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2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一

姜皓文

赣州的风俗源远流长,遍布在各个领域,今天讲的是那老人小孩都喜爱的米酒。

我们客家人十分好客。亲朋好友来拜访时,我们都会以自家酿的米酒相待,米酒又称“酒”、“酒酿”。“酒酿”虽然度数不高,据说也会醉人。如今,它也会出现在酒店餐桌上,深得女士的喜爱,是因为它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吗?

米酒的主要原料是江米,也就是糯米,所以也叫江米酒。它所用的食材在小超市里都能买到,它做法简单,因为奶奶经常做,见多了,我便记住了。

第一步:把糯米搓洗几遍,泡八至十二个小时,直到用手轻轻一捏就可以捏碎的程度。

第二步:把泡好的糯米捞出来再洗一遍,放进蒸锅蒸大约50分钟,用筷子在糯米上扎几个气洞更容易熟。

第三步:蒸好后把它晾开,撒上热水和超市上买的甜酒曲。放进容器,压平,中间掏一个“酒窝”。

第四步:将容器密封起来,保持37到38度,用被子盖住最好。

第五步:等待两天左右就可以吃了。

米酒甜甜的,我最喜欢吃酒酿蛋。

记得小时候,每次在沙发上看电视,沙发角上总盖着一床被子,偷偷掀开,原来是米酒,就想到了酒酿蛋。

结果每次次日早晨,就吃到了奶奶牌的酒酿蛋。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二

家乡的美食

毛鸿雁

想象一个个白乎乎,胖嘟嘟且圆滚滚的小团子在锅里游来游去。我焦急万分,逼着爷爷打开锅盖,让我看看好了没有。

“爷爷,”我嚷嚷着,“等一下我要吃三碗,不,四碗!”

爷爷笑眯眯地接过话茬:“但是后半个月你都别想吃了。”

我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胖子”们,只能望梅止渴。想到它们马上就要排着队进入我的肚子里,心里一阵狂喜。可惜只能吃一碗,不由得与锅一起叹了口气。

其实爷爷也不是那么小气的。只是去年闹猪瘟,卖肉的一个比一个神气,就买了几斤,就狮子大开口收了我们60多块钱,再加上淀粉就70多了。

后来我们去了绞肉店,我看着爷爷把肉放在那机器里,一次又一次用铁夹子砸,一边放水放淀粉,还加了冰块,我问为什么要加冰块,爷爷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说出来。在绞肉店里借用了一下机器,就要20多块钱,比平时贵了好多,涨了好几倍的价钱。

回到家,爷爷把那盆肉泥糊糊搅拌搅拌,一手抓起一把,握在手心,用力挤,肉泥在掌心虎口的地方形成一个小圆球,再用勺子蘸一下冷水,快速用勺子把小圆球取下来,放到滚烫的热水里,一个跟着一个下锅,很快一锅肉丸就全部成型。我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开始考虑用什么搭配肉丸?用汤水?好吃!用酱油?也好吃!用辣椒?还是好吃!肉丸搭配什么都好吃,真不知道该怎么吃,最后我还是选择汤水搭配肉丸。不过和大家一起在春节吃才是好滋味。

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还是肉丸。它也总是节日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员。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三

经过漫长的等待,继《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续集《舌尖上的中国2》也终于播出了。作为它忠实的观众,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

顾名思义,《舌尖上的中国》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国的食物。

所有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然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从人气火热的重庆麻辣火锅,到金灿灿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没有哪一种美味,是可以简简单单地获得的。

当人们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享受着团圆的喜悦与火锅的温暖,火锅店的老板耗费一个通宵与无数晶粒翻炒三大锅辣椒,作为火锅店五天的底料。

当村民们从油坊买取菜籽油,炒出香气扑鼻的菜,菜籽油经过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尽全身的力气,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压榨。

当我们闲来无事,泡一杯蜂蜜,独坐一隅,享受这清香甘甜的滋味时,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当于10层楼高的大树,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人们去发觉,去寻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获得汇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浇灌。

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的食物,维持自己的生命,这种坚毅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所坚信的,一直在发扬的吗?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体现的中国,食物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坚毅的品格。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传承的文化,需要锻炼的品质。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四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历史,随着时代进步,当然,也包括我们支撑物食粮。

《舌尖上的中国》在多方面向我们呈现了中国人生活中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剧中有这样一幕感人而深思的画面,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说他们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儿孙从远方回家。听着孙子、孙女叫“爷爷”、“奶奶”,听着儿女叫“爸”、“妈”……

