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精选十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一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一

学校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样一本书,我在空余时间试着跟随着佐藤学先生对教育研究的脚步,读了走进校园里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2、改变教学 ——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二

朋友,当你读到如下内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此时你会怎样来想想我们的工作了吗?

我真诚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须彻底地发生变化,由关注少数的优胜这的应试教育,彻底地扭转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如果还不发生转变,你就“敖拓乐”。这场革命从哪里开始呢?通过上边的那句话,就知道该如何转变了吧?从我们日思月想的课堂开始,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课堂不能改变,这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每位学生,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社区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须从教室开始,从每位同学开始,从每位老师和每个课时开始,这就是“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打开心扉,每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得到关注。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进行中,获得独立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有充分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尽力互相关注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用心倾听”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慢慢地养成习惯。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在教学中,我想既要保证大多数的同学学会内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样,让学生朝上追赶,力争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共同体中,教师处在首席之中,适时引导,适时讲解,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逐步获得适时提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这项改革是非常关键,把“国学课程”

变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证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收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来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革命开始了,勇敢地面对,把课堂教学革命进行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三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 ‘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四

佐藤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手已经几个月了,上学期教师主题交流会上聆听了几位教师代表交流的读后感,心中深感惭愧。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已然成为一个“后进分子”。我在读,我在用心地读,只是没有想那么深。寒假里又读了此书,我在书上做了批注,并对我的教学状况作了反思。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主旨鲜明的教育理念,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读这本书,恐怕大多数老师会对“倾听”这两个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学先生通过实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却是多多发言,我们以为孩子不发言是因为胆小,一味地鼓励孩子要勇敢,大胆发言,却忽略了对他们“听”的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我教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发言,但缺乏听的习惯。我会引导他们要学会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正确评价别人的思路。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我想,教师,就是一个捕手。一个用心的“捕手”,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投球的快感,才会继续投出越来越多的好球。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捡,久而久之,学生还是喜欢投球吗?棒球投球式的倾听,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我们弃之不接的“球”还少吗?我扪心自问:我每天准确接住学生投来的球了吗?还是在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每次听年轻教师的课,我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为何弃之不用?年轻教师常会这样回答:我怕扰乱我的教学思路;我没听清;我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我们还不擅长接球。佐藤学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不擅长接球的老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个细致的“裁缝”

“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的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美国教师称之为“tailoring”,意思是服装的裁剪制作。也就是说想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量体裁衣”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因材施教”。不过,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是更重要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每个班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也常常会在学生做作业时去“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常常会呈现收集到的错例,一一呈现,引发争辩,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收获正确的思路。但是,我不是个细致的“裁缝”,我有“量体裁衣”的意识,却又常常会用统一的“尺寸”来要求学生。看到作业进度未跟上大部队节奏的我会着急,看到学生不可思议的错误我会生气,我常常就“巡视”而“巡视”,没能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而是如同一个监工,不断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权力”。做一个细致的“裁缝”,应当是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去“量体裁衣”的,应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师道尊严,少了点儿服务的意识。

三、做一个睿智的“指挥”

“量体裁衣”是以“学”为中心的两种活动形式之一,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称之为“交响乐团”。这又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文中提出了四种交往: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反向交往和异向交往。这些交往,组成了教室里的“交响乐团”。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不可能经历预演、排练,随时都可能有不和谐的声音,此时,作为“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所说的“指挥”,并不是真正的交响乐团中的那种“一人令,众人行”的指挥,而是一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能敏锐判断,及时调节,恰当引导的睿智的“指挥”。比如,当教室里出现多种声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教师应当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当教室里出现冷场,众人迷茫时,教师需要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当教室里出现别样精彩的声音,教师应及时抓住,引发讨论,说不定就能谱写一曲动听的“交响乐”……“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由此可见,教室里的“交响乐团”需要一个睿智的“指挥”。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这三个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贴切。阅读还在继续,思考不会停止,思考之后,是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室里,但愿我能做一个用心的“捕手”、细致的“裁缝”和睿智的“指挥”。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五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 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六

