设计20题,采取 单(多)选 的方式。为了确保此次调查最大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上交调查表。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卷50份。
调查问卷中,设计英语学习兴趣和目的的有3个题。结果显示98%学生都对英语感兴趣,90%的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喜好。这一结果与平时观察的结果相符。在 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 调查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学习英语的目的性 调查中,50%学生学习动力是个人兴趣爱好,30%是考学需要,18%是社会就业需要,还有2%是因为家长老师的要求。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因而48%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将会长久保持。还有50%的学生由于仅凭自己的喜恶学习英语,目的性不强,学习的劲头很容易波动,需要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度,否则,到高年级学习时,他们很容易因为不喜欢或者学习难度加大而放弃英语的学习,这是我们不愿看到和接受的。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习题有15个,从综合比例来看,大部分学生只具有单一的学习习惯 朗读和书写:能在认真书写英语、上课时摘抄笔记、独立完成作业、课后及时复习、能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并模仿其语音语调以及主动提问。
低年级组的英语重点在于说和听,85%的学生都只是偶尔 听磁带20分钟 、 和同学用英语对话 ;有时 预习课文 、 进行课外英文阅读
从这些数据上不难看出学生有着比较认真的复习态度,却缺少大量的听说练习,这对学生升入高年级的英语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调查的最后一题是关于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学生对老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渴望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其中65%的学生渴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英语,希望老师平时能注重口语实践,使英语融入自己的交际应用中。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总体上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而从各项非智力因素分析,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学习习惯需要有序培养。为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将要帮助学生全面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采取强化训练手段和规范要求使学生掌握一系列学习策略,应用到学习习惯中,使之内化,学生形成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有恒心等学习品质;让学生自主、合作互动型学习,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继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素质。
阅读拓展:
关于小学生近视原因的调查报告
我从小开始就戴上了眼镜,因为我的眼睛患了弱视和散光,从此,电视、电脑就与我划清了界限。即便如此,我在七岁时还是患上了近视。我的周围,患近视的同学很多,因此我很想弄明白他们又是为何患上近视的。于是,我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1、我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一般人是怎样患近视的。
2、我打电话给患近视的同学和朋友,问他们是怎样近视的。
3、我到绵阳市眼科医院咨询赵定中院长,小学生患近视的原因。
分析
我在调查中发现,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展期。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每年,患近视的人数呈递增趋势,而且近视度数大增,上千度的近视眼都不是少数。学龄前儿童用眼不多,但患近视的比例也大为增加。
结论
1、学龄前儿童患近视主要是因为先天性眼球发育不健康导致,如弱视、斜视、散光等眼部疾病都很容易导致近视产生。
2、小学生近视主要是因为看电视和电脑时间过长;读书、写字时不注意距离与姿势,不注意光线与照明;不认真做眼保健操等因素导致眼部疲劳,而导致近视产生或加重
3、中学生近视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功课多,户外活动少,导致用眼过度,加重近视。
4、遗传因素、环境污染和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也是患近视的重要原因。
5、患近视后未及时治疗或不戴眼镜,加重近视程度。
建议
为有效预防近(司法局观《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_《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视等眼病:
1、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不偏食,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2、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看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坚持做眼保健操。
3、要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不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4、要定期到眼科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眼病,及时治疗,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十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吉林省全面展开。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体现了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转变和改革。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都热切期待高中生活能变得自主、快乐、丰富多彩。但到目前为止,似乎师生的现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感觉“负担加重”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1、新旧工作任务和要求产生的新旧负担叠加。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学工作围绕课堂展开,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备课以及作业批改等等常规任务。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后,首先是加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和范围,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必然需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而学生小组数目十分庞大,结果就是一个教师要带很多学习小组,个别学科教师缺乏就有可能带7—8个学习小组,仅表格和审核,工作量就骤增。加上日后的学习指导,修改等等工作,耗费的时间惊人。其次是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作为一项新兴的课程设置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对于在传统教学中浸泡了很多年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压力巨大,逼迫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一些很陌生的知识。教师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思考、整理、规划,最后才能开设。而教学的新任务还没有适应过来,原来的教学常规一点都没有减少,教师依旧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命题、试卷的批改、谈心等常规教学任务,还需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原来的教学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旧课程不是替换而是叠加,需要对新教材进行大量的钻研和印证、删减、补充,有想做的更好的教师还要把本省教材以外的其他版本教材认真对照,分析,这又增加了许多新任务,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同时完成和进行的。这一切还不算更加耗时、耗力、耗人员的全省综合素质评价的几十项、几千学生、两三天内就必须上传的微机录入工作。