儿女们为他们做年糕,他们围在一张桌子边缘,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可是在短暂的团聚后,儿女们又匆匆忙忙地离开了,看着儿女们渐远的背影,那对老人泪流满面。

儿女口袋里装得满满都是父母做的年糕。

还有一幕和谐的场面:香港的一群老人每逢一个节日,都会聚在一起做他们的拿手好菜。他们的儿女都是早已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外面工作。

他们有的做“龙凤呈祥”,有的做“望子归家”有的做“思鱼炖汤”有的做……这些名字都是他们自己取得。其中饱含了对儿子的思念与爱。

一阵做饭过程过后,他们坐下来又一起研讨中国饮食文化,分享他们的创作有说有笑的……

还有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的冬笋等,都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的意义,蕴含。

在中国,美食已成为人们心灵的沟通的桥梁,通过美食我们可以表达心中的想象,通过美食我们可以体现出爱的伟大。通过美食我们更可以展开爱的翅膀。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是舌尖上文化的传承,舌尖上爱的表达。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五

国产美食文化纪录片,一部让人欣慰的片子,是一个很好地开始,可惜太短了。

这部片子珍贵在其严肃纪实的手法,朴素地展示了手工艺人的价值,向观众呈现了全国各地特色文化。

我国的美食文化名镇四海,源远流长,赞美致辞难以言表。即使在工业革命的袭击下,国人仍旧保持逛集市,对食材的追求精益求精,延承创新了我们的国宝文化。

正如我所说赞美致辞难以言表,我所等待的纪录片不是歌功颂德的贡品。这部片子真正展现了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他们平常,踏实,延续着祖辈们的手法,耕耘,制作。这是有力度,有内涵纪录。

每一集,都有让我惊叹的新发现,或是从来没见过的美食,食材,或是从来不能想象到的制作方式。

如有不足之处,是篇幅比例上的混乱。每集45分钟居然囊括那么多的内容,相比片子表达中肯的前提下,相对草率,遗憾。比如,每集在一个宏大标题地下,或南或北的采访了很多不同手工艺人,厨师等,略显次序上的混乱。如第三集“转换的灵感”表述了:豆腐,奶酪,酒,酱油。每一种(除奶酪外)都是中国美食的代表作,用一集篇幅囊括,可惜。

本篇从头到尾几乎只有旁白,有时旁白过多歌功颂德,45分钟很珍贵,在纪实,或赞美中,我选择纪实。

时不时我很乐意听到手工艺人和旁白的对白,这样延续朴实的纪录手法,更生活化,也更有说服力。

我期待一个如此高质量的纪录片,每周都有播出,将本片作为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几千几万个无数的篇章描述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六

冻米糖

曾芮希

今年春节,赣州格外冷清,没有鞭炮声,大街上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病毒捣的鬼,大家都不能出门,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然我都想回老家去!

我的老家在上饶玉山,那里有景色宜人的三清山,听爷爷说,老家过年还有一个风俗——做冻米糖。

快过年的时候,先把糯米放到水里浸泡,再放到太阳下晒一个星期,再放入蒸笼蒸熟。这时,把糯米取出来,糯米粒粒饱满,晶莹透亮,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

然后从河中挑来干净的沙子,放入锅中炒,把沙子炒热,用来炒糯米。糯米放入锅中炒,就像有了魔力一般,不一会儿,小小的一粒米膨胀了好几倍!

炒好糯米后,爷爷便把麦芽糖和白糖融化,把膨胀了的糯米放进去翻炒,可只有糯米怎么好吃?当然要加点芝麻、花生碎,不仅好看,还增加了香味!当然,只要你能想到的,你都可以加。

混合后倒入自制的形似相框的模具中,用木条压平。凝固后脱模,再用菜刀切成小块,美味的冻米糖就做好了!

为了方便保存,再分装好用白纸包好,再用浆糊黏好就行了!

真想尝尝是什么味儿,不过,我更想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七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习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更要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八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小吃。说到美食,大家都会想到四川成都,因为它有“吃在四川,尝在成都”的美誉。最让人垂涎欲滴的就是水煮猪肉片了!

