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实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一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怎样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做一做———动手实验  解难释疑

课文中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通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图画  明白寓意

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一组画,自己根据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学生终于明白了: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学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三、说一说———拓展延伸  培养想象

课文中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没有,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让学生动脑想办法,同时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东瞧瞧,西望望。它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四演一演———扮演角色  再现情景

课文结束后,让学生把学过的故事进行表演,特别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表现演出来。学生通过表演把从课文语言文字中获得建立的表象进行再现,学生入情入境。这样,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维,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语文素养。

总之,在《坐井观天》一文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13、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有力助手。如今,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教师的天地广阔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语文的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融为一体。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提出疑问引起兴趣,导入新课,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拼读;然后由我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这期间,我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思考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营造了书声琅琅的教学氛围,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进行角色朗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的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我们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习读了好几次,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我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儿必须得读重音,哪儿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在教学中我还体会到要有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我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练习,但我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习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就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寓言故事的教学,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我在教学寓意这一部分时,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的,而不是纯粹的说教。“如果有人说你是坐井观天,你明白他在说你什么吗?你想对坐井观天的人说些什么?”或者让学生出点子帮助小青蛙: “你们愿意像小青蛙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吗?你们能出出点子让小青蛙也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吗?”这样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并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准备了一个星期,终于轮到我试讲了。站在讲台的那一刻,心里比上次好很多,至少没有那么紧张,思路也清晰了很多。

我先是说课,本以为准备得比较充分,可是说课的时候居然结巴,因为我的说课稿写得过于潦草,潦草到自己都有点难辨认,所以老是断断续续的。看来真的不能有半点马虎啊。再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看天与用纸筒看天的一个环节,他们熟悉说课的说可以把这个环节归为一个说课环节——过程与方法目标。呵呵,又长见识了。说真的我只知道说课的最普通的那几个环节,对于说课我真的了解得少之又少。第三,我在设计说课的时候把第一课时(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也归纳了进来,从而误导了听课的同学。

抽签的时候我抽到的是阅读教学,所以我选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因为课文里主要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作为阅读课比较好进行教学。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着重放手让学生阅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我的教案设计大概是:

1、以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

2、全体朗读课文。

3、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4、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青蛙与小鸟的最后一次对话。

5、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青蛙与小鸟的最后一次对话。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读的每个环节都是有目的的,可是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状况了。一节课下来,出现的问题真是不少。首先是口头禅,也许比起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好了一点,但是比如“讲一讲”、“看一看”等不符合教学用语的口头禅我还是掺进来不少。这也许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不过如果在上课的时候多加注意,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这次我是比较重视的。

其次是问题设计不够简洁,这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来的,可是这次我还是重犯了。其实很多时候,一旦你上了讲台,就算你准备得在怎么充分,说话的时候还是会语无伦次的,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被自己重复了好几次学生才听懂。如,我原来是想问学生:“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是笑着说的?它两笑的含义一样吗?”然而我一紧张,把这个问题重复了好几次学生才明白。

第三,备课的时候我只备课文,却忘记了备学生。就比如,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不懂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我备课时是准备让学生来做小老师,让他们互问互答的。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我的本意偏偏相反,我备课的时候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帮他们解决不懂的词语,以至于后来不够时间进行教学。同时我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解释课文标题,我甚至忽略了课文标题,所以绕了很多弯路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所揭示的寓意。

第四,对教材不够熟悉。我说的不是对课文不熟悉,是对教材不熟悉。有一组员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她注意到了,我所讲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在这一阶段,教材要求的是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在这之前是不要求结合插图来理解课文的,我不熟悉教材,尽管我也有利用结合插图理解不懂的词语,可是我没有注意到让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反而是绕大圈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再者我没有联系课后习题来设计教案,这着实是损失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有点“丢了西瓜检芝麻”的感觉。

第五,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只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忽略了下面的学生。因为上课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到底在上课的时候要怎样去权衡呢?

