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10篇(实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一

被观众大呼痛快的一二两集,我看得是毛骨悚然。在陆毅还未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摆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模样,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还有一副天降审判的姿态,对那位处长大声质问,大加鞭挞。那个处长被塑造得虚伪、贪婪、“丧心病狂”,他的每一次伪善的狡辩,都在把陆毅的立场出发加以正义化——你这种国/家的公敌,政/府的蛀虫,我代表人民来收拾你了!

这样一旦认定嫌疑有罪,就能以事实有罪态度对待,任意加以拘留、审判、教训的制度,总是让我不禁有些害怕。

我害怕的地方在于:万一那个处长……他其实不“坏”呢?

万一一脸包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形象的陆毅,他其实不是个好人呢?

万一我们所以为的道德标准,好坏,善恶,廉洁清白或不清不白,并不是适用于这个场阈的一套话语呢?

贪污腐败这个事情……在中国,怎么说呢,我不觉得它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就像陆毅他自己指出的:在这个处长之前,已经有四个处长因为贪污被处置了。这是否说明,这个职务本身的、近乎不受监控的职权本身有问题?

另外贪污腐败在中国政场上,还有“表忠心”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你的老师都在贪,你的同僚都在贪——你敢不贪?

管仲执政齐国后故意奢侈铺张,是主动将把柄递到齐桓公手里——主子,您看,您要办我随时办,我连我的罪状都给您准备好了。另一个例子就是汉朝开国功臣萧何,晚年自污名节,故意侵夺民众财产以自侮声名,刘邦当即为人民服务把萧何办了——萧何貌似成了唯一一个善终的开国功臣。

所以腐败是势在必行。深究下去,每个关键岗位都会有一点问题的。它是主子捏着的你的把柄,也是你向主子表的忠心。你什么时候不听话了,或者你的主子被人端了,你就一锅给端了。

一场浩浩荡荡的反腐斗争,说到底,不过是政权交替以后对利益的重新瓜分罢了。一把火烧净,再培植出新的草来。两边都不清白。装什么呢。

2、 圣人政治的由古而今

无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们再怎么争鸣,孔子或孟子,荀子或老庄,他们的核心骨并无多变,就是呼唤一个悬壶济世的圣人。

韩非子终于没再呼唤圣人了,他呼唤法——但韩非子的法,也就是中国法,它不是西方法律的法,它是中国办法的法。韩非子的一整个思路都是如何利用办法来加强君权。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在《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探讨权力与人性的电视剧里,创作者仍然在声嘶力竭高呼圣人——那位半夜三更骑着电瓶车赶到出事现场,力排众议爬上高处振臂一呼的“圣人”。仿佛中国无法摆脱的政治生态与腐败怪圈,就是因为一个圣人的不得志,以及一拨小人的为所欲为;仿佛帮助中国走出官官相护、全方位腐败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圣人站出来,把你们这些小人都办了。

于是陆毅这个伟光正的圣人继承者的形象,这个通过吹口哨、耍痞与颜值,来与我等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检察官形象,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呼之欲出了。

——我们比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稍微进步那么一点点,都不可以吗?

费正清在1998年版的china: a new history中评论中国的皇帝制度:“首先,皇帝的角色是一种随意的,非理性的,无法预测的行为来源,而官员行为则是惯例化的,可预测的;官员寻求秩序,皇帝打破秩序。其次,皇帝被认为拥有主宰生与死的随意的与无限制的权力。罪犯没有权利,因为中国的政治理论里就没有权利的概念。第三,也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对于君主任意处置官员的普遍接受。”

看似一出轰轰烈烈的正邪角逐,最后拼的不过是权力,背景,以及“上面有人”。侵吞股权如此明目张胆,拼的是上面有人。嫖娼嫖得如此势所必然,拼的是上面有人。反腐反得理直气壮气壮山河,拼的也不过是“上面有人”——啊,陆毅可是高检空降的呢。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二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20xx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三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曾经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95后剪完片子称“重塑三观”

当周梅森刚写完3集剧本的时候,制片人兼导演李路就与他签约;为了筹拍这部“很有风险”的电视剧,李路差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款,最终,投资方是5家民营企业“个体户”,而且从不干涉拍摄。