水煮肉片属于川菜,辣味十足,是这道菜的特色。在四川,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当然也是我们家最常见的一道菜。它不仅美味而且独特。

要做水煮猪肉片,配料是关键。有绿生菜、乳豆腐、水晶豆芽和金土豆,还有胡椒和小米。先将豆腐放入锅中,然后放入去皮的土豆,三四分钟后,将豆芽和生菜放入锅中。这样,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我们开始第二个程序。将切碎的小米、姜、干辣椒和花椒放入另一个锅中,用油煸炒。小米辣炒至金黄色时,加入猪肉片和一碗高汤煮沸。第二个过程也很好。现在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就是将两锅合二为一,这样美味的水煮肉片就做好了。

煮熟的水煮猪肉片将蔬菜和肉类的颜色融合在一起,看起来不错!乳白色的汤汁里充满了金黄色的油。汤中浸有白豆腐、墨绿生菜、淡黄色土豆、晶莹豆芽和鲜美肉,再加上金黄色的小米辣点缀,宛如春天盛开的花朵。

煮熟的猪肉片不仅好看,而且味道也不错。

吃水煮猪肉片是一种享受。我咬了一口肉,汤立刻从我嘴里溢出,流进了我的嘴里。瞬间觉得舌尖上的每一个味蕾都张开嘴巴尽情地吸一口美味的汤汁,香气扑鼻而来。在细胞里,肉片里的汤汁滋润了每一寸味蕾后,肉片从喉咙里滑落下来。三五倍的水煮猪肉片进入了我的胃。味道好极了!

第一次吃水煮肉片的时候,它的味道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虽不为人所知,但仍难掩其闪耀的光彩。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中的小精灵。”用这些句子来描述没有任何华丽成分的水煮猪肉片。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九

家乡美食——艾米果

刘怡辰

“离家千里远,别是一乡风。”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傣族有令人兴奋的泼水节,维吾尔族有神秘的古尔邦节,汉族就更多了,拿咱们江西赣州来说,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这不,刚开春,吃艾米果就是我们当地独特的饮食风俗。

姥姥是我家手工美食能手——花样包子、各式馒头,她样样精通。她做的艾米果不仅颜色鲜亮,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万物皆有源头”,艾米果也少不了它的传奇故事。

相传晚清时期,有个姓艾的大嫂,为迎客用艾叶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馅的点心,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儒者慕名而来,品尝后称赞不已:“这既是用艾和糯米做的,就叫它‘艾米果’吧!”从此,艾米果就传至整个赣南,成为清明前后的应时佳点。

其实艾米果的制作不是那么复杂。

艾草,田间地头绿油油的遍地是。采回来,细细挑选,加上少许碱,煮好后滤干,捣成艾泥,再将艾泥配上等量的糯米粉,揉匀成团。

想吃甜的就拌上糖,裹在艾泥里,用带有花纹的木制模具压成甜饼。我们家那个模具都传了好几代了。我太姥姥、我姥姥、我妈都用过。想吃咸的就得事先炒好馅料,那就是我姥爷的绝活了。水腌菜、豆腐、辣椒再加腊肉或是香肠,油一定要多放点,这样炒出来才香。咸的艾米果包起来有点麻烦,因为最后要用手捏出波浪形的花纹。包好了馅,下一步就要上蒸笼了。旺火蒸15分钟后,一股艾、面和馅料混合的浓郁香味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增。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尝鲜了!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

在济源,如果给美食投票的话,一定是鸡蛋不翻的得票率最高。济源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如果你能来济源,我一定会带你去品尝美味的鸡蛋不翻。

所谓不翻,即制作过程中不用翻即熟。在济源,鸡蛋不翻还有一层美好的心愿在里边。因为不翻儿是旧时船家的干粮,丈夫出船捕鱼,妻子希望能平平安安,每次出门捕鱼都带上不翻儿,希望不要发生翻船的事情。所以,制作过程和名称,也都是为了吉利。

鸡蛋不翻是济源的传统小吃,济源的早晨,大街小巷都是卖不翻的。鸡蛋不翻是由大米面、水、酵母、鸡蛋等一些材料做成的。虽然材料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简单。在做鸡蛋不翻之前,需要先把大米用水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将泡过的大米打成糊状,然后加入水和酵母制作成米浆。据说,这样打出来的米浆新鲜,做出的不翻口感好、味道香。

鸡蛋不翻有两种做法,可以把米浆和鸡蛋直接打到一起,然后倒入专门制作鸡蛋不翻鏊里,把盖子盖上,等上3至5分钟,鸡蛋不翻就做成了。另一种做法,就是先把米浆做成不翻,在等待的过程中,再拿一个小碗,在碗里打上一个鸡蛋搅拌成鸡蛋液,等到不翻做好取出来后,再将容器刷上一层油,把搅拌好的鸡蛋液倒入容器内盖上盖子,然后将刚才用米浆制作好的不翻摞上去,最后,盖上盖子再焖2分钟左右就完成了。打开盖子,出锅,一个香喷喷、热腾腾的“鸡蛋不翻”就做好了。你还可以在上面加点辣椒、咸菜之类的自己喜欢的配菜。

济源的鸡蛋不翻制作考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再加上浓郁的地方风情,独特的地方文化,鸡蛋不翻已深受大众喜爱。它的味道非常好吃,吃起来味觉大开,看起来垂涎欲滴,它的香味也是香飘十里呀!

