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一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饿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饿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木匣子。
教学设计全解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谈话激趣:生活也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留心,我们会发现生活中也蕴含这很多道理,给我们以启示。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个叫科利亚的孩子就从生活中明白一个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利亚的生活,也来学学这个道理吧!
2.揭题导入:板书课题解词:木匣(木盒)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卡片抽读生字,正音。
2.读词:挖坑、冰鞋、斧头、小手锯、免得、屋子、抢走、难过、当初、管用、敌人、台阶、懂得
3.指名读文,检查正音情况,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指导全班讨论解决。
躲避:躲藏逃避难过:心情不愉快当初:当时台阶:楼梯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理清思路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木匣写了些什么?
2.讨论交流:课文围绕木匣写了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补充:科利亚再战争开始时,刚学会数数,把木匣埋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四年后他回到家但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挖到木匣。后来经过思考,最后在离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挖到木匣,他从中受到了启发!
3.板书理出文章写作顺序。
埋木匣→(四年后)挖木匣(没挖到→挖到)→受启发
师导:作者先写四年前怎样买木匣。再写四年后怎样挖木匣,从四年前写到四年后这叫顺序?(时间顺序)
四、讲读第1~3节,了解木匣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1~3节,用波浪线找出科利亚买木匣的
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汇报所找到的句子。
3.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a:科利亚的木匣里装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学生b:科利亚很喜欢小玩意儿,他很天真可爱。
学生c:我读懂了科利亚师怎么埋木匣的。
师导:用“”画出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这么做看出他做事有什么特点?(细心,想得周到)
学生d:我读懂了科利亚埋木匣得位置是在里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师导:他为什么用熟步子的方法埋呢?(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从这里你又读懂了什么?(善模仿,爱动脑,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
4.示意图:科利亚的房子及科利亚埋木匣的位置,指名一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并作口头说明。
5.指导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课文。
五、小结
四年前天真的小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埋下木匣。四年后,小科利亚能否像当初埋木匣那么顺利地挖出木匣呢?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节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允许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生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四岁。
生b:我知道他们回到村里时,发现屋里的东西被法西斯抢走了,但以前留下的箱子和匣子都还在。
生c: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生d:我明白了科利亚起先挖不到木匣子时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生e: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注意点:当出现类似生d的回答时,教师可让他上台借助木匣的图,示意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找不到木匣。
4.大家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该怎么读。
生a:要体现科利亚起先挖不到时很着急,找到原因时开心的样子。
生b:要读出科利亚突然想通时的惊喜。
……
5.全班齐读,指导朗读。
三、借助朗读,理解第13节
1.齐读第13节,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交流汇报:帮科利亚把懂得的道理解释给全班同学听。
生a:科利亚懂得了世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例子: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些变化呢?
4.师小结: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都讲发生变化,遇事要勤动脑、多思考,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新事物。可见,科利亚真是一个的孩子。(机智、勇敢、爱动脑……)
5.指导朗读。
四.作业
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
(十步)(五步)(都在变化)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理解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第二次却挖到的原因;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认识木匣。
2.师简介时代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清文章脉络。
三、研读重点,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了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又是怎样埋的。画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挖木匣
(1)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语句。
(2)同桌之间交流读书所得。
(3)根据学生汇报,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
(4)课件演示科利亚的思维过程。
(5)理解文中词语:仍然、果然。
(6)体会科利亚的心情,读出感受。
3.学习第三部分:受启发。
过渡:当科利亚手捧着心爱的木匣时,她会对小伙伴们说什么呢?(出示文中插图。)
(1)(出示中心句)指名读。
(2)质疑: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齐读中心句
(4)小结:是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交流:请你说说你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
2.看来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一个大人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看!(课件出示《刻舟求剑》)
3.讨论交流:他能捞到他的宝剑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小结: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象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
5.抄写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一切在变
第二课时(简案)
一、回忆课文内容,复习检查。
二、体会文章写妈妈和小伙伴们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三
课 题: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 斧头 手锯 玩意 免得 抢走 难过 算术 当初 随便 仍然 敌人 台阶 所以 懂得”等词语。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能从中获得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词语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名读生字词。正音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第二声,还有个读音是第四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ù”和“shǔ)”,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ù(”,第二个数读“shǔ)”。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通过学习,你知道了本课写的是地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反思: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四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五
【课文解读】
本文是第七单元“科学的思想方法”主题的第二篇课文,记叙了科利亚5岁时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情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课文语言朴实平白,没有生动的文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如何通过科利亚挖木匣这件事,感悟一切事物都在变的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特点,预设以下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5个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利亚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特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
【设计理念】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以疑促读,读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学特色。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带些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或成长记录册。
【教学过程】两课时整体设计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启动阅读
1.由课文《矛和盾的集合》引出本文课题:科利亚的木匣。随机学“匣”字。
2.引导据题质疑: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特别之处?科利亚的木匣里装了什么?围绕科利亚的木匣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通读感知,了解内容
本环节,主要通过个人自读、指名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为进一步学习和体会课文奠定基础,随文认学生字“锯”“阶”。
初步交流读题目时提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交流后归纳板书:埋木匣——挖木匣——明道理。叶老说,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也正是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再加上本篇课文的特点适合学生自读自悟,因此下一环节设计为——
三、自主质疑,初步探究
让学生读读文中两个“泡泡”,明白:一个是说读懂了什么,一个是提出了问题。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以“吐泡泡”的形式记录下来。
设计“吐泡泡”的学习形式,目的是落实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来的默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能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
交流反馈学生所吐的“泡泡”: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预计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课文中说的“战争”是什么战争?“法西斯”是什么?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木匣,为什么科利亚挖不到?科利亚说“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课文结尾说“周围的一切,不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经验,临场作出巧妙处理,或直接回答,或以问引读,或反问学生,或暂时存疑。在交流反馈中,对提问角度新,思维有深度的同学要特别予以肯定和激励。
四、重点研读,体会感悟
本环节主要是体现教学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作如下设计:
1.根据前一环节的质疑,引问: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木匣,科利亚却没挖到,科利亚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讲清楚讨论的步骤与方法:一、是什么原因,首先要从书上找到依据;二、关键是怎样理解这个原因,每个小组成员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三、讨论交流后小组确定一种最有创意的理解方法,准备到班上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学法来理解和体会“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如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道理、用数学的方法画一画线段图、在教室里实地走一走、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等等。
语文是开放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语言文字。
4.呈现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反复地读一读: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5.师:大家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看,科利亚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夸夸他吧!那么,同学们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科利亚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呢?
学生回读课文,找出依据,组织交流,随机指导朗读体会下面的句子: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多会动脑筋啊!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一个聪明而自信的科利亚!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回找到我的木匣子。”——做事情不蛮干,遇到问题不依赖别人,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多令人敬佩的一个小男孩啊!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从这件事情悟出一个道理,多会感悟的一个小男孩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重点是指导写字,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识记字形的规律和方法;二是对难写易错的字,如“挖”、“鞋”、“抢”、“管”“初”“懂”等,教师要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5岁埋木匣步子小走10步
9岁挖木匣步子大走5步
一切事物都在变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六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七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导读法。
三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3.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帮助学生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的内容。
【教学难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教学准备】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5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九
一、初读课文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板书:科利亚),谁来读读这个可爱的名字?
2、科利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木匣,板书:木匣(请学生读)
谁知道什么是木匣?(用木头做的小箱子)
那么用铁做的小箱子叫——铁匣
用铜做的呢——铜匣
如果这个小匣子里装的是饼干,我们可以把这个匣子叫作——饼干匣
如果里面装的是你的宝贝,那这个匣子就又可以叫做——宝匣
有个小朋友特别爱说话,他的嘴就像一个小匣子,你猜猜看,这个小匣子里装得最多的是什么——话语,那么就叫做话匣。
今天,科利亚给我们带的是木匣,再次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预设:科利亚的木匣是怎样的?
科利亚的木匣装着些什么?