第六,我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三个要求:一、要会读,读懂这个故事。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看看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划出来,等会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解决。这是我参照一本教参来设计的,可是实施起来才发现这三个问题的顺序有点颠倒,让学生不知道到底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看来真的不应该照搬别人的东西,凡事还得自己先斟酌一下。

呵呵~~~~~做一个老师真的不简单。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二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下就《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片断一: 

教师激疑引趣,导入新课:“要帮助青蛙和小鸟解决问题,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吧!请大家先自学课文。”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进行拼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这期间,老师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老师说:“哪个组汇报自学情况?”小组长带领齐读生字词后,小组汇报提示容易读错的字音。 

思考: 

老师只提示“自学课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片段二: 

进行角色朗读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的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请三人为一组,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三人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读了好几次。孩子们练读后进行汇报,听读的同学要认真听,然后说说哪儿读得好,具体说说哪个词语读得好,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 

思考: 

1 .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 .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3 .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 何体现 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老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们是否可以在孩子们自学练读前,老师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老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孩子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 .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 

老师组织孩子们三人一组进行练习,但我们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老师可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才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三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让学生说说无边无际的(       )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说说小鸟也许飞过哪里。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鸟也许飞过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看上去自己有点忙乱,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最后要感谢郑慧老师和祝红艳老师的点评,这对于我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也感谢学校给我锻炼的平台。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研讨课中,我们选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坐井观天》进行研讨。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学生知道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课文中的三次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短小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在上一节课的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成功地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寓意,会读出对话,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及时题目归纳和小结比较深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在第二次上课中,我把教学中的小结改成让学生易读、易懂的句子,呈现出来让他们更加了解这故事。而且还回归课题,引用了日后形容一个人见识少的可以说是坐井观天或井底之蛙。为了适合二年级小朋友的爱好,我还制作了一些头饰让他们在练习对话时更加有趣,更加积极参加到课堂中去。

虽然我对教学中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我在以下几点还做得不够:

第一、准备还不够充分。虽然说,准备时间也有一星期,可是算起来,时间还是太紧了,白天上课没时间的,晚上的时间也少之又少,而在准备教案时花了很长时间,在背的时间上就少了,所以在上课时,我对教案不是很熟,在讲课是思维有点不清晰。

第二、我上课时语速还是太快。虽然比刚开学有所进步,但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来说还是偏快一点,需有待改进。

第三、操练读课文、句子、对话的方式单一,不够多样化。

第四、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够好,没有及时纠正,可以通过表扬其身旁的同学以达到提醒开小差的同学。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改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小有差异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

我在第13课《坐井观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一词,我把学生分成6个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刚开始,有几个同学怕,不敢参加,读书很小声,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边引导,并鼓励他们。

片断: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呢?

生:读得很好!

师:怎样好?说来听听。

生:老师读得很流利、有感情。

生:老师的声音会变,听起来好像是青蛙和小鸟在争论。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因为在读的时候,老师已经把自己当成小鸟和青蛙了,所以读的时候就真情流露了。你们想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想。

师:那么,你想当谁就读谁的话,好吗?

生:我想当小鸟。

生:我想当青蛙。

师:那好吧,记住读小鸟的话时要读出有耐心劝告的语气,声音要小些,读青蛙的话时要读出自以为是,不耐烦的语气,声音大些。

通过引导,同学们开始由一人读,到两个读,最后到4个小组读。渐渐地终于有几个小组争着要上台表演,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大胆地分角色朗读,而且还能用不同的语气边读边做动作,读出反问句和感叹句,为了让学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我还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可以卷起来观看天大小的纸张发给没有纸张的同学,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对“坐井观天”一词的理解。并从中悟出道理来,知道此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学生想像力丰富,真令人惊讶呀!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五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下就《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片断一:

教师激疑引趣,导入新课:“要帮助青蛙和小鸟解决问题,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吧!请大家先自学课文。”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进行拼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这期间,老师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老师说:“哪个组汇报自学情况?”小组长带领齐读生字词后,小组汇报提示容易读错的字音。

思考:

老师只提示“自学课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片段二:

进行角色朗读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的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请三人为一组,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三人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读了好几次。孩子们练读后进行汇报,听读的同学要认真听,然后说说哪儿读得好,具体说说哪个词语读得好,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

思考: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3.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老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们是否可以在孩子们自学练读前,老师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老(下转第13页)(上接第22页)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孩子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

老师组织孩子们三人一组进行练习,但我们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老师可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才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和往常一样,我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坐井观天》。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我在他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这篇课文讲的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于是我又让他们分角色阅读,我就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呢?”许多孩子积极举手,非常愿意读给大家听。由于课文刚读没几遍,我就请了一组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先读给大家听,也不出我所料,这三个孩子读得还真不错。听她读得这么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举起了手,也希望能读给大家听,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好,我就说:“好,看谁能比上一组同学读得更好。”这样我又请了一组孩子读,这孩子确实也读得很好,而且还比前一组学生读得响亮,我就说:“你们读得真好,比上一组读的还要响亮呢!”这孩子听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不曾让我留意过的举动,就是第一次我请的那组中有位朗读水平较好,成绩也较好的孩子,一脸气愤,还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刚读完的那位同学。我的心不禁一怔:这么一句表扬同学的话,就真的挫伤了这孩子的心吗?一时间,我对看到的这一幕不知如何应对,也就没有处理,继续上课。

课后,我还在想这一问题。也许我的评价真的有不妥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想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生气、妒忌的话,这样恐怕在以后的竞争社会中,就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我想新课标倡导人文关怀,但是并非不让学生不受任何磨练和挫折。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对孩子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我想我应该给全班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孩子上一堂特殊的课,要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而且要正确地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你不可能各方面都是第一,永远是第一的。遇到别人比你好,你应该先高兴地接受这一事实,再想想他为什么会比你好,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争取,但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你才能更出色。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学生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得十分融洽。我适时启发、诱导,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然后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

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我在课上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读书,并且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教师的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在组织学生讨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这一问题时,我强调要求学生把先后几个同学的发言连起来说完整一些……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六

师:青蛙和小鸟这次为什么事情而争论?青蛙是怎样说的? 

生:它们为天的大小而争论。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什么叫“大话“?谁能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吹牛的话叫大话,像“我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就是大话。 

生:夸口的话,如“我不学什么都会”也是大话。

师:课文的“大话”指什么?青蛙为什么说“大话”? 

生:课文中的“大话”指小鸟说自己飞了100多里,而青蛙不相信,就认为小鸟在说大话。 

师:“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天非常小,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小鸟是怎样认为的? 

生: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 

师:天,“无边无际“是什么样?” 

生:“无边无际”就是没有边,大得很。 

生:“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看不到边。 

师: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无边无际呢? 

生:草原辽阔,可以说无边无际。 

生:大海很宽,可以说无边无际。 

师:谁能用“无边无际”说句话? 

生:骏马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奔跑。 

生:海鸥在无边无际的海面上飞翔。 

师: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读青蛙的话应该用不相信的语气。 

生:应该用疑问的语气。 

生:读小鸟的话应该用耐心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诚恳的语气。 

师:说得很对。读青蛙的话要表现出自以为是,读小鸟的话要表现出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下面同桌分角色读。(指名分角色练习读) 

师: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它们谁对谁错,错在哪里? 