2、学习参加培训徒劳无功,又必须自己串课参加。新课程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就是: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培训。笔者参加过很多次新课程培训活动,每次培训都需要2-3天的时间。很多外地教师都是风尘仆仆的从外地赶来参加培训,2-3天就把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宣讲,很多教师每次都是朦朦胧胧过来,糊里糊涂回去,培训效果很差。问题是现在的培训方式依旧是传统的培训模式,一个主讲教师讲一天,一群老师听一天,这种已经被新课程否定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竟然在新课程培训上不停的使用,不知道我们的培训机构的人是怎么想的。按照笔者的理解就是主讲教师半天,然后主讲教师和一群教师互动交流半天,把普通教师不清楚的、不明白的地方和主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也许培训的效果也好一点。
3、对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巨大而无法排遣的挑战。新课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给广大任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原因首先是我们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根本不熟悉、或者说理解不到位。部分学科教师反映,确有一些学科教材内容比以前多、要求高、难度大,在36学时的模块课程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选修、必修知识悬殊过大,相当部分的学生难以跨越;一些学科知识点分布和结构及其不合理,同时,一些学科根据需要增减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如何、相应的课时是否配套、要求是否合理、可操作性如何等问题都没有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给出明确的诠释,不知道新课程实施以后到底给学生、课堂、教学、学校、考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处于很迷茫的状态。由于大多数省份都是在高考前一年才出台高考方案,因此在前两年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对新高考到底考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一方面需要拿出教学成绩,为了确保教学内容没有遗漏,学校和教师对新内容不敢有一点怠慢,对原来高考的内容也不敢贸然放下不管。本着“宁滥勿漏”、“宁深勿浅”的原则,另外一方面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学生的体验、不过分的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淡化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是左右为难,考试还是这样考、分数还是那些分数、比较还在那里比较、竞争还在那里竞争。万一哪位教师在联考中失败,不被骂死才怪。当然骂一两下还是好的,搞不好,不要你教了,你一边凉快去吧!
4、教师编制等配套政策不到位,造成教师工作量不均衡。
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问题客观存在。新课程大大提高了对音、体、美、史、地、生等学科的重视程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也都需要这些学科教师带动,但由于过去对这些学科不重视,导致这些教师严重短缺,造成一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如体育学科,新方案增加了许多选修模块的教学,加上这两年中教育部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要求不断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显得相对不足。再如,新课程方案增设了通用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但是并没有在教师编制与职称评定等方面给出配套政策,给学校带来现实的困难。
出现了上述现象的根源毫无疑问在于当前应试教育对学校教学的牵制。应试、升学压力使高中教学难以摆脱“围着高考转”的怪圈。考纲、考点就是学校课程教学目标的意识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高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还有待随着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得到完善。
1、学生的初高中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有教师反映,新课程初、高中教材知识体系上的差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偏差,如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需要的立体几何的知识基础,在很多地方因课程计划和教材版本的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协调;物理模块学习中需要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学生也反映常出现“没学过”的现象。更有教师提出,由于现行中考制度和课程管理的缺失,一些地区的非中考科目,如地理等完全不被初中校重视,学生学习只为应付会考,基础知识十分薄弱。高中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时往往需要重新补课,致使教学时间不够用。学生的任务无限制的增加,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被挤占,更谈不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空间了。
2、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人为拔高教学要求,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很多高一年级的教师是上届高三毕业班转下来的。这些教师对以往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目标要求轻车熟路,对新课程标准的各年段目标要求却并不熟悉,因此容易不自觉地用高三学生的能力标准来要求高
一、高二学生,而且把旧教材的内容不断的补充到新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学校给的课时又相对的比以往大大减少,导致每节课的实际容量足以让学生对所谓的新课程在短时间内产生厌倦甚至消极的应对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增加对新课程适应的负担。
3、教师对新内容和新教法不熟悉,题海战术仍在适用。
教师对新内容和要求不熟悉,对组织小组合作、指导学生探究以及探究“度”的把握等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课堂出现一些形式化的低效和无效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对正常的教学进度的知识接收量的积累。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或因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而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仍沿用传统的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样影响了课堂效率。教辅资料的不配套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实施。许多教辅资料仍按原大纲要求设计练习,结果造成教师按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要求开展教学,但学生在做教辅习题时却常常遇到新旧教材的知识性冲突和理解性障碍。学生、家长的信心受到打击,心理恐慌和压力迫使他们加班加点去攻克教辅中的一道道难题,无形中增加了课业负担。
4、课程管理缺乏经验带来学生负担的增加。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高中基础知识过关由以往的三年完成9科会考任务,变成了新课程下的每年都要进行9科的复习,目的就是适应省会考办提出的会考可以无限制参加,直至考到a为止。这样学生尤其是中上等的学生,担心会考的成绩不能得到全部的a,怕影响自己的高考前的自主招生或者保送等优势,就总是处于准备会考的状态下,原来会考使学生可以每年考三科,就按照文理科选择完成非高考学科的基础知识结业,但现在中上等学生在三年中始终惦记着还有哪些科目没有得到a,就始终得绷紧这跟弦,造成学生对所谓的新会考制度缺乏信心和兴趣,也就谈不上对新课程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喜欢,更谈部上推崇了。
