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一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徐财平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科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崇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正确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4、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写简单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
二、活动准备
1、明确活动主题:科海泛舟
2、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围绕“科学”这个主题全方位搜集资料。
3、教师准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或能讲述,或形成文字材料,以供阅读。
4、寻找一组较浅显的、适于初中学生阅读的科学童话、科幻小说,以便学生写作时有模仿的例子。
三、活动指导
1、整体安排:
⑴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体步骤:讲述故事──联系自己──趣味延伸──思考辩论──发明展示──创新写作。
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资料的搜集、整合及信息的发布。
⑶整个活动历时一周,分五课时完成。其中“讲述故事”“联系自己”“趣味延伸”共一课时,“思考辩论”一课时,“发明展示”一课时,“创新写作”二课时。
2、具体指导:
⑴活动一:讲述故事。
“讲述故事”既讲述科学家的故事,首先是小组内试讲,然后推荐代表上台讲。要求:故事完整、语言流畅并富有感情。
⑵活动二:联系自己。
“联系自己”要么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过程,要么畅谈自己对生活中的科学的感受,先小组内交流,再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要求:真实、可信、表达清晰。
⑶活动三:趣味延伸。
“趣味延伸”就是将“我所知道的科学”进行自由汇报,可以是具体的某种生活现象上所含的科学道理,也可以历数科学发明的时间、科学之最等等。
⑷活动四:思考辩论。
“思考辩论”即围绕“科学(没有)造福于人类”为题展开辩论。将全班分成两大组:正方、反方,然后又切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定一个主辩,两个助辩,辩论时要注意:立场要坚定、资料要翔实,说话要有条有理,紧扣中心。
⑸活动五:发明展示。
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进行展示,并简介制作动机、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及功用。
⑹活动六:创新写作。
只要是与科学有关的故事、道理皆可入文。可以放飞想象,写科学童话、科幻小说,也可以写某科技发明的制作说明,还可以查阅资料,针对某事物或某现象写科学小品文,总之,形式不拘,语言要有科学的严密性,又要活泼生动。
四、活动评价
学生自主从参与态度、参与面、知识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在活动中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予最佳团队奖,对活动中踊跃积极、态度严谨的同学分别给予最佳表达奖、最佳辩手奖、最佳发明奖等。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二
四川省南川市第三中学 遥 冰第13周星期三2006年5月10日总第59课时 遥冰作文训练:科海泛舟
作文课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目标1、3
难点
目标3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学
过
程
同学们中一定有不少都喜欢科学吧,都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的科学节目吧?有谁能给大家讲讲科学的小故事呢?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两个讲给大家听听:
1、《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见《教师教学用书》)
2、《科幻大师,妙想未来》
(见《优秀教案》p146)
1、说一说:
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
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
提问:
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
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
这对你后来兴趣爱好产生了什么影响?
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写一写:
思考自然的启示。
⑴ 齐读书上的材料
⑵ 归纳材料显露的科学道理。
⑶ 引导写作:
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
注意: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做一做:
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
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
活动一: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活动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指导:
活动一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 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
⑵ 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活动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评一评:
科学技术两面观。
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
其次,小组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
最后,全班交流,可以是各组总结陈述,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
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它揭开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也科海泛了一下舟,不知同学们捕捞了多少,何不把你的收获变成大家的享受呢?请同学们就这次活动所牵涉到的故事,道理,感受择其一写出来。
写作指导:
科学小品与科普短文。(见《教师教学用书》)
抽一两个学生进行讲述意在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视情况讲一至两个,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
初写科学说明文,先有依可循,小试牛刀。
当堂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优秀的及时交流。
这一部分要留一些到课外完成。也可形成小的综合实践活动。
估计这一部分要在第二课时才能进行,而且也要求学生事前准备。
教师小结,学生作文,教师作适当写作指导。
相应的资料练习无固定板书。 考勤:教学得失:作业情况: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三
《科海泛舟》教学设计
湖北省麻城市闵集中学陶建军
【活动目标】
1、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
2、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3、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的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学生积累科学知识以及有关科学家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简短说明文和科学幻想小说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向学生介绍科学小品、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范文,以便学生模仿。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应该作一些了解,甚至收集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活动过程〗
总结对第三单元的学习。
介绍:科学小品以及科技说明文
学生分组活动:
小组对小列问题进行讨论、搜集或者探究
1、收集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不少于5条)
2、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3、讲述“我第一次迷上科学”的经历。
4、科学技术影响了我们一家人(讲述一个故事)
5、做一个手工作品,并且介绍它的制作过程。
6、收集科学正反两方面效应的材料或者观点,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学生集中展示:
学生写作一篇科学幻想小说。
准备的话题有:
1、人类与环境
2、宇宙探索
