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伙伴教学反思语言篇一
《小伙伴》一文讲了三个小伙伴关心玛莎的事。让学生明白:要乐于助人,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做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这篇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小伙伴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丢失背包后的玛莎的关心。谁的关心是玛莎此时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你们最喜欢谁?”
“安东!”
“我喜欢安东!”
……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边高高地举起小手,一边兴奋地大声说自己喜欢安东。是啊,学生对安东将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给玛莎这一行为,都从内心给予了认可,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都被这一行为所感动。
“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道。这一问,不少同学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围同学,有的又将目光转到课本上,有的笑着看着我,想说些什么,可又没有勇气站起来,只有几位同学的手仍然高高地举着。这一场景与我备课时预想的差不多。因为此时学生通过阅读,只是很直观地感悟到安东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好的,但如果让他们站起来用语言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组织语言。于是我微笑着说:“这样吧,先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待会儿再说给大家听!”这下子可热闹了,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说开来。不一会儿,不少同学的手又陆续举了起来。
“请你先来说说看!”我请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今天举起手的学生。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安东,因为他助人为乐,”她想了一会儿接着说:“我觉得他做得最好。”
“我也喜欢安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他知道玛莎这时候肚子一定很饿了,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食物,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给玛莎吃!”
瞧!孩子们多会分析呀!看着还有不少高举的小手,我想,此时我再说些什么不就是多余了吗?让他们各抒己见吧!
针对我班同学课下爱打架现象,在此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是最好不过的了。“同学们你们有过帮助别人的事吗?”学生纷纷说出帮助别人的事。有的说我借别人铅笔了。有的说我帮别人扫的了等等。“你喜欢和什么样同学交伙伴?”学生挺有思想的。有的说喜欢和遵守纪律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助人为乐的同学交伙伴。有的说我喜欢和诚实的同学交伙伴等等。“咱们班谁是你的伙伴呢?”学生说完后,我说:“请你和你的伙伴拉拉手。”学生都和自己的伙伴拉了手。只有我班王晨同学没找到自己的好伙伴。我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和王晨交朋友呢?”学生说:“因为他平时爱打我们。”我说:“大家给你提出意见,你一定要虚心接受。能做到吗?”他大声的说:“能!”这时同学们都和他交伙伴。他也高兴的笑了。
《小伙伴》教学反思之二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一、换位思考,帮助学生理解
我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玛莎,你的包丢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这时候自己就是玛莎了,他们会说出各种的心情:我很难过。我很伤心。我很着急。我又着急又难过。如果你是玛莎你愿意接受谁的帮助,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鸣。换位思考的结果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
二、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联系生活运用词语。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听到学生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三、注重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自读自悟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代讲,读思结合”。从指导维加和玛莎的对话入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1)抓住标点符号读出感情。利用标点符号进行有机拓展,而后又反回来促进朗读的提高。(2)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感情。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再分角色读,进一步读懂课文。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则用行动去关心。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玛莎以及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通过比较、朗读,发现安东具有助人为乐、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品质。读后又针对学法让学生自行选择这两种方法练习朗读安娜和玛莎的对话,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四、以读代讲,读思结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以读代讲,悟出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配音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同读等。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这篇课文里有好几个人物,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学生们非常的喜欢这种读书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伙伴》教学反思之三