……
好,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木匣子里到底藏了些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请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动动笔,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3、交流
根据学生找到的出示句子: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要读好这句读,我们首先得关注这些词语:
盛着冰鞋小手锯小玩意儿
谁能读?(学生读)
再把他们请回到句子中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看到那么多小玩意儿,你心里觉得怎么样?(高兴、惊奇、羡慕)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真好,读一遍不但认识了上些生字新词,还解决了一个自己提出的问题,真会读书。
二、再读课文,知事
1、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
交流: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
能把这两件事的前后顺序排一排吗?
(四年前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挖埋下的木匣。)
听明白了,你说的其实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大致意思。
2、说课文主要意思
出示:四年前,科得亚看到妈妈把箱子埋在地下,于是,他向前走了步,。四年后,他们又加到了家乡,他已能数到100了,他数了十步去,结果,最后他想了想,,终于。
三读:知事也论人
1、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子、挖木匣子的句子。(学生划出交流)
交流一: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请学生读一读
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无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2、透过这些句子你觉得科利亚这个小朋友怎么样?
预设:a聪明。妈妈埋箱子,他也跟着埋木匣,善于模仿;才五岁就会数到十了,特别聪明。
b能干。先挖坑,再放木匣,盖上土,踩实泥土,撒上细沙,做得一点也不含糊,非常有条理。
看来,大家已经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朋友了。你能这些句子重新组织一下,完整地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课件出示:我会说科利亚埋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看到妈妈,于是他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去做了,他
交流二:挖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提及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透过这两个句子,你又了解了关于科利亚的哪些信息?
预设:a有耐心。虽然挖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放弃。
b爱动脑。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动动脑筋,量五步找到了木匣。
三、质疑
1、(引导学生读板书)还有问题吗?
为什么走十步找不到木匣,量五步就能找到木匣?
老师知道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些疑问,相信再给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一定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启示。
四、指导写字。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来写,层次清楚。从篇的层面看文本的语言有“能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特点;从句子的层面看文本有两处语言极富个性,一处是科利亚学妈妈的样子埋木匣的过程,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表达简洁明白;第二处描写科利亚思考的过程,思维缜密,推理合理。于是我从三次读入手,让学生初读中认识物体,第二次读中了解事情,第三次读时走近人物,感受人物。整节课就从这三次读中入手,去感受人物的聪明、能干,为第二节课理解一个道理打下基础。
本节课中我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匣,对于学生来说容易读错,于是我通过和学生的一番对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强化读音,同时积累词语,在识物中识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在第二次读中,我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初次接触,而且是比较难的,为了降低难度,我就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可以照着样子来说,从而让学生知道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在“知事”的内容理解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三次读让学生体会科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实现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同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到一位聪明、能干的科利亚。
三次读,三次走进课文,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既识物又识人,一举两得,而第二教时则重在明理。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匣、锯、阶”,会写文后十三个字,能正确读教材后词语表中本文15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3、能从事例中感悟科利亚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明白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4、能从身边所见、所听、所经历的事情中收集到关于“一切都在变化”事例,从而树立以变化的眼光看世界。
(设计理念:这四项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概括了教学这一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第一项强调了字词等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任务;第二项重在落实读课文的要求及要达到的目标,不仅要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而且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项是读的延伸与深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人物的形象及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第四项,重在拓展,让学生举一反三,初步树立唯物主义思想。这四项目标从浅入深,从基础到能力,指导着教师的教,引导着学生的学。)
二、学习重点:埋木匣和挖木匣。
三、学习难点:挖木匣的失与得。
四、学习方法:比较法与仿真操作游戏法。
五、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给课文标序号,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意思。备好笔盒当木匣,铲子4把、沙子等。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扣题探究
板书题目“科利亚的木匣”,读题目两遍。
问: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请你猜一猜作者会围绕题目写些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想象能力和依据题目思考与构思方法。)
二、初读了解大意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明细节
再默读课文找到埋木匣、挖木匣的描写部分,并在动作词上画上横线。
四、范读:学生听老师范读,并圈画不懂问题,并准备马上质疑问难。
五、自读课文完成
1、结合上下文,结合预习中所查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意思;
2、在小组交流中进一步寻找正确答案。
六、朗读练习:尽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七、练习:抄写生字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各步安排重在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我认为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情节,然后再去细究字、句的意思。也就是说初读重在篇的整体理解。对于一篇讲读课文,值得学习的方面很多,值得吸收的知识很多、值得揣摩玩味的文句很多,必须要引导学生好好阅读,尽量多的吸其精华。这一节我设计了五次读课文,每次都有明确任务,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读中明白大意,在读中动手批画,在听读中学习生疑,在自读中合作探究学习,解答疑问,在练读中提高朗读能力。这些教学环节的相连与完成,不仅促进了学习主式的变化,而且落实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现了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课文生字16个、词语15个(见本文词语表中)
2、说出你难读的字、词大家读读。
二、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
科利亚是怎样挖到木匣的?他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品味阅读
1、自由读8、9、10节,说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2、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3、现场表演埋、挖木匣经过。
(预先在教室前铺上3.5米长,0.2米宽的长方形沙道,用木板拦住,用文具盒当木匣,备一把铲子)
a、请一幼儿(或班上最矮一名)当小时候的科利亚,表演埋木匣过程。
完后老师采访:科利亚小朋友,你埋的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埋?你走几步埋下木匣的?
b、请一高个学生来表演挖木匣,找5位学生当小伙伴,表演好9、10节对话。
老师采访这位高个学生:你的宝贝会被挖走吗?为什么?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挖到它呢?(也可由其他学生来多方面回答。)
c、启发:妈妈埋的箱子挖到了,科利亚的木匣应该还在,那么科利亚为什么挖不到呢?他的挖法错在哪里呢?(引导学生展开议论)
d、指名读11、12节,思考:科利亚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又如何呢?
比较脚步,埋、挖者上台各走十步,比所走距离。
请现在的科利亚再次挖木匣。
问:你这次一下子就挖到了,你埋的时候走了十步,现在为什么只走五步就挖到呢?
说说“果然”的意思
e、有感情读8~11节。
(“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不惜时间、精力重锤敲打,让学生充分感知,真正理解。埋木匣时的小,挖木匣的大,埋木匣的实,挖木匣的失与得,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光读一读效果不会太好,我抓住他们好动、直观性的特点,设计了课文内容现场表演演示方法,加上记者现场采访法,活跃了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学生重难点的理解与消化,也必将为学生领会课文中心铺好道路。)
四、读最后一节,思考:
科利亚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哪些事物在起变化?
(家中东西、家、木匣子……)
2、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a、启发:自己身体、学习、家庭……
b、奥运会:上一届、这一届金牌变化
c、天气
d、其它方面
(有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中心句,创设情景,让学生畅谈真实感悟,只要是学生的真切体验,只要是学生思想和内心的独特表露,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将予以肯定和接纳。设计这一环节就是要把学生所吸收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见解,充分地释放出来。这一环节要保证时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张扬。)
五、齐声朗读课文,说说学了这一课的收获(包括问题的质疑与解答)
(齐读,富有感情地读,进一步整体感知深入内化所学谈收获,包括基础知识、写法特点、明白道理等,同时,也让学生有疑质疑,解决还未弄明白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本文词语表中15个词语和最后一段课文。
2、回家给父母讲讲《科利亚的木匣》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周围的一切 都在起变化)
(该板书紧扣题目与课文重点,以埋木匣、挖木匣作对比,用线段代表尺寸的长度,形象地揭示出挖木匣的失败、成功与当时埋木匣的关系,以及蕴含在其中的身体变化,直观地显示事例与中心句的内在联系。一个问号,引发思考,一方面表现了科利亚爱动脑筋,另一个方面也在说明做事情要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特点,才能把事情办好。)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一
一.设计思想:
让学生读懂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读懂文本。仔细研读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分3课时从三大板快去落实动作词的妙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片断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同时落实文中两处通过动作词的描述,理解科利亚当时的不同心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是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的这一思考过程。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2.本课内容和组成成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条理清晰。描写埋木匣、挖木匣中动作词的妙用,这是语言上的特色。课文就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明白。
三.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加强了,他们已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大致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2.在二年级已学过有关思维方法的课文。
四.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手锯、冰鞋"等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语言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采取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前准备:①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旨在扫除在课堂学习中在故事背景方面的障碍。②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2.教师的准备:一个简单的课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生活导入,揭题质疑
1、观察自己小时侯的照片:涉及文本主旨,初步破解学习难点
师:请同学们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变大了,我们在慢慢地长大,不断地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请你们想一想,一年级时看到的学校与现在的学校一样吗?