周梅森告诉李路,之前他的《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两部反腐剧,审查修改意见有__百处,这次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这次我们给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呈送了剧本,审查过程比较顺利。当下的国家形势和反腐力度,需要这种重拳出击的剧。”李路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还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曾有不少人建议李路给电视剧改个更抓人眼球的名字,但他坚决不同意。“先立正,再观剧。主旋律不是喊口号,也可以拍得很好看。好莱坞电影也是弘扬美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商业和娱乐元素并不代表不是正剧”。

《人民的名义》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张凯丽、侯勇等40多名实力派演员。相比之前传出的“抠图演戏”等新闻,李路用“敬业得不得了”来形容这些演员。因为夜戏太多,演员们熬夜是家常便饭,晚饭都常常顾不上。

在《人民的名义》后期制作中,剪片子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95后,剪完后对李路说了4个字,“重塑三观”。“他们跟我说,原来官员是这样的,生活是这样的。本来以为是年轻人的父母才爱看的剧,结果发现年轻人这么感动,观众是全年龄段的。”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四

1、 假如陆毅是坏人

被观众大呼痛快的一二两集,我看得是毛骨悚然。在陆毅还未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摆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模样,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还有一副天降审判的姿态,对那位处长大声质问,大加鞭挞。那个处长被塑造得虚伪、贪婪、“丧心病狂”,他的每一次伪善的狡辩,都在把陆毅的立场出发加以正义化——你这种国/家的公敌,政/府的蛀虫,我代表人民来收拾你了!

这样一旦认定嫌疑有罪,就能以事实有罪态度对待,任意加以拘留、审判、教训的制度,总是让我不禁有些害怕。

我害怕的地方在于:万一那个处长……他其实不“坏”呢?

万一一脸包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形象的陆毅,他其实不是个好人呢?

万一我们所以为的道德标准,好坏,善恶,廉洁清白或不清不白,并不是适用于这个场阈的一套话语呢?

贪污腐败这个事情……在中国,怎么说呢,我不觉得它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就像陆毅他自己指出的:在这个处长之前,已经有四个处长因为贪污被处置了。这是否说明,这个职务本身的、近乎不受监控的职权本身有问题?

另外贪污腐败在中国政场上,还有“表忠心”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你的老师都在贪,你的同僚都在贪——你敢不贪?

管仲执政齐国后故意奢侈铺张,是主动将把柄递到齐桓公手里——主子,您看,您要办我随时办,我连我的罪状都给您准备好了。另一个例子就是汉朝开国功臣萧何,晚年自污名节,故意侵夺民众财产以自侮声名,刘邦当即为人民服务把萧何办了——萧何貌似成了唯一一个善终的开国功臣。

所以腐败是势在必行。深究下去,每个关键岗位都会有一点问题的。它是主子捏着的你的把柄,也是你向主子表的忠心。你什么时候不听话了,或者你的主子被人端了,你就一锅给端了。

一场浩浩荡荡的反腐斗争,说到底,不过是政权交替以后对利益的重新瓜分罢了。一把火烧净,再培植出新的草来。两边都不清白。装什么呢。

2、 圣人政治的由古而今

无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们再怎么争鸣,孔子或孟子,荀子或老庄,他们的核心骨并无多变,就是呼唤一个悬壶济世的圣人。

韩非子终于没再呼唤圣人了,他呼唤法——但韩非子的法,也就是中国法,它不是西方法律的法,它是中国办法的法。韩非子的一整个思路都是如何利用办法来加强君权。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在《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探讨权力与人性的电视剧里,创作者仍然在声嘶力竭高呼圣人——那位半夜三更骑着电瓶车赶到出事现场,力排众议爬上高处振臂一呼的“圣人”。仿佛中国无法摆脱的政治生态与腐败怪圈,就是因为一个圣人的不得志,以及一拨小人的为所欲为;仿佛帮助中国走出官官相护、全方位腐败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圣人站出来,把你们这些小人都办了。

于是陆毅这个伟光正的圣人继承者的形象,这个通过吹口哨、耍痞与颜值,来与我等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检察官形象,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呼之欲出了。

——我们比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稍微进步那么一点点,都不可以吗?

