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汇总二十一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一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设计意图: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设计意图: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 布置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练习设计: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项,填在括号里。

疾 (1)疾病 (2)痛苦 (3)痛恨(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疾恶如愁 (  ) 疾风知劲草 (  ) 疾苦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 羞涩(  ) 拘束(  ) 洒脱 (   )回味 (   )

3.比较下面句子,哪句表达更具有特点,并说明理由。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草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其任务是在阅读中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景美和人美,从而体会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2、本文写的是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谊。文中通过对草原美景的描绘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场面,让学生体会蒙汉之间的情谊。

(二)学生情况:

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上课比较喜欢“沉默”,而且有35%的学生不会听课,听课时总是做其他事情,如把书翻来翻去、把笔分解玩等一些不尽人意的动作。但通过几周的训练,上课时终于看见有人举手回答问题了,交流的时候,全班表现得兴趣浓厚。对于这节课,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草原景美的了解深刻,导致他们有种很想去看看草原的冲动。所以课中我主要抓住人情美的五个场面来让学生研读、交流,以文中五个场面为依托,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人情美,从而感受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技术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包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感悟人情美的五个场面。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人情美的五个场面,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大团结的感情。

教学流程示意图:

课前重温风光美----3分钟

直接导入----------1分钟

感受洒脱美--------6分钟

感受人情美-------20分钟

升华中心----------1分钟

拓展延伸---------10分钟

总结、再现景美----2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重温“风光美”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永不落的太阳》,学生边听歌边欣赏草原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听歌,欣赏图片,使学生对草原美景回味无穷,从而产生要走进大草原的冲动。】

二、直接导入

老师:是啊,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多美的草原啊。大家想不想继续走进草原呢?

学生:想。

老师:好,现在让我们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内蒙古的大草原。

三、“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出示课件:“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到小鸟。”

2、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洒脱”,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洒脱”?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洒脱之美,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辽阔,从而促进他们对草原产生好感。】

四、研读感悟,感受“人情美”

1、出示课件: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

2、课文围绕“热情好客”写了几方面内容?

(1)、学生思考。

(2)、学生到黑板上写自己找到的内容。(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出示课件:请你们找出表现“热情好客场面”的语句,体会怎样把场面写具体。

(1)、学生交流。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体会五个场面。(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4)、指导朗读。

(5)、小结。

4、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理解。

(2)、根据情境体会蒙汉情深。

【设计意图:文章中蒙汉的深厚情谊都蕴含在字里行间,通过研读、感悟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领悟蒙古族热情好客的五个场面,才能深入体会到两族之间的情谊】

五、整体回顾,升华中心。

是啊,这一幅幅美好的场景,反映出了浓浓的深厚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情谊。

板书:蒙汉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对课文表达的情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六、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被糟蹋的草原图片)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你认为未来的草原会是什么样的?请拿起笔写一写“未来的草原”。

【设计意图:草原还是原生态的美,而当学生看到被糟蹋的草原时,学生会很难过,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对草原未来建设的热情,让他们更深地爱着草原】

七、回味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辽阔、美丽,了解到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体会到了蒙

汉两族的深情厚谊,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设计意图:对美景、优美歌声的欣赏,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草原,爱上了草原人】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中的第16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人情美 →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深入,对蒙汉两族之间的深厚友谊感受较深。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三

一、教学设计理念:

《草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记叙了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景色的赞美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一单元围绕的主题是"走进西部",本文作为第一篇课文,不但要引发学生了解西部的欲望,而且要着重训练两个重点:(1)读文章,想画面;(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通过"修辞点评,鉴赏文采"、"画面比较,鉴赏形态美",让学生赏析了语言文字美,欣赏草原景色美,体验了作者的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让学生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三)、让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一)、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四、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游玩我们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回顾学过的课文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让我们一起 "登上万里长城、游览桂林山、飞到鸟的天堂……"。 (课件出示万里长城、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的照片)接下来我还准备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看!这是哪里呀? 让学生回答那就是"草原"。(板书)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美丽的地方--"草原"。

(二)、"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教学设想: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读自找不理解的词句,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同时结合课件出示的草原风光,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更加完善,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再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更好地体会作者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作者初到草原时看到了什么景物,并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

1、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出示课件)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让学生理解"清鲜"的意思,体会到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没有污染,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想高歌一曲,来表达当时愉快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 。"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茫茫"是什么意思? )(板书:一碧千里)

(3)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提问:作者在描写" 羊群"和"小丘"时分别用什么词句来形容?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真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并让两名

学过绘画的同学,上台用美术的方法为大家解释"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语。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3、播放音乐范读,并指导朗读。(要把"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也要读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活泼可爱,更要读出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4、(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的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的生命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难怪老舍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导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1)作者会吟一首什么小诗呢?引导学生吟颂《敕勒歌》。

(2)理解"回味"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回味什么?

(3)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先写草原的景色再抒发感慨,这就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放飞想象

【教学设想:第2-5自然段中,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为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让学生合作探究,发挥想象。再从课件展示的动人画面,扣人心弦的音乐中领悟文章所表达的"蒙汉情深"这一主题。 】

(音乐过渡)"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听!这是什么?(课件播放乐曲《赛马》)

1、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想象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再课件出示"远迎客人"的画面 。)

2、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朗读第2-5自然段,并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齐读第2自然段。

(1)、该段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2)、合作探究喜欢的句子 。

①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是个什么句?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②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为什么说是一条七色的彩虹?说明了什么?)

(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4、默读第3-5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1)哪些语句感受到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的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说明什么?