接到要在区课改实验教研活动(阅读专题)中上一节研讨课的任务时,我既高兴又担心,因为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绝佳机会,然而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如何上,我对此也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幸在备课之前看到了崔峦老师的这段话:“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这段话恰好给我指明了低段阅读教学的方向。
于是我选择了《小伙伴》这一课,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的教学要求,开展了教学活动。研讨课结束后,与会同行、教研员对我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如果说本节研讨课尚还成功,反思课堂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突现教学的整体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给动画片找配音演员”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主要分成这样几个步骤来把它贯彻始终:
1、提出评选要求:声音响亮,说话流利、有感情。
2、挑选最佳旁白。
3、挑选最佳玛莎和维加。
4、最佳配音演员给动画片配音。
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了两个作用:
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课的学习目的和自己努力的方向。
⑵ 使整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有机统一,而不显得支离破碎。
认生字是为了把课文读准,分段读课文是为了把课文读通,体会人物的心情是为了把课文读出感情。从课堂情况来看,我的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恰当的,是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的。
二、通过同桌互助,帮助学生读准生字词
识字教学仍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的识字量参差不齐,而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又已经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或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自己圈出来的词语和生字读给同桌听,请同桌帮助正音。最后用老师考考小朋友的方法,来集体交流,巩固字音。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去自主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教给朗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自读自悟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自悟自读”。为了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多,引导得多,我运用学习小伙伴的口吻,用浅显的语言把练习朗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当我知道了,玛莎和维加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同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
在上课过程中,正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我体会到了令我激动的气息:学生自由阅读,灵活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如读到“你怎么不吃呀?” 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抓住问号,迁移以往学过的知识,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进行朗读练习;有的学生入情入境,体会维加当时的想法,读出他非常奇怪的语气。尽管大家练习朗读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孩子们都感悟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绘声绘色地读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联系生活运用词语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玛莎把背包丢了,她得饿肚子了,这可真糟糕啊!”“离回到家还有好长的时间,玛莎的肚子要饿好久哪,这可真糟糕啊!”“玛莎回到家,可能要被妈妈批评了,这可真糟糕啊!”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的说:“我去上学,可是忘了带书包,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我忘了把开水带到学校里来了,今天上完体育课没水喝,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泥坑里去了,这可真糟糕啊!”……听到学生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势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这时,孩子们都皱着小眉头,把句子读得抑扬顿挫。“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五、遗憾之处
这堂课从开始的教学设计到最后的研讨课结束,都让我收益非浅:它让我更加潜心地研究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让我有机会得到更多老师和专家的指点和帮助;让我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得以完善。然而,课堂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堂课也存在许许多多不尽人意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1、这堂课的识字教学虽然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但是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学生识记字形,导致学生对生字的字形印象模糊。