在现行人才选拔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谈高中学生的负担减轻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我们不能放弃改革的现任。新课程的到来,虽然不可能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希望新课程的推进要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针对问题,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缓解矛盾与压力,保证高中课改健康地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1、政府部门应为教师提供特殊的政策与专业支持。日本的教育改革实验首先是在大学附属中小学进行的。建立这些学校的目的就是先行接受改革实验,这些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获得的支持与回报也不一般。正在进行的香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为实验教师准备了“教师专业准备津贴”,协助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这些津贴主要用于聘用代课教师、邀请客座讲师、重新调配资深教师担任新高中统筹主任等。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还预备了多元学习津贴,用于高中新课程开设的一些新科目,如视觉艺术、设计与应用科技等。若学校缺乏足够的师资,教育统筹局便使用“多元学习津贴”,协助学校组成联盟,合作开设这些新科目。此外,还设有“高中新课程过渡津贴”,用来购置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作为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启动经费,为期三年。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可持续性。
2、加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高中校长在学校人事安排、排课、选课、模块考试时间和内容上应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调研中我们的教师一致反映,因为要照顾到全市的整体教学效果,导致作为课程改革的样本校在课程选择、教学进度等问题上受到严重制约,导致我们与其他大市的重点中学相比,教学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学生高考前的模拟成绩的提升,对学生顺利愉快充满信心的迎接高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此外,如北京市为促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发展,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不仅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样本校,还在全市统一的课程设置计划之下,通过申报与评选,确立了10所完全自主设置课程的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在100%开设选修ⅰ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多样的选修ⅱ课程,学校有权自行设定课时的长短,并有资格自主安排会考和模块考试。这为今后学校自主发展,走向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3、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与课程实施方案同步。与新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各项考试评价制度越早出台,越有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越有利于学校、学生和家长情绪的稳定。将高考改革方案与课程实施方案同时出台,以保证教学更加从容、有序。
4、加强有效教学的研讨,提高课堂质量。
课改初期一些课堂出现的形式化、低效、混乱的状况,说明教师对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还不熟悉,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在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高质量的教育。
我们相信,在众多关心、关注教育未来发展的有识之士的建议、调研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未来会更好。我们也祝愿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十一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实践性教学;调查报告
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研究,编号:ydjg07-15.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从该课程的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实践性教学是该专业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培养效果、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调整专业课教学设计、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是本项目组开展调查的初衷所在。为此,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我校部分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了解和看法,了解《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调查对象我们选取了政法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06级和07级大学生,于20xx年3月12日至14日实施了调研。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针对我们选取的调查对象,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回收,总共发出调查问卷228份,实际收回219份,回收率达96.05%。
本次调查问卷由20个选择题和1个自由回答题组成。从实践性教学活动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乃至市场营销专业中的重要性方面来看,有高达85.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其中有48.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说明学生很看重实践性教学活动对他们学习的作用。
从学校、学院及任课老师对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来看,认为学校对实践性教学活动重视的被调查学生占18%,而认为非常重视的则只有2.5%;认为学院对实践性教学活动重视的被调查学生占25.2%,而认为非常重视的则只有5.2%;认为任课老师对实践性教学活动重视的被调查学生占25.5%,而认为非常重视的则只有12.3%。学院和任课老师的数值略高于学校的,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学院和任课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实践性教学活动。
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看,84.3%的学生认为学校(学院)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如果有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它的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只占4.9%,能基本满足要求的占32.2%;有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软件的占32.4%;只有18.4%的学生认为所在学院有专门的实践性教学老师;有正式的国家出版的实践性教材的占14.4%,有任课老师自编教材的占25%;只有18.6%的学生认为学校或者学院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基地。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还比较差,要想真正发挥实践性教学活动的作用,还需要大力改善客观条件。