(2)主人怎样招待客人的?看出主客双方的情谊怎样?读出有关句子。

a、说着你想说的话,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b 、课件展示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场面。

(3)饭后,主客是怎样联欢的?

a 、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b 、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c、如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

(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忧伤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悟情,让他们深深地体会:蒙汉人民情深如海,从遥远的地方来到碧绿的草原,深情的话儿说不完,一直到太阳偏西还难舍难分的情感。 )(板书:蒙汉情深)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然而"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

2、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顺势引导他们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并告诉同学们,我们祖国是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亲如一家。

3、课件展示"民族大团结"的画面,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下,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56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的亲情!

(同学们,民族团结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力量。)

4、课件展示"草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更进一步去了解西部,走向未来!

(六)、作业设计

必做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选做题:

1、让学生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广告词。

如: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香飘,人情美,客常在。

2、出示与西部有关的网站,(/ )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西部,走进西部。

【安排选作题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草原

景:一碧千里

蒙汉情深

人: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七、教学反思:

1、由于本文是本组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光,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

2、"读中自悟,悟中体情"--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于是,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通过品读、吟诵,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

感受力与审美能力。

3、我给学生创设了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放飞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深情"这一主题。

4、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美、人情美之后,我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并设计选做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17、草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渲染勾勒襟飘带舞拘束羞涩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这三个“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讲的是读书的方法,有了这三个“去”,课文才能读懂。]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7、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汇报。

1、草原很大。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课件)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感受草原的辽阔。

2、热情欢迎客人。

1(出示课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如果你认为这段能体现出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肯定是某些词或某句话打动了你,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吗?

抓住“飞“、“襟飘带舞”、“立刻”等关键词。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我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同位俩表演场景,感受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心情。)

(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师:奶茶倒上,奶豆腐摆上,敬酒──回敬──再回敬”美丽的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涩的给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示课件)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总结结束: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再次朗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心声的话语:(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理解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6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

生:我感觉草原很美。

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

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

(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的。

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

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

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

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

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

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

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

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

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

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

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

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草原》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草原》教学建议     】《草原》词语     】《草原》难句解析

】《草原》疑点解析     】《草原》说课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

】《草原》教学设计1    】《草原》教学设计2    】《草原》教学设计3    】《草原》教学设计4 

】《草原》教学设计5    】《草原》教学设计6    】《草原》教学设计7    】《草原》教学设计8

】《草原》教学杂谈     】《草原》教学实录及点评     】《草原》教学案例及反思

】《草原》快乐练习:写字     】《草原》快乐练习:语文练习

草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录像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六

案例过程: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三部分,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三~五自然段都是写蒙古包内外的,所以我把它们归为一个部分。

师:对他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分成五部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为一部分。

师:对这样的分段方法,大家有没有意见?

生:我认为这样分太细了,这样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了。

师:我们分段是分逻辑段,将课文内容相近的段落分在一起的,不能太细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分发?

生: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怎么分呢?

师: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人的情感,那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师:对,还有吗?热情好客,蒙汉情深这都表现了人情的什么?(在板书“人情”后加“美”)是不是一种人情美呀?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在“风光美”与“人情美”间画一直线相连)那么就构成了一幅(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直线与“人情美”连接)可不可以这样说?

生:可以。

师:其实分段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你能充分说出分段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的逻辑意义给文章分段,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从课文整体来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默读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师:勾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来了吗?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一堂课接着交流,下课。

二、思路提要:

1、初读课文,总体把握:让学生对课文又一个总体的了解,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率,理清脉络。

3、品词析句,理解内涵:深入理解作者老舍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4、深情朗读,加深体会:进一步受到文章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课题组的教研课,主要向大家呈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这一教学环节。就《草原》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理解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叙述?学生通过在课文当中找关键词,知道各自然段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的,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归并法给课文划分意义段,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分歧时,我没有一味地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大家讨论交流,明白划分段落不可随心所欲,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一定要认真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划分。大段落划分又不能过于强求一致,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另一种。不管怎么分,只要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但是,就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段理解课文”,本课时所呈现的研究价值似乎欠缺。首先,在分段方法的总结上涉及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此方面能力的提升。其次,仅仅拿一篇课文来进行分段练习,没有达到学习效果,最后,没有对分段的方法进行复习概括,学生就没有分段的依据。

四、案例修改:

师:上课前,老师为大家清唱一首歌,大家听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教师清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歌曲?

生:草原。

师: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有碧绿的小草。

师: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有许多的牛羊。

师:很好。大家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草原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板书)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以空间转换的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板书)

师:课文我们暂时理解到这,让们回顾一下,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为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常常要给文章分段,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分段的方法?

生:我知道的分段方法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我们学习13课《牛郎织女》时,我就运用到这个分段方法,全文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生:其实,这一课还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师:对,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分段。谁还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生:我们学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段,“总分分段法”, 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去给课文分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你知道的分段方法还真多,同学们,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分段方法进行选择,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

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后面的课文分段。

1草原(a、b案)    草原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一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三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之四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课时(讲读课)

一、抓住总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清脉络,把握整体。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启发,引读,并板书总结句。

(三)按照“写景”、“叙事”的写作方法给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总结句,逐段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把预习所得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完善、深化,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学生边听乐曲伴奏下的有感情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富于诗情的画面。

(五)小结写法。 (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恰当比喻。)

学习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难理解的句子较少,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一)理清脉络。(据课后提示,概括第二部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读议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并说出层意。

2.读议第一层,作者又进一步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辽阔、寂静)

3.学习第二层。

(1)出示文中插图的幻灯片,图文对照,说说草原人民是怎样迎客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比喻句,抓住表现“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的词语,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通过写草原人民特有的迎客方式来表现的。)

(三)按要求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

②“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是怎样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2.交流自学所得。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四)回到结句,总观全文,深化整体。

教师利用板书和学生一起,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和写作特点以及本课重点训练项目三个面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练习课)(略)