2、在这堂课的朗读教学中,老师的评价较多,学生的评价较少。如何指导学生评价,并且让学生的评价评到点上,起到和老师评价同等的作用?这是我今后要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3、这堂课的写字指导和学生的课堂书写都在匆忙之中完成。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课堂书写的比重,不让它留于一种形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在课堂中学好字,写好字。
《小伙伴》教学反思之四
今天是我关注孩子如何“读通”教材的第三天。由于一天教学一篇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小伙伴》一课。
昨天,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先就“你在课前是如何读通课文”这个问题组织孩子进行交流。由于周一上课时,孩子们已形成了共识,对于在预习阶段尚不能读准的个别字音可在字的下面做个记号,“带”到班上进行交流。一检查书本,发现有不少孩子的书上尚有做记号的标志。于是,在接触文本之前,我鼓励孩子提出尚读得不准确的生字,并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给予解决。这过程中,经常会随机请助人的同学谈谈自己是如何读准这些字音的,将识记的最佳方法与同伴分享。可能是孩子在预习时不太用心,当我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通读全文后,再指名分段接读教材时,发现有一部分孩子还是无法较为流畅地读通全文。对此,我有点不解。后来一想,问题可能就出在预习要求上。预习时,允许孩子不必读通全文,可将尚读得不太准确的字带进课堂,接受同伴的互助,老师的指导,或许这就使孩子产生了依赖性。
于是,在昨天的课堂上,我又临时对于预习作业做了些小调整,鼓励孩子采取多种方法向难读的不易读准的生字挑战,挑战成功后,及时将所做的标记进行美化。怎么美化呢?比如,孩子们在难读准的生字下面画的记号是一个圆圈加一个问号,问号的半圆躲在圆圈里,其余的伸出圆圈下。当挑战成功后,即能很流利地读出该字字音后,就可以将圆圈外的痕迹擦干净,随后,绕着圆圈缀上一圈小花瓣,变成一朵漂亮的小花了。
看来,孩子们都是爱花人。今天,在交流是否能“读通”教材这个环节时,我发现孩子的书上出现了一朵朵漂亮的小花了,花上的生字也出现了一个比较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往往是一个孩子提出,“我给这个生字画上了一朵花,。马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就给予呼应,“我画的也是这个生字啊。”像“餐”这样笔画数较多的生字以及“背只”等多音字,往往就是孩子们不易读准识记的生字。呵,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读通课文的方法了,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
当然,我想做的不仅仅是如何让孩子在课前就能自主“读通”课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保持这股自主学习的兴趣,既而走进广泛的阅读天地。
当孩子们初步掌握了如何读通一篇课文的方法后,就该把如何读懂一篇课文的问题摆在首位。当然,如何提高读通一篇教材的效率与保持长久地自主阅读的兴趣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还需长期给予关注。
由于这两天的上午,我得带着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农村支点校开展教研活动,只得将课程调整至下午上。下午的课原本是不好上的,特别是在春夏之交的季节。可能是调整的次数多了,孩子们适应了,这两天感觉孩子的课堂学习状态相当不错。
下午,我和孩子们继续和《小伙伴》“交朋友”。板书完课题,我请全班孩子一起请出教材中的四个小伙伴:玛莎、维加、安娜、安东。如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我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请大家畅所欲言。因为,之前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有几个孩子提出:1、可按顺序一段一段学习;2、看图结合课文学习;3、抓住疑难问题结合文本学习。当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孩子来解决时,孩子们倒没有花多长时间就统一了意见——结合文中插图来学习课文。
师: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1:我认为结合插图来学习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呢?
生1:文中的插图说的就是整个故事的内容了。
生2:四个小伙伴都在图中,而且他们的表现都不一样。
师(感兴趣地):怎么个不一样?能否跟大家说说呢?
生2:他们手中拿的东西都不一样,从中我可以判断出谁是谁了?
师:谢谢你为大家指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本课的方法。这样吧,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认识认识文中的四个小朋友,然后在图中四个小伙伴的头上写出他们各自的名字。
(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师:谁来说说你认识了哪个小伙伴?
生3:那个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低着头,双手交*握在一起的就是玛莎小朋友。
全班(齐答):是的,她就是玛莎。
师:说话要有根有据。为什么认为她就是玛莎呢?
生3:文中第7段讲到,玛莎小声地回答了安娜的问话后,就难过地低下了头。我就很容易地从图中找到她了。
师:你刚才说到玛莎时,用了“难过”一词。你怎么知道她难过呢?
生3:她不像其他三位小伙伴,而是低着头,心里肯定很难受。
师:你想扮演这时候的玛莎吗?
生3:我愿意。
(生3语气低沉地朗读着第7段。全班走进角色中感情朗读着。)
生4:我也知道她就是玛莎。因为,别的小伙伴此时都在吃午餐,只有玛莎两手空空的。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
生4:文中第1段和第3段告诉了我。
(指名朗读1、3自然段。)
师:谁能迅速从第1段中找到一个词,这个词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那位空着双手的小女孩就是玛莎。
生5:我找到了,是“只有”这个词吧。
(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师:你还从“只有”一词读懂了什么?
生6:全班就是玛莎遇到问题了。
生7:只有玛莎跟小伙伴不一样,她丢掉了装着食物和饮料的背包该有多伤心啊!