自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中日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值此之际中心校给每位教师赠送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教育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大致地阅读了一遍,直观地感觉在我国如今这个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时期,这并不算是一本时髦的教育著作。但作为一名基层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日本教育的挑战。

佐藤学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xx年来一直如此”, 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书中有很多观点现在看来已经不算新颖与独特,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校本课程研究,学习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共识。但我们要知道本书是作者20xx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静悄悄”地革命着。个人认为我们现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闹哄哄”,一夜之间“杜郎口”旋风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几乎成了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必学之地,还意外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类似的还有成都武候实验中学等。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佐藤学先生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 “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发起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热潮,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然而,现在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洞察力与观察力不够,在支持学生战胜学习上的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其实我们课堂上的普遍情形,与日本的情况比,有过之而不及。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也许其表达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语无伦次。

的确,有时候费半天功夫,仍是启而不发,我们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谓的答案轻松从口中说出,自问自答的方式的确非常方便。现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啊!

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应视之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对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要让教师做到这些,作为学校要以教师教学教研为核心,经常召开各科教研会,共同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价的公开研讨会,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佐藤学希望的公开课不是那种为了上级检查或者评比而特地准备的公开课,在他眼里“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因为在这样自然状态下的公开课上“每个教师仅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学而致力于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并通过校内教研活动公开自己的授课方式,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朴实的语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们要向日本学习,二战之后,在短暂的几十年从一贫如洗发展到世界经济强国,不能不说他们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为教师,我就应该不断学习,就应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校长,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七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心想难道是因为庆祝建党90周年,要求多读一些有关革命历史的书。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八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九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 ‘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十

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所震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

思考:教师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倾听者。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导演者。《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 ‘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十一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十二

朋友,当你读到如下内容: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此时你会怎样来想想我们的工作了吗?

我真诚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须彻底地发生变化,由关注少数的优胜这的应试教育,彻底地扭转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如果还不发生转变,你就“敖拓乐”。这场革命从哪里开始呢?通过上边的那句话,就知道该如何转变了吧?从我们日思月想的课堂开始,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课堂不能改变,这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每位学生,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社区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须从教室开始,从每位同学开始,从每位老师和每个课时开始,这就是“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打开心扉,每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得到关注。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进行中,获得独立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有充分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尽力互相关注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用心倾听”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慢慢地养成习惯。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在教学中,我想既要保证大多数的同学学会内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样,让学生朝上追赶,力争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共同体中,教师处在首席之中,适时引导,适时讲解,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逐步获得适时提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这项改革是非常关键,把“国学课程”

变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证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收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来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革命开始了,勇敢地面对,把课堂教学革命进行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800字篇十三

自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中日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值此之际中心校给每位教师赠送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教育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大致地阅读了一遍,直观地感觉在我国如今这个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时期,这并不算是一本时髦的教育著作。但作为一名基层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日本教育的挑战。

佐藤学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 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书中有很多观点现在看来已经不算新颖与独特,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校本课程研究,学习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共识。但我们要知道本书是作者20__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静悄悄”地革命着。个人认为我们现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闹哄哄”,一夜之间“杜郎口”旋风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几乎成了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必学之地,还意外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类似的还有成都武候实验中学等。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佐藤学先生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 “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发起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热潮,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然而,现在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洞察力与观察力不够,在支持学生战胜学习上的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其实我们课堂上的普遍情形,与日本的情况比,有过之而不及。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也许其表达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语无伦次。

的确,有时候费半天功夫,仍是启而不发,我们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谓的答案轻松从口中说出,自问自答的方式的确非常方便。现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啊!

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应视之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对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要让教师做到这些,作为学校要以教师教学教研为核心,经常召开各科教研会,共同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价的公开研讨会,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佐藤学希望的公开课不是那种为了上级检查或者评比而特地准备的公开课,在他眼里“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因为在这样自然状态下的公开课上“每个教师仅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学而致力于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并通过校内教研活动公开自己的授课方式,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朴实的语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们要向日本学习,二战之后,在短暂的几十年从一贫如洗发展到世界经济强国,不能不说他们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为教师,我就应该不断学习,就应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校长,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