自评: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下面,着重谈谈《草原》讲读课的教学特点。

一、以文章总结句为核心,设置教学步骤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文章的结句,也是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教学开始,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总结句,理清脉络,感知中心;进而围绕总结句,理解中心;最后回归总结句,深化中心。使教学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教学重点突出。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领略草原的美景

《草原》第一段写景,作者文笔清丽,感情真挚。要想使学生领略草原美景,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但这些句子较难理解,是学习文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突出地抓住了写景的总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易懂,但整句话连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就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茫茫”,什么是“并不茫茫”,并重点理解“而”这个转折连词的作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草原不仅仅是“一碧千里”,辽阔而碧绿的,而且景物清晰,没有空旷荒凉的感觉。

下面的三个句子具体写了草原美景。最难理解的是第三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这句话写了什么,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比成中国画。(“渲染”、“勾勒”是绘画用语。预习时,学生已掌握)并重点理解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句子,如:“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景色怎样?“欲流”与“流入”是否矛盾?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而且感受到草原的美丽。

但这只是理解了单个的句子,学生的头脑中还不能形成整体画面。于是,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描绘,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草原美景的立体画面,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同时,为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然后,我用“就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的感受油然而升”一句把两层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为草原美景所陶醉。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欣赏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这种境界之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取舍,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草原》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访问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文字浅显,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比较生疏,所以理解的重点也应放在这儿。(本课是最后一个单元的讲读课文,没有设重点训练项目,而是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前面的训练重点,所以这里确定复习抓人物特点,以加深理解。)

教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这四个场面时,我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读议“迎客”一段,通过对场面的分析,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起个领路的作用。下面三段由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交流自学所得,老师给以点拨。

四、引导学生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写景、叙事两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作者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告诉读者:是美丽的草原养育了淳朴热情的草原各族人民,也只有在新中国草原人民才这样欢畅,使大草原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一改旧日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凄凉萧索之状。今日,远道而来的汉族客人是来访问他们的,怎能不让他们欢欣鼓舞呢?

这两部分间的关系我是准备在总结全文之前揭示出来的,但预习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课上相机引导,使学生自己弄懂了两部分间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三课时是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容主要包括练习和课外阅读。练习内容围绕授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安排,使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形成能力,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去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围绕授课重点来安排,但所选的篇目不局限于一、二篇,而是尽量多地提供既反映课重点又各具特色的文章给学生。此时,老师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篇文章,一旦选定就要认真地读完,并指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要求: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九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我们今天学第一课《草原》。(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谁还有补充?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师: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预设: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草原上的景色。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板书:)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师:你通过预习,对整个课文有一个什么初步感受?

预设: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师:(板书:与“”) 那么整个的课文连起来,草原的风光和草原的人情都是这么美好,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

生画出: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现在咱们就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第一句话,他说他总想高歌一曲,以表示他的愉快,这是一句话,他要高歌。(板书“高歌”)第二句话,和它相对应的,他想“低吟”。(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什么叫高歌?(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低吟呢?(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是奇丽的小诗。)什么叫奇丽?(奇特而美丽。)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因为草原是奇特而美丽的,所以他吟的这首诗也是奇特而美丽的。)

师:(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抒情的句子。)

师:作者先是想高歌一曲,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如果把两个句子调换一下位置,我们先让他“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你们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一边好好默读课文。师告诉方法:怎么读呢,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内心有什么情感就会用相应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受了外界的影响。你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最后你再做一个结论,看这两句能不能调换。

师提示: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预设生1:我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之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生2: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生3: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因为前面很激动,所以要高歌;后面因为陶醉了,所以要低吟。

生4: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师:咱们最后归纳一下,大家看看课文的一开始(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天空是那么明朗。”你们说他现在看到的是草原的什么?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师:(板书“”)他看到了草原的整体。按照刚才你们的想法,草原的整体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是一望无际的,(在板书“整体”后写“”)也就是说,作者现在的心情是激动的、豪放的,是不是?(再写“豪放”。到此,板书为:“整体—开阔—豪放—高歌”)他是这么一种情感,所以他要高歌。在豪放的心情当中,他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师: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板书为:细部——柔美——沉醉——低吟)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读出来,把作者那种沉醉的情感读出来?(生读)师: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

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充分感受草原的额风光美       风光美    激动(兴奋)——高歌     1、 草原               陶醉        ——低吟                             人情美          设计这篇课文的时候参考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发现这位教师设计第一小节的思路十分巧妙。一般的思路都是直接体会草原的风光美,从正面去接触。而这位教师让学生先找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引发这两种不同情感的源头,促使学生去体会作者初到草原和陶醉在草原分光中两种情境的赏析。学生很主动地去找优美的写景的句子,很有针对性。在朗读描写风光的句子的时,能自觉地带着这种情感去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

课型:精读课

内容简析:本文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记叙了蒙族同胞热情欢迎汉族兄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疾驰、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3、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难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生答)那在电视或书上一定见过草原吧,谁能起来说说你见过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答)师: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生答)那在电视或书上一定见过草原吧,谁能起来说说你见过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答)师: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进入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我们来齐读课题《草原》。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回家都预习课文了吧,那么谁能起来读一下你找出的生词?(指名读 2名),读的不错,我们来看一下生词(出示课件)谁愿意当小老师,起来照着大屏幕带领大家读?(指名读)读的很好,谁能超过他?(指名读)大家读的不错,自己鼓励一下。

三、理清课文思路:

1、现在同学们在下面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示课件),谁能起来读一下问题,(指名读),听清楚问题了吗?好,现在开始自由朗读。

2、师:课文都读完了吗?谁能起来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指名汇报思考成果)(出示课件: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招待→联欢话别)。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些小标题。师:谁能起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草原很美?(指名答)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看来是认真读课文了。                                                                 四、指导自学  那谁能起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件中的问题,师范读)(找学生起来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指名回答,问:他回答的对吗?谁能再说一下。

我们先来找一找描写天的句子,谁能告诉我都有哪一些?(指名答)他找的对吗?