(相机指导朗读文本1、3、5自然段,不仅了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而且深深地走进了玛莎的内心世界里。)
(接着,继续结合文本采用给插图人物找姓名的方法学习课文,因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兴趣盎然。)
这种给插图人物找姓名的变序教学法相信还少有老师尝试过。我很庆幸,因为我的大胆放手,才有了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人,才使生与生、师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有了互动的过程,有了诸多美妙的生成,也才使课堂呈现出灵动的美感。我想,这节课不仅仅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收获满满。
小伙伴教学反思语言篇二
《小伙伴》教学反思
《小伙伴》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语文组的七位老师商量选择了这一课。起初,我们认为这篇课文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整篇课文应该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备起课来才发觉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这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而且是发生在几个孩子之间的事。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东西却很多。这样的课文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显,很难让他们感兴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编写教案之前的两天我不停地读课文,一点一点地分析、感受。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标点,都一点一点地品味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想越觉得问题多,越品越觉得内容丰富。我设计了好几个方案,可是每每写起教案来却无法进行到底,总是写到中途就把握不准了。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两天才理清思路,确定了教案。课上完之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反思这一课的备课过程,我觉得我在备课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准确定位。
这篇课文看起来简单,可是越仔细琢磨却越觉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课文的重点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课。其次,课文中的几个人物的定位把握不准。我们组的七位语文老师一起分析,维加和安娜虽然只是口头上的询问、担心,但是也是对玛莎的关心。如果简单地褒贬,对于他们来说不公平。同时,在生活中,这样的关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并且从题目上看,“小伙伴”是指的这四个人物,指的是一个群体,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觉得在教学课文时首先要确定这是一堂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要上出语文味。上出语文味就要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还是要关注语言文字,通过读、思、品、议去感悟语言文字,去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中应该传达给孩子“这几个小伙伴从不同的方面关心帮助自己的伙伴”这样一个信息。然后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于是我以“三个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孩子在读中感受三个小伙伴对玛莎的关心。并且通过比较知道维加和安娜是通过“问、说”的形式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而安东是通过行动来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关心,都值得肯定。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体会到安东的帮助对于玛莎来说是最需要的。这样让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课文中的道理。这样也给文中的几个小伙伴准确的定位。
二、以读为本,渗透训练。
要想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素养。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没有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把它和朗读结合到了一起。
备课时,我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几个标点符号非常值得研究。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句子来说,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出现了“?、!、。” ,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关注这几个标点符号,同时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设计:
出示:
“你怎么不吃呀?”
“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师:谁来当当维加,读一读。
(一生来读语气比较平淡)
师:注意标点符号,想一想维加会怎样说,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语气。
(一生来读明显有了语气)(师引读:维加关心地问____维加奇怪地问_____维加急切地问_____)
师:我们要想读出语气就要注意标点符号,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再请一生读维加说的第一句话,读得更好了)
师:你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样的训练,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又进行了标点符号的训练,同时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再有,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我抓住安东的几个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体会安东对玛莎的帮助和关心,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安东的关心和帮助是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渗透了动作描写的重要性。
三、转换角色,帮助理解。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是比较困难的。而在这一课中,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维加和安娜的内心思想,只是读他们说的话的话,他们是很难理解他们对玛莎的关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角色转换的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人物。在学生在初步读出人物语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使他变成维加或安娜,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时维加和安娜是怎样想的,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维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想法。如:
(指名读:“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
师:你读得真棒,把这两个感叹号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你现在就是维加,那老师要问问你,为什么你觉得很糟糕?
生:因为玛莎把包丢了,离回家还有好长时间,所以我觉得很糟糕。
师:你这是在为玛莎——
生:担心。
师:你担心玛莎什么?
生:担心玛莎的肚子会很饿。
师:看来你是非常关心玛莎的,对吗?