费正清在1998年版的china: a new history中评论中国的皇帝制度:“首先,皇帝的角色是一种随意的,非理性的,无法预测的行为来源,而官员行为则是惯例化的,可预测的;官员寻求秩序,皇帝打破秩序。其次,皇帝被认为拥有主宰生与死的随意的与无限制的权力。罪犯没有权利,因为中国的政治理论里就没有权利的概念。第三,也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对于君主任意处置官员的普遍接受。”

看似一出轰轰烈烈的正邪角逐,最后拼的不过是权力,背景,以及“上面有人”。侵吞股权如此明目张胆,拼的是上面有人。嫖娼嫖得如此势所必然,拼的是上面有人。反腐反得理直气壮气壮山河,拼的也不过是“上面有人”——啊,陆毅可是高检空降的呢。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五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该案件牵连甚紧的汉东省京州市(虚拟地名)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汉东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在汉东省政坛,以汉东省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汉东省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汉东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

通过《人民的名义》反腐倡廉电视剧,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落马官员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权力去中饱私囊,满足私欲,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警示教育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触及灵魂、震撼心灵,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洁从政教育,大家观后感慨良多,既为那些“台上领导”一下子变为“台下囚”感到遗憾,也为党内清除了一批“蛀虫”而庆幸,并一致认为,在领导、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非常必要,通过反腐倡廉教育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让拒腐防变的意识入心入脑,从心灵深处受到触动、得到启迪和教育,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六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曾经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95后剪完片子称“重塑三观”

当周梅森刚写完3集剧本的时候,制片人兼导演李路就与他签约;为了筹拍这部“很有风险”的电视剧,李路差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款,最终,投资方是5家民营企业“个体户”,而且从不干涉拍摄。

周梅森告诉李路,之前他的《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两部反腐剧,审查修改意见有__百处,这次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这次我们给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呈送了剧本,审查过程比较顺利。当下的国家形势和反腐力度,需要这种重拳出击的剧。”李路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还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曾有不少人建议李路给电视剧改个更抓人眼球的名字,但他坚决不同意。“先立正,再观剧。主旋律不是喊口号,也可以拍得很好看。好莱坞电影也是弘扬美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商业和娱乐元素并不代表不是正剧”。

《人民的名义》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张凯丽、侯勇等40多名实力派演员。相比之前传出的“抠图演戏”等新闻,李路用“敬业得不得了”来形容这些演员。因为夜戏太多,演员们熬夜是家常便饭,晚饭都常常顾不上。

在《人民的名义》后期制作中,剪片子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95后,剪完后对李路说了4个字,“重塑三观”。“他们跟我说,原来官员是这样的,生活是这样的。本来以为是年轻人的父母才爱看的剧,结果发现年轻人这么感动,观众是全年龄段的。”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七

1、 假如陆毅是坏人

被观众大呼痛快的一二两集,我看得是毛骨悚然。在陆毅还未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摆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模样,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还有一副天降审判的姿态,对那位处长大声质问,大加鞭挞。那个处长被塑造得虚伪、贪婪、“丧心病狂”,他的每一次伪善的狡辩,都在把陆毅的立场出发加以正义化——你这种国/家的公敌,政/府的蛀虫,我代表人民来收拾你了!

这样一旦认定嫌疑有罪,就能以事实有罪态度对待,任意加以拘留、审判、教训的制度,总是让我不禁有些害怕。

我害怕的地方在于:万一那个处长……他其实不“坏”呢?

万一一脸包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形象的陆毅,他其实不是个好人呢?

万一我们所以为的道德标准,好坏,善恶,廉洁清白或不清不白,并不是适用于这个场阈的一套话语呢?

贪污腐败这个事情……在中国,怎么说呢,我不觉得它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就像陆毅他自己指出的:在这个处长之前,已经有四个处长因为贪污被处置了。这是否说明,这个职务本身的、近乎不受监控的职权本身有问题?