1、出示课件:“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先找学生起来照大屏幕读一遍。(下一张图片)师:你能不能结合图片体会一下,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指名答 4、5个)(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的放声歌唱。)(下一张图片:八月的草原)师:那让我们带着和作者一样愉快的心情再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2、(下一张图片)“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谁能告诉我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片,再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的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你能想象出这幅画面吗?

3、我们再来找一找描写羊群的句子,谁能告诉我都有哪一些?(2名)师:他们回答的对吗?(出示课件)“锈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一起回答我(白色的羊群)(下一张图片)。

4.谁能再读一下描写小丘的句子(生读)(出示课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师:“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你能想象出是怎样一幅图画吗?让学生明白“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的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留下来一样。“轻轻流入云际”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下一张图片)我们大声的齐度这几句,感受那美丽的风光。

5谁能再读一下描写骏马和大牛的句子(生读)(出示课件)“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师:作者怎么会知道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4、5名)(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这么美的风景,这么真挚的情感,我们应怎样去朗读它;(赞美、愉快)

学生带感情朗读,指名读。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大草原的自然美,下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草原的人情美。

五、板书设计

12 草原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招待→话别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教具准备】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 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色欲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8.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1.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随汽车继续往前走,初入草原和快到公社时,作者分别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 第2题、第3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4.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6.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略)

四、作业

课堂练习作业 第4题。

附(a)

《草原》课堂练习题

表(1)

表(2)(填写有关动词)

一、抄写词语:

柔美( )( ) 奇丽( )( )

骏马( )( ) 回味( )( )

洒脱( )( ) 拘束( )( )

绿毯( )( ) 斜阳( )( )

一碧千里( )( ) 翠色欲流( )( )

二、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_______,空气是_______,天空是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表示我的_______。在天底下,_______,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_______,小丘也是_______。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_绣上了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不用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三、造句:

1.那么……那么……

2.既……又……

四、根据理解填空:

1.课文前两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

课文后三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________________

评:《草原》一文是作家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后写的一篇访问记。作者对祖国草原的美丽景色赞叹不已,同时又热情地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意。文章文句优美,语言流畅,不愧为语言大师、散文名家之大作。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事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一段对草原美景的描述。关于这篇文章谈两点教学设计。

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对草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因而对第一段的理解比较困难。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我确定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准备了自己录制的配乐朗诵磁带和幻灯图片。用表现草原风景的幻灯图片,学生所熟悉的草原音乐,教师的感情朗诵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这种形声效果,充分进行想象,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所谈内容与课文描写大体相近时,说明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较好的认识,教师则在一旁稍加指点,使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达到统一。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从情境到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事物与环境”这一阅读训练重点的理解也是一致的,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

其次,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训练。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进行读、写、说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课文分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着重是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质疑问难;第二教时是讲读第一、二段,体会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和草原美景;第三教时讲读后面三段,进一步掌握了物与环境的联系,体会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预习、讲读和作业均在课堂内完成。

草原美景的理解光靠情境渲染是不够的,情境创设只能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要真正理解草原的美景,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默读、听录音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之中。讲读完了,用笔填写第一段中的重要词语,以巩固加深理解。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根据阅读训练重点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这一练习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认真自学、填写、可以增加对事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同时让全体学生得到了一次训练。整节课应把主要时间给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句的理解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想想看到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二、提示课题,简介作者。

三、学生初读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认真拼读。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反馈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学生拼读,纠正读音。

2、齐读生字。

3、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反馈探究

抓住写景的四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来,走在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和最后两句写感受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4、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要用高兴、赞美的语气读,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全班读。

六、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搜集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1草原

天空  可爱明朗

空气  清鲜

草原(大美)   小丘  绿  柔美  像中国画)

平地  绿  辽阔

羊群  美(像白色的大花)

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

教学反思:

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听课老师的评价,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教学手段“新”。

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画让学生感悟、理解。

三、教师的朗读比较指导到位。

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先示范读,接着让学生说说刚才教师是怎么读的,哪些词语读重音,哪些词语要提高声调,哪个地方停顿较长,哪个地方停顿较短,哪个词声音要拖长,用什么语气来读,然后学生试着读,最后指名读,全班齐读。学生读得比较有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同时也受到了语言美的醺陶。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存在的不足:

一、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二、教学中问题提得过多了一些,不够精练。

三、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三

初一年音乐优质课 辽阔的草原教案

《辽阔的草原 》

教学内容:

1.          歌唱教学:简单的复习《牧歌》

2.          欣赏教学:

a.        声乐曲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独唱和无伴奏合唱欣赏,哈萨克族民歌《我们的新毡房》

b.         器乐曲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或者《狂野飞骏图》

c.        舞蹈欣赏:藏族民歌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细腻饱满连贯的声音唱《牧歌》

2.          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知识,认识马头琴的音色及二胡的音色

3.          通过欣赏,了解哈萨克族. 藏族民歌的基本常识和藏族舞蹈的特色

设计思路

1.          以北朝民歌《敕勒歌》朗诵导入本节“辽阔的草原”的主题,引导学生细腻的无伴奏的歌唱《牧歌》和欣赏独唱及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体会草原宁静祥和的秀美

2.          器乐曲《万马奔腾》(马头琴齐奏)和二胡曲《战马奔腾》或者《狂野飞骏图》的欣赏体会草原热烈奔放的豪迈壮阔

3.          舞蹈《北京的金山上》的欣赏了解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风采

教学过程

1.          导入:以北朝民歌《敕勒歌》朗诵导入,介绍蒙古草原壮阔无比,生机勃勃,极目远望,田野相接的草原全景图。蓝天,白云,绿草,羊群,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此情此景令人神往我们为什么不歌唱一翻呢?

