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观后感(实用四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致敬英雄,观后感篇一

当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后,他当机立断组建隔离病区,采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为实验室确认病毒赢得了时间

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以来,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事实,坚持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救治工作。并且在大量诊治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将抗艾药物克力芝用于重症患者,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历经三个多月的生死长夜,4月26日,武汉疫情防控保卫战迎来重要历史时刻——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张定宇说,自己最难忘的是一起并肩冲锋的战友——驰援金银潭医院的全国12支医疗队,加上省内和武汉其他兄弟医院的同行,共有1500多人。“他们的恩情,我此生都不敢忘记。”

“最近一个多星期,我常出门去过早,吃碗牛肉面,来个面窝,就觉得特别幸福!”他说,其实这些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就是幸福啊。

此前,张定宇已获记大功奖励,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拟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候选人。

升职公示发布后,张定宇表示:“我不惊讶,唯有忐忑。因为没做过,怕做不好,很担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还有工作能做,就是一种幸福。”

愿这位抗疫英雄能在工作和烟火味道中,继续幸福下去!

致敬英雄,观后感篇二

自从疫情以来,我就被基辛格的这句话刷屏了,他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这次疫情,让我们见到了太多勇敢的人,在关键时刻,他们的挺身而出给了黑暗中瑟瑟发抖的我们太多的亮光,总有那么一些人,在不经意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给我们以希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神州大地之时,广大党员干部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奔赴抗疫前线。“吾有国士,天下无双”。20__年,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带领全国人民战胜“非典”。17年后的今天,84岁高龄的他再次不计报酬,不计生死,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前线,诠释了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及信念,钟老无愧为人民的英雄,民族的担当,中国的脊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迅速扩散,尤其是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医疗人员与医疗设备全线告急。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勇担使命,不顾个人安危,组建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病毒无情,人间有爱。趋利避害是本能,而英雄们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与魄力,将疫情防控责任扛在肩上,将天使的模样呈现给世人,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疫情挑战,援鄂医疗队以党旗为旗、白衣为袍,出征武汉。不辱使命、不击退疫情绝不收兵是他们无悔的誓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这场“战疫”中,他们义无反顾,坚定逆行,托起疫区人民生命的希望;他们舍身忘死,不眠不休,铸造疫情防控的坚强护盾;他们不负韶华,不辱使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扛起“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正是因为无数的“抗疫”英雄舍小家为大家,冲锋在前,与病毒做殊死搏斗,才换来了如今的形势一片大好,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了战疫的阶段性胜利。但也有少数人不顾大局、不顾百姓安危,任性胡来,有的聚集打牌,有的群体聚餐,有的明知感染病毒仍到处乱串,给“抗疫”工作带来极大危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广大党员干部当树立大局意识,学习先锋模范,抵制不良行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拥护组织决定,维护群众利益。

幸得有您,山河无恙。援鄂医疗队扛着红色党旗,身披白色战袍,怀揣赤子之心,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畏困难砥砺前行,不辱使命战胜疫情,英勇奋战在疫情防控战场。时代需要英雄,时势造就英雄,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致敬,逆行者;致敬,时代英雄!

这次疫情,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逆行者”,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他们的能力有伟大有平凡,他们践行初心,不辱使命,越是艰巨的任务,他们越是向前。

是他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顾不得看一眼自己的家;是他们兢兢业业,尽自己做能给患者以希望;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站在一线,给我们以最坚定的信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每一个咬牙坚持的你们,都是我们中华儿女最尊敬的人,都是我们最勇敢的战士,你们很伟大,但我们也一定不会弱,加油,中国!

致敬英雄,观后感篇三

平凡的劳动者最易让人感动,往往是那句最朴实的“份儿内工作而已”最打动人,综合能源事业部的小伙伴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朴实的认为奉献就是责任担当,有奉献精神才能把本职工作当成事业、当成追求去做,才能积极主动为党和国家工作,才能爱岗敬业、带着责任干事创业、带着追求建功立业。

2月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社会各界包括综合能源事业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一切的活动只能转移线上。往常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挖掘业务新增长点,特殊时期只能通过电话沟通。众所周知,项目就像业务人员的“孩子”,从最初的接洽,到签约到落地实施,孕育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家长”都想亲自参与其中,亲自见证,这种“多日不见”的感觉实在憋坏了所有“家长”。当3月疫情好转,复工复产大幕开启,这些开发技术项目人员便像“脱缰的野马”。

4月29日上午,厦门综合能源项目四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线上签订,这次协议的签订是疫情期间市场开发人员逆流而上的最好见证。

时间回到3月3日,疫情稍有好转,全员对出门还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确认厦门已经开始复工,厦门驻点负责人田强第一时间提出出差申请,携带好防疫物资和有关项目资料奔赴厦门。经过近2个月的“独闯”和“奋战”,项目终于在生根发芽,而签约的时刻,幕后英雄田强已经在湖南开启新的项目考察。

当全国掀起复工复产高潮,市场开发中心负责人史彧宏带队4名开发人员奔赴全国各地战场。开发人员就是典型的永远“在路上”,牺牲小家的团聚,不顾自己的安危,默默奉献着自己。当有人问起“你们不累吗?”他们统一回答“这就是我的工作”。出差途中,史彧宏曾一度因高频率转换城市,休息不足导致血压升高(低压150、高压170),他依然坚持走完所有既定的城市。

此次市场开发人员从3月23日出发,共走遍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10余省份,与当地省电力公司、省综合能源公司及各重点客户洽谈合作,沟通推动综合能源项目。尤其与各省综合能源公司深入交流后,结合各省综合能源公司实际情况出具方案,推动资本纽带关系建立。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与多家省综合能源公司形成了在合作方式、合作方向、重大示范项目、集团化客户合作方面的共识,实现了资源共享。

致敬,开拓奉献的市场人!

致敬英雄,观后感篇四

到达武汉后,郑瑞强立刻投入工作,除了按照分工和作为专家组成员到武汉各个定点医院巡查并指导危重病人救治外,还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承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第一批定点医院,也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首批定点医院。

没有外出巡查任务时,每天早晨,郑瑞强都会先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与专家一起讨论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后进入病房查房。每次进入病房前,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和口罩。转运病人、为病人翻身,这些平时比较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这里,往往需要花两到三倍的时间。“每次从病房出来,浑身都湿透了。”

2月1日23时,一名64岁女性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在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支持下,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80%-85%,在随后的俯卧位通气治疗中,患者的氧合状态也只有轻微的改善。郑瑞强判断,患者的肺部病变非常严重,如果不实施体外膜肺氧合(即ecmo)技术治疗,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ecmo技术又被称为‘魔肺’,它实际上是一个起暂时替代作用的人工肺,为患者提供循环及氧合支持。”在向国家重症医学专家组的领队们汇报后,郑瑞强和其他同事决定给该患者实施ecmo治疗。

半个小时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终于维持在95%以上,氧合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生命体征也保持稳定,最终挽救了她的生命。

“当时那位女患者呼吸非常困难,神志不是特别清楚,如果不采取ecmo,有生命危险,很可能撑不过第二天。”郑瑞强说,该患者是从武汉其他定点医院转到他所在的武汉肺科医院,来时病情就比较严重。

“我来!”这是郑瑞强的口头禅。他说,对一线医护人员来说,ecmo、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气管插管等都是高危操作,极易近距离与病人的气道分泌物接触。“从保护年轻医生的角度考虑,危险操作,我们都是自己上。”

“那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一切可能多救治一个病人的生命。”在这里,他采用ecmo技术,治愈了多例危重症患者。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