另外贪污腐败在中国政场上,还有“表忠心”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你的老师都在贪,你的同僚都在贪——你敢不贪?

管仲执政齐国后故意奢侈铺张,是主动将把柄递到齐桓公手里——主子,您看,您要办我随时办,我连我的罪状都给您准备好了。另一个例子就是汉朝开国功臣萧何,晚年自污名节,故意侵夺民众财产以自侮声名,刘邦当即为人民服务把萧何办了——萧何貌似成了唯一一个善终的开国功臣。

所以腐败是势在必行。深究下去,每个关键岗位都会有一点问题的。它是主子捏着的你的把柄,也是你向主子表的忠心。你什么时候不听话了,或者你的主子被人端了,你就一锅给端了。

一场浩浩荡荡的反腐斗争,说到底,不过是政权交替以后对利益的重新瓜分罢了。一把火烧净,再培植出新的草来。两边都不清白。装什么呢。

2、 圣人政治的由古而今

无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们再怎么争鸣,孔子或孟子,荀子或老庄,他们的核心骨并无多变,就是呼唤一个悬壶济世的圣人。

韩非子终于没再呼唤圣人了,他呼唤法——但韩非子的法,也就是中国法,它不是西方法律的法,它是中国办法的法。韩非子的一整个思路都是如何利用办法来加强君权。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在《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探讨权力与人性的电视剧里,创作者仍然在声嘶力竭高呼圣人——那位半夜三更骑着电瓶车赶到出事现场,力排众议爬上高处振臂一呼的“圣人”。仿佛中国无法摆脱的政治生态与腐败怪圈,就是因为一个圣人的不得志,以及一拨小人的为所欲为;仿佛帮助中国走出官官相护、全方位腐败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圣人站出来,把你们这些小人都办了。

于是陆毅这个伟光正的圣人继承者的形象,这个通过吹口哨、耍痞与颜值,来与我等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检察官形象,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呼之欲出了。

——我们比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稍微进步那么一点点,都不可以吗?

费正清在1998年版的china: a new history中评论中国的皇帝制度:“首先,皇帝的角色是一种随意的,非理性的,无法预测的行为来源,而官员行为则是惯例化的,可预测的;官员寻求秩序,皇帝打破秩序。其次,皇帝被认为拥有主宰生与死的随意的与无限制的权力。罪犯没有权利,因为中国的政治理论里就没有权利的概念。第三,也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对于君主任意处置官员的普遍接受。”

看似一出轰轰烈烈的正邪角逐,最后拼的不过是权力,背景,以及“上面有人”。侵吞股权如此明目张胆,拼的是上面有人。嫖娼嫖得如此势所必然,拼的是上面有人。反腐反得理直气壮气壮山河,拼的也不过是“上面有人”——啊,陆毅可是高检空降的呢。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八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20xx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九

1.权欲与信念的终极博弈。

话剧《人民的名义》以侯亮平在汉东省调查贪腐巨头的波折经历为主线,通过剧中人深藏不露的性格、尔虞我诈的作风、曲折惊心的故事线,打造出一个检查员在面对巨贪时不畏强权、殊死斗争的现代反腐大戏。不同于过往反腐题材作品的歌功颂德,流于表面,《人民的名义》深挖宏大社会背景下难以察觉的细微脉动,将藏于安稳现世中的奸佞魍魉巧妙呈现,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2.编剧周梅森、导演王晓鹰首度合作。

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周梅森主刀编剧工作,保证剧本的精良品质。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亲身执导,将剧本中的精华一一呈现。《人民的名义》是两位艺术家的首次碰撞,无论是在学术层面的艺术价值,还是在教育层面的警世作用,以及制作层面的精良品质,都得到极大提升。话剧《人民的名义》将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醒世名剧。

3.最高检首次亮剑话剧领域,同名小说、话剧、电视剧三线联合出击。

《人民的名义》是反腐题材沉寂多年后横空出世的一部作品。作为全国检察机关唯一的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首次涉足话剧,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嘉会本末文化艺术创作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形成电视剧、小说、话剧三线出击的强大联动。话剧作为一种国人广泛接受并喜欢的文艺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其表现方式也区别于影视剧,此次《人民的名义》搬上话剧舞台,正是因话剧的现场表演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感,将贪腐这一与百姓息息相关但是难以碰触的话题面对面地展示给观众,直击人心。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200字篇十