2.          《牧歌》独唱欣赏,(注意歌曲中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连绵,语言明白如话,演唱者的演绎流露出的强烈感叹,赞美之意。

3.          组织学生用细腻的饱满连贯有感情的演唱

4.          《牧歌》已经被改编成为多种的舞台表演形式,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来听听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5.          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

6.          问题:表演方式有什么不同

a.   无伴奏合唱就是没伴奏乐器,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

b.    我们听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c.   该曲中用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歌曲表现上比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近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

d.   曲子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揭示了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其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7.《我们的新毡房》

a.哈萨克民歌的特点:常有附点,切分,连续十六分音符 等节奏形态在这个曲子中有体现采用变换拍子,旋律节奏自由,音乐情绪活泼奔放,具有较强的动感,此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图式可标记为;

引子    a(a+b)   b(c+b)

b        ab         cb

b.该曲子的歌词显然与新社会党对牧民的关切与爱护有关联,这说明了一种现象,即许多的民歌的即兴性特点比较突出,歌者往往触景生情,即兴编词演唱。

8.前面我们欣赏的是歌唱的。接下来我们将要欣赏到的是由乐器演奏的描绘辽阔草原的乐曲。

a.提起蒙古族的乐器,大家都不难想到的是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演奏起来很有特点,虽然他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却像大提琴

b.播放《万马奔腾》,该曲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由于演奏速度较快,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前面的两首长调歌曲的旋律意义,而是转化为动感很强的音流 这样对塑造万马奔腾的“视觉”艺术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乐曲的后半段,还出现了模拟马嘶的声音,表现手法直观,易觉。欣赏的时候注意马头琴独特的音色。我们欣赏的就是作者演奏的曲子。

9.同样的我们再来听听看看另外一个类似风格的但用的乐器是二胡。播放《战马奔腾》二胡曲,陈耀星作曲,乐曲描写守卫祖国边疆的骑兵战士苦练杀敌本领的情景,表现了他们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战马奔腾:二胡曲,陈耀星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乐曲描写守卫祖国边疆的骑兵战士苦练杀敌本领的情景,表现了他们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作者立意清新,富有独创,绘形传神地刻画了战马奔腾的形象。

乐曲选用了群众所熟悉的进行曲音调以点题,并创造了两个富有特征的主题:第一主题音调激奋昂扬,节奏铿锵,精悍有力。第二主题富有歌唱性,表达了边防战士自豪的心声。

为了表现乐曲内容,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特殊演奏技巧。如用“大击弓”以模仿马蹄飞奔声;用“双弦快速抖弓”表现冲锋时的厮杀声;用快速的连顿入弓和下滑音的结合模仿马嘶声等,展现了战马嘶鸣、掣电飞奔、冲锋陷阵、顽强格斗的艺术情景。

我们欣赏到的是作曲家父子两人一起合作的演出录象。

10.  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听听陈军演奏二胡《狂野飞骏图》。风格及曲子的情绪也是类似。(视时间而定)

11. 我们这节课都是在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基本都是能歌善舞的,听完了紧张刺激的《万马奔腾》和《战马奔腾》后我们再换个口味,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感受一下藏族的民歌配上舞蹈又会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接下来请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12.  课后大家也可以根据书上的提示自己组织排练,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四

美丽的草原教案设计、反思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一课是“造型表现”和“设计 应用”相结合的艺术综合实践课。一谈到草原立刻就会让人联想的那是蒙族儿女生活的地方,联想到蒙族歌手腾格尔的一首歌《天堂》。教材整幅版面是一张美丽的草原的大照片为背景,洁白的毡房,绿绿的草地,清澈的湖水,蓝蓝的天空,牧羊的人,跟《天堂》中描写的一模一样。以这种人间天堂为背景,在照片的下半圈配上孩子们的艺术作品,令人赏心悦目,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背景照片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直接感知草原是如此的美丽,通过学生作品插图的欣赏,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使孩子们明确同龄人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美丽的草原的热爱,更直观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通过欣赏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让孩子们认识到美术作品中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了解民族文化、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探索性学习,通过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自己获得艺术表现形式、材料方面的知识,更直观的感受、了解,从而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有个性的艺术创做实践当中。

课题《美丽的草原》 年级:三年级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领域: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草原是蒙古族儿女生产生活的地方,了解“草原”美丽的景色的同时,了解草原儿女的生活习惯以及哪些有特色的活动。

2、通过欣赏教学课件和同龄人的作业,能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一幅以草原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要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

3、通过艺术实践,欣赏增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对美丽草原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难点

1、了解美丽草原的景观特点,以不同的创意和表现手法进行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实践创作。

2、在艺术实践时要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构图概念,以创新的手法表现草原“近景、中景、远景”不同的美。

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 挂图 文字资料

2、  学生:画纸 油画棒 水彩笔 卡纸 剪刀 胶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欣赏草原

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

孩子们:大家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视频腾格尔的《天堂》,供孩子们欣赏。

刚才的歌好听吗?景色美吗?谁能说说刚刚我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这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 稳定情绪。

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欣赏歌曲《天堂》。

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羊群 骏马 毡房 蓝天 白云 草地 湖水 牧羊人

良好的纪律是课堂高效的保证。

边听歌边欣赏草原的美丽,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加深对美丽的草原的了解。

进一步了解草原美丽的景色都是有哪些组成部分。

探究新知

赞美草原

1、挂图展示供孩子们欣赏,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师加以小结:

近处绿绿的草地上蒙族儿女在过“那达慕”节。有的唱歌,有的在拉“马头琴”,有的摔跤,每个人都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不远处是几座洁白的毡房,篝火上正煮着美味。

远处是洁白的羊群,蓝蓝的天空。这可真是人间的天堂啊。

2、鼓励同学们到黑板前把刚才看到的景物画一画。只要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轮廓即可。

3、画完后让大家说说自己为什么把自己的物体画在自己的位置上呢?