舌尖上的鸡蛋不翻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精华,让这传统一直流传下去吧!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一

家乡的荷包胙

我的家乡在南康,那里有蓝天,有白云,有绿树,有红花……那里有潺潺流淌的小溪,那里有快乐生活的动物,让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

走在大街小巷里,常常能听见一声声吆喝,响亮而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

“卖荷包胙喽!刚出锅的荷包胙喽!”虽然我努力克制自己,尽量不去听,但我终究还是没有忍住。等走近那个小推车时,我不由得眼睛一亮,完全被那沉重的小推车上的一个个荷包胙吸引了。

荷包胙,也叫荷包肉,是南康每逢佳节都要吃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有这道菜,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古时候,有一个书生高举中了榜,家中上下都很高兴,于是便给他办了一个庆宴,待到众人都酒足饭饱之后,这位书生还命人把剩下的肉用蒸熟的荷叶包起来,让众人都带回家去给家中老人小孩尝一尝。因此这道菜也成了一道状元菜。

至于这道状元菜的做法也甚是简单,就是把米粉、猪肉、水和各种调味料加在一起搅和,再把荷叶蒸上三遍,以至柔软而不容易断。荷叶蒸好放凉以后,把米粉肉放在荷叶上包裹起来,叠好,放入锅中大火蒸。

蒸熟后,那可真是香气扑鼻,荷叶的清香夹杂着猪肉的浓香,让人垂涎欲滴。把荷叶一层层剥开,用筷子夹起一块裹着米粉的肉,放入口中,入口即化,唇齿留香。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二

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已不是让人愤恨的_事件,而是让人心痛的浪费,他们不仅浪费了农民们的汗水还给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

据了解,我国现在浪费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口人一年的口粮,这是两个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天文数字呀!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浪费粮食价值那么高呢?

据我这几天的观察,进入豪华大酒店,点菜不仅多而且贵的都是一些死要面子的人,俗话说得好: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们总是吃一半,倒一半!难道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吗?有一种节约叫做不浪费;有一种公益叫做不浪费;有一种习惯叫做不浪费。难道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吗?他们浪费的菜的价值可以让一位儿童重新回到学校学习!重新坐到明亮的教室当中去学习,他们的那些菜可以改变一个山区孩子的命运!

每当,我想把饭菜倒掉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出现在电视上看到的镜头——那是在遥远的大山中,山上没有太多的食物,只有一些胡萝卜,如果幸运的话,还会有一些小蘑菇,孩子们也应为常常吃不饱而营养不良!望着孩子们的眼睛,总能从他们的眼神当中看出对食物的渴望与热爱!每当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知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也正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鞭策着我的行为!让我不在浪费任何一粒粮食;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

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小时候,最好的就是吃上一顿肉了!可是,现在的我们已经过上了吃香的,喝辣的!但,山区里的孩子,还过着那种爸爸妈妈们以前的那种生活!我们的生活质量还真是天壤之别啊!?

节约无小事,但从我做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三

有人说:“中国菜吃的是味道,西洋菜吃的是环境。”这话不假。中国菜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自古“民以食为天”,吃的就是味道。

基本味道分酸、甜、苦、辣、咸。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域不同,品味不同,那味道可不止“五味”了。不信?请看下文。

不说别的,就说“火锅”吧。四川的“重庆火锅”香喷喷、麻辣辣。吃火锅的人,轻则舌头打颤、大汗淋漓,吃不惯的人甚至泪流满面,可重庆人却说:“不麻不辣还不过瘾呢!”相比之下,广东人却喜欢吃清淡利口的火锅,火锅也多用鲜鸡、猪骨熬汤,又鲜又香。于是四川的“重庆火锅”虽辣,但又超出了辣的境界,那就是“麻”,本来平平淡淡的鸭肠、芽菜,经过这汤一滚,味道就变得绝妙了;广东火锅虽清淡,但它令锅中的海鲜味道超出了“五味”,这便是“鲜”!