(生:我们的学校变大了,变美了!)
师: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设计理念〗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质疑课题。
⑴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记形,了解义,拓展词汇:用木头做的盒子称(木匣),那用铁做的盒子呢?装火柴用的盒子又可以叫什么呢?……
⑵齐声读课题,问: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呢?
⑶梳理学生问题,一一板书。
〖设计理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质疑、解题,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跑线,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折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思维和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带着问题初次读文。
三、检查初读,学习字词
1、解决容易的问题。如①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什么?
借机检查读通语段:"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其他小玩意儿。"认读"锯"字:利用形声字和组词等方法。
②科利亚和木匣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
( )木匣--
懂得( )
借机找读课文里相对应的语段,逐一读通,并随文学习字词。
在找读"埋"木匣时,相机解决问题③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连带了解故事背景,请学生说说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知识。
(随文学习字词,包括指导书写等略)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字词教学,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脉有机地集于一体,省时高效且整体性强,避免了设计上的零碎和机械。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放、盖、踩、撒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重点读好"好玩"。
⑶从这些动作词,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再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可以说科利亚很想找到木匣子,因为匣子里装着他心爱的玩具。)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怎样适当地运用动作词,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
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 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三、细读探究,讨论排除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⑴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⑵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师: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2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师:肯定了"算术真有用"。可见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3种可能性。
师:那么,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老师引导:"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师: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他们离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4个年头。"
老师引导: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师画好线段)
〖设计理念〗体现多种形式解读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数学知识,上台画线段图代表步子,帮助他们理解科利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
四、结合生活,深化道理。
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3、学生小练笔。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说启示、悟道理,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和谐统一。
九、板书设计:
埋木匣 放、盖、踩、撒
挖木匣 挖呀,挖呀 挖得很深 朝左边挖,朝右边挖(?)
懂 得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二
【教学目的】
1. 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学习生字:
1. 读音:匣,读xiá,不读jiā;避,读bì,不读pī;仍,读二声,不读一声。
2. 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学习课文:
1.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科利亚干么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
2. 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3. 重点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从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4. 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练习:
简单谈谈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模拟试题】
1. 我会选:
功 攻 集 级 战 站 架 驾
( )课 ( )体 ( )场 ( )车
( )克 班( ) ( )立 ( )桥
2. 我会填:
填动词:放、踩、撒、盖
科利亚( )好了木匣,( )上土,用脚( )实,还在上面( )了些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3. 阅读练习:
蝴蝶的身体是黄色的,头上两只大眼睛像是透明的,里面有蜂窝般的复眼。两只眼中间伸出两根细丝,这是它的触角。蝴蝶的嘴是一条长长的吸管,平时总是藏在脖子底下。它的一对前翅呈三角形,后翅是长圆形,美丽的翅膀薄得像轻纱一样。蝴蝶采花粉时,先扇动着翅膀,轻轻地落在花朵上,然后用两只脚扒开花心,再低下头,伸出吸管插进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来。
回答问题:
1. 这段话从 、 、 、 和 这五部分写了蝴蝶的外形。
2. 蝴喋采花粉时,先 ,然后 , 再 。
3. 从这段话中找出五个表示蝴蝶采花粉动作的词抄在下面。
【试题答案】
1. 我会选:
功 攻 集 级 战 站 架 驾
(功)课 (集)体 (战)场 (驾)车
(攻)克 班(级) (站)立 (架)桥
2. 我会填:
填动词:放、踩、撒、盖
科利亚( 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些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3 阅读练习:
蝴蝶的身体是黄色的,头上两只大眼睛像是透明的,里面有蜂窝般的复眼。两只眼中间伸出两根细丝,这是它的触角。蝴蝶的嘴是一条长长的吸管,平时总是藏在脖子底下。它的一对前翅呈三角形,后翅是长圆形,美丽的翅膀薄得像轻纱一样。蝴蝶采花粉时,先扇动着翅膀,轻轻地落在花朵上,然后用两只脚扒开花心,再低下头,伸出吸管插进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来。
回答问题:
1. 这段话从 身体 、眼睛 、触角 、嘴 和翅膀 这五部分写了蝴蝶的外形。
2. 蝴喋采花粉时,先 扇动着翅膀,轻轻地落在花朵上 ,然后 用两只脚扒开花心 ,再低下头,伸出吸管插进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来。
3. 从这段话中找出五个表示蝴蝶采花粉动作的词抄在下面。
扇动 、 落 、 扒 、 低、 插、 采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两分钟
学生展示
二、课中研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来看两张照片。(师出示照片)猜猜这张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这一张呢?(这是一周岁的时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作答)
说说看:你和小时候比有什么变化?(生作答)
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老师的女儿已经一岁多了,你们也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当小老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4、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研读埋木匣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2、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
(四)研读挖木匣
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
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受到启发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总结全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师:课文先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再写从中受到的启发,用了怎样的写法?
提示: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后延伸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写一篇作文。
26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四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五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情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着力给学生创设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
1、导入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6课《科利亚的木匣》说的就是这么一个理儿。这可是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开始今天的学习,来,齐读课题。
(学生精神抖擞地带着期待的神情读课题两遍)
2、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检查生活读音。
师: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认真做了预习,课文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很自信地):认识。
师(怀疑):我可不信,我要来考考大家。我知道走迷宫呀,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啦。今天我送给大家一件礼物就是玩一个“认字走迷宫”的游戏。注意听,迷宫里藏着许多生字,当它跳出来时,大家准确、整齐地认读两遍后,就可以继续前进。
(学生听了以后,脸上充满了好奇的神情,注意力很集中)
(课件出示“认字走迷宫”,学生认读生字)。
当读到“懂”、“匣”、“抢”字时,没读准。生字上跳出音节,请小老师来教读两遍,全班再齐读。
当读到“难”字时,先读课文里带字词语“难过”,再读生字。老师点明这是一个多音字,再请小朋友说出另一个读音,并组一个词。
3、游戏活动“魔方轻轻转”,检查验读准词语的读音。
师(高兴,神秘):啊哈,大家齐心协力走出了迷宫,你看,迷宫城的主人还奖给我们一个神奇的魔方。(课件出示)
师(拿出教具词语魔方):“小朋友们快看,神奇的词语魔方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现在,我们来玩第二个游戏——魔方转转转。转到哪个词语大家齐读两遍,读得正确、整齐。魔方转起来——”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词):冰鞋、斧头、手锯、免得、算术、仍然,在读“算术”和“仍然”时有困难,老师教读两遍。
4、默读课文,疏理结构。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课文都读得比较熟了吧!好,请大家默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打开课本后,静静地默读,并思考)
生:课文讲了科利亚5岁的时候,埋下了他的“小木匣”,过了四年,又挖出了木匣,还从这件事中,获得启发,懂得了一个道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着,让他说清楚,说通顺,并板书“埋、挖、启示”。
这部分教学通过球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和“魔方转转转”来检查了预习中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通过默读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来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师(津津有味地):这个故事发生在科利亚的故乡,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临走时,妈妈把有些重要的东西放在大箱子里,埋在了地下。科利亚还小才只有五岁(同时贴出图片“小科利亚”,只会数10。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学生读文,边读边拿起笔进行勾划。)
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并句段)
师(鼓励):哪个同学敢单独来读读这两段,看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
师表扬学生读准了几个多音字的和难读的词语。如“数”“盛”“小玩意儿”“铲子”。
全班也读读这几字和词语。
师(疑惑地):同学们自己再小声地读读,边读边想,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读完后,认真思考、揣摩)
生:我觉得科利亚当时的心里是十分喜爱粉的木匣的
生:他心里想,这些心爱的小玩意儿,我是多么舍不得啊!
