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依靠群众求胜利故事四篇(汇总)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依靠群众求胜利故事篇一

笔者认为,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需要着眼关于民生改善和党建科学化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此,一方面需要把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价值目标和现实挑战;另一方面是形成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科学路径。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价值期待和现实挑战

如何看待开放条件下社会发展中的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群众概念凸显了权力运行的服务逻辑,以及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预设。现代社会主体呈现利益与价值多元化、诉求复杂化特征。多元阶层对党的领导和政策过程提出了差异性的要求,并构成党领导社会新的实践逻辑。因此,如何用中国梦凝聚改革共识,夯实发展动力成为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命题。

如何看待变迁环境中深刻变化的党情。一是党的运行形态和任务发生变化,包括党的历史地位、执政理念、党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党的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和方法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包括党的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党的基层组织功能转型新要求。二是社会价值多元的环境里如何通过教育形成一维价值导向,并使其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群众路线教育需要解决的又一基本问题。三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的群体性事件日益指向党和政府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权力配置资源的科学性,确保权力运行符合人民期待,如何实现党的发展目标成为此次教育活动需要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实践表明,党群关系的破坏其一源自作风上的漂浮、脱离群众和尸位素餐,其二源自权力谋私、资源配置不公,其三源自人民主体地位缺乏载体和制度保障。上述原因导致党的政治资源耗损。由此,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其实践绩效必然与下述三个基本问题相关:一是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全体党员合法利益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规范和约束权力,落实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即党的教育活动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干部权力运行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三是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落实在完善的党规党法上,即确立的制度权威既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要鼓励人民群众监督权力,参与发展。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需要围绕落实宗旨,改进作风,约束权力,在服务人民当家作主和推动科学发展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育政党认同。即活动开展要为党的宗旨落实和为民务实清廉价值要求的实现提供载体和制度安排。活动的效果要落在学以致用、实干兴邦上。为此,当前需要解决好以下基本问题:(1)党的各级组织如何代表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如何夯实党的群众基础;(3)党组织如何加强包括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在内的自身建设;(4)如何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如何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要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实现落实党的宗旨、推动科学发展、完善制度建设目标,首先是形成科学的能够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落在实处的价值标准;其次是梳理教育过程的环境要素,形成推动教育活动持续深入的动力机制;第三是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完善干部权力运行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权力运行符合党的宗旨和人民期待。

在教育活动中认真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群众工作的路径依赖显然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当前亟需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改变封闭状态下计划经济模式和一元化领导的实践逻辑,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同时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积极探索群众工作开展的规律,积累了群众工作丰富的经验。忽视和放弃这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极有可能导致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活动要立足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实践,结合党在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党建科学化过程中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使制度建设更加定型更加成熟。

强调各级组织在群众路线教育中的群众利益实现和价值引导功能。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建设与实践表明:党的事业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将党的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具体的现实利益的实现相联系。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让自己出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倡导的价值观、作风建设的成果、干部考核评价的具体指标,最终要变成党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发展目标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变成社会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尺度。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今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既需要继续倡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评价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也亟需通过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保障权力运行不但不能够侵害群众利益,还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具体的现实问题。

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工作方法的改进。现代社会是个媒介社会。因此亟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用于活动的开展,搭建党群沟通、党群互动的有效平台。但要看到,信息技术在有效支撑社会管理,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拥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的同时,也极易造成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物理隔绝。许多党员误以为点击鼠标就是深入调查、掌握民意,而不知道在依靠技术实现全覆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沟通的同时,干部也失去了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机会,难以实现通过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来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依赖。当前,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得社会组织功能分化。在政府职能转型中,各级政府一方面将部分权力返还给市场和社会,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来避免政府权力无限介入社会生活。近年来一些地方党组织在推进工作中,也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党组织”无力或者无暇”做好的工作转包给社会组织完成,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工作绩效”。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政党存在的基本价值。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问需于民,才能够增进感情,密切关系;才能够成为群众信赖和追随的先进的政治力量。

用制度保障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当前,党需要避免简单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转而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落到实处。我们所讲的制度包括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即群众路线教育要能够强化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还包括了基本制度,即教育过程要能够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一系列以党章为根本大法的制度体系;同时也包括了党委会及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工作制度,包括落实教育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的承诺制、信息公开制度、目标公示制度和整改结果的群众评议制度。这些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能够确保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的绩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活动中形成的公开制度、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责任落实制度在运行中的标准体系一旦为社会掌握,就必然要成为社会考量和评价各级干部工作绩效的基本标准,成为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党群沟通平台。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注重群众参与的有效性。我们说,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凝聚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由此,实现群众路线教育中的开门搞活动,需要提供社会制度化参与教育活动的平台,即要通过程序设计保障人民群众在制度框架内有效参与到活动中。为此,首先,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意见收集,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党群关系的焦点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其次,通过教育活动将群众输入的信息转化为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具体整改措施和制度安排,并将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制度与政策输送给群众,实现对群众的引导。第三,所有的政策制定与制度安排,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可以通过类似”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的形式,让上级组织、服务对象、媒体代表等群众进一步评议,以此实现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互动。