也许,重庆人会问:“为什么广东人不喜欢吃我们香喷火辣的‘重庆火锅’呀?”我身为广东人,就让我这位“小广东”告诉重庆的朋友吧!这并不是“麻辣火锅”的味道不好,只是广东气候较为炎热,有时还十分干燥,吃这么辣的火锅,就很容易“上火”了;而重庆气候潮湿。更有趣的是,贵州某山区有一种“油茶”,顾名思义,是用油泡的茶,常人喝起来苦涩油腻的“油茶”当地人却非常爱喝。原来,当地气候也十分潮湿,这和“麻辣火锅”的功效就大同小异了,它们都有去寒去湿的作用。这样,我国多种多样的气候,加上各地物产各有不同,造就了中国菜的味道复杂多样、千奇百怪的特点

有一些食品,虽各地的味道不尽一样,但是,它们是全中国老百性都适合吃的,都爱吃的:酥的月饼、香的粽子、甜的汤国……它们的来历、故事,在中国早已街知巷闻,妇幼皆晓。可不少外国人开始并不了解,当他们听到“嫦峨奔月”、“屈原含恨投江”等美丽动人的传说,定赞叹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我真为我们的“味道之邦”而自豪。这饮食文化给这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增添独特的魅力,并使它更放异彩。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四

炸鱼饼

姜柯祥

我的家乡在赣州,这里每到过年都会有炸鱼饼的风俗。这一道菜,赣州家家都会做,并且人人都爱吃。

过年的时候,妈妈经常一早买回几条草鱼,接着去宰杀、去鳞、去内脏、去掉腹中的黑膜,切成两半,取出鱼骨。接着把鱼肉切碎,放入料理机打成鱼浆,在打鱼浆的时候还要加点水。

然后就到了关键的一步,决定鱼饼的成功与否。这一步要加三样配料:食、鸡蛋、淀粉。一旦什么放多了或者放少了,炸出的鱼饼就会不好吃。

最后,就是炸鱼饼的环节。一大盆鱼浆放在灶前,旁边放着一碗清水。妈妈通常都是左手抓一把鱼浆,一握拳,从虎口处挤出一个圆球,右手持勺,在碗里蘸一下清水,再用勺子将挤出的圆球舀起,放进油锅里,圆球沉入锅底,周边的油冒出一个个小泡泡。妈妈动作麻利,一会儿工夫,几十个圆球下了锅。妈妈拿漏勺在油面上按一个方向搅动,鱼饼接二连三地浮起来。在“噗噗”声里,鱼饼出锅了。

刚炸出锅的鱼饼颜色金黄,圆滚滚的,吃起来烫烫的,油油的。之后热气一散,本来圆滚滚的鱼饼瞬间萎缩,浑身布满皱纹,吃的时候那种油油的口感就没有了。我之所以喜欢在鱼饼刚出锅的时候吃,是因为凉了就不好吃了。

尽管妈妈说炸起来的鱼饼火气大,很容易上火,可我还是忍不住,时不时偷偷吃上几个。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五

蟹粉狮子头

王经娴

每逢快过年的时候,我总会看到妈妈在厨房前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我很是好奇:“妈妈你在做什么呀?”

“我在做蟹粉狮子头。”

“哦!”一想到这道菜,我就忍不住露出淡淡的微笑。

大年初一,妈妈如往年一般忙碌着。我趴在厨房门边,看着妈妈忙忙碌碌,我问到:“为什么每年你都要做狮子头?”妈妈也不抬头,笑道:“这是我们赣南的一道美食。看着它圆滚滚的,也许是象征着团团圆圆吧。”

“哦!”我将信将疑。

我想起了某本书里介绍了这道菜——

“清炖蟹粉狮子头,以瘦肉细细剁碎,和以虾籽、蟹肉、蟹黄,个个饱满圆滚。捏好肥瘦相间的狮子头,煨在清汤里,汤羹中浮着翠碧青菜,盛于盘中,色泽甚为好看。”

我再抬眼看看锅里,嗯?怎么噼哩啪啦作响?原来是锅中放了油,狮子头正炸着呢!我好奇,便问:“妈妈,你这锅中的狮子头是怎么做的?”她依旧不抬头,笑道:“买来猪肉,剁成肉末,往里面放少许切成细丁的胡萝卜、洋葱、菜头、荸荠。加些淀粉,揉成扁扁的圆球,下锅油炸。出锅后,外焦内嫩,金灿灿的。”

妈妈说的,竟是与书上描写的大致相同。我听到妈妈说“油炸”,我便更想吃了,不禁咽了一口唾沫。

等那狮子头端上桌了,我一瞧,一尝,竟与描述中的一模一样。

这个春节,虽不能出门,但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吃饭,过年的气氛依然不减。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六

艾米果

曾文萱

早晨起来,一股淡淡的艾草的香味扑面而来,我心想:奶奶肯定是在做美食,什么美食会用到艾草呢?我打算去一探究竟。

我兴奋地跑进厨房,奶奶正用大锅煮着艾草:“奶奶你在做什么呀?”

