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

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

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一分钟》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今天,我给学生新授了《一分钟》。由于我刚刚参加工作,对二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理解能力的大小,还不能完全地了解,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我由一分钟本应该等于六十秒,但元元却让一分钟等于了二十分钟,这个小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揭开了本节课的序幕。接着,我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生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很顺利。下一个环节是整节课的中心环节,及整体感知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带着“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读课文。我在给学生提问题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认为自己能理解的问题,学生们应该也能理解。正是因为我的这种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使大多数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不理解。因此,他们在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感知课文,也就使这个教学环节失去了它本身的教学作用。

其次,我让学生听范读的录音,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划出来再说说为什么这部分给你的感受最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把整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把握,而丧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我自身的理解出发编设问题。学生能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但大多数学生找不到点子上,而我由于刚刚参加工作,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根本驾御不了整个课堂。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使整节课也就无法向下进行。这是我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

再次,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朗读来体会元元的心情,从而教导学生要珍惜时间。在这个环节中,我本来设计的是,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咋一看,朗读的点还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上一番。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虽然设计的很好,可是由于在教学时,对学生放手放的过大,以至于出现了网放出去了,却收不回来的现象,正因为上述的问题,使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元元的心情,学生体会不到元元的心情,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为何要珍爱时间。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学生的诵读。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第三,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8》是形声字归类识字。教材由插图、四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儿歌三部分组成。插图中的卡片“包”、“火”、“艹”、“饣”、“氵”通过组合拼图具体地告诉学生,“包”字可以分别与四个偏旁组成新字。接着是一组“包”为声旁的形声字及其组成的词语:书包、花苞、饱满、火炮、水泡,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区别字形,防止混淆,提高识字效率。儿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从该组形声字中选取的。这就为学生识字、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

尽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但这一课只有四个生字:包、饱、泡、吐,学习任务很轻,所以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为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进一步理解形声字的含义,我还补充了一连串带“包”的生字词语:胞(双胞胎)、雹(冰雹)、刨(刨子)、袍(白袍)、咆(咆哮)。虽然增加了学习内容,但学生学起来倒也是兴趣盎然,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任何负担。下课后,有些会查字典的同学还意犹未尽,捧着字典欣喜地告诉我:“老师,还有鲍鱼的鲍。”“还有孢、疱……”这一课真是收获不浅,我不由得喜滋滋的。

本课的一首儿歌浅显易懂,所描绘的的情景是:池塘中两枝荷花亭亭玉立,正咧着嘴笑,小金鱼在水下吐着泡泡。儿歌配有一幅情景图,充满诗情画意。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图想象,学生说得充满情趣。过了两天,我安排学生就这幅图画写了一篇短文。因为课上讲得十分清楚,而且时间间隔也不长,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写,没作什么辅导。在巡回检查过程中,我奇怪地发现:很多学生在写到“荷花苞”的“苞”时,大都用拼音替代。虽然,这个“苞”字不是田字格中要求书写的生字,只是要求认读的二类字,但课堂上却是分析得很详细的:“包”加上草字头,因为花苞是植物的花骨朵儿,与植物有关……居然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写,是课堂效率问题,还是学生大都遗忘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不由得直皱眉头。快要下课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调查:“花苞的苞你会写吗?会写的就举手。”教室里的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咦,没几个不会写呀!“那你们写话的时候为什么写拼音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二类字,田字格中不要求写。”我恍然大悟,好一个“田字格中不要求写!”我不由得想起班中有这么一个同学:音乐老师向我反映,他接受能力特强,谱子唱过几遍就记住了,学起电子琴来比别人快多了。象棋老师夸他,这孩子反映特快,是块学棋的好料子。当然语文课上,我也发现,他想象非常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就是这么一个孩子,课外的识字量并不多,写话本上除了田字格中要求书写默写的字以外,其他没几个字会写的,一律用拼音替代。这大概就是受到“田字格中不要求写!”这一思想的束缚吧。

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其中四会字800---1000,二类字虽然只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结合词句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和运用。但并不是说不许书写和运用,如果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书写,又有何不可呢?学习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苏教版第三册21课《水乡歌》中才学习“清”字,因为经常接触,在这之前,每个学生早已会写会用了,难道老师要强制学生:这个字还没学到,以后再写,现在不许写吗?再如:《识字4》就学了“偏”,只要教学生用“减一减”的方法就认识了“扁”。有时作业中写到“小鸭子的扁嘴巴”,提醒学生别写拼音,写汉字,几次以后,学生对“扁” 字自然能达到“四会”的要求了。二年级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已经学习了一些识字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甚至掌握了一些汉字间架结构的书写规律,对于那些有能力会写会用的学生而言,应该以鼓励为主。

提前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阅读,一个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先学会识字。鲁迅先生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以至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

