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800字 电影永不消逝电波有感3篇(优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观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观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800字 电影永不消逝电波有感篇一

中国人!”

这是电影《举起手来——追击阿多丸》中经典对白。

一张白纸上,我郑重地写下了这句话,空荡荡的纸面只有这几个小小的字悬在中间,虽然如此,但我看到的却是满满的、沉沉的爱国力量。

在电影的世界里,我目睹着片中人把中国的尊严与荣辱看得比个人的生命还要重要,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在观看电影之前,同学们就纷纷议论该片,我是带着些许好奇享受影片的。出乎意料,我震撼了!

这部电影让我们在捧腹大笑之余,更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了解了当年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无耻行为:它以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军已濒临战败的前夕为背景,讲述了郭大叔(厨子)和女兵小刘等为首正义力量与偷走我国珍贵文物的日军,在一艘名为“阿多丸”的货轮上展开了智慧与勇气的拼杀,几经波折,那艘宝船最被与大批可恶的日本一起沉入海底,不知去向……电影中惊险的故事让我懂得了何为“中国人”。

影片中的一个小女孩妞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年纪很小,但是她的表现却让我不禁为之拍手称快。当她看到日本军被电击中,在甲板上跳起滑稽的“舞蹈”时,她咯咯地笑了起来了,那笑是多么的天真与烂漫;当她看到自己的同伴们被日本人绑起来时,她没有哭泣,这时的她有一些无助与茫然,但绝不是怯弱!一个小小的孩子尚且知道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爱自己的国家,而那个满脸谀媚的日本走狗呢?他做为一个中国人的颜面又何存?当他帮助敌人偷运本国的财物时,他有没有想过他可是中国人啊!

那个历史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留在中国人心中的伤痕却依然在滴血,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被欺压、被侵略的耻辱过去,那是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如今的中国,是一只正在苏醒的雄狮,噩梦已经度过,迎接它的是灿烂、耀眼的黎明!世界发展得很快,如今的国际形势非常紧张,美国等国的明争暗斗,中国的处境难以喻明。但是我们要坚信:中国会以不能小视的实力,让那些罪恶的侵略者看到,我们——会崛起!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着一段永存的记忆!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800字 电影永不消逝电波有感篇二

当我第一次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不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电影的名字给人感觉很特别,仿佛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给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冲击,令人迫不及待想看看这部红色经典影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给我们讲述的是1938年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侠潜伏在日本最高情报机构,用高超的间谍手法给发送电报。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李侠不仅周旋于日本间谍、国民党特务之间,而且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李侠凭借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与敌人斗智斗勇;当他的战友何兰芳产生动摇的想法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也要坚持下去。”无论是面对敌人的重重审问还是威逼利诱,他都毫无畏惧,从容不迫地与日本间谍进行意志与智慧上的较量,把一份份重要的电报发给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李侠仍然冒着生命的危险发出电报,正当敌人冲进来的时候,他沉着冷静地将电报稿吞入肚子,向战友们发出了最后一次电波:“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就这样,李侠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离开我们,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犹如那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直刻在我们的心头。

看完电影,一幕幕为了争取自由、惊心动魄的画面浮现在我脑海里……仿佛回到那个并肩作战的年代,令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时候,当我们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的时候,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是谁给的?是的,正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电影中那种残酷而惨烈的斗争是难以想象的。想想平常自己在父母的呵护下,遇到一点挫折就感到很委屈;学习上遇到各种难题就想打退堂鼓,退缩不前……我不由联想到影片中李侠敢于向困难作斗争、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相比之下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我一鼓作气拿下了数学难题,我发现其实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不可战胜。有人说:“困难就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畏缩,自己就会变得弱小;如果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拥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勇敢地迎难而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神鹿杯”长跑比赛。刚开始我们精神抖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越跑到后面越累,我开始支撑不住了。整个人像喝醉酒似的东倒西歪,气喘吁吁,大腿仿佛绑上沉重的铅块,快要迈不动。正在我想放弃的时候,老师过来给我打气:“坚持下去,你能行的!”我听了,顿时浑身充满了劲,想起李侠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咬紧牙关奋力追赶,向着终点冲过去,终于坚持跑完了全程。

回望历史,这部电影讲述的英雄故事影响了无数观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把这种不朽的信念,化作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不断鼓舞我们前进!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800字 电影永不消逝电波有感篇三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否再现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往往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因为场景空间可以再造,服装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气质的再造却不是那样简单,它需要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为何会呈现那样一种特定的气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那么具体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些角色的气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理想主义。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短短37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这个国家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整整一代甘于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们对理想的忠贞程度却是极为一致的。《潜伏》为什么会那样打动人心,关键一点就是它抓住了“信仰”这个最为关键的主题。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潜伏》的痕迹,剧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现空间,但可惜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以及很多戏的处理方式上却显得浮躁而草率。这种浮躁和草率不属于民国时代,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通病。

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具体到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看,我们在它处理一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非常急切。学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冲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是需要基于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的状态来合理体现,而不应仅仅是将一个外部的冲突强加到人物的身上。还是以《潜伏》为例,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矛盾冲突非常强烈的情节当中,人物的状态反而是很松弛的,或者干脆没有多么强烈的反应,表情木然。可在观众看来,这表面的平静背后蕴含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外松内紧”的表现方式,而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很多情节表现上,却是“外紧内松”,我们会发现在大量的时候,演员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强烈外在化表现,试图依靠拙劣的表演将戏剧感强行推高,仿佛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刺激继而换台似的。这种弄巧成拙和极不自信的表现又怎么能与那个时代人们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呢?

还是说回到那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电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国范儿”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这或许可以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失败的借口之一吧。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