从学生自己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认识来看,认为更能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占76.3%,进入企业参观访问占68.9%,市场调查占63%,案例分析占52.5%,顶岗实习占51.6%;认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确定的只占5.7%,由任课老师统一确定的占18.4%,由师生协商确定的则高达75.9%;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地点方面38.4%的学生倾向于本地企业或事业单位,61.6%的倾向于外地企业或事业单位;28.9%的学生倾向于去国有企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36.7%的倾向于外资企业,34.4%的倾向于民营企业;69.2%的学生认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时间以7天为宜,20.9%的学生则认为4天为宜;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方面,67.6%的学生认为应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其余32.4%的学生则认为应该由老师统一组织或由学生单独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次数方面,41.6%的学生认为4次为宜,而49.5%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在7次或7次以上;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指导老师的职责方面,56%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应该事前指点、事后总结,19.4%的学生认为只负责答疑解惑即可,19%的学生认为应该宏观指导,只有5.6%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应该全权指导;实践性教学活动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总课时中应占比例方面66.2%的学生认为应该大于或等于四分之一;在是否愿意将实践性教学活动纳入课程的学分考核中方面,高达83.7%的学生表示愿意。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学生们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实践性教学活动对自己的作用。
1.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个问题在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一是认识的偏差。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至于实践则是毕业以后的事,学校的任务就是讲授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是实践中的畏难。相比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难度很大。它既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实物,既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还要协调与校外有关单位的关系,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不容易且见效慢。三是管理的不到位。缺乏相应制度,责任不清,投入不足,教师积极性受到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了如下现象:
(1)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性教学活动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除了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有一定的经费外,市场营销学等许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并没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实践性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
(2)学院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不够。尽管一再强调要狠抓实习基地建设,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最终也只能签订几份合同,并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培养和提高实际技能与动手能力的条件和机会。
(3)教师不愿意带学生的实践教学。因为要带领学生赴实践活动第一线,工作量大但课时少,教师感觉实践教学太累,纯属浪费时间;或者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投入不够,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师怕麻烦,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
(4)学生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只是高兴于走出课堂,看看外面的世界,走走过场,应付过关了事。
2.专业教师人才短缺、普遍缺乏实践经历和经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低,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缺乏师资,我校该专业20xx年才开始招生,在我国,该专业进入高校课堂的时间也相对较短,从事这门课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一些年龄稍大的专业教师也是从其他学科和专业半路出家改行而来,属于自学成才,尽管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缺乏实践经历,实践经验普遍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这和国外大学的营销学教授相比,就成为制约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和培养质量的瓶颈。
3.实践性教学条件差。要加强市场营销学实践性教学活动,必须要有基本的实践条件做保障。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市场营销实践环节一直以来大多是纸上谈兵,缺少必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从硬件上看,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我校目前还没有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缺乏实施实践教学所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已有的会计实验室也因为实践教学仪器和设备陈旧老化,严重滞后于现代企业和用人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而且利用率也不高。从软件上看,缺乏完整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指导大纲,实践性教学教材、案例、背景资料、模拟实习用的全套的建设不够,必要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软件匮乏,这些都是造成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主要因素。
4.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市场营销学的学科特性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还要有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调查分析、市场预测、定量研究等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并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教育创新。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除了理论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可以得到保证外,计算机模拟、社会实践、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营销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很难落到实处。即使有企业接受学生,他们也把这当成一种应付,并不会让学生真正了解单位的实际运作,只是做一些打杂跑腿的事情,实践环节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市场营销学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经营意识的战略眼光、具备市场信息的收集能力和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企业营销诊断能力和企业营销策划能力、较强的协调、公关、预测及运用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坚强的毅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大学生。这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实践教学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的氛围。