1、 假如陆毅是坏人

被观众大呼痛快的一二两集,我看得是毛骨悚然。在陆毅还未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摆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模样,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还有一副天降审判的姿态,对那位处长大声质问,大加鞭挞。那个处长被塑造得虚伪、贪婪、“丧心病狂”,他的每一次伪善的狡辩,都在把陆毅的立场出发加以正义化——你这种国/家的公敌,政/府的蛀虫,我代表人民来收拾你了!

这样一旦认定嫌疑有罪,就能以事实有罪态度对待,任意加以拘留、审判、教训的制度,总是让我不禁有些害怕。

我害怕的地方在于:万一那个处长……他其实不“坏”呢?

万一一脸包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形象的陆毅,他其实不是个好人呢?

万一我们所以为的道德标准,好坏,善恶,廉洁清白或不清不白,并不是适用于这个场阈的一套话语呢?

贪污腐败这个事情……在中国,怎么说呢,我不觉得它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就像陆毅他自己指出的:在这个处长之前,已经有四个处长因为贪污被处置了。这是否说明,这个职务本身的、近乎不受监控的职权本身有问题?

另外贪污腐败在中国政场上,还有“表忠心”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你的老师都在贪,你的同僚都在贪——你敢不贪?

管仲执政齐国后故意奢侈铺张,是主动将把柄递到齐桓公手里——主子,您看,您要办我随时办,我连我的罪状都给您准备好了。另一个例子就是汉朝开国功臣萧何,晚年自污名节,故意侵夺民众财产以自侮声名,刘邦当即为人民服务把萧何办了——萧何貌似成了唯一一个善终的开国功臣。

所以腐败是势在必行。深究下去,每个关键岗位都会有一点问题的。它是主子捏着的你的把柄,也是你向主子表的忠心。你什么时候不听话了,或者你的主子被人端了,你就一锅给端了。

一场浩浩荡荡的反腐斗争,说到底,不过是政权交替以后对利益的重新瓜分罢了。一把火烧净,再培植出新的草来。两边都不清白。装什么呢。

2、 圣人政治的由古而今

无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们再怎么争鸣,孔子或孟子,荀子或老庄,他们的核心骨并无多变,就是呼唤一个悬壶济世的圣人。

韩非子终于没再呼唤圣人了,他呼唤法——但韩非子的法,也就是中国法,它不是西方法律的法,它是中国办法的法。韩非子的一整个思路都是如何利用办法来加强君权。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在《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探讨权力与人性的电视剧里,创作者仍然在声嘶力竭高呼圣人——那位半夜三更骑着电瓶车赶到出事现场,力排众议爬上高处振臂一呼的“圣人”。仿佛中国无法摆脱的政治生态与腐败怪圈,就是因为一个圣人的不得志,以及一拨小人的为所欲为;仿佛帮助中国走出官官相护、全方位腐败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圣人站出来,把你们这些小人都办了。

于是陆毅这个伟光正的圣人继承者的形象,这个通过吹口哨、耍痞与颜值,来与我等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检察官形象,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呼之欲出了。

——我们比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稍微进步那么一点点,都不可以吗?

费正清在1998年版的china: a new history中评论中国的皇帝制度:“首先,皇帝的角色是一种随意的,非理性的,无法预测的行为来源,而官员行为则是惯例化的,可预测的;官员寻求秩序,皇帝打破秩序。其次,皇帝被认为拥有主宰生与死的随意的与无限制的权力。罪犯没有权利,因为中国的政治理论里就没有权利的概念。第三,也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对于君主任意处置官员的普遍接受。”

看似一出轰轰烈烈的正邪角逐,最后拼的不过是权力,背景,以及“上面有人”。侵吞股权如此明目张胆,拼的是上面有人。嫖娼嫖得如此势所必然,拼的是上面有人。反腐反得理直气壮气壮山河,拼的也不过是“上面有人”——啊,陆毅可是高检空降的呢。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