生:对。
通过转换角色,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维加是在为玛莎担心,他是关心玛莎的。
反思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识字教学耗时太长,导致后面的品读感悟不够深入,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感觉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上处理不够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小伙伴教学反思语言篇三
《小伙伴》教学反思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正因为关注了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非常高涨。
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等,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而我的要求总是想达到一致,此时又忘掉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28 小伙伴》教学反思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一、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案例中,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多媒体画面、贴图、充满激qing的话语、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
朗读是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本案例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本案例设计了多种读的方法,如,边读文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同读,等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三、本案例有机地进行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画面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小伙伴美好的心灵,激活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唤起了他们对高尚情操及高尚行为的追求。
文中人物玛莎在多媒体画面中多次出现,让她带学生一起去春游,并让她和学生直接对话,把他们带入情境中,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了“玛莎”就是自己的小伙伴,就是小朋友的当中的一员,让学生从内心认可这一角色,从而产生了较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有机地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进行了整合,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够完善之处,如,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着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
小伙伴教学反思语言篇四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一、换位思考,帮助学生理解
我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玛莎,你的包丢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这时候自己就是玛莎了,他们会说出各种的心情:我很难过。我很伤心。我很着急。我又着急又难过。如果你是玛莎你愿意接受谁的帮助,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鸣。换位思考的结果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
二、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联系生活运用词语。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听到学生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三、注重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自读自悟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代讲,读思结合”。从指导维加和玛莎的对话入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1)抓住标点符号读出感情。利用标点符号进行有机拓展,而后又反回来促进朗读的提高。(2)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感情。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再分角色读,进一步读懂课文。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则用行动去关心。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玛莎以及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通过比较、朗读,发现安东具有助人为乐、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品质。读后又针对学法让学生自行选择这两种方法练习朗读安娜和玛莎的对话,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四、以读代讲,读思结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以读代讲,悟出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配音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同读等。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这篇课文里有好几个人物,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学生们非常的喜欢这种读书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伙伴》教学反思
准备了几天,就直接上自己的班级。课堂的开头挺不错的,中间部分也还行,主要抓住“三个小伙伴是怎样关心玛莎?”通过比较他们三个人的不同做法,来研读,从而让学生明白:要乐于助人,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人着想,做个心中有他人的好孩子!
《小伙伴》一文中的人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小伙伴们从不同的方面对丢失背包后的玛莎的关心。谁的关心是玛莎此时最需要的呢?我提出了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你们最喜欢谁?”
“安东!”
“我喜欢安东!”
……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边高高地举起小手,一边兴奋地大声说自己喜欢安东。是啊,学生对安东将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给玛莎这一行为,都从内心给予了认可,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都被这一行为所感动。
“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道。这一问,不少同学的手收了回去,有的望望周围同学,有的又将目光转到课本上,有的笑着看着我,想说些什么,可又没有勇气站起来,只有几位同学的手仍然高高地举着。这一场景与我备课时预想的差不多。因为此时学生通过阅读,只是很直观地感悟到安东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好的,但如果让他们站起来用语言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需要有一段时间来组织语言。于是我微笑着说:“这样吧,先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待会儿再说给大家听!”这下子可热闹了,学生都叽叽喳喳地说开来。不一会儿,不少同学的手又陆续举了起来。
“请你先来说说看!”我请一位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今天举起手的学生。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安东,因为他助人为乐,”她想了一会儿接着说:“我觉得他做得最好。”
环视四周,一双小手,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我们班的陆一东同学第一个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真不简单!请坐!”受到我的表扬,大家都为他鼓掌。从他那甜甜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的喜悦,也看到了成功的表情。接着许多只小手又迫不及待地举了起来。
“我也喜欢安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他知道玛莎这时候肚子一定很饿了,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食物,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面包掰了一大半给玛莎吃!”
瞧!孩子们多会分析呀!看着还有不少高举的小手,我想,此时我再说些什么不就是多余了吗?让他们各抒己见吧!