其实,班里那些不爱看书的同学,就是因为识字量少,看起拼音书籍来特别吃力。而识字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的潜力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相反,那些识字量多的学生,特别爱看书,甚至对没有拼音的书籍都爱不释手,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多,分析字形的能力很强,接触过几次以后的生字在头脑中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他们的识字量就越来越大了。这些学生,他们的书写能力大大超出前者,老师还没教到的生字早就会灵活运用了。

于是,在以后的作业中,我让学生明确:“简单容易的、会写的尽量用汉字;笔画较多、确实不会写的,就用拼音。”试行一阶段下来,效果十分明显,学生读书时能有意识地记忆字形,自能识字、写字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并积累语言以外,还要增强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2、“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

3、“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努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们谈到了刚闭幕不久的雅典奥运会,课后我又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习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习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习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习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平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习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就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联翩,并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教材中,有些课文刻意留下 “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如《假如》一文,让学生续接课文,我让学生先自由想象,去挖掘“空白”的蕴含,然后再交流,学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说:“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越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知识层出不穷,得到创新。

二、为学生提供宽裕的探究空间,寻求知识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中国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假如》一文的教学,我让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有的用表演形式,有的用分角色朗读,有的边读边演,形式丰富多彩。各小组都在积极地排演,密切的合作。通过交流反馈,同学的评价,他们发现本组的缺点,也学习了别组的优点,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文的朗读,应是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情感变为自己的。”也就是说,朗读重在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课文中四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一句,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树和小鸟以及西西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感受神笔的重要,这样,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声音时高时低,时重时轻,读出了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理解,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强烈的感染。

在教学《假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残疾儿童的不幸,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些关于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在听了我的讲述后,很多孩子掉下了眼泪。这时,他们再读第三小节时,就能把那种对于不幸的人的关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在让学生续编课文时,他们考虑得也都是给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送去温暖,来表达他们的爱。

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和人教社实验教材的独特优势,构建了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又强化了朗读感悟,同时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

我们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

南油小学刘庆元老师教学《假如》一课,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旬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悲伤”。通过细细品读,学生对“苦”字叠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同时,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已由然而生,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整合”。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识字5》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内容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以很深的`启示。作为第一课时,我将本节课的目标锁定在: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斤、折”两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谚语,并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现将我的整节课的教学作一个反思!

在开课时,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折一折筷子,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随即引出本课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句谚语,然后简要介绍了一下谚语的特点;接着,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初读,与生字初次接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这两个环节衔接自然,所花时间并不长。紧接着进入了识字写字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在此过程中相机引出要学写的两个字进行重点指导;再出示词语认读;最后回归到课文,在一遍遍的读中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即交流所搜集到的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我将整个环节的重心放在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上,先出示了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让学生自己圈出来并读一读,同时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接着,我又出示了带拼音的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相机正音。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贴出相应的生字卡片,并进行组词扩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辨清字音、记住字形、感知字义,运用了多种方法对生字进行了再现巩固。可是,最大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

在这一环节中,其实学生们在引导之下说的很好,当有一个学生说出在动画片里见过这个字时,我很欣喜地赞许了他,应为他能将课堂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呀!生活就是我们最大的老师嘛!但是,我一心想让学生们牢牢记住本课生字,所以在教学本课生字时没有一个侧重点,十二个生字平均用力,几乎每个字都细细分析了字形,弄清了字义,并扩词造句,显得繁复,时间也就在这里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原本以为这下生字的认读应该没问题了吧,可当我将生字融入词语再来检查认读时,没想到还是会有同学根本不记得。当那个刚转入的同学看着我发愣时,我的心里呀,真是长长叹了口气!其实在这时我应该马上直接告诉她怎样拼,可我一时忘了她的拼音基础不牢,忘了大部分同学还等着,还让她自己拼出来,并且又再一次地说明怎样怎样记,作为老师,话繁无简,实在是一大弊病!为什么在识字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巧借文本,在后面的读文中还会与生字碰面呢?学习语文,本就应该在具体的情景中识字,脱离了文本,机械记忆实属一大忌。

在写字教学中,由于“斤”和“折”是即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因此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我便一并出示了出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来说一说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之后又分别进行了书空练习。这一点在老师们后来的评课中,我意识到了又犯了平均用力的错误。是啊,重点指导“斤”,再引伸到“折”,稍作引导便可以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我又何必每个字都书空一遍呢?时间,就在这一遍遍的重复中被消磨掉了。由于识字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因此写字的时间就少了,再到后来的拓展时间也没了!

回想起整节课,心中充满无限感慨!有些遗憾,有些失落,更多的是深深的反思!作为老师,首先,我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允许出现接受慢的现象的存在,且应该放眼整体,当好舵手;其次,我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方法而不是授死知识,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向前辈们学习好的经验与方法,同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改进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在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领悟到教育精髓,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