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模板六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一

“精准”本是件良心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精准”体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党性和良心。

全面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就要突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范围和人员精准、对应的帮扶政策施用精准、具体的项目和资金到位精准,简言之,就是人、财、物的适用精准,不是大漫灌而是“点穴式”精准滴灌。在前些年“江苏大走访”期间,我曾随单位多次走访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次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对脱贫攻坚的难度有了充分的认知,但,后续的补充讯息传来,让我对“精准”二字有了更深的认知。比如,走访慰问贫困户,所带物品分配问题,我们完全依托村里一同发放,其实就等于把物品的处置权拱手相让,至于最后这些物品是平均分配、重点分配,还是定向某家某户的分配?都是含糊的。比如,贫困户提出的问题,是口头重视还是“真拿来当事情办”?对我们来讲,是件良心活。我们既要依托镇村党组织解决问题,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如何将市帮扶单位、县、镇、村四级力量“拧成一股绳”、相向而行,而非相反?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一遍遍协调、沟通、执行,但这些工作是必须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个“入”每一个“出”都要逐一核实界定。有些工作单靠“网来网去”意义不大,很容易成为“数字脱贫”“纸上脱贫”“算术脱贫”的代名词,所有纸上的数据都要靠实际走访去逐一核对,这样和群众“面对面”既有利于干群之间的充分沟通,又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有利于为重度贫困户量身制作脱贫攻略,这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目前任何信息化工具所替代不了的。

对于贫困户提出的问题,面对着群众企盼的目光,有些时候我们内心是冷汗直冒、是虚的。因为我们需要一级级沟通,没法给出确切的结论,更多时候只能认真记录下来,再逐级汇报交流沟通。大体上,当年村里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但限于工作性质,如何促进村里产业发展,如何提高贫困户收入?我们能做的还很有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由此,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到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做好脱贫工作事关党的承诺,更事关每名一线扶贫干部的党性和良心:是“一过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还是“扶上马、送一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能够有心有志有力带领贫困户脱贫,以百姓心为心,才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良心。

好政策更勤落实。扎实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等托底政策的贯彻落实,让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在每一件政策的落实中涵育、绽放。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从2020__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20__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可靠的工作经验和政策措施,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需要我们每一名扶贫干部学好用好,让贫困群众该享受的保障、该获得的待遇一条条用足用好,不能“坐等贫困群众找上门求政策”,应当在掌握适用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让处在贫困泥淖中的“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早一天得到改善,早一天看到更美好的生活的希望。比如,走访中有残疾人询问可不可以解决一个新轮椅的问题,完全可以依托残联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政策获得公益性捐助。再比如,村里文体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给乡村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书籍,联系文体局,依据相关政策,免费取得一批公益性体育设施。这些工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为民是具体实在的,只要有心、愿意用心去做,不空不虚,这一桩桩具体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单是哪部分人的事,比起专业的扶贫一线干部,我们掌握的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的政策还非常有限,但只要肯干、愿意干,总可以做一些力所可及的政策落位工作:全面脱贫需要每个人挺身而出、合力施为,共产党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不“奇”难以致胜。勇于创新、妙招迭出,才有望在“一对一”“点对点”的精确打击中把重度贫困这块“硬骨头”敲碎砸烂。

《孙子兵法》有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现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硬骨头”盘桓多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常规的办法、原有的老办法能否行得通,能否靠谱管用?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必须敢于创新、转换策略,不能粗枝大叶,一味猛打猛冲:面对年老体弱、患病残疾、重度贫困户,拖底保障政策应当及时跟进、应保尽保;面对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应当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产业扶贫项目、公益服务岗位、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工具,体现巧心思、微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的侵袭,应当统筹思路,一手托生命安全、一手托民生生计,发扬战“疫”精神,在真抓实干、巧妙施策中体现真担当、大情怀;要传递仁心善意、智慧力量,综合运用好扶贫扶智扶志,赋能激活重度贫困户潜在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造血能力”。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具体而现实、具体而微的工作无不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寻计问策、问计于民,走好脱贫攻坚的群众路线;无不需要党员干部创造性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心用力用情,精准施策、匠心独运;无不需要党员干部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意志、“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志气,把每一项具体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抓紧抓细抓实。“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拦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而脱贫攻坚注定只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更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是中华民族复兴航程中的浪花一朵!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和关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指示精神,应全力统筹协调整合派出单位、派驻干部、派驻苏木乡镇、嘎查村等各方面力量,从精准选派、监督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推动驻村干部管理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有力有效服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