生:他要走时后,把所有心爱的小玩意儿,先装进木匣,还埋起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当时科利亚心里想什么。(课文用红线划出“他……”)
生读,再想。
生:他心里想,我要把小木匣埋好,不要让别人发现了。
生:小木匣千万别丢了,以后我回来时,还要把它们找出来玩呢?
师:那你们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你看他还用脚踩实,所以我觉得他埋得很认真,是不想让别人了现了,把他的宝贝小木匣给挖走了。
师:是呀,科利亚是多么喜爱他的小木匣,埋得多认真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一边读一边学着像科利亚的样子“埋小木匣”。(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特别“埋、挖、撒”这几处,演得很贴切)
师:我想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科利亚埋木匣的方法,位置。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
生:他从家门口……
师(反问):几步呀
生:十步
生一边数数,师一边画线段图。
师:啊,终于把小木匣埋好了。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呀!怎样读才能表现出科利亚的心情的变化呢?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开始练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停下来想想,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学生和周围的伙伴交流朗读。
师:现在谁来读好这段读,让我们都体会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呢?其它同学都要竖直耳朵,用心听听,看看他哪些地方读得好,能表现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请一生读,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什么感情的变化。
生:xx同学,你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挖呀、挖呀”应该读慢点儿,表明科利亚挖得很认真,挖得时间比较长了。
生:读“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要强调,读还是“没有找到”脸上这时应该现出有点焦急的神情,因为他当时心里想,怎么会没有呀,到哪儿去了呀。
生:当科利当最终找不到时,脸上应该表现出失望的神情到最后可以读慢点。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读“仍然”。
师:那再请一个同学来试试。(课件出示:标出“挖呀、挖呀”)老师有意请了一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来读,起个示范的作用。
这个小女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配合了合适的神情,动作,读完以后大家教自由地送给她掌声。
师:让我们大家一齐来读,相信也能读得更捧。
学生齐读,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师: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时间过得很过一晃四年过去了。你看科利亚长大了,个子长高了,步子也变大了,成为了一个英俊的少年(贴出大科利亚)。他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他们终于回到了故乡,妈妈迫不及待地来到原来埋箱子的地方,挖出了箱子,全都在,多让人高兴呀,而科利亚呢?那种激动,期待的学习更别说了,眼看终于要和分别四年的心爱的小木工加重逢了,可正当他兴冲冲的地开始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生朗读第8段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段,想想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们小声地反复读了几遍这段话,有的学生还动笔做了一些句划圈点。
生:刚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分高兴、后来当木匣分找不到时就变得很着急了。
生:想到要挖到木匣了,科利亚多高兴呀,于是他动手开始挖,可是坑已经挖得很深了,咦,怎么没有了,他那个时候心里肯定有点着急,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还是没有,他泄气了,不高兴了。
生:不单是泄气,因为他无论如何找,都没有找到心爱的小木匣,该是多么失望啊。
师:同学们紧紧抓住了科利亚的动作来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值得赞赏,使我仿佛边浮现了科利亚的当时挖木匣的情景。那大家把这段多读几遍。
师:是啊,挖不到木匣,科利亚该多失望啊,正在这时候,小伙伴们围上来了,都朝科利亚说,他们会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9、10段。
师生合作朗读10、11段,生读人物说的话,师读旁白。
师:科利亚遇到问题时并没有放弃,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他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摸着脑门想,突然他想起来,他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了吗?
生(高兴地):找到了
师:抽一生读科利亚说的话(课件出示)
师:大家起来读灾个好,看能不能读正确、读顺,(课件在“---------”下面划横线)
生读。
师:你读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敢于提问的小朋友是善于思考的小孩子,你有问题了让我们大家都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生:“量”是什么意思?
生:用一种工具比如尺子来测量长度。
生:课文说是步子来量埋匣子的位置
生:为什么……大了一倍,应该……
生:我想知道“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师,提得好,只有弄明白“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我们才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让我们来的周围的小伙伴讨论讨论,看能不能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和其它学习分法让我们都弄明白这“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学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开始讨论,各说各的办法。
生: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第第五岁,我比他大了一倍,那就是十岁。
生:其实就是原来两个这么多,用手比划如果这是一步,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
生:我上台来画个图给大家看看,(上台)如果科利亚原来一台是这么长,“大了一倍”就应该两个这么多,就是这么长,(生虽然画得不标准,但是下面的学生已经弄明白了)。
师:经过大家的讲解,我好像也弄明白了,我也想举个例子来试试,仔细看,看我是不是真正弄懂了,(拿出一段绳子,对折,再放开)
如果这是科利亚的一步,那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对吗?
学生连连点头,回答“是”。
师:谁愿意上台与教师合作,我们再用图来表示科利亚第一次挖的情况呢?(老师请了一女生上台)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起来画,三个臭皮匠底一个诸葛亮。
师生共同画图,孩子们也在下面积极参与,动手动脚,指挥着。
师:咦,哎呀,科利亚走十步已经走过了,挖不到木匣喔。
生:应该往回走五步就可以了。
生:再画一段用,只退五步就可了以。
师(喜悦):看着孩子们,经过一番思考,科利亚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你们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大家看着板书的图示,并自己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科利亚以前挖不到木匣呢,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
学生望着板书,自己叽叽喳喳练习说形了。
抽生说:
生:因为科利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
师:可事情的发展真的就像科利亚想的那样吗?走五走就能挖到木匣子,齐读12段(课件拿出来。)
师(喜悦):找到了吗?
生(喜悦):找到了
师:课文里用哪个词说明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和科利亚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高兴):音乐响起来,你看九岁的科利亚真不简单,遇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到了自己心爱的木匣,不但他很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让我们再读读第11、12段感受科利亚的快乐吧。
师生齐读11、12段。
师:科利亚多么开心呀,高兴的不单找到了匣子,还有更大的收获,我想和大家地丐来读这段话,我来引读。
师生读11段
师:我想信今天不光科利亚从埋、挖匣子这件小事中懂得了一个道,我也相信每个小朋友也从中有很多收获,当你走出教室时,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有,观察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呢?只要你用心,你也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秘密,将你观察到的记录在小本子上,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喜悦地、充满期待走出教室。
10
5
10
5岁埋
科利亚的木匣
9岁挖
关于“自己”这个话题,我记得英国诗人蒲柏说过“我们的全部学问就是了解自己。”又另有大罗马悲剧作家赛内加也说过;“你如何看待自己要此他人如何看待你,重要得多。”人生就是个舞台,你是自己的导演,认识自己是这幕戏是台精彩的第一步。每当深夜醒来的时候,我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最真实的一面是什么,我该如何来看待我的工作和生活。”我参加第二届泸州市小学语文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场精神毅力历练之旅中,我逐渐认识自己,一个最真实的我浮出水面。