4、根据孩子们的回答给予补充:绘画时先要把最重要的图案画在重要的黄金分割处,也就是正中心的偏离一点。

5、引领孩子们分析其他同龄人的作品。

提出欣赏要求:

画面上主要画了些什么?

画面上近处画了什么?远处画了什么?

这些作品都使用了哪些主要颜色?用了哪些辅色? 学生欣赏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看法,注意要说完整话。

主要画了美丽的大草原上蒙族儿女生活的场面。

孩子们跃跃欲试,选定一部分同学到板前确定个人所画的内容。

说说自己合理安排画面的理由。

边欣赏边小组合作找出正确答案,代表汇报。

培养孩子观察画面的确定方法。

增强对蒙古族民族特色的了解。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孩子建立正确构图的好习惯。

解同龄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培养画面颜色的统一的习惯

才艺创新

设计草原 艺术实践,提出作业要求:

1、设计制作一幅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手工粘贴、绘画等形式不限。

2、创作时要构图饱满、要有疏密远近之分来体现草原的美丽。

3、人景结合,处理好人景关系。

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或马头琴曲。 小组合作时要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合理的使用时间。

运用大胆创新的理念,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 培养孩子们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美术创作当中。

各抒己见

评价草原 优秀作业展评

1、自评

2、互评

3、师评 

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收获。

评价他人作品的作品,找出优点,纳为己用。

对创意新颖的作业进行重点点评。 

培养孩子们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美丽的草原  (天堂)               

近景   人物         主色 深绿 浅绿 黄绿        挂图      

中景   毡房   篝火       浅蓝 天蓝                           

远景   羊群                                                  

背景   草地   蓝天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版到音乐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术版终于出炉了。回头看来,似乎这道“美丽的草原”是这样酿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课通过欣赏草原导入新课、赞美草原探究新知、设计草原才艺创新、评价草原各抒己见这四大板块突出一个字,那就是“爱”,用美术教育人,通过手工粘贴、线描画、水彩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丽的大草原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对美术的热爱。

二、配料---审美+创新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力求把这道菜制成视觉大餐。

从欣赏视频草原美景,到我的板书,以及孩子们在黑板上的即兴作画,欣赏颜色鲜艳的同龄人的范品,每一步都为孩子们提供着视觉美感和心灵的震撼,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想象和创作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享受这着老师为他们提供的视觉大餐,激发内心与众不同的创意,小组合作的如此默契,将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合理,主题突出,颜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达到了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艺术实践当中。

三、调料---趣味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恐怕离不开“趣味”做调剂,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课中,通过欣赏草原、赞美草原、设计草原、评价草原这几个大的环节,设计出各种各样与草原有关的美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也许这道丰盛的“美丽的草原”大餐的分量还不足,只要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丝回忆,对于我来讲已经足够。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烹制一道道美术佳肴。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五

之一

王丽萍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六

本单元安排了2篇精读课文《草原》、《珍珠鸟》;2篇略读课文《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1、注重指导学生朗读,继续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加强学生语言积累。

学生能够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安排材料的方法。

3、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

4、并用多种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理清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10个新词;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1、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体会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

2、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体会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

:2课时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10个新词;

了解课文的内容。

一、介绍作者: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生读书:

1、提要求:

2、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课文

1)指名读重点段:

2)同桌互读:

3)评价

三、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你了解到了大草原的哪些景色

四、总结

五、作业 :朗读课文   词

教学后记:学生读课文很熟,由于课上没有让学生讨论不懂的问题,所以有些知识还需要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1、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体会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

2、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体会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

一、激情导入  :

二、整体感知:

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草原的?

三、品词嚼句,理解课文:

(一)请你再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1、生自学,批注:

2、小组交流:

3、汇报

4、指导朗读;

投影:图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6、生说感想:

(二)小组讨论:

说说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给你六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疑问:

3、 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选择一段背诵

板书设计 :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12个新词;

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相互的信赖,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1、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2课时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15个新词;了解课文的内容。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生字、新词

生字

巢   驳   瞅   赖   

多音字:  蔓:wàn 垂蔓 

蔓:màn 蔓延

三、生读书:

1、提要求:

2、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课文

1)指名读重点段:

2)同桌互读:

3)评价

四、总结

五、作业 :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在“蔓”这个多音字读时,还是有两名同学读错,

学生对课文读的不熟

: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相互的信赖,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1、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不同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的含义。

一、导入  谈话:

二、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文吸引你的地方?

三、品词嚼句,理解课文:

1、用笔画出描写珍珠鸟活动变化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用自己的方法,自由学习。

1)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汇报

a 安逸的生活环境

b 它们与我越赖越亲近

4)指导朗读;

2、说一说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四、课外延伸:

课文中作者留下了许多感兴趣的情境,请你任意发挥想象力,

写一个片段,写了让读者读了就喜欢珍珠鸟。

五、小结:希望同学们能摘抄一些好的词句

:1朗读课文

2 摘抄

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亲近

教学后记:学生对课文很感兴趣,很好地理解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说出自己读课后的感受,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能说出自己读课后的感受,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多角度理解课文。

一、谈话引入:

二、读课文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汇报

a人的命运不是上天或别人的安排

b前途,幸福靠自己,天上不会赐予

c一个人命运好坏主要取决于主观

d自己立下的誓言,要努力去实现

4、指导朗读。

三、课外延伸:

自暴自弃     树立信心      有所功名

口语交际的训练、阅读训练、词语积累的训练、习作训练。

1、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2、考察学生的默读速度、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交际步骤:

1、帮助学生选择好题目。

要求:有理有据,说清自己的看法

语句通顺连贯

2、做好发言准备。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评价

5、总结,评价。

二、阅读训练:

1、阅读短文,独立完成后面的作业 ,记下时间。

2、集体订正

3、教师小结

三、体会分号用法

1 自己读句子体会

2 体会分号起的作用

3 学生讨论的说一说

四、词语积累的训练:

1、说出词语的意思:

自己练习

看例子造句

布置作业 :搭配词语

教学后记:在分号的作用练习上脱离书,还有同学不太明白,需要进一步巩固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七

学内容

共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讲读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1.文献摘录: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2.美丽草原的图片资料。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 欣赏歌曲和图片。

交流。

相互补充。

朗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

了解老舍

提出初读课题时脑中闪现的问题或预习课文时不明白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访问的过程

(2)课文写了草原的什么?练习分段、分层

四.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感受。

2.交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过这样一首歌吗?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展示表现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图片。

听了歌曲,欣赏了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草原。齐读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介绍老舍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时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相机介绍,如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等)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粗略地读了课文,文章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的什么呢?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默读课文,思考。

2.交流,讨论。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他们访问的经过?老舍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们访问蒙古草原的经过,你能按访问的经过再次分一分层次吗?

四、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

作业

设计

普通题:1.抄写词语并正确默写。

2.熟读课文。

3.完成《一课一练》1——3题。

提高题: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并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八

师:昨天同学们给我介绍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天我也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那里——,不好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还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起去那里感受一番吧!

板书课题:草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书吧。

投影出示:

提示

1 请划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词语。

板书:勾勒渲染襟飘带舞

师:谁来划了别的词语。

生:我还划了翠色欲流。

师: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生:就是很浓很浓的颜色要流下来的意思。

师:很浓很浓的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明白了吗?

生:我想问问低吟?

师:谁来告诉他?

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低吟就是小声的吟诵。

师: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迂回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谁能解释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弯弯曲曲就是——

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诉他?

生:就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

生:我还想知道绮丽。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绮丽就是奇妙美丽。

师:谁还有?

生:我不懂鄂温克

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

生:我想问一下洒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潇洒。

生:就是不拘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可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就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里写了草原的什么,谁来看看你的看法?

生:写了草原风景和风情。

师:人呢?

生:非常热情。

生:介绍了风景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阔的草原,和热情的人,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古人。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怡人,非常的美,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

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我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找美丽的景色吧!快点,你认为哪里景色最美?

生找。

生:我认为这句最美“那些小丘……”

师:读完了吗?注意一个句子要读到最后。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漂亮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谁还有?

生:“绿毯……”

师:谁还找到了好句子?

生: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师: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生:我的句子最棒“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师:有跟他一样吗?没有和你一样的。

生:没关系。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吗?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得好。咱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投影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什么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师:课文说,我们说是不是好句子一读就知道,下面我们就按课文的描写顺序读一下。谁来读一读草原上的天。

生读。

师:感觉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好,让我感受到天空的感受,空气的新鲜,不过我也想读一读。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生:我觉得刚刚那位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也让全班同学这样读一读,如果不同很可惜。

师:好,大家觉得可以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天底下谁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你来说?

生:他读得不够好,有位同学读得更好,希望他读一下。

师:好,咱们看看他推荐得怎么样?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真是慧眼识英雄。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请读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美妙的景色,我才能读出这么美的感觉。

师:大家想不想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啊!

生:想!

师:我们来看,天底下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何等壮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草原上真是绿草千里,那草原上的羊群谁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说说。

生:我好像看到了羊群,飞来飞去,就像一朵大花一样。

生:因为小丘是非常矮的山坡,所以用飞比较好。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一会……一会……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把草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一读,想象一下草原的美。读一读,想象一下。

生读。

出示两幅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两幅画,献丑了。大家比较一下两幅画。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因为第一幅画羊群感觉像小河一样。

生:我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画,小丘画得很矮,显出小丘的线条很柔美。

师:你能用手势表现一下柔美吗?

生:第一幅美,第二幅显不出有羊有牛,就像一群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可惜我画的图上没有骏马啊!

生:喜欢第二幅,小丘没有用黑色勾边。

师:看来我画得非常不成功。让同学们看到了骏马小河。大家看看第一幅图。这里用什么颜色?第二幅我用了渲染的手法,绿色显得画面新鲜柔美。看来第二幅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

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没有把小丘柔美的线条读出来。我来给你示范读一下。

生读。

全场鼓掌。

师:你也可以当个小老师了。你是怎样把柔美读出来的呢?

生:柔美就像波浪一样,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我是这样读的。刚才最后一句没太读好。

师:那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轻轻流入云际,有流的感觉吗?

生:有。看不见一点杂色,就像绿色的海洋在流动。

师:谁还能把柔美读一读。

生:我觉得我得读得比他更好。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不错,还有吗?

生:刚才那个同学没有把柔美读出来。我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还有比他更好的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而且他没读出波浪。我觉得应该全班示范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比老师读得好。面对这样的景象,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呢?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听着,听着,我们感觉到作者——

生:陶醉了。

师:陶醉在这(板书陶醉)草原上无边的美景中。我们再读一遍,看陶醉了没有。

全班读。

师: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联想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什么乐趣?

生: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什么景色?

生:宽阔的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草原上的乐趣是——

生:无限的,说也说不完。

师:让我们拿起书美美的读一遍,尽情地游览草原那美丽无边的景色吧!