一、强化精准选派驻村干部

遵循选强配优、结构合理、人岗村相适的原则,在尽量保持工作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征求派出单位、相关部门及本人意见,经组织部门审核后,每年都对驻村干部进行考核调整,确保驻村干部素质过硬、愿意驻村且能够脱岗常态化驻村,经过综合考评,广泛征求包片领导、苏木乡镇党委、所驻嘎查村班子等的意见,让到岗情况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反映佳、工作实绩优的驻村干部继续留任,持续发挥抓党建、助脱贫、促发展作用

二、加大驻村干部日常管理

坚持制度先行原则,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坚

持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制定完善驻村干部请销假、谈心谈话、召回调换、考勤、督导考核等制度。明确管理主体。组织部门负责驻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苏木乡镇要经常了解和反馈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情况、廉洁自律表现等,并根据实际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派出单位负责做好支持配合工作,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经常到所在嘎查村调研指导,帮助和推动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对驻村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进一步传导压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不定期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对驻村干部落实管理制度及履职等情况进行督查。加大考核力度,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在听取汇报、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查看等基础上,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环节,随机选取贫困户、一般户代表参加考核,确保考出实绩、考出干劲、考出担当、考出工作动力。通过考核督察,对违反驻村管理制度的驻村干部,坚决予以问责。

三、激发驻村干部干事激情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合理利用财政作用,为驻村工作队发放工作经费,切实解决了驻村干部无钱办事的问题。落实驻村干部生活补助,同时,派出单位组织驻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一定标准内对扶贫差旅费予以报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起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加大提拔重用力度。牢固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把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作为既成就事业又成就人才的平台,通过调研督查、谈心谈话、年度考核等办法,将表现突出、评为“优秀”等次的驻村干部列为后备干部,适度扩大驻村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比例,并在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切实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和关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指示精神,应全力统筹协调整合派出单位、派驻干部、派驻苏木乡镇、嘎查村等各方面力量,从精准选派、监督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推动驻村干部管理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有力有效服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

一、强化精准选派驻村干部

遵循选强配优、结构合理、人岗村相适的原则,在尽量保持工作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征求派出单位、相关部门及本人意见,经组织部门审核后,每年都对驻村干部进行考核调整,确保驻村干部素质过硬、愿意驻村且能够脱岗常态化驻村,经过综合考评,广泛征求包片领导、苏木乡镇党委、所驻嘎查村班子等的意见,让到岗情况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反映佳、工作实绩优的驻村干部继续留任,持续发挥抓党建、助脱贫、促发展作用。

二、加大驻村干部日常管理

坚持制度先行原则,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坚

持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制定完善驻村干部请销假、谈心谈话、召回调换、考勤、督导考核等制度。明确管理主体。组织部门负责驻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苏木乡镇要经常了解和反馈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情况、廉洁自律表现等,并根据实际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派出单位负责做好支持配合工作,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经常到所在嘎查村调研指导,帮助和推动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对驻村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进一步传导压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不定期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对驻村干部落实管理制度及履职等情况进行督查。加大考核力度,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在听取汇报、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查看等基础上,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环节,随机选取贫困户、一般户代表参加考核,确保考出实绩、考出干劲、考出担当、考出工作动力。通过考核督察,对违反驻村管理制度的驻村干部,坚决予以问责。