奶奶满脸堆笑:“我在做艾米果。”

“艾米果是什么东西呀?”我又问到。

“你呀,就知道吃,吃完了什么都忘了,我们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吃啊。”

我思考了片刻:“哦,对了,是不是绿绿的,很像饺子的那个?”

“没错,你妈妈很爱吃的。”

奶奶告诉我,艾米果的制作过程不是很难,但做出来的成品很美味。先将艾草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用沸水煮熟。剁成菜末,拌入米粉,擀成饺子皮的样子,包入准备好的肉作文馅,艾米果就做好了。这肉馅也不是一般的包饺子的肉馅。它是由腌菜、腊肉、豆干等食材炒制而成的。

“奶奶,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艾米果?”。

“晚上吧!”奶奶答到。

我一听急了,又问到:“中午能吃吗?”

“也许能吧。”

太棒了!我中午有艾米果吃了!我暗自窃喜。

终于到了中午,终于能吃到艾米果了!

我迫不及待地跳上餐椅,等待着艾米果的到来。

终于开锅了,看着端上桌的香喷喷的艾米果,我口水直下三千尺。我急忙拿起筷子,夹起一个艾米果放进嘴里咬一口,真好吃!我们交口称赞,奶奶做的艾米果是天底下最美味的。

我爱我的家乡赣州,我爱吃我家乡特色的美食艾米果。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小吃。提到美食,大家一定会想到四川成都,因为它有着“吃在四川,味在成都”的美誉。其中最令我垂涎三尺的就数水煮肉片了!

水煮肉片属于川菜系,麻辣,是这道菜的特色。在四川,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当然,也是我们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道菜。它不光好吃做法也很独特。

做水煮肉片,配料是关键。有碧绿的生菜,乳白的豆腐,晶莹的豆芽和金灿灿的土豆,还有花椒和小米辣。首先把豆腐放入锅中,然后再把去皮的土豆放进去。等过了三四分钟后,再将豆芽和生菜放入锅中。这样,第一道程序就完成了。我们开始第二道程序。把切好的小米辣,姜,干辣椒,花椒放入另一个锅中加油翻炒,等小米辣炒至金黄色时再加入肉片和一碗高汤煮沸,第二道程序也好了。现在只差最后一道程序了,就是把两锅合二为一,这样美味的水煮肉片就做好了。

做好的水煮肉片把菜和肉的颜色都汇聚在了一起,可好看了!乳白色的汤上飘着金黄色的油,汤中浸泡着白色的豆腐,深绿色的生菜,淡黄色的土豆,晶莹的豆芽和鲜美的肉片,再加上金黄色的小米辣点缀,就像绽放于春天的花朵。

水煮肉片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好。

吃水煮肉片就是一种享受。咬一口肉片,那汤汁立刻从嘴里溢出来,流进我的嘴里,瞬间感觉到舌头上的每个味蕾都张开嘴巴尽情地吸允着美味的汤汁,那香味充斥到每个细胞里,等肉片里的汤汁滋润过每一寸味蕾后,又伴着肉片从喉咙里滑下去。三五下水煮肉片就进了我的肚。味道好极了!

第一次吃水煮肉片时,它的味道就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虽然它隐与民间,但是仍掩饰不住其熠熠的光辉。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中的精灵。”用这样的的句子来形容水煮肉片,不带一点儿浮夸的成分。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八