因此,理想的教育活动效果,在宏观层面内蕴着法治框架内人民主体地位、党的领导的加强与改善。在中观层面形成权力配置资源和党群沟通互动的科学机制。在微观层面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措施,形成化解矛盾推进发展的党群同心圆。同时要看到,寄望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并以此作为评价群众路线教育实效性的标准,非但不科学,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依靠群众求胜利故事篇二

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实群众工作是新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我们干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础、是前提。

一、群众观点的精神不过时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凸显,许多干部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不少领导干部一提到群众工作直摇头,连说“太难”。问他难在哪里,回答恐怕都是“群众不配合,群众不理解”,什么责任都推到群众身上。恐怕群众工作难,问题并不在群众,而是在于领导干部本身。实际上,在社会管理领域,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难以完全适应新变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坚持好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方法。实践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过去再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为一切变化提供现成的答案,关键就是要开动脑筋,把群众路线中包含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则等等充分灵活运用于新的实际,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来。比如,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情况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增进干部群众之间的信任和社会共识?在各种利益博弈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更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在一些干部作风不实、行为失范的情况下,干部如何更好带领群众?如果不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会自己跑出来的。

作为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群众观点的要求并不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力量。

新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政治路线。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正确认识和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使决策的每个环节都符合群众利益。

首先,要有正确认识群众利益的自觉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形成。我们必须正视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在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实际利益。在作决策时,如果不能客观对待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的历史必然性,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体利益需求的差异性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尽力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合理要求,就难以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难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其次,要有及时发现群众需要的敏锐性。要改变过去“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领导方式,建立起“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领导方式和服务模式。要善于发现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关心的事情、最需要的决策,及时化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要从经常性地征询群众对现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了解群众的满意程度,调整决策思路,充实和完善决策内容,满足群众新的需求;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中,捕捉新的决策信息,以适度的超前决策,引导和开发群众潜在的需求。

再次,要有充分依靠群众民主决策的主动性。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工作中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交给群众讨论,请群众献计献策。同时,及时发现、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经验、新典型,不断提高工作平。

(二),坚持“到群众中去”——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利益。

首先,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党委政府的有效服务结合起来,推动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民营经济已经或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对民间资本,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当允许经营;凡是国有集体企业退出的领域,都应当鼓励进入;凡是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都应当同样给予民营企业,从而不断增加民营经济总量。

其次,把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与必要的行政配置结合起来,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人民群众对市场信息还不了解、对市场规则还不熟悉、对市场运作还不适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沿袭计划体制的办法管理经济,绝对行不通;同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势必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双重力量的推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那种农户各自为战、东奔西投的混乱局面逐步向合理的产业分工转变。

再次,把鼓励竞争与扶贫济困结合起来,谋求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定法则。但对基础差、底子薄、交通闭塞、人才匮乏的贫困落后地区,对缺乏经营头脑、没有技术专长、缺少资金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困难户,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逐步富裕起来,通过政策扶持、集中扶贫,送项目、传技术、帮资金、找出路,解决贫困地区和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三)、坚持“融入群众之中”——转换角色,恪尽职守,塑造忠实代表群众利益的决策者形象。

要使决策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策主体融入群众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应当明确,党委和政府与群众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领导行为只不过是联结这种关系的手段。融入群众之中,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传统的“领导”角色转变为彻底的“服务”角色。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众对决策的需求心理、对已出台决策的评价反映、对未来决策走向的企盼,才能与群众一起平等协商,沟通内心世界,进而实现决策的完善与创新。

其次,必须忠实履行职责。把决策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用来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法宝。为此,一是要准确把握决策依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端正决策动机。是为谋求个人、小团体或某个组织利益而决策,还是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决策,是判断是否真正走群众路线的分水岭。决不能利用执政优势,去干那些利己主义的决策行为。三是保证决策落实。再好的决策产品,不能到达人民群众手中,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实现“货”畅其流,一要充分发挥党政组织在决策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防止和杜绝“截流”现象;二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中介组织、群众组织等在决策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重构决策产品流通网络;三要建立决策产品阻滞的应急处理机制,防患于未然。