三、激发驻村干部干事激情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合理利用财政作用,为驻村工作队发放工作经费,切实解决了驻村干部无钱办事的问题。落实驻村干部生活补助,同时,派出单位组织驻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一定标准内对扶贫差旅费予以报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起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加大提拔重用力度。牢固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把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作为既成就事业又成就人才的平台,通过调研督查、谈心谈话、年度考核等办法,将表现突出、评为“优秀”等次的驻村干部列为后备干部,适度扩大驻村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比例,并在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切实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四

基层是人性的万花筒,所有人间的善和恶、美和丑都有所呈现。从事基层农村干部培训工作多年,对“三农”工作的苦和累、繁和杂,对基层干部的苦和乐,对其中义和利、公和私的取舍随处可见,这些年,看着基层治理一步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轨道,看到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不断提升,看着“三农”面貌焕然一新,内心是愉悦的。这次,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谈谈个人粗浅的理解。

“精准”本是件良心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精准”体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党性和良心。

全面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就要突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范围和人员精准、对应的帮扶政策施用精准、具体的项目和资金到位精准,简言之,就是人、财、物的适用精准,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点穴式”精准滴灌。在前些年“江苏大走访”期间,我曾随单位多次走访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次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对脱贫攻坚的难度有了充分的认知,但,后续的补充讯息传来,让我对“精准”二字有了更深的认知。比如,走访慰问贫困户,所带物品分配问题,我们完全依托村里一同发放,其实就等于把物品的处置权拱手相让,至于最后这些物品是平均分配、重点分配,还是定向某家某户的分配?都是含糊的。比如,贫困户提出的问题,是口头重视还是“真拿来当事情办”?对我们来讲,是件良心活。我们既要依托镇村党组织解决问题,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如何将市帮扶单位、县、镇、村四级力量“拧成一股绳”、相向而行,而非相反?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一遍遍协调、沟通、执行,但这些工作是必须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个“入”每一个“出”都要逐一核实界定。有些工作单靠“网来网去”意义不大,很容易成为“数字脱贫”“纸上脱贫”“算术脱贫”的代名词,所有纸上的数据都要靠实际走访去逐一核对,这样和群众“面对面”既有利于干群之间的充分沟通,又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有利于为重度贫困户量身制作脱贫攻略,这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目前任何信息化工具所替代不了的。

对于贫困户提出的问题,面对着群众企盼的目光,有些时候我们内心是冷汗直冒、是虚的。因为我们需要一级级沟通,没法给出确切的结论,更多时候只能认真记录下来,再逐级汇报交流沟通。大体上,当年村里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但限于工作性质,如何促进村里产业发展,如何提高贫困户收入?我们能做的还很有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由此,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到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做好脱贫工作事关党的承诺,更事关每名一线扶贫干部的党性和良心:是“一过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还是“扶上马、送一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能够有心有志有力带领贫困户脱贫,以百姓心为心,才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良心。

好政策更勤落实。扎实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等托底政策的贯彻落实,让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在每一件政策的落实中涵育、绽放。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从2020__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20__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可靠的工作经验和政策措施,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需要我们每一名扶贫干部学好用好,让贫困群众该享受的保障、该获得的待遇一条条用足用好,不能“坐等贫困群众找上门求政策”,应当在掌握适用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让处在贫困泥淖中的“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早一天得到改善,早一天看到更美好的生活的希望。比如,走访中有残疾人询问可不可以解决一个新轮椅的问题,完全可以依托残联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政策获得公益性捐助。再比如,村里文体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给乡村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书籍,联系文体局,依据相关政策,免费取得一批公益性体育设施。这些工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为民是具体实在的,只要有心、愿意用心去做,不空不虚,这一桩桩具体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单是哪部分人的事,比起专业的扶贫一线干部,我们掌握的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的政策还非常有限,但只要肯干、愿意干,总可以做一些力所可及的政策落位工作:全面脱贫需要每个人挺身而出、合力施为,共产党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不“奇”难以致胜。勇于创新、妙招迭出,才有望在“一对一”“点对点”的精确打击中把重度贫困这块“硬骨头”敲碎砸烂。

