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一
2月1星期四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中午爸爸下班回来,哼着小调,兴高采烈地跨进家门我迎上去问道:“爸爸,这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爸爸说:“这个月我涨工资了。”我问道:“那你此刻一个月拿多少工资”爸爸想了想,微微一笑说:“我比工资高,我俩的月工资加起来是2800元,月工资差是100元,你说我一个月拿多少工资”
听了爸爸的话,我动手在纸上画出了线段图帮忙我理解:
透过观察和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并且告诉爸爸。首先把妈妈的工资看作和爸爸同样多,那么爸爸、妈妈的月工资一共是(2800+100)=29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爸爸的月工资。列式是:(2800+100)÷2=1450元。
爸爸听了,满意地直点头。这时,正在做饭的妈妈对我说:“你还有其它方法吗”“还有其它方法”我惊奇地说。我报着好奇的情绪静下心来再次观察、思考,我发现此题关键是找出以谁作标准的问题,标准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于是,我有了第二种方法:就是以妈妈的工资作标准,假设爸爸和妈妈的工资同样多,那么俩人的月工资和就是(2800-100)=27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妈妈的月工资最后加上爸爸比妈妈多的100元,就是爸爸的月工资。列式为(2800-100)÷2+100=1450元。
听完了我第二种方法的介绍,爸爸、妈妈笑了……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二
20xx年x月x日星期六阴
五一小长假,爸爸妈妈带我去西安玩,碰巧舅舅从外地出差回来,请我们出去吃饭。
舅舅带我们来到一家特色酒店,在等待上菜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很无聊,于是到大厅里转悠,这时我发现了有趣的东西——鱼缸。
酒店里一共有三个大鱼缸,里面养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金鱼,这个我认识,叫狮子鱼、亲吻鱼;这个我也知道,叫珍珠马甲鱼、墨龙睛……我大呼小叫地说着。朋友,你对鱼还挺在行的嘛。”不知什么时候经理叔叔站在了我身后,“哪里哪里,我只知道一点点。”我摸摸脑袋,有点不好意思。
“本来这些鱼是养在一个缸里的,后来越来越多,有135条了,一个缸实在养不下,这才分到了三个缸里的,我也没注意分配,后来有人告诉我,第二个鱼缸里比第一个鱼缸多5条,第三个鱼缸里比第二个鱼缸里少7条,你知道三个缸里各有多少条鱼吗?”叔叔笑着说。
“叔叔,您考我呢!您给我点时间,让我试试吧!”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我确定了解题思路:因为第一个鱼缸和第三个鱼缸里的金鱼数量都比第二个鱼缸里面的少,所以把缺少的数量加上,这样三个鱼缸里的金鱼数量就相同了,又知道金鱼的总数是135,因此(135+5+7)÷3=49(条),49条就是第二个鱼缸里金鱼的数量,由此可以知道,第一个鱼缸里有49-5=44(条),第三个鱼缸里有49-7=42(条)金鱼。
“叔叔,叔叔,我知道了,第一个鱼缸里有44条,第二个鱼缸里有49条,第三个鱼缸里有42条。”我欣喜若狂地说。“答对了,小朋友,真聪明!”叔叔举起大拇指说。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细细体会,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无限乐趣。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三
:
9月1日星期三晴
这天,我去学校报名回家后,包好书皮,就开始计算这学期我支出的费用。
首先是学费。学费410元,加上饮水费20元,共430元。之后是奥林匹克数学学校的收费180元,估计还要20元的乘车费用,共200元。还有练习本的钱:《课课通》2本21.5元;《英语练习》1本9.9元;2本《试卷课课通》15.9元;《江苏大试卷》3本21元。21.5+9.9+15.9+13+21=81.3(元)。
学习用费:430+200+81.3=711.3(元)。
生活用费:这学期大概要喝完5箱牛奶,5×30=150(元)。每顿饭大概要2~3元,算它2.5元,2.5×3×30×5=1125(元)。“还有什么呢”我咬着铅笔自言自语道,“还有你的学习用品。”哎,妈妈回来了。没错,还有学习用品。
学习用品:一只笔袋8元,一只铅笔盒3元(很便宜,清仓货),六枝铅笔3元,一块橡皮0.5元,两把三角尺1元,两枝自动铅笔5元,8+3+0.5+1+5=20.5(元)。
总支出:711.3+150+1125+20.5=20xx.8(元)。
哇,没想到,平时不太花钱的我,竟然会让父母花20xx.8元钱在我这一学期上。看来,我可要节约用钱呀!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四
我们学完了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深的理解体积的概念,就给我们布置了一篇数学日记,让我们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想来想去,最后我选择了求土豆的体积。妈妈给我拿了一个土豆,说:“土豆没有一点形状,怎么量体积呀?”我胸有成竹的回答:“没事儿,我知道咋办。”
我先找来了一个长方体的水槽,测量了一下它的'长和宽,长是24㎝,宽是17cm。接着我倒入水槽一些水,测量了水槽内水的高度,水高5cm。
下一步把洗净的一个土豆轻轻放入水槽,等水面平稳了后,我又一次测量了水槽内水的高度,水高5.5cm。最后一步就是求土豆的体积了。
我列出了求土豆体积的公式:
24×17×(5.5-5)
=24×17×5
=204(立方厘米)
答:土豆的体积是204立方厘米。
当我列出公式时,妈妈也恍然大悟了。真没想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大的用途。这也使我想起来了曹冲称象的典故。那么大的一头大象怎么称它的重量呢?聪明的曹冲想到了把大象赶到一只大船上,在船上记下刻度,然后把大大小小的石块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就一点一点的往下沉,等船沉到刚才的刻度时,就停止再装石块,然后测量石块的重量,而石块的重量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真的很聪明,是我学习的榜样。
学数学真有意思,亲自动手做数学实验真好,用数学日记的方法记录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真真好。我要坚持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五
我是一个喜欢研究数学推理问题的,觉得那些逻辑推理很有趣,能给我带来心灵的满足。一天,当我遇到这样的题后,我就开始沉思,那道题是这样说的:
有甲乙丙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信筒,甲房信筒的标签上写到:小王在此房。乙房信筒的标签上写到:小王不在此房。丙房信筒的标签上写到:小王不在甲房。提示:三个信筒上的标签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问:小王在哪个房间里?