依靠群众求胜利故事篇三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近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在讲话中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决策。中央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了研究。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需要着眼关于民生改善和党建科学化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此,一方面需要把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价值目标和现实挑战;另一方面是形成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科学路径。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价值期待和现实挑战

如何看待开放条件下社会发展中的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群众概念凸显了权力运行的服务逻辑,以及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预设。现代社会主体呈现利益与价值多元化、诉求复杂化特征。多元阶层对党的领导和政策过程提出了差异性的要求,并构成党领导社会新的实践逻辑。因此,如何用中国梦凝聚改革共识,夯实发展动力成为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命题。

如何看待变迁环境中深刻变化的党情。一是党的运行形态和任务发生变化,包括党的历史地位、执政理念、党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党的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和方法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包括党的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党的基层组织功能转型新要求。二是社会价值多元的环境里如何通过教育形成一维价值导向,并使其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严格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群众路线教育需要解决的又一基本问题。三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的群体性事件日益指向党和政府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权力配置资源的科学性,确保权力运行符合人民期待,如何实现党的发展目标成为此次教育活动需要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实践表明,党群关系的破坏其一源自作风上的漂浮、脱离群众和尸位素餐,其二源自权力谋私、资源配置不公,其三源自人民主体地位缺乏载体和制度保障。上述原因导致党的政治资源耗损。由此,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其实践绩效必然与下述三个基本问题相关:一是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全体党员合法利益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规范和约束权力,落实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即党的教育活动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干部权力运行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三是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落实在完善的党规党法上,即确立的制度权威既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要鼓励人民群众监督权力,参与发展。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需要围绕落实宗旨,改进作风,约束权力,在服务人民当家作主和推动科学发展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育政党认同。即活动开展要为党的宗旨落实和为民务实清廉价值要求的实现提供载体和制度安排。活动的效果要落在学以致用、实干兴邦上。为此,当前需要解决好以下基本问题:(1)党的各级组织如何代表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如何夯实党的群众基础;(3)党组织如何加强包括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在内的自身建设;(4)如何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如何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要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实现落实党的宗旨、推动科学发展、完善制度建设目标,首先是形成科学的能够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落在实处的价值标准;其次是梳理教育过程的环境要素,形成推动教育活动持续深入的动力机制;第三是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完善干部权力运行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权力运行符合党的宗旨和人民期待。

在教育活动中认真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群众工作的路径依赖显然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当前亟需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改变封闭状态下计划经济模式和一元化领导的实践逻辑,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同时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积极探索群众工作开展的规律,积累了群众工作丰富的经验。忽视和放弃这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极有可能导致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活动要立足政治体制改革的科学实践,结合党在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党建科学化过程中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使制度建设更加定型更加成熟。

强调各级组织在群众路线教育中的群众利益实现和价值引导功能。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建设与实践表明:党的事业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将党的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具体的现实利益的实现相联系。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让自己出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倡导的价值观、作风建设的成果、干部考核评价的具体指标,最终要变成党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发展目标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变成社会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尺度。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今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既需要继续倡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评价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也亟需通过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保障权力运行不但不能够侵害群众利益,还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具体的现实问题。

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工作方法的改进。现代社会是个媒介社会。因此亟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用于活动的开展,搭建党群沟通、党群互动的有效平台。但要看到,信息技术在有效支撑社会管理,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拥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的同时,也极易造成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物理隔绝。许多党员误以为点击鼠标就是深入调查、掌握民意,而不知道在依靠技术实现全覆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沟通的同时,干部也失去了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机会,难以实现通过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来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依赖。当前,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得社会组织功能分化。在政府职能转型中,各级政府一方面将部分权力返还给市场和社会,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服务来避免政府权力无限介入社会生活。近年来一些地方党组织在推进工作中,也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党组织”无力或者无暇”做好的工作转包给社会组织完成,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工作绩效”。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政党存在的基本价值。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问需于民,才能够增进感情,密切关系;才能够成为群众信赖和追随的先进的政治力量。

用制度保障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当前,党需要避免简单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转而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落到实处。我们所讲的制度包括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即群众路线教育要能够强化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还包括了基本制度,即教育过程要能够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一系列以党章为根本大法的制度体系;同时也包括了党委会及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工作制度,包括落实教育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的承诺制、信息公开制度、目标公示制度和整改结果的群众评议制度。这些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能够确保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的绩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活动中形成的公开制度、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责任落实制度在运行中的标准体系一旦为社会掌握,就必然要成为社会考量和评价各级干部工作绩效的基本标准,成为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党群沟通平台。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注重群众参与的有效性。我们说,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凝聚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由此,实现群众路线教育中的开门搞活动,需要提供社会制度化参与教育活动的平台,即要通过程序设计保障人民群众在制度框架内有效参与到活动中。为此,首先,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和意见收集,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党群关系的焦点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其次,通过教育活动将群众输入的信息转化为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具体整改措施和制度安排,并将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制度与政策输送给群众,实现对群众的引导。第三,所有的政策制定与制度安排,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可以通过类似”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的形式,让上级组织、服务对象、媒体代表等群众进一步评议,以此实现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互动。