《孙子兵法》有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现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硬骨头”盘桓多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常规的办法、原有的老办法能否行得通,能否靠谱管用?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必须敢于创新、转换策略,不能粗枝大叶,一味猛打猛冲:面对年老体弱、患病残疾、重度贫困户,拖底保障政策应当及时跟进、应保尽保;面对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应当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产业扶贫项目、公益服务岗位、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工具,体现巧心思、微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的侵袭,应当统筹思路,一手托生命安全、一手托民生生计,发扬战“疫”精神,在真抓实干、巧妙施策中体现真担当、大情怀;要传递仁心善意、智慧力量,综合运用好扶贫扶智扶志,赋能激活重度贫困户潜在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造血能力”。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具体而现实、具体而微的工作无不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寻计问策、问计于民,走好脱贫攻坚的群众路线;无不需要党员干部创造性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心用力用情,精准施策、匠心独运;无不需要党员干部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意志、“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志气,把每一项具体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抓紧抓细抓实。“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拦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而脱贫攻坚注定只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更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是中华民族复兴航程中的浪花一朵!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五

组织部推荐学习的《脱贫攻坚》案例读本,书中精选了37个脱贫攻坚经典案例,我省有两个案例。其中好的做法经验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作为一名驻村干部,针对盘州市今年脱贫摘帽背景,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工作得失。现结合自身工作环境,总结一下阅读感受,加强对今后投身其中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以期不断获取先进经验,提升进步。

_省盘州市_镇山寨村位于板桥以西红果以东,距离丹霞镇政府20公里,距离红果49公里,村庄四面环山,面积11.4平方公里,森林灌木覆盖面积广阔,全村共12个村民组,耕地10449亩,总户数862户,总人口2498人,_年精准扶贫贫困户124户276人,其中低保户71户156人,一般贫困户53户120人。按照贵州省贫困标准属于一类贫困村,贫困程度较深,交通交通不好,制约了经济条件发展,良好的自然景观展示不出来,听村里老人说,以前的路不仅人走跌倒,连马走路不小心都要滚跌。近年来,各级单位都有派驻驻村干部帮扶,然而老百姓常说“年年扶贫,年年穷”。面对问题,各级政府部门、村支两委、驻村工作干部审时度势,改变思维,把“输血”的扶贫模式改变为“造血”模式,运用“三变”思维,运用好各级惠民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种植和交通扶贫项目建设,逐步扭转贫困落后局面。

一是建强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村两委干部,严格落实党建扶贫政策,村支书兼任村级合作社监事长,发挥好对合作社的领导作用。把干部群众人心聚齐,团结一心来干事创业,选准项目就贯彻实施。村级合作社召开会议学习相关政策20余次,组织群众会议12余次,发动网格员到村到户宣传30余次。村级合作社自筹入股资金12万余元,用于发放种植费用,每棵预付2元,有效调动了群众积极性,逐步产生合力的局面,村民人背马驼树苗肥料,最后完成元宝枫727.21亩,软籽石榴3069.43亩,核桃4510.84亩,油用牡丹312.64亩,共计发展约8620.12亩。全村12个村民组,862户2498人,参与农户823户,参与率大于95%,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276人产业覆盖率99.3%,村民把土地入股合作社,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500元,还可以在合作社除草、打药、施肥等,每天有60元收入,平台公司产业种植拨付资金2559037.04元,支出2207629.15元,结余351407.89元;特惠贷32户,一季度每户发放分红750元,共计发放24000元,二季度款正在落实发放。