要真正地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就要以上述目标为定位,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性力度,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市场营销学专业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专业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践经验丰富且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才能把一些问题讲深讲透,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光要强调专业对口和学历提升,更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此,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一是“送出去”,将现有专业教师送到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教师对实践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在搞好专业教学、专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全国的资格认证考试,考取“营销师”“高级营销师”等职业证书,形成“双师型”“多师型”的教师队伍。二是“请进来”,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和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组成实践性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来校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并聘请一些有经验的营销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讲座、做专题报告、举行各种座谈会等,让学生聆听来自一线的市场营销经验,增加其真切感受。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是成本低、效果好的办法。
3.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教学的条件。首先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性教学硬件建设,尤其是要建设一个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它是学生巩固和深化书本知识的一种途径,更是学生进入企业营销前沿阵地之前的“军事演习”。它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企业营销的需要,创设实际的情景和条件,让学生进行有关市场调查、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以及整体营销战略的策划与实施活动。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其次,要积极丰富实践性教学软件。一是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使尚处在探索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二是编写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指导书,使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原则、内容、过程、组织、考核、奖惩等有据可依;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考核办法,采取由教师、企业营销部门、学生自评和互评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使实践性教学的考核能做到全面、公正、合理。
4.建设两个基地,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目前市场营销学实践性教学的薄弱环节来看,我们首先必须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它既是市场营销学实践性教学的条件,也是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都离不开校外实习基地这个稳定的教学平台。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条件,不能仅满足于有多少个基地,而应该使实践性教学收到明显的实效。
当然,在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实践性教学以理论为指导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它是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二是两种课时设计的关系。我们在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的同时,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三是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系。如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等实践活动;在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的模拟实验;计算机应用实践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李恩芳,贾平.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xx,(02):17-1.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十二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报表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大部分报表都是在事情做完或者发生之后才写的。那么你知道标准的正式报告格式吗?以下是边肖先生编写的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今年上半年,我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七年级语文选用江苏教育版国家标准语文实验教材。大约有130名教师参加了实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深入学校听讲座,与老师进行讨论。我们对我市七年级的语文实验教学进行了检查和了解。一般培训后——教材和教学方法培训——观察和讨论课程;成立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小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和意图。我认为实验工作开始得很好。
——教学目的是育人。具体来说,发生了以下“五个转变”:即学科本位和教材本位的弊端得到了较好的克服,学科和教材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转向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习惯初步形成,大部分教师开始从教师向教育者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教案”变为“学习计划”,从课堂变为“学校”;
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学目标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尽最大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基本克服了知识标准的弊端,兼顾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教学方法合理化。以教师为主导、单向灌输的弊端已基本克服,部分教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和课堂结构初步形成。比如唐莉的《星星》课堂教学(见教研网站)就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风格民主化。教学尊严的传统意识和习惯基本被抛弃,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初步建立。比如市二中沈巍“正午一天”课的教学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些(见教研网站)。尊重和鼓励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和自觉行为。轻松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创新教学实施。许多教师已经从教材和教参的奴隶和搬运工中解放出来。而是以课程改革精神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弥补教材不可避免的不足,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比如江甸中学陈治春老师写的《春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课堂记录(见教研网站)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增强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实验训练还是不够,需要更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努力。
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课程实验的研究和培训任重道远。虽然我市的实验培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我们发现教师听课时“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认可,也需要时间才能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能力。
