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孔子自强不息的事例(孔子自强不息的故事)

孔子的一生,就是自强不息的一生。 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说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记了,快乐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把一切忧愁都忘记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没有觉察到,如此而已。

  孔子的自强不息,还体现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修为上。 《论语·季氏第十六》中记载:“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给人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傲慢轻视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日子;生气发怒的时候要想到严重的后果,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道义。

  孔子的自强不息,更体现在他顶天立地的人格上。 如《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三军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德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恪守自己仁德的人格。 一百多年以后的孟子,秉承了孔子的一贯精神,发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时代最强音。

  作为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建设我们共同精神家园的当代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使我们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自强不息的一生。 在学习上,他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学思结合,不懂的事每事问,为了学琴三月不知肉味,所以他的学识非常渊博,都是勤学苦练积累的;在事业上,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他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直是积极乐观,等待机会;在教育上,他诲人不倦,同时教学相长,也注重学生的长处,为他所用。 可见,孔子是自强不息的好榜样。


第一个故事:鲁国国君说,凡是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鲁国公民可以花钱赎回,回到鲁国后可以到政府报销所花的费用。 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外国发现了一个鲁国人在当奴隶,因此把他赎了回来,回国后还没去政府报销,因此赢得了鲁国人的称赞。 可是孔子却教训他说,你这样一做,别人就不好意思去政府报销赎奴隶的费用了,在赎与不赎的问题上就会犹豫,很多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因此不能回国,国家大好的政策就会被你败坏。

第二个故事:孔子的一个学生在河边散步时,刚巧发现有人落,落水者的亲人说,谁能救落水者就奖励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跳进水中把这个人救了上来,并高高兴兴地领走了牛。 别人都骂他贪财,可是孔子却表扬了他,说你为大家做了一个榜样,今后再有人遇到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整个国家就会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

至圣先师孔夫子在面对实际 的问题上,不但没有要学生空谈道德、伦理,反而劝学生坦然接受回报,这与孔夫子一向提倡的仁义道德岂不是矛盾了?其实不然,孔夫子当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讲仁义,讲道德,但是他也明白这对大多数人都是太高的要求,所以在讲利益的做好事和不讲利益同时不作为之间,孔子宁可选择前者。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孔子故事大全简短(关于孔子的6个小故事)


孔子故事大全简短(关于孔子的6个小故事)


6、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 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