3、未来的陆地和海洋
4、自然奥秘探索
5、人类历史探索。
【参考资料】
〖名人名言:科学〗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德·马克思
“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每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
──中·毛泽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时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邓小平
“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中立足”。
──中·
伟大的科学者在实验室里的生活,是对物体和对周围一切的执着地斗争。
──法·居里夫人
科学不论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事物存在的观察预见,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
──意·达·芬奇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俄·巴甫洛夫
天才只有和科学相结合,才能结出最大的果实。
──英·斯宾塞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待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
──中·华罗庚
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中·丁肇中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中·袁隆平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
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
──契柯夫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萧伯纳
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
──卡皮察
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
──普朗克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巴斯德
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
──萨尔顿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冯·伯尔
【参考资料】
〖科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笨头笨脑”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伟人的料!”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老师、校长都认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
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
可见,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太平凡,甚至显出迟钝、愚笨的样子,常常要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如果因为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寻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爱因斯坦对别的事物迟钝,却对物理和数学特别喜爱一样,当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时,你定会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异彩。
试试看,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四
《科海泛舟》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南翔中学金纯高博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递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在交流、演示、辩论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
一、准备阶段
1、确定选题:
本次综合性学习涉及四项内容,分别为“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本着自愿的原则自由结合成四个活动小组分别进行,并自选组长。在组长的领导和组织下,制定本小组的活动方案。(用两节课分开进行,选题及方案设计指导一节时,重点:方案要切实可行;学生课后完成方案,然后指导修改,一节时。)
2、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阶段:
在组长的组织和协调下,各小组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每个人既要展开独立的研究,又要与本组其他成员及时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在活动中,学生要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存档,以备老师检查,评价使用。)
二、交流展示(一课时)
1、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⑴第一组:“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
①激情导入:小组主持人讲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
②自由畅谈:ⅰ小组代表谈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
ⅱ小组代表谈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⑵第二小组:“思考自然的启示。”
①展示:投影小组代表编写的科学小品或科学童话。
②点评:教师结合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让学生明确科学小品及科学童话的特点,学会写作科学小品及科学童话。
⑶第三小组:“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
①交流:小组代表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②演示:小组代表演示并讲解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
③老师点评。
⑷第四小组:“科学技术两面观。”
①辩论:小组代表围绕某一科学技术话题(如核能)进行辩论。
②点评: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培养学生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2、各组活动结束后,将每组及每位同学的书面资料收集起来,各组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活动小结
1、学生发言:
谈此次活动的收获。
2、教师评价:
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纵向);评价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横向)。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五
《科海泛舟》教学设计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初中沈晓萍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搜集整理资料,读科学家的故事,谈与科学结缘的经历,模仿写浅显的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外搜集科学家的故事,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至2篇,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课外先回顾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或第一次接触奇妙的科学的小故事,第一次发现科学其乐无穷的奥秘的故事。最好用文字记下来。课内先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教师提供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等例文。学生范读,听读。课堂上仿写一篇探究科学的作文。
【备课资料】
八项工程有望使青海湖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新华网西宁9月6日电(记者顾玲)记者日前从青海省有关部门获悉,青海省计划从现在起用八至九年时间,重点实施包括天然草地保护与治理工程在内的八项工程,力图使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据青海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八项工程分别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天然草地保护与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工程、封湖育鱼和裸鲤人工放流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高效生态畜牧业工程和普氏原羚拯救工程。