师:谁愿意就这两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生:这次对话主要讲青蛙坚持自己是对的,小鸟再次说它弄错了。 

生:青蛙说它不会弄错,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 

生:青蛙自以为是,从青蛙边说边笑中可以看出。 

师:谁还能接着读。 

生:小鸟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是因为青蛙不相信它的话。 

生:小鸟是想让青蛙亲自看一看天的大小,来证明青蛙错了。 

师:大家看投影,(活动投影,青蛙跳出井口)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见天无边无际,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同桌分别配戴头饰,分角色练习对话。 

生:(青蛙)哇!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对不起小鸟,是我弄错了。 

生:(小鸟)没关系,你能知道错就改我真为你高兴。 

生:(青蛙)咦,这天怎么和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小鸟,你说对了,天真是无边无际,大得很那! 

生:(小鸟)朋友,这回你知道了把!坐在井口看天,只看到那么一点点是不对的。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坐在井口看天是不对行的,只能看到一点。 

生: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看清了再说。 

师:说得好,“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看问题目光狭小,所以有限,还自以为是。这节课,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析:

本课教学有两个特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七

读清楚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

生:我觉得何老师读的青蛙和小鸟的声音很像

师:青蛙是怎么样的声音

生:很粗的,扁扁的

师:那小鸟呢

生:很细,很温柔的 

2、师:大家都很想读读课文,现在学着我的样子来读读课文, 用符号圈出文中的生字,  

划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找句子

3、师:先来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看谁注意力最集中

学生个别读生字卡片

师:“际”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什么?

生:无边无际 

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生:一眼望过去,望不到边

师:请同学来读读词语卡片

学生读词语卡片

师:“沿”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什么

生:井沿

师:谁知道井沿在哪里

生:就是井口的边上

师:我们说井沿,桌沿,那“沿”是什么意思呢?

生:边的意思

师:请同学来读词语

坐井观天 教后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谈话导入。

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

二、看录像,了解故事内容。

1、看录像前,老师有个要求,边看边思考: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它们在干什么?

2、播放录像。

3、反馈。生答思考题,师板书,结合课件演示。

青蛙图           天         小鸟图

不过井口那么大     多      无边无际

小朋友真聪明,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要靠小朋友自己来读懂。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21页,自己找个朋友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等会我们比赛,谁读得最好。开始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找朋友读课文。

2、指名接读课文。

3、学生评议。

四、第一次争论。

1、课文中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指名讲。

2、赞成小鸟的请举手,赞成青蛙的请举手。

3、既然小朋友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来开展一次小小辩论赛,同意吗?

赞成青蛙的我们称为青蛙方,请坐到左面,赞成小鸟的我们称为小鸟方,请坐到右面。

学生交换位置。

五、再读课文,找出有力的证据。

为了证明自己方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对吗?

请你们再读课文,找找书上哪一段、哪一句、甚至哪个词可以作为你的证据,同时也拿出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

开始你们组去研究讨论吧!

六、第二次争论。

1、两组争论。

师说:“现在请小鸟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说:“现在请青蛙方发言。”学生发言。

师及时指点。

七、朗读课文,体会寓意。

1、刚才小朋友争论得相当精彩,看来准备都很充分,现在我们进行读课文比赛。

青蛙方读青蛙的话,小鸟方读小鸟的话,直接对话,行吗?要读出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很肯定的语气。

自由练习——指两名对话——集体对话。

2、读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除了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有什么错误的人呢?

指名答。

3、看来“坐井观天”这个词是不好的,贬义的,古代这个故事中的青蛙因为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

而今天我们这些小青蛙真勇敢,敢于站出来为青蛙说话,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我真佩服你们。

八、角色换位。

1、有一天,有人来井里打水,水桶盛满水往上提时,不小心把青蛙带了上来,而那只小鸟又下来喝水,因翅膀受伤无力再飞出去,这样变成小鸟(在井里),青蛙(在外面),现在青蛙、小鸟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想说些什么?

2、现在请你们组里讨论,等会派代表来说,看哪边说得更精彩。请小朋友好好动动脑筋。

3、两边派代表发言。

九、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青蛙图               天         小鸟图

不过井口那么大       多      无边无际

13.《坐井观天》说课设计

说课人:阮宝玉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