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何会写出“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问题:陈寅恪为何会写出“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引言一九四五年四月,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写下了《忆故居》,这两句是这首诗中最著名的两句,全诗摘录如下: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寅恪何许人也?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学者,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同时他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由于其学识过人,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先生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创作背景这首诗诞生的时候,陈先生已经五十五岁了,同时正在患病期间,他想起故乡曾经居住的地方,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释义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阵钟声从渺远的远方传来,窗外依稀可以看到群鸦飞回巢穴的影子。 群鸦已经还巢,而我还漂泊在远方,这正是当时先生内心的写照。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实事求是地说,这正是陈寅恪先生的写照——才华横溢,自负才气绝伦的我,如今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放眼四海也只有夕阳与我为伴。 陈先生一生是自负的,当初民国著名文化大师王国维先生去世后,他面对王的遗体,恭敬地行完大礼之后,便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但是他那种凄凉的境地,又有谁能懂呢?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公元一九四五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已经有了明显失败的迹象,先生所担忧的是战争胜利了,我们的河山,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伤害。 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陈先生从学者的角度清楚地意识到,“文化”无疑是伤害最大的。 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就算赢得了胜利,自己只剩下晚景。 大有“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境况。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先生的父亲陈三立,在抗日战争时候为了抵抗日军绝食而死,铮铮铁骨,文人脊梁。 陈先生此刻卧病想起以前的先人在的时候,一家人在老家其乐融融。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留给自己的只有回忆,如同梦幻一般。 此时此刻,自己羁旅他乡,也许“梦里不知身是客”,只好把他乡当做故乡了。

@兵法天下 如是说“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真可谓陈寅恪先生一生的象征,如今读来让人感慨万分。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当一个人的才华超过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时,他注定是孤独的,因为“曲高和寡”,因为“高处不胜寒”;当一个人自由之精神,追求自由的性格,独立到“万径人踪灭”的时候,他最后的结局,最终的命运,无疑“独钓寒江雪”。

结论这就是文化大师陈寅恪先生,将自己的平生负气于人间的大师;平生都在“追求思想和精神自由”的大师;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晚景凄凉,但用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最终打动了历史的大师;值得每一个文化人崇敬的大师!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附庸风雅。 诗词歌赋,娱乐闲暇。 嗜好填词,意气风发。 特立独行,厌倦浮夸。

百科有缘,文笔相见。 看似无聊,实则华篇。 相逢何必相识,情怀与共欢颜。 】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