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演变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湖水水位在42年时间里下降了3.6米,湖区沙漠化趋势严重,草场植被破坏严重,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裸鲤也由于过度捕捞数量锐减,鸟类栖息地环境恶化。
从2002年开始,青海省已对青海湖周围的2.77万公顷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争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将青海湖周边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确定2001年至2010年为十年封湖育鱼期,并已通过人工增殖的措施,放流孵化青海湖裸鲤936万尾。
今后,青海还将通过天然草地保护与治理工程,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地。湖区的沙化问题将主要通过防沙治沙工程、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工程解决。对已有沙漠化趋势的地带,通过人工种草、造林和工程固沙等手段进行防治。
青海省还准备通过自然保护区工程,扩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面积22.67万公顷的天峻舟群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使流域内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2.19万公顷。并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重点实施普氏原羚栖息地恢复、种源基地等建设。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日渐“消瘦”,记者日前从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了解到,近25年来,青海湖湖面已萎缩近150平方公里。经卫星遥感测量,青海湖西岸和北岸陆地相对推进距离分别达到1566.3米和3266.9米,年平均推进距离分别为62.6米和130.6米。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表示,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间,湖岸总体变化趋势是陆地相对向湖水方向推进,湖岸形体整体萎缩。除此之外,水位下降、沙化、旱化、草原退化等已使青海湖百“病”缠身。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此下去,青海湖不是变成沙湖就会变成死湖。
美丽的青海湖──百“病”缠身
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青海湖早在1992年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公约中著名的湿地保护区和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域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的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同时,青海湖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
但是,这片哺育了众多生命的美丽湖泊,其自身的生命力却在不断减弱。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沙化、旱化、草原退化已使青海湖百“病”缠身。
记者近日在青海湖采访时看到,由于湖面萎缩,湖水下降,青海湖岸边裸露的湖床随处可见。在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湖下社水文站,一根用于水文观测的标志杆孤零零地立在湖中裸露处。水文站站长杨维忠指着这根标志杆说:“这是2002年立在湖岸线的,如今湖岸线离它已有30多米的距离了。”
青海湖西北部的乃索麻村,住着一个叫罗桑的藏族老大妈,她说,她从小就住在湖边,在湖边长大,过去湖岸就在离家十来米的地方,但是现在湖岸却离家越来越远,都快看不到了。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凤霞介绍,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间,湖岸总体变化趋势是陆地相对向湖水方向推进,湖岸形体整体萎缩,变化较大的湖岸为东岸沙岛和海晏湾地带、北岸沙柳河入湖一带地区、西岸布哈河入湖地带。经卫星遥感测量,西岸和北岸陆地相对推进距离分别达到1566.3米和3266.9米,年平均推进距离分别为62.6米和130.6米,湖区东岸沙体形似“鸟嘴”侵蚀东岸湖水,近100公里的水体被分离,只有很窄的河道连通湖区,且“鸟嘴”有继续延伸趋势。
除了湖面萎缩,有资料显示,青海湖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工程师徐维新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青海湖北缘就分离出面积达48.9平方公里的尕海湖。后来又分离出沙岛湖和海晏湖两个新湖泊。根据最新的卫星照片显示,在青海湖东北面,又有一个面积达96.7平方公里的湖泊近期已基本从青海湖分离出来。
昔日的青海湖,曾是西王母“千帐之国”草肥水丰的广袤牧场。但现在青海湖周边退化草地面积已达65.67万公顷,占区域草地总面积的34.9%,并仍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沙化土地面积已达765平方公里,且每年以10余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生态恶化使青海湖原有的屏障效应日趋弱化。
据了解,青海湖周围原有78条大小河流,是青海湖的补充水源,但现在多数河流已经枯竭,未枯竭的也水量锐减,注入湖中的总水量比50年前减少60%以上。青海湖水位目前正以每年8厘米至10厘米的速度下降。而水位下降也使青海湖变得越来越咸: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局的勘测表明,1962年青海湖含盐量为12.49克/升,目前已达到16克/升。同时,由于青海湖水体含盐量较高,且钙、镁、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不平衡,平均ph值已由过去的9上升到9.2以上,有的水区高达9.5,碱度比海水还要高。青海湖水的盐碱化对水生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存及繁衍造成严重威胁。破坏了青海湖鱼鸟共生型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青海湖一直引以自豪的鸟类数量。
专家诊断:人为活动、气候暖干是“症结”所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开垦活动,使湖畔5万公顷的最好草场毁于一旦;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环青海湖一带又有人开垦草原,广种薄收。这种掠夺式经营使湖区生态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专家认为,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人为因素是造成青海湖地区草场退化以及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而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则主要是由于长期气候暖干、造成湖面蒸发耗水量大于入湖补给水量造成的。
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李其江说,青海湖入湖补给量由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湖面降水三部分组成;耗水量由湖面蒸发量、人为耗水和湖区潜水蒸发量三部分组成。经计算,青海湖湖水补给量1959年至2000年的多年平均值为36.9亿立方米,而耗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0.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青海湖水量减少3.6亿立方米。而据测算,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青海湖年亏损水量中,人类耗用水仅占1/5,这说明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凤霞说,分析青海湖周围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发现,随着全球变暖,青海湖湖周也出现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等气候变化特征。据观测,1975年至2000年,青海湖湖周气温增幅为每10年0.49℃,其数值明显高于青海全省的平均增幅和全球每10年0.03℃~0.06℃的气温增幅。同时,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青海湖环湖地区降水量也开始出现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进入90年代后蒸发量却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由于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减少,直接导致了青海湖水位下降。
因此,专家认为,气候暖干化是直接导致湖水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的原因,而人类活动则加剧了这些变化。同时,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又反过来促进气候朝暖干化方向发展。
美丽容颜何日再现?