二是大力发挥交通扶贫重要作用。(一)发挥好帮扶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扶贫优势,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干部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规划,争取交通扶贫政策倾斜到镇里、村里,有效推动丹霞镇通村通组公路全面动工。在市交通运输局、盘州市交投公司、丹霞镇党委政府合作帮助下,丹霞全镇的通村通组公路项目完成了基本建设程序,于_年8月1日全面动工,全镇项目规模164.332公里,获得投资11503.24万元。各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压力,做好工作安排,村里也对公路建设进行分工。山寨村今年建设20公里“组组通”公路,投入资金一千多万元,这份红利将极大推动村级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二)在今年9月份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一些大型央企一起来村,共同做好帮扶工作。帮扶山寨村37000元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2600元用于_年新进大学生和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慰问;(三)对接各有关部门,争取市交通运输局公路水毁修复建设资金10万余元建设镇村部分毁坏道路,力争8月底3个点的公路修复工程动工;(四)市交通运输局多策并用创新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扶贫。结合实际制定了《六盘水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检查考核细则》,实行省督查、市检查、县考核、乡镇管理、村负责的考核机制,加大督查检查,强化奖惩激励,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到位。全镇全村公路建设完成后,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公路养护扶贫工作,每户一年能收入4000元;(五)市交通运输局领导每月到村指导公路错车道、砂石料场、停车场、群众监督公路工程质量等工作的规划安排,按照产业建设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的原则,发挥交通扶贫的“组组通”公路建设的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三是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线上线下工作资料工作做好分工,落实好入户核查。干部走访要有规划,每周完成多少,驻村日记本,群众困难事,都要心中有数,及时做好常规工作,夯实基础。

以上做法,以总结带动提升,以获得进步。但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要继续学好学透政策文件。对于政策文件不仅要背得,但关键是要能为贫困群众带来红利,核心还是在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让农民幸福生活实实在在体现出来。比如建设的同时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山寨村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二是要有远大发展目光。公路建设、产业种植、水库建设发展起来了,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一系列经济效益,而接下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要逐步努力实现。到时候将会有“高峡出平湖,绿水环村绕”的良好生态环境,但关键要做好管护。这里先要做好村民素质教育,这是一个艰巨的系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先行谋划、培训技能,打通思想的关口,必然目标是要带领群众走上“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生活上来;三是要做好产业、公路建设的核心建设的管护工作。创业容易,守业难,合作社人员、贫困户公路管护人员和村两委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观念,牢固树立技术学习意识,对建设成果高度爱护,让摇钱树能长期为子生后代创造福利,从上到下压实管护责任,人人参与到管理工作上来,真正实现产业建设脱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六

在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说起甄彬,当地可谓无人不晓。甄彬的知名度从何而来?这就要从当地近年来崛起的一款甘肃名牌产品---“金花寨”小米说起。

小米,古称稷或粟,亦称作粱,中国北方通称谷子,谷子脱壳之后的产物便是小米。谷子在我国有超过五千年的种植历史,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之一。谷子,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农作物,俗语有云,只见青山干死木,不见田里旱死谷。抗旱是谷子的一种特性。

“谷子是一种非常节水的农作物,一年只需要浇一次水,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种植。”一说起谷子,本来并不是特别健谈的甄彬立刻便打开了话匣子,变得滔滔不绝。“谷子也是个‘懒汉庄稼’,用的劳力少,用的化肥也少,谷草又是一种营养价值很好的牧草,能带动养殖业发展,一举多得!”

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春种。

然而,就是这种在如今的甄彬看来“全身是宝”的农作物,十二年前在张掖的农村地区,谷子的种植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20__年,甄彬还是花寨乡供销社一名普通的职工。因为花寨乡属沿山冷凉灌区,缺水干旱,老百姓种植结构单一,家家户户种植的主要是小麦、大麦,还有就是谷子。当时,谷子已经被当地农民种的越来越少,由于产量低,致使谷子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处境堪忧。

“当时的主要问题在于老百姓不懂种植、施肥技术,种出来的谷子不是密集得长不大就是少得满地就几枝谷穗,产量不高。”甄斌回忆说。

常言道,“五谷杂粮,谷子为首”,自古以来,谷子就是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被称为大旱之年老百姓的“救命粮”。在甄斌看来,谷子营养丰富,当地人吃了几千年,不应该被乡亲们抛弃。而解决产量低的问题,成了甄彬拯救谷子产业所急需解决的首要难题。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