每天我们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享受生活,剩菜剩饭已经很常见了,它们大多都会被倒掉;可大家知道吗?在一些贫困的地区,有好多的同龄人在忍受饥饿的折磨。但是许多人还没有醒悟,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不论是高校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中不乏好食物,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舌尖上的浪费看似事小,却在切切实实地危害着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起来,反对浪费,那么你将会为今天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懊悔,甚至多年以后你和我们都会变成饥民。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从现在开始杜绝“中国式剩宴”!我曾看到一组惊人的数据: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2000亿元,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它可以解决多少难民的粮食问题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耕种的,都不可以浪费,这是对农民伯伯的尊重。我们要学会勤俭节约,节约每一粒粮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节约一粒米,那么会有多少人可以摆脱饥饿的痛苦啊!连古人都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们辛辛苦苦,顶着烈日辛勤劳作出来的,要懂得珍惜,而身处高科技时代的我们却在干什么?当今的社会,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物质文化需求也在提高,社会发展也在进步,可是我们却嫌弃起了食物,在舌尖上享受、浪费。

有一个频道叫“舌尖上的中国”,它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各种美食,让我们了解了我们中国的美味佳肴;可好多人都和它针锋相对,剩下的饭菜被不理不睬,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费”。

我们要珍惜粮食,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舌尖上的浪费”就是一种腐败,羞耻的行为,我们一定要节约粮食啊!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十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办公室丁丽娜老师是个女诸葛,听其言,经常令我脑洞大开。这不,本次的“舌尖体”就是从她那里获知。

很喜欢玩文字游戏。带着一帮学生,玩文字游戏更是不亦乐乎。以前玩过“说明书”、玩过“剧本”、玩过“控告信”、玩过“宝塔诗”。这次,一听可以玩“舌尖体”,全身细胞顿时活跃起来,这个学生一定喜欢玩,也一定能玩得得心应手。

“舌尖上的中国”也看过几集,其语言很有特色,也很风趣。往俗了说,就是“有话偏不好好说”,偏要“折腾着说”……

适逢本单元介绍民风民俗,可以结合这个写法介绍民间小吃,就这么定了!

孺子可教也!

挑选自己熟悉的一道菜,动笔开始涂鸦,不一会儿便交上来片段若干,读罢,顿觉赧然:六年级学生,已然情窦初开,感情生活貌似比成人还丰富。所有的蔬菜,但凡是a炒b或炒c的,一律谈起了恋爱。其语言之俏皮之老练,令我惊讶。只是在描写的时候,一味夸张地写它们之间的相遇,倒把制作方法和口味给遗漏了。

拿了学生习作,再度讲评,夸张要有度,描写要结合材料介绍、制作过程、佐料、菜品的色香味……讲完,继续修改。

少顷,学生习作基本完成。一读,口水狂飙。虽介绍的均是下沙本地家常菜,然,在它们的笔下,却成了一出出充满感情色彩的艳遇,且色香味俱全。读之,令人捧腹。

“舌尖体”文字游戏结束,欲罢不能,心里不禁浮想联翩,接下去我们该玩什么呢?三国体?甄嬛体?古文体?红楼体?对,一个个玩过去,玩它个天翻地覆。让他们看看,六年级学生,玩文字游戏,一样能玩得风生水起。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二十

中国人过大年,美食给热闹的春节气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无美食,不成年”。今年,我就过了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年。妈妈的故乡在宁波慈溪,那是一个杭州湾边的小镇。

过年期间,年糕饺在宁波老街上十分常见。外面一层又香又糯的年糕,里面的馅儿可以是芝麻糖,又可以是荠菜炒萝卜丁。一口下去,香气扑鼻。这种包裹着幸福味道、寓意“年年高”的食物,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红膏炝蟹是特别有慈溪味道的菜。它取材于当地的梭子蟹。冬至以后,梭子蟹的红膏最为肥美。经过盐水的浸泡,两周之后就可以上桌了。它的肉经过几道工序,既保留了蟹的鲜味又特别软糯,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大山深处的嵊州崇仁古镇是我爸爸的故乡。糟肉是我爸爸故乡的美食之一。我们祖先为什么要做糟肉呢?因为古代的肉不容易得到,一年之中往往只在春节时才杀猪宰鹅。而且绍兴一带有冬季做黄酒的传统。榨取黄酒之后会留下大量的酒糟。而酒糟不可直接食用,因此就只能丢弃了。聪明的祖先发明了糟肉的方式完美地实现了肉的保存和酒糟的不浪费。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经过酒糟的肉会出奇的鲜美。糟肉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如果你来嵊州旅游,绝对不能错过著名的嵊州小笼包。小笼包外形精致,按要求每个小笼包上必须有18道褶皱。它的大小差不多一口一个,但是一定当心多汁的肉馅烫到你哦!每次回老家,我都要排上好一阵子队才能吃上美味的小笼包,配上当地的薄皮小馄饨,简直要鲜掉你的舌头。因为它外形精致、味美多汁、物美价廉,这一小吃从大山深处走向了全国各地。现在,很多人都因此发家致富,我们也能在很多地方吃到这多汁的小笼包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们靠着自己的智慧,不论身处何方,依靠当地的环境创造了富足的生活。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家人团聚,一起用美食犒劳自己,准备精神抖擞地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更美的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二十一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变革体,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食物背后的道理和故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穿、住、用、行上愈发的相似,似乎当下的中国食物是最能区分一个地域特点的了。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时空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环境对人们获得的食物种类起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次,自然环境使得人们为了生存而对饮食结构和食物做出选择。贮存、腌渍、晾晒、冷冻等诸多方式被使用来保存食物,在保存食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同风味的食物。