专家建议,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长此下去,青海湖不是变成沙湖就会变成死湖。为此,青海省政府从2001年起,启动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地恢复和治理工程等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态,治理范围涉及到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4个县、23个乡。计划在今后30年内在湖区投入50多亿元,使湖区流域生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湖区水体生态系统。
2003年8月1日,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法规,标志着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保障新时期。
目前,青海湖环湖地区已开始退耕还林还草,40多万亩耕地有望恢复草原本来面貌。
然而,生态环境破坏易,恢复难。青海湖治理工作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保护措施能否让青海湖生存下去,重新回到昨日的美丽?人们仍然不无担忧。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多名院士今年在对青海湖流域进行初步实地考察后提出,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大的、综合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圈”,青海湖治理对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变化意义重大。过去人们只注重对青海湖核心区进行治理而忽视了周边大面积的治理,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流域是青海湖重要的来水补给地,周边地区的污染、沙化等问题都会对湖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治理仅仅盯着湖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要彻底治理青海湖,必须将整个青海湖流域纳入保护治理范围。
新华网兰州10月9日电举世闻名的敦煌月牙泉正面临水位逐年下降所带来的严重威胁。近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明泉教授等专家通过认真研究,提出了防止月牙泉环境退化的三条对策: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调整产业用水结构及人工回灌地下水。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驄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统计显示,近40年来月牙泉水位累计下降了9-11米,水面积也由1.45万平方米萎缩至0.53万平方米。张明泉等专家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因是敦煌盆地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因此要恢复月牙泉水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下大力气关闭一批开采井,以法律的形式在月牙泉周围一定区域设立地下水禁采区,严控地下水开采量,恢复本地原来的地下水动态平衡。
其次要调整产业用水结构,节约用水。专家研究发现,农业灌溉占到敦煌总用水量的90%,但若将目前的大水漫灌全部推广成节水灌溉,就可使灌溉用水量减少30%左右。针对此,张明泉教授认为,调整现有用水结构,减水农业用水,发展旅游产业,是恢复敦煌生态平衡、修复月牙泉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
专家们认为,目前月牙泉已经面临枯竭的危险境地,用别的方法恢复地下水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若在月牙泉西边1.5公里的沙湾开挖深1米左右,面积8000-10000平方米的渗坑2个,采取人工回灌地下水的应急措施,就可以保证月牙泉泉水不至于在短期内干涸乃至枯竭。“这只是维护月牙泉水位的短期行为,只能为防止月牙泉枯竭争取更多的时间。”张明泉强调,造成敦煌地区用水紧缺的根本问题还是水资源供不应求,因此应该考虑从祁连山哈尔腾河流域调水来缓解当地用水的紧张局面,恢复生态平衡,稳定月牙泉水位。(完)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入虬龙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故“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0.88公顷,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来泉边漫步,都会驰怀神往,遐思万千,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六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活动目标
1、学科学,用科学,树立科学观念,追求科学。