“看庭前花开花落,辱惊不惊,望天上天卷云舒,去留无意。”我直向往这种恬淡、开阔的心境。一直以来,就这样平凡地工作与生活着,觉得生命这样已经很精彩。可是,也许老天特别庞爱于我,不断把好运降临在我头上。当听说今年秋期,要举行市第二届课改竞赛活动时,我在想,人生难得几回博,我主动出击一次,主动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吧,即是对从教十年的一次检阅,又是对自己素质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吧!怀揣着这样的认识和信念开始迎战。
从8月下旬到11月份,历时三个月,因为临时抽签决定上课内容,所以检测老师平时的功底,要多方向储备“军粮”:学课标、看课堂实录、相关的课堂理论,教材年段分析。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古涩的,几乎有放弃退却的念头,但又被顽强的意志给击退。我常对自己说:“何晓琴,难道这么一点因难都不能克服吗?你想成为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吗?”台灯下,我深深吸一口气,使劲甩甩头,抛开懦弱的一个我,又一头扎进学习中。
从学校选区、全区、直到决赛,一路走来,感到压力越发沉重,来自自身——好像不能失败,不允许失败,没有失败的资本,我只能一冲再冲,来年历外界的压力——领导的关心,同志的期望,有时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怎么办?还得自己的信念,自己在精神要战胜自己。我印像最深刻的是,当泸师附小细签的哪早上,我两手提着资料袋,向学校走去。离学校越近脚步越发沉重,心也咚咚跳得厉害,快上楼梯时,觉得每一步很艰难。我又深深呼吸一口气,想像孩子们在运动会上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情景,此时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为自己喊加油吧!每跨上一步台阶,我就心里用力喊一遍:“何晓琴,加油,何晓琴,努力!”来驱赶紧张、来驱赶怯懦。每当我感觉到疲倦劳累想放弃时,我就这样为自己打气,从而保持一个斗志昂扬的状态。无论结果如何、过程中自己要把握好的状态。事后我把这段经历告诉我的姐妹们,大姐刘诗珍笑咪咪地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你呀,永远都像一个小孩似的。”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我,内心深处像孩童一般,稚气,朝气,生命里才焕发出一种勃勃生机的力量,是一株顽强的草。
那我还是怎样的一个我呢?11月3日上午,我在听第一个参赛老师上课时,我感到赛场很不安静,有老师不断进出,不断接听电话,打扰了孩子们学习和老师的情绪。我该怎么办,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是这这样的课堂,我希望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进入课堂的情境里。我思量了半天,我得有所行动。第二天,课马上要开始了,我安排孩子们休息。然后我十分慎定地站在了前面,把目光接向后面里黑压压的老师们,微笑着扫视着整个会场,诚恳、礼貌地、轻柔地倾诉我的心声:“各位来自远方的老师朋友们,你们辛苦了!在课开始之前,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永远是诗意的课堂,不管我们要多教的是哪一类型的课文,因为语言文字是有生命、有魅力的、有情感的,这样的课堂里需要一个人沉下心来聆听语言文字的生命的声音。让我们共同走进美的世界。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您能再看看您的手机关到了震动了吗?谢谢大家,真诚的谢谢大家,我和孩子们谢谢大家。不管成功与否,过程永远是最美的。”课后,我又隐隐有丝后悔,在这样的场合,该不该表露自己真认的心声是不是不太妥贴。教研培训中心袁小平老师向我表示祝贺时说:“我觉得你是一个有诗意的,有个性的教师。”因为平时接触不多,我就开玩笑说:“袁老师,何以见得我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老师呢?”袁小平说:“有今天这样比赛的场合,在几百人上千人的面前,在不同层次,不用 的老师面前,请求他们关好手机,确实有个性,不同平常。”旁边一个老师急忙补充:“这叫个性,这叫大气,这叫真实。”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竟然也是这样一个有个性的人。是的,我是一个率真的人。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赋予了一种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没有人告诉你,得让你自己去发现。认识自己,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经过竞赛课,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生活还会继续,还会经历各种事情,我学会了透过生活的镜子审视自我,寻找真实的自我,是我最大的收获。
这次赛课较以往有很大不同,很有挑战性,以往自己可以选择所最喜欢的,最擅长的课文类型执教,潜心钻研,深思熟虑,反复试讲,一大堆老师在一旁出谋划策,字斟句酌,大到课的设计,小到一个字一词,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到位。可这不同,上课提前一天抽签,决定课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要接近于平日的常志教学,是全新的挑战,在台上的四十分钟的表现是赶不出来的,考验老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有很深的积淀,你的课堂调控能力,你对教材分析处理,是一种真本事的较量。
教书十年,大大小小的比赛也经历了许多,但从没有接受如此严峻的考验,从8月下旬开始,着手准备。
其一、重新学习钻研了课标,课示解读,前后反复把重要章节阅读了至少5遍以上,性质、目标、策略等等,勾勾划划,圈圈点点,结合自己的课常教学实反复思量,揣摩。
其二、拜读了部分教育大师的专著,苏霍姆林期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李玄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等,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理念,最关键的是审视他们的人生,我获得一种前进的动力。窦桂梅老师作为一名校长,尽管有那么多事务,可她依然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读书,写书,听课,上课,她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她所挚爱的教育事业,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她有她的人格魅力征服的所有的人。
其三、学习分析了课改年级的教材教参。把握目标,分析课文因为无法得知会抽到哪一篇课文,所以我一有时间就会予以思考,包里永远带着三个课本,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翻。这篇课文,该如何处理呢,可以说,脑子里一直是处于热情的积极工作的状态。确实很锻炼人,你得调动你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来思考文章处理文章,解读文本,做好设计。
光有理论的储备还不够,我得搜集方法。于是我向课政年级的老师求教,下课铃声一响,我准跑到二、三年级的老师办公室里取经,向他们了解学生的学情,认知基础。常有哪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老师们纷纷伸出友爱热情的手,毫不保留地为我传经送宝。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我记了厚厚的一个本子。有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有对话的方法,有阅读文章的方法,如何开展小组讨论等,这不单是我这次比赛有帮助,对于我整个教育以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呀。
回顾过去十年,或许真有这三个月时间的收获少,我认真反思的教学,我自己的课堂,在那一段时间,我在平时自己的课堂 上也充满了和智慧,我把学到方法立即运用到实际当中,教学效果也很突出。
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超越,我从中获得全新的教育体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情感都焕然一新,我看到了自己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比赛是短暂的,暂时的,但这种超越带来的影响都是永久的,我感谢这次赛课的经历,实现了自我超越。
赛后,我曾发自肺腑地跟刘诗珍大姐说:“我真的感动了,像这样的比赛,要获取成功,一个人是拿不下来的。”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都是真情的流露。
永远忘不了老师们的热情微笑,停下手中的工作来接待我。来与我探讨教材,探讨方法,永远忘不了,我的搭档——李老师带病给我代课,忍着病重,几乎是顶了两天的课,听着他说话时,声音嘶哑,不停咳嗽,他总是微笑对我说:“你放心地去参加比赛,班里的事交给我啦,我没事,年纪虽然大点儿,挺得住!”还忘不了,老师们给我赶制教具的情景,那时教师们已经工作了一天,已经疲惫不堪了,可都留下了办公室。贺老师和杨老师细心地做了一个正方体,郑红老师小心翼翼地把词语卡片贴上去,连双面胶该取多长,一点儿也不马虎,看着她匀认真地用心来做事的样子,我真的感动不已,美术老师冯小涛为我画了两次“科利亚”的图像。刚开始,由于我没交待清楚“科利亚”该走的方向,画错了,重来,对知道后二话没说,我本来想马虎地在背面涂个色就可以了,可不曾想,我来到办公室,领取的时候,她又重新设计了“科利亚”看着大小“科利亚”可爱的样子,我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我对自己说要加油啊!
抽签的那个上午,按照规定,我在指定地点有课,回学校向大家征求意见,当时是中午,可老师们一个也没走。我一到大家就开始研究、讨论,第一个焦点是:“对于第一课时,是上全文,还是处理一半!”黎忠慧老师说:“按平的教学其实处理到第8自然段就已以可以了。”童敏不赞成:“这是一遍整体性很强的课文,处理一半,总是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与离破碎的,”刘诗珍接着说:“那么这一长篇课文就是事实上要有所取舍,不能句句到位。”我听取了大家意见,也立即拿定主意,长文短教,抓注重点,“埋—挖—悟道理”这三个点。第二个争论的焦点是处理这三个部分的学习,大家又是各抒己见,三个臭皮匠都确实可低一个诸葛亮了,很快地有了统一的意见,我也觉得适合的风格。“埋”揣摩科利亚内心来学习埋时的动作,指导朗读。“第一次挖”这一部份,用体验科利亚心情的变化来指导朗读,这样处理“埋”也可以发挥我擅长指导朗读的特长。第二点是重点,教研培训中心的熊生贵老师和刘小临老师认为这部分学习能让学生独立质疑,解疑理解“开始挖不到的原因后”转动学生动手,作图,达成对语言文字理解,这时是晚上八点,大家早以肌肠辘辘,可都没有一丝埋怨,全身心地积极到策划中来,当然最终得由我自己定,看着大家为我饿肚子,面对面容憔悴的校长,我不知该说什么感谢的话,什么也说不出来,我觉得再一次在心里喊着:“何晓琴,你要加油啊!”