2、有的老师对课改的体检不完全了解,角色转换不到位。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整合。然而,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意识到教师角色的真正变化。虽然这些老师也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但学生们还没讨论,他连忙把结果说出来,生怕“浪费时间”,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还是分层次提问,提前把学生引入自己的陷阱,说教性太强。个别老师培训前后的课基本相同,变化不大。有的老师有这样一种困惑:课程改革要不要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不要培养,课程改革要不要重在基础,重在“双基”?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其实和课改并不矛盾。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与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较强的读写能力上,还表现在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生活中使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在读写、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和作文五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目标,确保三个纬度的目标真正落实。但是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学科实验教学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缺乏宏观、系统、完整的认识,实验教学实践往往相互忽视,如课程改革与语文学习的精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往往难以协调、恰当把握、和谐推进。例如:
(1)我市学科实验教学在转变风格、发展学生情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转变教学方法、体现学习过程方面取得进展,而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任务。但在实验教学中,我市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从灌输、变相灌输到探究的转变,课堂教学合作有余,自主不足。
③由于传统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影响,新教材的创新、突破和亮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教学和讨论式多文本阅读教学,但对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的研究还不够。
4、有的老师基本功不够,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正确的肯定或否定;对于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讲清楚,不能讲清楚;模读未能起到示范作用,比大多数学生大声朗读更糟糕。一个老师布置习题的时候,只肯定了写在黑板上的学生答案,却在台下展示了几十个学生的发言,这也反映出老师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没有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用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
5、《学习与评价》和《语文读本》编写的很好,但是我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订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学校经费紧张,学生不敢订辅导书。结果,很多七年级学生只有一本语文学习教材。在其他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很难保证。老师安排课后收集资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课后拓展课程资源非常困难。
一些建议:
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人教过新的语文课本,也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如果教师自发行动,缺乏良好的组织,显然不可能保证大量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有效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利用好江苏教育版国家标准七年级语文教材,及时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各个学校的语文学科组都要高度重视实验工作。每学期要经常组织学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讨论观察活动,集体备课活动要突出江苏教育版教材的备课内容。要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校际学习交流活动。同时要不断“充电”,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每个学校都要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校长或主任为组长,具体负责本学校课程改革的教学和指导工作。
3、建立备课网络和集体备课制度,确保集体备课到位。以学校为单位,集体备课,每周集中一次,保证用集体研究的最佳教案进行教学。
4、建立联络官定期汇报制度。我们将与市课程改革中心小组成员在各自的学区巡回讲课,并给予具体指导。各校备课组长应向各学区课改中心组成员汇报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如何解决。
5、建立定期的研究班制度。各学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时间表,安排各个班级、学校的研究班时间,为大家提供研究平台,共同探讨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阅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同时每个学区要选择一所学校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让其他兄弟学校可以借鉴。
6、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收集自己优秀的论文、日记、作文,放入成长记录袋。开展优秀作品展示、手抄报、作文集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一些计划: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语文学科计划在下学期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初中语文课改试卷、江苏教育版语文教案、课堂记录竞赛,汇集学生单元,考试优秀作文。放在我们房间的主题网页上。
②继续组织写作、阅读欣赏、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
③举办观察活动,包括学生写作、读书笔记、课后写作、课堂作文、手抄报、文学期刊展览。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给老师提供例子。由此,我们真正迈出了学习新教材的一步,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十三
在音乐教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对音乐教学的改革突飞猛进,我国教育尤其是美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重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曾提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在音乐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依然不重视音乐这门艺术学科,尤其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琴法技能成为初等教育音乐课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在我们耳边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琴法课多舒服,多好教,弹个曲儿就完了”。 但实际上,用心教学的教师都知道琴法课是最难教的课程之一,因为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在教师个人素质、教师现代化技术操作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现阶段,在初等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琴法课教学中,历来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不曾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所以整个学校就没有教音乐与学音乐的氛围。即使是在琴法方面有所天赋的学生也被这种教学制度扼杀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特别重视文化课的教育极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略了音、体、美等艺术学科的教育,而且这种思想还相当严重;