因此,理想的教育活动效果,在宏观层面内蕴着法治框架内人民主体地位、党的领导的加强与改善。在中观层面形成权力配置资源和党群沟通互动的科学机制。在微观层面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措施,形成化解矛盾推进发展的党群同心圆。同时要看到,寄望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并以此作为评价群众路线教育实效性的标准,非但不科学,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依靠群众求胜利故事篇四

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实群众工作是新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我们干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础、是前提。

一、群众观点的精神不过时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凸显,许多干部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不少领导干部一提到群众工作直摇头,连说“太难”。问他难在哪里,回答恐怕都是“群众不配合,群众不理解”,什么责任都推到群众身上。恐怕群众工作难,问题并不在群众,而是在于领导干部本身。实际上,在社会管理领域,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难以完全适应新变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坚持好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方法。实践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过去再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为一切变化提供现成的答案,关键就是要开动脑筋,把群众路线中包含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则等等充分灵活运用于新的实际,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来。比如,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情况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增进干部群众之间的信任和社会共识?在各种利益博弈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更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在一些干部作风不实、行为失范的情况下,干部如何更好带领群众?如果不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会自己跑出来的。

作为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群众观点的要求并不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新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政治路线。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正确认识和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使决策的每个环节都符合群众利益。

首先,要有正确认识群众利益的自觉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形成。我们必须正视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在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实际利益。在作决策时,如果不能客观对待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的历史必然性,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体利益需求的差异性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尽力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合理要求,就难以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难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其次,要有及时发现群众需要的敏锐性。要改变过去“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领导方式,建立起“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你享用什么”的领导方式和服务模式。要善于发现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关心的事情、最需要的决策,及时化解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满足群众的现实要求;要从经常性地征询群众对现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了解群众的满意程度,调整决策思路,充实和完善决策内容,满足群众新的需求;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中,捕捉新的决策信息,以适度的超前决策,引导和开发群众潜在的需求。

再次,要有充分依靠群众民主决策的主动性。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工作中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交给群众讨论,请群众献计献策。同时,及时发现、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经验、新典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坚持“到群众中去”——用市场的、民主的、法制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利益。

首先,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党委政府的有效服务结合起来,推动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民营经济已经或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对民间资本,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当允许经营;凡是国有集体企业退出的领域,都应当鼓励进入;凡是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都应当同样给予民营企业,从而不断增加民营经济总量。

其次,把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与必要的行政配置结合起来,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人民群众对市场信息还不了解、对市场规则还不熟悉、对市场运作还不适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沿袭计划体制的办法管理经济,绝对行不通;同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势必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双重力量的推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那种农户各自为战、东奔西投的混乱局面逐步向合理的产业分工转变。

再次,把鼓励竞争与扶贫济困结合起来,谋求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定法则。但对基础差、底子薄、交通闭塞、人才匮乏的贫困落后地区,对缺乏经营头脑、没有技术专长、缺少资金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困难户,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逐步富裕起来,通过政策扶持、集中扶贫,送项目、传技术、帮资金、找出路,解决贫困地区和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三)、坚持“融入群众之中”——转换角色,恪尽职守,塑造忠实代表群众利益的决策者形象。

要使决策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策主体融入群众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应当明确,党委和政府与群众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领导行为只不过是联结这种关系的手段。融入群众之中,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传统的“领导”角色转变为彻底的“服务”角色。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众对决策的需求心理、对已出台决策的评价反映、对未来决策走向的企盼,才能与群众一起平等协商,沟通内心世界,进而实现决策的完善与创新。

其次,必须忠实履行职责。把决策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用来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法宝。为此,一是要准确把握决策依据。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端正决策动机。是为谋求个人、小团体或某个组织利益而决策,还是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决策,是判断是否真正走群众路线的分水岭。决不能利用执政优势,去干那些利己主义的决策行为。三是保证决策落实。再好的决策产品,不能到达人民群众手中,就不能实现其价值。实现“货”畅其流,一要充分发挥党政组织在决策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防止和杜绝“截流”现象;二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中介组织、群众组织等在决策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重构决策产品流通网络;三要建立决策产品阻滞的应急处理机制,防患于未然。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