2、感受科学,学习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立志科学,当一名科学家。
3、学会用语文反映科学世界。
重点和难点
1、教育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立志科学。
2、语文和科学,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搜集如下资料:生活中的科学、科学家的故事、科学之迷。
教学时间
课余准备时间:一周
活 动 过 程
第一板块:走进科学
1、分组让学生谈谈对科学的认识。
2、阅读资料:(1)什么是科学(2)科学应当造福人类
(资料,课本106——107页)
第二板块:展现科学
1、让学生谈谈身边的科学,使其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科学,科学无处不有。
2、例文: 生活中有科学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吃早餐时,我把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剥了壳,竖着放在一个玻璃瓶的瓶口上,鸡蛋有一小半没入了瓶中。我习惯地用手指按压着鸡蛋,但当鸡蛋被我按进瓶里时,却碎成了几块。这时,我突然想:能不能把这个光鸡蛋放进瓶子里而不损坏它呢?我向爸爸提出了这个问题,爸爸想了一会儿说:“应该没问题。”
爸爸找出几张废纸揉成一团,用火柴将纸点燃后小心地丢进瓶里。爸爸对我说:“看好了,我要变魔术了!”他把一个剥了壳的鸡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轻轻地按压,只听得“啪”的一声,鸡蛋完整地掉进了瓶子里。
我十分惊讶,“这里面有什么窍门呢?”爸爸说:“我来做个小实验,你就能明白。”
爸爸把一只蜡烛放在一个小碟子上,然后放到一盆水里,让蜡烛伸出水面三分之一左右,把蜡烛点燃,然后用玻璃瓶把蜡烛反盖起来;又在瓶口放几个支撑物把瓶子托起来一点,让水可以进出瓶子;还在瓶外壁上作一个与水面齐平的记号。蜡烛燃烧一会儿后,就熄灭了。这时我发现,瓶子里的水面已经上升到瓶子中空部分的五分之一。怎么会是这样呢?爸爸告诉我:当蜡烛燃烧时,用掉瓶子里的氧气,氧气大约只占空气的五分之一。氧气用完后,火焰熄灭,水被外面的空气压力推进瓶子里。在推鸡蛋进瓶的实验中,由于剥了壳的鸡蛋把整个瓶颈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来取代消耗掉的氧气,于是瓶里的气压降低,蛋被吸入瓶里。
真没想到,在生活中只要时时、事事、处处留心,就会有许多新发现!
第三板块:科学家的故事
讲故事比赛,选一位你所熟悉的科学家,讲讲他们的有关故事,看谁讲的好。科学家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四板块:科学之谜
面对科学,你有哪些难解之谜?
推荐:现代科学之谜
1991年,日本科普期刊《科学朝日》在纪念创刊50周年之际,从当代科学重大课题中筛选出七大课题,推出现代科学的世界七谜。这七谜是:
1.宇宙的形成。近代关于宇 宙发生发展有几种科学说。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威尔逊的背景辐射宇宙学,盖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论,邦迪的稳恒态宇宙论和霍琴柯的量子宇宙论。目前正处于诸说争鸣状态。
2.太阳系第10个行星。已知太阳系有9大行星,到底有没有第10个行星,天文学家们还在寻找。1972年美国天文学家普迪拉预言,在冥王星轨道外侧可能有第10个行星存在。1987年美国航天局安德森根据行星探测器的探测,重提第10个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并计算出它的质量和公转周期。198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林顿、鲍威尔和巴西天文学家哥麦斯分别测算出第10个行星的理论轨道,但迄今天文观测未得证实。
3.生命的起源。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距今4亿年前登陆。生命是从简单的无机化合物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随着自然条件的演变,这些化合物互相作用,最后产生出有生命的物质。生命诞生之谜尚未最后揭开。
4.生物形态的构成。80年代前半期,美国生物学家霍格尼斯博士和瑞士的盖 林格 博士,根据自己的试验,成功地分离出生物遗传变异基因,找 到了某些只长着一对翅膀的昆虫却生出了两对翅膀、在本来长着触角的部位却生出了两只足的原因:生物形态的构成是由自身基因与环境因素决定的。
5.恐龙的灭绝。有两种学说在争鸣:一是灾变说,认为小行星撞地球或气候突变,使恐龙灭绝。另一学说是渐变说,认为恐龙灭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6.人类的起源。有两种理论在争论 。一种理论认为人祖诞生于非洲,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繁衍。另一种理论认为,各大洲的人类是从各自的当地原始人进化而来的。从化石发掘证实,前一理论颇占上风。
7.厄尔尼诺现象(elnino)。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现象,每隔2~7年出现一次,每次可持续一年,非周期变化。从50年代到90年代已出现10次。专家们仍在探索它的成因和发展情况。
第五板块:科学与诗
科学中有诗吗?你能用诗反映科学世界吗?
