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出现在青藏高原引发巨震,印度神庙被埋

印度的北部,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撞击的结果,使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高隆起。 直至今天,喜马拉雅山仍在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生长”。 有这样的背景,印度自然也难逃地震的厄运。 1905年,印度北部一个叫坎格拉的地方,便遭遇了强烈地震的袭击。

怪云

坎格拉,是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是一个抬头就能看到皑皑雪山的地方。

1905年4月4日,这一天将注定成为坎格拉的悲惨之日。

清晨6时,整个坎格拉地区还处在一片甜美的酣睡之中。 由于这里位置相对偏西,所以清晨6时这里的天空才刚刚晨曦初露。 灰蒙蒙的天空中,东方的位置出现了淡淡的鱼鳞白,几片奇怪的云横过天空,云的尾部垂直指向坎格拉所在的方向,像几把尖刀直插坎格拉,并且,非常奇怪的是,这几片云竟然有些许淡淡的粉红色。

天空这一奇怪的现象,当时很多当地人没有看到。 因为此时正是睡“回笼觉"的大好时机,以农业为主的坎格拉人,夏季要做的事情实在很少,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到地里除除草,捉捉虫,然后幸福地看着庄稼生长。 所以,他们没必要在6时便早早起床。

不过,还是有起得很早的当地人,这便是寺庙里的僧人。 僧人们一般都养成了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特别是那些修行很深的高僧,他们的睡眠相对更少,起床的时间相对更早。

清晨6时,便有这么一个寺庙里的高僧,他起床后先是锻炼了一会儿身体,然后习惯性地抬头看向天空。 他看天空的目的,不是为了搜索UFO,也不是为了看神仙,他是想通过看云,判断一下今天的天气如何。

他这一抬头,便看到了那几片奇怪的云。

应该说,在长期看云识天气的过程中,他见识过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云,哪种云代表哪种天气,哪种云会下雨,哪种云会刮风,他通过长期总结,已经能够根据这些云的形状和颜色,做出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报。

可是,今天云的形状,他几十年来从没看到过。

"这云的形状为何这么奇怪?"这个高僧喃喃自语。 不过,他当时只是奇怪了一下,并没有把云的出现和地震相联系起来,所以他看完云后便走了,并慢慢踱进屋里,和大家一起吃起早餐来。

实际上,这天清晨天空中出现的云,就是令人望之色变的地震云。 只是地震云出现的时间实在太短,所以高僧也没能辨别出来。

没能辨别出地震云,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不过,这也确实不能怪高僧,何况,这位高僧也在地震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早餐刚吃了一半,地面突然震动,房屋同时剧烈揺晃起来。 地震发生了!

香客的悲剧

这次地震强度之大,.超出了常人的象,虽然震动持续时间很短暂,但造成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仅仅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坎格拉地区的大部分房屋便被震垮、倒塌。 不但那些抗震性能差的土坯房在第一时间遭到毁坏,就连当时世界上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一一波旺庙也被震塌了。

在当时的坎格拉,寺庙是神圣的地方,人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将钱捐给寺庙。 因此, 寺庙可以说是当地最富裕、最有钱的地方,.寺庙的建筑也是最宏伟、最牢固的建筑。 这其中,波旺庙可以说是众多寺庙中的佼佼者。 波旺庙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历经千年而不倒,可以说已经证明了它的牢固性。

可就是这样牢固的寺庙,也在这次地震短短的几秒钟之内,成了一堆废墟,并导致了重大伤亡灾难。

之所以会导致重大伤亡,是因为当时的波旺庙里,住着很多香客。

由于波旺庙历史悠久,名气很大,远近闻名,因此,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经过长途跋涉,十分虔诚地来到这里拜佛,以祈求菩萨护佑。

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可能都住在旅馆里面,在寺庙借宿,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朝夕膜拜菩萨。 据估计,当时庙里的香客至少在3000人以上。 众多的香客们,是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睡在床铺上的,他们只能在寺庙里打地铺,也就是在庙里的地板上,铺上草席倒头便睡。 因此,可以说这里相当的拥挤,这也是地震袭来时,大多数人无法迅速逃跑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在前边已经说过的: 清晨6点正是睡“回笼觉”的好时机,当时香客们都还沉浸在梦乡之中。

强烈的地震袭来了,香客们从睡梦中惊醒,可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好多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寺庙便开始崩塌了。

鲜血染红了寺庙,大约有2000名香客被倒塌的巨大建筑体当场压死。 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祈求菩萨护佑的人们,就这样送掉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逃了出来,还有一些人被埋了废墟下面,他们呻吟和呼救的声音惊心动魄。 直到几天之后,废墟下的人才得到了救援。

这场8.6级的地震,震源深度60千米,使坎格拉地区成了一片废墟,1.9万人被压死在倒塌的房屋里面。 幸存下来的人们,记忆中永远刻下了灾难的阴影。

这场地震,对居住在高原河谷地带的人们如何加强防灾,是很有启发的。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