一堂课下来,有不错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足。在分析人物的语句时,对于句字中的“字”挖掘得不够深,课件的制作也有所欠缺,没能让图文有机结合在一张上,从而造成了设一个问题,解答之后,又请了学生多说了一次,比较罗嗦,不够简洁,这说明: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多多磨课,一次不成,第二次改进,第三次再努力,一点点进步,就会“取众人之长,不己之短,”以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只要用心教,就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小伙伴》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而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不懂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小伙伴》小中见大,描绘的是三个小伙伴对待玛莎丢了书包后的不同表现,旨在说明一个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整篇课文充满人文情感,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故而学习本文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对于这样一篇生活情趣盎然的短文,通过讨论、反复朗读、联系生活谈感受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读着自己喜爱的故事中产生了与帮助他人的愿望,成了本课力求突破的关键。
1.在活动中展开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综观全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猜谜拓手印”、“小组表演朗读”、“图配文艺术画展示”三大活动铺展开教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感觉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游戏,因而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兴高采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新课程改革呼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2.小组表演朗读,发挥合作学习优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尤其应当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由于本课主要是对话,而且表现的是生活场景,故而可以借助表演的方式使学生在演中读,边演边读,既注意不同角色的语气变化,更重要的是深入角色的内心,充分体会到晚辈的孝顺和长辈的慈爱。同时,小组合作表演朗读调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切磋中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深化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3.激活体验,彰显人文,多元发展
小读者多数是独生子女,与安东相比,在帮助别人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请学生展示个人图配文的艺术拓印画,说说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小伙伴是怎么对待我们的,这一设计的意图在于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深刻感悟教材的思想情感,使平面的文本阅读成为一次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另外,图配文的艺术拓印画与“爱心服务卡”的实施活动,综合了美术、语文等学科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渗透了可贵的情感教育,犹如火花点燃了学生心灵世界的关心,帮助别人之情。
4.识字方式多样,巧借板书强化
字词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阅读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动作演示识记“掰”,再巧妙地借助板书,加强“伙”、“伴”等字的记忆,以及借助读长句巩固其他字的识记,等等。形式多样的识字增添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散发出活泼的气息。
总而言之,本课致力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针对教材的特点,在有趣的活动中铺展开教学,以读促讲,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友情的温暖,从而给语文学习抹上了鲜灵的人文色彩。
小伙伴教学反思语言篇五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我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玛莎,你的包丢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这时候自己就是玛莎了,他们会说出各种的心情:我很难过。我很伤心。我很着急。我又着急又难过。如果你是玛莎你愿意接受谁的帮助,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鸣。换位思考的结果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听到学生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代讲,读思结合”。从指导维加和玛莎的对话入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1)抓住标点符号读出感情。利用标点符号进行有机拓展,而后又反回来促进朗读的提高。(2)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感情。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再分角色读,进一步读懂课文。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则用行动去关心。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玛莎以及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通过比较、朗读,发现安东具有助人为乐、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品质。读后又针对学法让学生自行选择这两种方法练习朗读安娜和玛莎的对话,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配音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同读等。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这篇课文里有好几个人物,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学生们非常的喜欢这种读书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
小伙伴教学反思语言篇六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我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玛莎,你的包丢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这时候自己就是玛莎了,他们会说出各种的心情:我很难过。我很伤心。我很着急。我又着急又难过。如果你是玛莎你愿意接受谁的帮助,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鸣。换位思考的结果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听到学生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代讲,读思结合”。从指导维加和玛莎的对话入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1)抓住标点符号读出感情。利用标点符号进行有机拓展,而后又反回来促进朗读的提高。(2)抓住重点词语读出感情。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再分角色读,进一步读懂课文。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则用行动去关心。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玛莎以及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通过比较、朗读,发现安东具有助人为乐、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品质。读后又针对学法让学生自行选择这两种方法练习朗读安娜和玛莎的对话,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以读代讲,悟出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配音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同读等。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这篇课文里有好几个人物,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学生们非常的喜欢这种读书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故事童趣盎然,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读。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已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架设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质疑问难、拓展活动,每个环节都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借助多媒体画面、运用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如,在“字词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等等。正因为关注了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好奇的问题,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边读边看图,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四人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等。并在读后评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样的读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