集体的温暖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家庭的支持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从准备参赛以来,家务事、婆婆都全部承包了,总是跟我说:“你忙你的,好好比赛,王子恒(我儿子)这段时间,你也别管了,有我呢。”我看到老人家忙前忙后,做这做那的确羞愧难当,每当听说我得了区第一、市第一时,婆婆脸上的喜悦难以言表,恐怕比我这个当事人不知高兴多少倍。爱人才调到一所新学校,他自己也压力重重,又是班主任,事情也挺多,可他总是尽早忙完事务就赶回家,照顾儿子学习生活,好让我安心备战,他给孩子洗澡,给孩子读故事,检查作业,承担了一节,没有一句怨言,还总对我说:“亲爱的,加油,没问题的!”每当想到这些,心里说不出的幸福和感动,这是一个多温暖的家啊,我不是一个人作战,我的身后有那么多的后盾,我怎能不充满和力量呢!
当课堂上时,音乐响起来,我和孩子们齐读了文章最后一段,聆听着音乐,聆听着学生们的声音,心里就像倒翻了五味瓶,所有滋味一处涌上心里,心里在早是湿润了,三个月来的所有感受,那些幸福,那些感动,那些折磨,那些坚持,化作在一起,在心里翻腾着。路还很长,我透过生活的镜子,看到自己生命在成长,那么多人的目光在关注我,一位教育家说:“教育是一朵去推一朵去要棵做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真正体会到是那么多人在推动我,那么多朋友在摇动我,那么多真诚的高尚的灵魂唤醒我,一阵风吹过,我以一个真的我上路了——。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写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有位同学给我们准备了一个故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板题读题)课文里的小朋友科利亚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有没有想办法解决呢 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初读
自由读文,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汇报.
精读
默读第一部分,看看妈妈和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各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本部分内容.
汇报(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均可)
根据汇报板书:科利亚
(四年前)埋
妈妈:30步
4.小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和妈妈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跟着妈妈回来了,他们将要挖出他们的木匣了.关于"挖木匣"这部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带疑学文
学生质疑,抓住重点问题板书,如:科利亚是怎么挖的,挖出来了吗 有没有遇到困难 怎么解决 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小组读书讨论解决
(主要)
3 .汇报,主要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理解.
⑴抓含"仍然"的句子分析,指导朗读.
⑵柯利亚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请学生边板书边说明
板书:四年后 挖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指导朗读,抓含"果然"的句子
⑶科利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妈妈遇到了吗
板书: 30步
⑷引疑:从板书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讨论:为什么妈妈步子不变能挖出箱子,而科利亚不能
⑸从妈妈和自己身上,柯利亚懂得了什么
(学生读最后一段)
板书: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三)深化拓展
1.科利亚遇到问题能认真思考,所以他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给《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想想办法,找到那把丢失的剑.
2.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你身边也有,你能举例说说吗
引导说话:随着时间的……(引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如身体变化,家乡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际形势的演变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个启示,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探寻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 妈妈
(四年前)埋 30
(四年后)挖 30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七
《科利亚的木匣》主要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疏理线索,整体感知
1,游戏方式检查生字
①认字大迷宫(多媒体课件) ②玩玩词语魔方(自制教具)③ 我会读(开火车等方式)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 做了什么事
二,学习埋木匣部分
1,自读第1,2段,划出写埋木匣的句子,反复读句子.
2,边读边想想,科利亚心里在想什么
三,学习挖木匣部分
第一次挖木匣
1,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科利亚的心情.理解仍然.
2,指导朗读,从读得正确流利到有感情.
第二次挖木匣
1,学习第11,12自然段,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
2,自读科利亚说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议论,师生交流)
3,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大了一倍.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
4,朗读读11,12自然段
四,悟道理
1,师生合作朗读13自然段
2,引向课外
《科利亚的木匣》教后说课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从教材出发,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 本课目标设定为1,认识生字2,理解仍然果然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5,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其中要达成的第4个目标也正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重点难点.三个难度渗透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提问受发现,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喜欢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本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的筛选.要选择那些最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最利于实现预习目标的材料来学习探究.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依据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这条线索,抓住三个点来教学:埋 1,2自然段,第一次挖第8段,第二次挖及启示第11,12,13段.语文学习是讲究效率的,语文学习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也避免使整篇文章来讲字词的琐碎分析讲解,突显了重点.
(二)多种方式推进语文的学习
1,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新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验文本作者的喜,怒,哀,乐.第一部分以科利亚一边埋一边在想什么为话题,引领学生读文,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以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为话题,来对话,来指导朗读.课堂上,我分明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心与科利亚的心通过对话紧密联系在一起.
2,朗读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手段,通过读文,情感得到熏陶;通过读文,理解和积累语言;通过读文,学习写作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朗读有两点可取:①朗读做到有层次.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②如何做到有感情呢,当然由于读文的主体不同,应当呈现出来的方式也就不同,但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展观给大家.我印像深刻的是第8自然段朗读的教学,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由读不通到读得正确流利再到读得有滋有味.
3,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三个点是文本重点,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讨论,探究解疑——领悟语言文字.首先让学生读句质疑,接着让学生和周围的小伙伴们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 ,然后师生合作完成板书图示,最后回到语言文字,齐读课文.
(三)开发课程资源,服务于语文学习.
新课程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自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如理解大了一倍,让学生们自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来理解.然后请学生观察自己的周围起了什么变化来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我认为这节课始终凸现语文课的本色.语文学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支撑点.我们读文,我们交流体验,进行对话,我们合作探究,都是为我们学习语文所服务的.语文学习是整个课堂的灵魂.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学得有滋有味.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八
第一课时。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师:匣容易读错,谁来给它组成词语来读一读。
生1:请大家跟我读匣,木匣,
生2:我还有一个词语,请大家跟我读匣,匣子。
生3:木匣就是用木头做的盒子。
师:对,同学们,科利亚是苏联的一位小朋友,1941年,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卫国战争暴发了,科利亚的木匣写的就是战争时期的事情,那么,科利亚和木匣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哪些地方都比较难读,
生1:老师,我发现在第一自然段里出现了一个多音字,数(三声),它的两种读音都出现在这里,很难读好,我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生1读这一段。
师:对了,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吧。
生读词语: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
师:还谁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2:还有一处呢,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木匣里……”盛字是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在课文中读盛(cheng),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那就是锯,请大家跟我读,锯,手锯。
师:手锯就是可以拿在手里的锯子。
师:还谁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1:科利来丢下铲子……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生2:老师,我发现这一段中有一个生字,阶,台阶。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了,还把几个难读的句子读正确也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一次地读课文,这一次的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的怎么样的故事呢?读完了之后,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填空题。
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 )
2.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 ),第一次( ),第二次( )。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想好了之后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了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生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 把他的木匣埋到家门口)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他的木匣),第一次(没挖到),第二次(就挖到了)。
师:说得很清楚。
生2: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才五岁,他们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匣子),第一次(他从空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怎么也挖不到),第二次(他想了想,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
生3:我知道课文是按照战争开始,战争结束的顺序来写的。
生4:我觉得课文应该是按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顺序来写的。最后,课文还写到了科利亚受到了启发,一共三个部分,
师: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去埋木匣,师板书:埋木匣,战争结束后,科利亚去挖木匣,师板书挖木匣,第一次没有挖到,第二次挖到了,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师板书:受到启发。
师: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读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谁愿意来读读。
生1:我来读读科利亚埋木匣的那一部分,
生2:我来读读科利亚挖木匣的那一部分,
生3:我来读读科利亚受到启发的那一部分,
师:那就请其他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战争开始的时候……埋下了他的木匣”
生2:“就在那一天……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生3:“科利亚高兴地说……起变化吗?”