舌尖2中说“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白马占堆爬上四十米的高树为弟弟获取蜂蜜,归乡华侨的一顿萝卜饭,为女儿苦练抓跳跳鱼技巧的父亲,养蜂父亲颠簸路途中的患难与共等等,通过食物所承载的那份亲情,是更重要的。

这世间最好的厨师,最好的食物永远都是父母和爱着的人。这不仅在于食物,更是那份亲情。

因为中年人外出务工而造成的“乡村空心化”而形成的“613899”部队,麦客们低下的效率与现代化社会的格格不入,城市化的不断进程,裹挟着一些人们走进城市,进入高楼,而他们是否能够适应?市场化的大潮,是否会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不复存在?

所以中国这辆列车,请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二十二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非常好的美食节目,当然我也不会放过这本书。我不仅是被,书中的美食所吸引,更多的是从美食中体会到人生百态。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是啊人们的成长相爱别离是啊,人们的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常常被凝聚在美食之中。一道平淡无奇的家常菜往往会成为味觉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你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当你怀念故乡时,家的味道也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家常》这一个章节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烧肉,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味觉与嗅觉的盛宴,还会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人最淳朴的爱。

主人公紫玉的家庭并不富裕,母女俩,租住在学校附近,他们居住在15平方米的小屋里,没有独立卫生间,四户合用厨房,但房租便宜,这就是他们的家。

我发现一个看似奇怪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章节里,有许多内容,其实与红烧肉并没有关系,和总是与食物本身不一样,偷偷在告诉我们什么。比如“五年来,父亲从没有来过上海。”我在这里会感受到,父亲争取每分每秒挣钱,想让紫玉过上更好的生活,表达出了无私的父爱。“五厘米厚的笔记已是第四本,女儿的专业课,妈妈从未缺席过。”妈妈记得如此细致的笔记,代表着他对女儿的期望,也代表着细腻入微的母爱。这样普通的红烧肉,凝聚了一家人的爱,我们家也是如此。

时间很快过去了,哥哥越来越大,已经不怎么爱说话了,每次回家爸爸妈妈都会准备丰盛菜品。也只有聚在餐桌上时,冷漠的哥哥才会找回一点热情,家里也会找回更多的温暖。

就像书中告诉我们的:“总有一种味道,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篇二十三

黄元米果

王子勋

黄元米果是我家乡的特色美食,每年都会吃一次。

妈妈把泡好的香米加上一点儿黄栀子倒进石磨里,让我和哥哥一起推石磨。这石磨足有百十来斤重,推起来相当累人,但随着米浆慢慢地流出,我又有了干劲。

磨好了米浆,妈妈又开始热锅、倒油。放入米浆后,霎时烟雾弥漫。锅里的东西已经快看不清了。不一会儿,烟雾散了,米浆开始凝固,妈妈开始用锅铲翻炒。随着米浆逐渐成形,妈妈把火关小,继续翻炒,并从锅边开始倒油。

几刻钟后,米浆全部变成了糕状物。妈妈把它盛出来,放入装有油的盆里,开始反复揉搓,把它揉得又扎实又有韧性。揉好后,妈妈把它捏成条状,又蒸了一遍。冷却后,黄元米果便做成了。

黄元米果主要有两种做法,都很简单。

第一种做法是蒸,把米果切成四五毫米厚的薄片,盛入盘中,上锅蒸熟端出来撒上糖即可。这样做出来的黄元米果会粘起来,看着好像下了雪的金色小山,闻着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吃起来香甜软糯,十分有㬭劲。

第二种做法是炒,切片的米果配上各种爱吃的辅料,如腊肉、小白菜等一起炒。这样做出来的黄元米果色泽偏黄,层次分明,香气极为浓郁,咸辣适中,入口弹牙。

黄元米果真好吃。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