或许是当时脑子有些迷惑,或许是看到这满满的三行字发怵,大脑一片空白。我又仔细的从字里行间寻找条件,决定用尝试法来进行假设。
假设一:如果甲房信筒上的标签是正确的,说小王在甲房里,那么乙房信筒标签上说小王不在乙房也是正确的,不符合题中”只有一个标签是正确的“的条件。所以,假设一不成立。
抬头一看,爸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得到了肯定,我对于接下来的解题思路更加有信心了。
假设二:如果乙房信筒上的标签是正确的,说小王不在乙房,那么甲房信筒的标签上说小王在甲房和丙房信筒的标签上说小王不在甲房也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丙房信筒的标签上说的是错的,甲房信筒的标签上说的也是错的话,那么就表示小王应该在甲房又应该不在甲房。两者矛盾,所以假设二也不成立。
假设三:如果丙房信筒的标签上说的是正确的,说小王不在甲房,那么甲房信筒的标签上说小王在此房就是错的,这一点符合条件。乙房信筒的标签上说的是错的也不是不可能,就是说小王在乙房。由此可见,假设三成立,结果就是小王在乙房。
算出来后,我一蹦三尺高,兴高采烈的把算好的题目拿给爸爸看,爸爸夸我思维活跃,又使我对数学更加感兴趣了。从此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这些趣味数学题,在数学王国中探寻奥秘。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六
我们五年级的数学课已经学习了分数,作业中经常有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老师也教给了我们一些方法,我也发现了几个方法。
一、例如,4/6和3/5这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分母通分,分子大的分数它就大。这就是化同分母比较的方法。
二、例如,10/ 24 和8/21 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可以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它就大。这就是化同分子比较的方法。
三、例如,61/120和24/49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因为它们的分子都接近二分之一,我看了分别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第一个分数大于二分之一,第二个分数小于二分之一,那么第一个分数大。这就是与二分之一比较的方法。
四、例如,6/30 和21/100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因为它们分子除以分母比较好除,我可以用它们的分子除以它们各自的分母,化成小数来比较。这就是化小数比较的方法。
五、例如,4/5和98/100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遇到这个题目时,我想了很长时间,想找到更好的方法,后来我发现这两个数都和一差不多大,仔细看了看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我发现第一个数大于第二个数。这就是与“1”比较的方法。
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肯定有还有很多,还要自己去发现······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七
数学,不只是看懂书上生硬的数学符号,不只是学会书上千篇一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这个大教室里,学习实践,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一栋25层的大楼里。坐电梯时,妈妈问我:“如果我俩从1楼开始比赛爬楼梯,当你爬到9楼时,我刚爬到5楼,照这样的速度,你到顶楼时,我在几楼?”听了这个问题,我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总感觉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于是,我的脑袋开始飞快地转动起来:25层的大楼应该有24层楼梯,我到9楼时,应该爬了8层楼梯,妈妈爬到5楼时,应该爬了4层楼梯......突然,一道光从我的脑海中闪过,这不就是植树问题吗?