放音乐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读要比唱得好。我想通过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差不多背下来了吧,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好。

生背。

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那些小丘

师:我看美丽的草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

师:希望大家能继续领略草原的美景。这节课就上到这

结束。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十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后经历的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来叙述的。课文用优美、清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学生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光碟。

两课时。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或者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请大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草原。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自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注意正音。

3、请学生自由结成学习伙伴,去游览美丽的草原,注意不要走马观花,在美景中要仔细观赏。

游览后向大家汇报:

⑴ 你们觉得草原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⑵ 选一种恰当的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朗读、画画、唱歌、吟诗等)。

1、激qing引入:

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吧。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引导:

⑴ “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⑵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看得出,同学们已被草原美景深深陶醉,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第一段课文,并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品味品味。

2、学生自由读,说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注意指导有感情朗读。

3、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夺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第一段。

指名背──齐背。

4、抄写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人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1、哪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们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导游。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的独特风情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谊厚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指导学生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

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的人,所以他动情地写下了“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说说。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二十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用网络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授课人:赵娅巍

授课地点: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大屏幕上播放草原的美丽景色,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

文章是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利用课件,自学文章的第一部分。此部分的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与文中重点语句所描述的情景相符的图片,录像等资料辅助学生的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像,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充分感受草原的美。

本段内容首先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新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尽管一望无际,但是草原没有污染,向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因为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所以在作者看来,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长句子中,小丘舒缓柔美,没有棱角,作者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效。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云彩的边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是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情。“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作者的想象,他把动物人格化了,在他看来,动物的静立不动,似乎是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明写“骏马和大牛”,实写作者被深深陶醉其中了。这个想象非常奇特,但又非常贴切自然。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使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学生学习后,教师采用提问和朗读的形式检测学习成果。

教学中要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展开讨论和交流,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课文运用了不少比喻句,这些比喻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一般。

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相对第一部分而言要好理解一些,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抓重点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最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水到渠成了。第二部分按地点转换推进,“路上热情迎接,蒙古包外主客欢乐的场面,蒙古包内主人的热情款待和主客相互敬酒的场面,主客联欢和话别”,通过朗读、抓重点词句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课外信息全面理解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及蒙汉情深。还可让学生补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学结束后完成“自学检测 ”。

课文中有很多对内蒙古风俗和习俗的描写,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内蒙古的了解,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量,课件中补充了一些扩展知识。

在学习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到“草原论坛”中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论题,比如“内蒙古的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课文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感悟,使学生在读中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它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之,努力开发网络资源和优势,营造氛围,入情入境,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可爱的森林草原教案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篇二十一

1、放草原风光片,学生欣赏(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草原美吗?看片,你想说些什么?

3、是啊,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听到蒙古歌手浑厚、嘹亮的牧歌,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那广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美丽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段文字做了淋淳尽致的描绘。

1、静静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句子抄出来。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应有静有动,静静地读是独立思考,动笔去画是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动静结合,语文学习才会活起来。)

2、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思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善予归纳,这是学习者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互动交流,资源共享,讨论重点句子:

(设计思路:阅读的收获要在共享之中才变得有价值,也才会深入推动个体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合作学习。)

⑴ 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

⑵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乡上了白色大花。

⑶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仿费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⑷ 体会“喧染”与“勾勒”的不同。

⑸ 教师板画小丘。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是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交流的。因此,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尤为重要,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加上教师的板画辅助,掀起一个课堂教学的小高潮,使课堂教学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4、朗读体会,能背诵的句子可背诵:

⑴ 让学生用画面形式来表现第一段文字,并想象牛羊会想些什么?

⑵ 学生可读,可背本段文字。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协同板画,再次领会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画面美,使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 板书:

景美 

1、回忆读书方法并出示:

⑴ 读:

不动笔默不读书。

⑵ 交流:

学会倾听,善于归纳。

⑶ 谈:

各抒己见,资源共享。

⑷ 诵:

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设计思路:通过阶段性的小结回顾,使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目的,更有利于下一步学习的展开。)

2、采取浏览方式阅读2~5段:

思考:

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

板书:

人亲 

3、找好朋友去交流:

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原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设计思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他们自己选择伙伴前,他们会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交流,更有利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4、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信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

⑴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⑵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设计思路:此时学生学习情绪被调动,学生情绪完全高涨,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境界是最值得鼓励的,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化为有感表的朗读,因此采取竞赛朗读的方式,鼓励学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体现了学生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阅读过程。)

5、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盛情款待,尽情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了已夕阳西下,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原走,这时,老舍先生不由的低吟了一句诗(出示)。

⑴ 齐读:

蒙汉情得何忍别,天涯青草活斜阳。

⑵ 学生作画(蒙古包,蒙汉人民)完成板画。问:

想像一下,夕阳西下,依依惜别,他们会说些什么?

⑶ 板书:

情浓 

是啊,这一幅夕阳话别的场景,反映出了浓浓的深厚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情意。

(设计思路:朗读想像以及板画的完成,掀起课堂的又一个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1、谈本节课的收获:

可以作诗,可以歌唱,可以写学习本课后的体会,可以是《草原》写作论坛。

(设计思路:一课一得,也不可以是一课多得,让学生回顾整理,学生会有一种课后成就感,也助于他们学习的再提高。)

2、布置自选作业:

⑴ 学习草原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⑵ 以《老舍先生,我想对您说》写一篇读后感。

⑶ 利用查到的资料开一个《走进草原》的主题队会。

(设计思路: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了作业内涵,正所谓:课后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3、配乐《草原夜色美》,出示老舍像。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牧歌中,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qing。这位语言大师,用他朴实、真挚的语言带给我们一篇情真意浓的优美散文。老舍先生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和话剧,希望同学们课后更广泛地去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