2、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农村及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在音乐教育及发展上极不平衡;
3、音乐师资缺乏且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4、多数农村及边远地区根本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甚至专职的音乐教师因为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或谋生的困难转而改教其他文化课,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是农村及边远地区音乐教学的一种“怪现状”。
5、绝大多数音乐老师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有的对音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不甚理解,教学方法呆板、僵化且单调。
导致初等教育琴法课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琴法认知上的差距
由于接受初等教育琴法课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的落后和教学观念的滞后使得其学习琴法的条件比较落后。学生对音高、节奏、时值等没有一点感觉。另外由于审美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学生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其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琴法课专业教材内的制定
《音乐教学大纲》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良好审美观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琴法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但现行的初等琴法音乐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要求初等教育琴法专业的老师要重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学校设备不足,音乐氛围差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基本上按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实施的,课堂上五环节已成为僵化的模式。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促进各个水平及层次学生的发展。
(一)改进方式:在教学中,加强和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加强琴法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形象思维。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形式
此外,琴法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轻视,这样他们弹奏的曲调才有表现能力。欣赏教学也尤为重要。欣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可分为课内欣赏和课外欣赏。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让学生经常欣赏音乐,培养其对曲谱的感受力和“音乐细胞”。
(二)改进措施:
第一、要全面提高对中小学琴法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各地教育部门应当把音乐教育放到较为主要的`位置上来研究,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开启学生智力,增强道德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面广量大,艺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要,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
第三、加强琴法教学的改革。琴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要经常组织一些音乐课评优活动,多听有关教师的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从而推动面上的教改。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不合格的人”。但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束缚下,琴法教育往往被严重轻视,音乐课也被看成“副科”、“小科”,课时经常被所谓的“主科”、“大科”挤掉。这种严重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将会进一步地提高和进一步的改善。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大力多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执行和研究。
课程调研报告 课程调查报告篇十四
调查的目的:
1.了解各农村小学开展口语交际训练课程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了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口语交际课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常用方法.措施。
3.了解农村小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兴趣和他们对教师授课方法的建议。
4.通过以上几点的综合,为自己的研究活动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找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调查的时间:20xx年6月至8月。
调查的地点:xx县龙坪乡。
调查的范围:龙坪乡龙坪民族小学及周边几所小学。
调查的对象: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及一至六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的方式:观摩、采访。
通过近两个月的调查摸底,我发现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训练课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状令人担忧,其主要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时间和条件地限制。有很多教师表示:自己不是不想上好口语交际课,只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教学辅助用具。的确,要上好一次口语交际课,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用较多的时间来收集资料和进行练习。而农村小学普遍课程较紧,条件落后,让教师们有心却无力。
2.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课重视程度不够。有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反正考试的时候只进行笔试,又没有哪位监考教师会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进行口头测试。口语交际课费时费力,何必讨那个苦吃。所以,他们上课时,只把口语交际的题目和要求简单提一提就完了,有的干脆置之不理。
3.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兴趣淡薄,课堂气氛冷清。由于部分教师的口语交际课上得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对此课程逐渐失去兴趣,觉得这门课是可有可无的`,上课时不愿主动积极参加,同时也不作任何准备,整堂课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激情。
4.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低下。有很多学生上课时都不愿意说话或者表达时东拉西扯,不能很好地表述出自己的意思。
口语和书面语一样,都是人们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形式。都应当加以严格训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和认识上的原因,也由于担负口语训练任务的语文教学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书面语的研究和训练,而忽视口语的研究和训练,这是极不正常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口语训练的意义,从而加强口语交际的研究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