师:好,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非常好,不过我听叶浩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中,多了一个字
师:听得非常仔细。
生2:老师,肖肖同学把……读错了,让我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请你们三人一小组,分别读一读课文其中一个部分。
生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有不少新的词语呢,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生1领读词语:挖坑,冰鞋,斧头,手锯,免得(得读轻声),屋里,抢走,难过,当初,管事,敌人(人读轻声),台阶,懂得。
师:读得非常正确,同学们,这些词语中含有十三个我们要写的生字,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这些生字当中,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生1:写挖的时候,挖的右下部分是乙,千万不要写成九字
生2:抢的右边是一个仓字,而不是仑字。如果把抢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手枪的枪。
生3:初字的部首是个衣字旁,可不要写成示字旁。
师:对呀,用剪刀裁剪衣服,第一刀剪下去,就叫做初。千万不要写成示字旁了。
生4:老师,这几个生字中,有几个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生字非常相似,比如说免和兔子的兔,斧和爷爷的爷,阶和价钱的价,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生字里面,有一个懂字,它的笔画比较多,结构也容易写错,老师来写一遍,同学们可要看仔细了,
师范写懂字。
师:看清楚了吗?请同学每个生字写一遍,再给每个生字组个词语写下来。
生写生字词语。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新字新词,还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下节课,让我们走近科利亚,同他一起埋木匣,挖木匣。一同去思考,去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受启发三部分内容,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埋木匣这部分内容,也就是课文1到3自然段内容,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他为什么要埋木匣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一至三自然段,想好了之后跟同桌讨论讨论。
生自由读一至三自然段。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呢?
生1:科利亚先从家门口向前走十步,然后挖了一个大坑,把木匣放进去,用土盖好,踩实,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写了好多个动作呢,谁能够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生圈动作的词。
生1:动作的词有走,挖,盖,踩,撒。
生2:科利亚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然后挖了一个大坑,把自己心爱的木匣放了进去,盖上土,用脚踩实,最后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呢,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用了这么多动作的词,写得多好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师: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生1: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村子了,不得已,他们只好逃难,可是家时的东西又不能全部带走,科利亚只能把自己心爱的木匣埋了起来。
生2:科利亚看见妈妈在埋箱子,觉得很好玩,就学着埋,我觉得科利亚真是太可爱了。
师:聪明的科利亚虽然只会数到十,可是他仍然埋得那么细心,那么四年后,科利亚又是怎么样挖木匣的呢?请同深默读课文四到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呢?
生默读四到十二自然段。
师: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回到家乡后,是怎样挖木匣的呢,一共挖了几次,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1:我知道他一共挖了两次,第一次,他向前走了十步,没挖到,第二次,他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师:奇怪了,科利亚第一次向前走了十步为什么没有挖到呢,难道是他忘了当年的步数?或者挖得不够仔细?
生2:不是的,科利亚也是象四年前一样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才开始挖的,
生3:他还挖得很仔细呢,“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不没有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那是不是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呢?
生4:不会的,敌人连他们家的大箱子就没有挖到,怎么可能挖到科利亚的小木匣呢?再说了,他埋的时候多认真呀,
师:那是为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课文的九到十一自然段,也就是科利亚和小伙伴们的对话,同桌互相读一读,一个读科利亚的话,一人读小伙伴的话,叙述部分可以不读。
师:同学们读得那么有味道,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生1生2读对话。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们明白了吗?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呢?
生1:我知道了,因为木匣是科利亚四年前埋的,那时候,他还小,步子也小,现在,他长大了,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当他走十步的时候,就是挖不到的,
师:那么第二次为什么走五步就挖到了呢?
生1:因为埋木匣的地方和房门口的距离是不变的,他小时候步子小,需要走十步才能到达埋木匣的地方,他长大以后,步子就大了,只用走五步就能到了。
师:原来是这样,科利亚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他的步数,果然挖到了他的木匣,谁能够联系上下文业说一说果然的意思呢?
生1:因为前面科利亚猜测向前走五步就能挖到他的木匣,结果,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真的挖到了他的木匣,猜测得到了证实,于是作者就用了果然这个词。
师:解释得很好。
生2:果然这个词说明科利亚遇到了困难,科利亚又解决了这个困难,我觉得科利亚真聪明,
师:是的,只有肯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十一,十二自然段,我们来感受一下科利亚的聪明吧。
生齐读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第一次走十步挖不到木匣子,第二次走五步就挖到了木匣,科利亚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1: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师:原来是这样,
生2:是呀,时间一天天过去,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就是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
师: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段话。
师:那么你们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1:我读懂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起变化,
生2:我还读懂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师:是呀,周围的事物都是会变化的,我们只有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才能办好每一件事情哪,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一段话抄下来。
生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认识了科利亚,知道了他和木匣之间的故事,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我们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应对这些变化,你们说对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十九
[案例]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从而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名,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快,为了表扬大家,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科利亚(板书).科利亚是前苏联的一个孩子,他有许多小宝贝——冰鞋,小斧头,小手锯等等,你有自己的小宝贝吗 你喜欢它们吗科利亚像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自己的小宝贝.由于特殊的原因,科利亚把他的这些小宝贝装进一个木匣里,从家门口起数了十步,埋了起来.四年以后,科利亚又从家门口数了十步挖这个木匣,他能挖到吗 (有的同学会说能,有的会说不能)到底能不能挖到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答案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
二,预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本篇课文的范读.
2,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3,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和停顿不当的地方.
⑵ 指名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请找出有关动词.后来他又是怎样挖木匣的
⑵ 通过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
2,学生按思考问题自学,再四人一组讨论.
3,师生交流思考题⑴
⑴ 指名读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出示句子理解1,抓住"刚学数数"和"只会数到十"作重点理解.再通过找几个动词"放,盖,踩,撒",让学生体会科利亚做事心细,想得很周到,抓住这几个词指导朗读.
⑵ 设疑:科利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木匣的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着重理解:一是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二是由于受到了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⑶ 过渡导语:四年之后,科利亚回来了,他又是怎样挖木匣的
指名读有关段落,并出示句子理解2:
从"家门口","量了十步","挖呀,挖呀","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你体会到什么 (坑挖得很深,范围也很大,结果怎样 "仍然没找到"."仍然"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后,正确解释)
科利亚没找到木匣,他当时怎么想
(算术不管用 被别人挖走了 )
指名回答并读出有关段落,以排除以上两种想法.
科利亚想出原因了吗 (读出有关段落).
科利亚怎样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理解3.
"果然"什么意思 (生答后出示正确答案).
师生交流思考题⑵
⑴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出示句子理解4
⑵ 设疑:除了人在长大,步子在变大,周围还有什么在起变化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上小学了,能数到100了……)
四,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在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对发生变化了的事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
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1,分角色读.
2,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3,分段读.
二,指导生字书写
1,指导学生字形笔顺(同步识字).
2,抄写含有生字的新词两遍.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子小 数了十步 变化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子大了一倍 数了五步
[反思]
今天我想记录课堂上的一段导语: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时孩子小手印,小脚丫的一页)大家看,这是王平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他用手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特别小.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二十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两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识记生字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正音。
⑷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 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 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 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 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 抄写生字、新词。
⑵ 熟读课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朗读课文。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⑶ 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 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⑶ 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⑷ 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 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 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 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⑴ 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 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 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 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二十一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通过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主动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情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着力给学生创设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
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疏理结构、整体感知
(一)导入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科利亚的木匣》说的就是这么一个理儿。这可是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开始今天的学习,来,齐读课题。
(学生精神抖擞地带着期待的神情读课题两遍)
(二)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检查生活读音。
师: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认真做了预习,课文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生:(很自信地):认识。
师(怀疑):我可不信,我要来考考大家。我知道走迷宫呀,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啦。今天我送给大家一件礼物就是玩一个“认字走迷宫”的游戏。注意听,迷宫里藏着许多生字,当它跳出来时,大家准确、整齐地认读两遍后,就可以继续前进。
(学生听了以后,脸上充满了好奇的神情,注意力很集中)
(课件出示“认字走迷宫”,学生认读生字)。
●当读到“懂”、“匣”、“抢”字时,没读准。生字上跳出音节,请小老师来教读两遍,全班再齐读。
●当读到“难”字时,先读课文里带字词语“难过”,再读生字。老师点明这是一个多音字,再请小朋友说出另一个读音,并组一个词。
(三)游戏活动“魔方轻轻转”,检查验读准词语的读音。
师(高兴,神秘):啊哈,大家齐心协力走出了迷宫,你看,迷宫城的主人还奖给我们一个神奇的魔方。(课件出示)
师(拿出教具词语魔方):“小朋友们快看,神奇的词语魔方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现在,我们来玩第二个游戏——魔方转转转。转到哪个词语大家齐读两遍,读得正确、整齐。魔方转起来——”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词):冰鞋、斧头、手锯、免得、算术、仍然,在读“算术”和“仍然”时有困难,老师教读两遍。
(四)默读课文,疏理结构。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课文都读得比较熟了吧!好,请大家默读一遍,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打开课本后,静静地默读,并思考)
生:课文讲了科利亚5岁的时候,埋下了他的“小木匣”,过了四年,又挖出了木匣,还从这件事中,获得启发,懂得了一个道理。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着,让他说清楚,说通顺,并板书“埋、挖、启示”。
这部分教学通过球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认字走迷宫”和“魔方转转转”来检查了预习中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通过默读全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来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二、学习“埋木匣”(课文第1、2段)。
师(津津有味地):这个故事发生在科利亚的故乡,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临走时,妈妈把有些重要的东西放在大箱子里,埋在了地下。科利亚还小才只有五岁(同时贴出图片“小科利亚”,只会数10。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2自然段,划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学生读文,边读边拿起笔进行勾划。)
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并句段)
师(鼓励):哪个同学敢单独来读读这两段,看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
师表扬学生读准了几个多音字的和难读的词语。如“数”“盛”“小玩意儿”“铲子”。
全班也读读这几字和词语。
师(疑惑地):同学们自己再小声地读读,边读边想,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读完后,认真思考、揣摩)
生:我觉得科利亚当时的心里是十分喜爱粉的木匣的
生:他心里想,这些心爱的小玩意儿,我是多么舍不得啊!