我仿佛看到成功在向我招手。我嘴角一扬,说到:“这其实是一道植树问题,由题中的信息可以列出算式,25-1=24(层),9-1=8(层),5-1=4(层),发现我的速度刚好是你的2倍;所以用24÷2=12(层),说明我到顶楼时,你爬了12层楼梯,这是你爬的层数,还要用12+1=13。所以,我到顶楼时,你应该在13楼。”
妈妈欣慰地笑着说:“真不错,完全正确!我还以为你把从前学过的知识又还给老师了呢!”我挠了挠头,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数学知识需要经常巩固,以便以后用来解决大问题。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八
今天,我跟爸爸来到了华堂商厦.首先,我们先去给爸爸买衣服,爸爸挑了一件他特别喜欢的衣服.正好国庆特价打了八折.爸爸问我,一件衣服的价钱是150元,打八折就相当于衣服的价钱乘以0.8,你知道一件衣服多少元吗?我想:150*0.8,先把0.8看成8,再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出结果,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数
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结果得120元。我兴奋的回答打完八折这件衣服的价钱是120元。爸爸又问我:“通常一个数乘另一个数,积一定比因数大,但为什么这道题的积比其中一个因数大?”
我想,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我非常有信心的说:“一个数乘大于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爸爸说:真聪明,那么除法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呀?””当然有 ,当被除数大于0 ,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当被除数大于0,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 爸爸说:“那么我再考考你,这件衣服原价200元,打五折,现价是多少元?”我快速的回答:“100元”。爸爸高兴的说:“我女儿学会举一反三了!”
买完衣服,我们就来到了地下超市,爸爸对我说:“商店奶制品搞促销,买二赠一,如果买两箱,相当于打几折?”我说:“不知道。”爸爸说:“买二赠一就是说花两箱的钱买三箱的奶。一箱50元就相当于花1元的钱买了150元的奶那拿100 除150就相当他打的折数, 结果大约是七折,你明白了吗?”我说“我明白了。”
我越来越发现,数学试用于解决生活的问题!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九
又是新的一天,大家又奔赴在了早市上,早上,天刮起了一阵阵寒风,我不由的打了个寒颤。不管天冷不冷,终究是要买菜的呀!于是我们驱车来到了菜市场。
“这番薯多少钱一斤?”妈妈拣起一只土里土气的番薯掂量了一番问。“八毛。”卖番薯的老奶奶回答道。“这么贵呀!”妈妈不满的叫道......经过一翻讨价还价,妈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以八毛钱的价格买了两斤,共花1元6角。在一旁观看的我心里喜滋滋的“真便宜呀!”。
拎着那沉甸甸的番薯,我们不由自主地来到了最热闹的生肉区,哇,好挤呀,我和妈妈毫不容易挤进去,却没有中意的肉,没办法,只好另找肉铺了。踩着脚下肮脏不堪的烂菜叶子与黑乎乎的脏水,我真是后悔极了,早知道不来了。妈妈看中了一块瘦肉多,肥肉少的猪肉,老板娘熟练的将猪肉上称装袋,8两,一斤13元,妈妈乘机考了考我,让我算出价钱:13乘以0.8=10.4元。“等于十元四角!”我大声地叫了出来。老板娘惊讶的夸奖我:“不错,这么小就会算了!”我表面上没说什么,心里却笑嘻嘻的,我早就学过小数乘法了!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我轻松的哼着小曲儿,走出了热闹的生肉区。我跟着妈妈来到了一个菜摊前,妈妈瞧了瞧那嫩绿的青菜,抓起一把问了价钱,原来只要7毛钱一斤。随后,妈妈称了一斤,花了7角钱。
该回家了,一路上,我仔细的算了总价钱:1.6+10.4+0.7=12.7元。啊,一天下来,我家的菜钱12.7元,一个月(30天)就是381元,一年就是4572元。这样看来,我家光花在买菜就有几千元了,加上其他的,一年就可以花掉一万。还是勤俭节约的好。
……
数学日记三年级篇十
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张老师发来一个信息:叫家长带孩子来看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爸爸妈妈都看了这个信息,唉声叹气地说:“袁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可能不在九十分以上了吧!”我对爸爸妈妈说:“不可能,不可能,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对我没信心,我每次考试都在九十分以上的哦!一定在九十分以上”。
第二天早上我带着爸爸来到了学校,匆匆忙忙地跑到二(五)班教室,我看见了张老师在教室里,连忙笑着对张老师说:“张老师把我试卷找出来,行吗”?张老师说:“好的。”
找出试卷后,我仔细一看,考了99+10分,我开心极了。爸爸接过我手里的试卷看了看,然后给我讲解了一下,“小丽买5枝百合花了20元钱,小红买了一枝玫瑰花了8元钱,谁买的花贵?每枝贵几元钱?你写成这样了:20/5=4(元)元)了,爸爸对我应该是这样做的:20/5=4(元)8-4=4(元),不要把8-4搞成8/4,这样能不错吗?你也太粗心了吧!”
“袁连8-4都不会算,还不如去读一年级,太马虎了吧!”张老师说道。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爸爸看了看我的分数,高兴地说:“不错,考了99分,如果这道题不马虎的话,就是100分,好好努力,争取下次考100分哦!”我对爸爸说:“恩,我一定好好努力。”
下学期我要做到:上课认真听,积极举手发言,考试要在95分以上,按时订正作业,独立思考问题,做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