生:他要走时后,把所有心爱的小玩意儿,先装进木匣,还埋起来。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当时科利亚心里想什么。(课文用红线划出“他……”)
生读,再想。
生:他心里想,我要把小木匣埋好,不要让别人发现了。
生:小木匣千万别丢了,以后我回来时,还要把它们找出来玩呢?
师:那你们又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你看他还用脚踩实,所以我觉得他埋得很认真,是不想让别人了现了,把他的宝贝小木匣给挖走了。
师:是呀,科利亚是多么喜爱他的小木匣,埋得多认真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一边读一边学着像科利亚的样子“埋小木匣”。(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特别“埋、挖、撒”这几处,演得很贴切)
师:我想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科利亚埋木匣的方法,位置。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
生:他从家门口……
师(反问):几步呀
生:十步
生一边数数,师一边画线段图。
师:啊,终于把小木匣埋好了。他是多么高兴,多么激动呀!怎样读才能表现出科利亚的心情的变化呢?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开始练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停下来想想,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学生和周围的伙伴交流朗读。
师:现在谁来读好这段读,让我们都体会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呢?其它同学都要竖直耳朵,用心听听,看看他哪些地方读得好,能表现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请一生读,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什么感情的变化。
生:xx同学,你读得很流利,但是我觉得“挖呀、挖呀”应该读慢点儿,表明科利亚挖得很认真,挖得时间比较长了。
生:读“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要强调,读还是“没有找到”脸上这时应该现出有点焦急的神情,因为他当时心里想,怎么会没有呀,到哪儿去了呀。
生:当科利当最终找不到时,脸上应该表现出失望的神情到最后可以读慢点。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读“仍然”。
师:那再请一个同学来试试。(课件出示:标出“挖呀、挖呀”)老师有意请了一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来读,起个示范的作用。
这个小女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配合了合适的神情,动作,读完以后大家教自由地送给她掌声。
师:让我们大家一齐来读,相信也能读得更捧。
学生齐读,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三、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即第一次“挖木匣”。
师: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时间过得很过一晃四年过去了。你看科利亚长大了,个子长高了,步子也变大了,成为了一个英俊的少年(贴出大科利亚)。他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他们终于回到了故乡,妈妈迫不及待地来到原来埋箱子的地方,挖出了箱子,全都在,多让人高兴呀,而科利亚呢?那种激动,期待的学习更别说了,眼看终于要和分别四年的心爱的小木工加重逢了,可正当他兴冲冲的地开始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生朗读第8段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段,想想科利亚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们小声地反复读了几遍这段话,有的学生还动笔做了一些句划圈点。
生:刚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分高兴、后来当木匣分找不到时就变得很着急了。
生:想到要挖到木匣了,科利亚多高兴呀,于是他动手开始挖,可是坑已经挖得很深了,咦,怎么没有了,他那个时候心里肯定有点着急,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还是没有,他泄气了,不高兴了。
生:不单是泄气,因为他无论如何找,都没有找到心爱的小木匣,该是多么失望啊。
师:同学们紧紧抓住了科利亚的动作来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值得赞赏,使我仿佛边浮现了科利亚的当时挖木匣的情景。那大家把这段多读几遍。
四、练习第10、11、12段,第二次“挖木匣”。
师:是啊,挖不到木匣,科利亚该多失望啊,正在这时候,小伙伴们围上来了,都朝科利亚说,他们会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第9、10段。
师生合作朗读10、11段,生读人物说的话,师读旁白。
师:科利亚遇到问题时并没有放弃,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他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摸着脑门想,突然他想起来,他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了吗?
生(高兴地):找到了
师:抽一生读科利亚说的话(课件出示)
师:大家起来读灾个好,看能不能读正确、读顺,(课件在“---------”下面划横线)
生读。
师:你读了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敢于提问的小朋友是善于思考的小孩子,你有问题了让我们大家都来研究研究、讨论讨论。
生:“量”是什么意思?
生:用一种工具比如尺子来测量长度。
生:课文说是步子来量埋匣子的位置
生:为什么……大了一倍,应该……
生:我想知道“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师,提得好,只有弄明白“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我们才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让我们来的周围的小伙伴讨论讨论,看能不能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和其它学习分法让我们都弄明白这“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
学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开始讨论,各说各的办法。
生: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第第五岁,我比他大了一倍,那就是十岁。
生:其实就是原来两个这么多,用手比划如果这是一步,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
生:我上台来画个图给大家看看,(上台)如果科利亚原来一台是这么长,“大了一倍”就应该两个这么多,就是这么长,(生虽然画得不标准,但是下面的学生已经弄明白了)。
师:经过大家的讲解,我好像也弄明白了,我也想举个例子来试试,仔细看,看我是不是真正弄懂了,(拿出一段绳子,对折,再放开)
如果这是科利亚的一步,那大了一倍就是两个这么多,对吗?
学生连连点头,回答“是”。
师:谁愿意上台与教师合作,我们再用图来表示科利亚第一次挖的情况呢?(老师请了一女生上台)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起来画,三个臭皮匠底一个诸葛亮。
师生共同画图,孩子们也在下面积极参与,动手动脚,指挥着。
师:咦,哎呀,科利亚走十步已经走过了,挖不到木匣喔。
生:应该往回走五步就可以了。
生:再画一段用,只退五步就可了以。
师(喜悦):看着孩子们,经过一番思考,科利亚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那你们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大家看着板书的图示,并自己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科利亚以前挖不到木匣呢,如果用上“因为………所以”就更好了。
学生望着板书,自己叽叽喳喳练习说形了。
抽生说:
生:因为科利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
师:可事情的发展真的就像科利亚想的那样吗?走五走就能挖到木匣子,齐读12段(课件拿出来。)
师(喜悦):找到了吗?
生(喜悦):找到了
师:课文里用哪个词说明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和科利亚想的一样
生:“果然”
师(高兴):音乐响起来,你看九岁的科利亚真不简单,遇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到了自己心爱的木匣,不但他很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让我们再读读第11、12段感受科利亚的快乐吧。
师生齐读11、12段。
五、学生第13段
师:科利亚多么开心呀,高兴的不单找到了匣子,还有更大的收获,我想和大家地丐来读这段话,我来引读。
师生读11段
师:我想信今天不光科利亚从埋、挖匣子这件小事中懂得了一个道,我也相信每个小朋友也从中有很多收获,当你走出教室时,我们也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有,观察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呢?只要你用心,你也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秘密,将你观察到的记录在小本子上,下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喜悦地、充满期待走出教室。
10
5
10
板书设计:
5岁埋
科利亚的木匣
9岁挖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柯利亚的木 科利亚人篇二十二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木匣→()木匣()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习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26 柯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