推荐文章:《科学与诗》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是离不开想象力的。科学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也离不开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诗不应当是冰炭不同炉的。事实上,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还是有一些科学家与诗人合为一体的人物的,尽管为数不多,如我国汉代的天文学家兼诗人张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兼诗人罗尔德·霍夫曼。当年的老 师顾毓琇 先生既是工程学专家,也是诗人。 xx年3月17日 刚刚去世的数学家苏步青,目前在浙江大学任教的数学教授蔡天新,都是诗人。
达尔文的祖父、著名医生、植物学家和博物学家兼诗人伊拉斯穆斯·达尔文(1731-1802)曾用蒲伯体的诗篇来反映其进化论思想,比如,在《自然神殿》中,他写到:
无尽的波涛之下的有机生命生养于海洋的珍珠般的洞穴中;
起初形态甚微,用放大镜也看不见,它们在泥沙上移动,或将水体洞穿。
在同一首诗中,他又描述了一种块菌的无性繁殖:
于是,孤独的块菌在土里厕身,
从父系的茎中伸出块茎。
它自由地呼吸,没有雄蕊,
不是由种子诞生出的后代,不需要母爱。
他的诗篇不仅影响着他的孙子,还影响着英国的一批浪漫主义诗人,以至于大诗人科勒律治将在诗歌中进行理论思考的倾向称为“达尔文化”。
与科学家写诗形成对称的是诗人谈科学。屈原深刻的《天问》至今悠然在耳畔回响。英国大诗人蒲伯(1688-1744)在其《人论,书信体诗文第一篇》中提出的宇宙论问题,人们至今还在解答之中:
星系如何集聚成更大的星系?请观察思考。
有哪些行星在环绕其他的太阳迅跑?
在同一首诗的后面,他似乎为统计学奠定了基础:
整个大自然不过是您把握不了的大艺一桩;
整个偶然性就是您看不见的那个方向。
第六板块:实弹演习
拿起你的笔,以“科学”为话题写作文,题材不限,600字左右。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七
人教八下第三单元
[课件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1.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强烈兴趣。
2.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3.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的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学生积累科学知识以及有关科学家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简短说明文和科学幻想小说的能力。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材料,向学生介绍科学小品、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范文,以便学生模仿。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应该作一些了解,甚至收集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今天,不大可能有人问科学有什么用了。约四百年前,科学的作用远未像今天彰显,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以近一步一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甚至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从哪里开始?科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科海泛舟。首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科学。[课件2、3、4、5、6:菜单页及科学定义]
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搜集或者探究
1.收集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不少于5条)
2.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3.讲述“我第一次迷上科学”的经历。
4.你知道中国科学史吗?
5.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讲述一个故事)
6.说一说传世的科技著作,名人。
7.收集科学正反两方面效应的材料或者观点,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1.展示名人名言:——积累语言
(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任何时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邓小平
(3)“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中立足”。
——
(4)伟大的科学者在实验室里的生活,是对物体和对周围一切的执着地斗争。
—— 居里 夫人
(5)科学不论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事物存在的观察预见 , 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 ——达·芬奇
(6)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7)天才只有和科学相结合,才能结出最大的果实. ——斯宾塞
(8)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待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 ——华罗庚
(9)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丁肇中
(10)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袁隆平
(11)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12)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
(13)人借助于科学,就可纠正自然界的缺陷。 ——梅契尼科夫
(14)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
(15)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16)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 ——契柯夫
(17)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萧伯纳
(18)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 ——卡皮察
(19)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是不配称作科学的。
——普朗克
(20)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 ——巴斯德
(21)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
——萨尔顿
(22)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冯•伯尔
2.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课件7、8、9]——练练你的讲故事能力
:
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科学小事开始的。
我们在儿时准没有听过几个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福利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伽利略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同样大小地一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仍下,结果时同时着地地,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地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地物价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地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饭县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家,有一天他偶然饭县烧水壶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开,结果发明了蒸汽机……
3.讲述“我第一次迷上科学”的经历。—— [课件10]
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幼稚的状态,但总有一天,你会混沌初开,发现世界真奇妙。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父亲给他看罗盘。他对指南针精确的指向感到惊奇,由此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这对你后来的兴趣爱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讲述你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4.你知道中国科学史吗? [课件11-20]——
5.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讲述一个故事) [课件21-29]——
6.说一说传世的科技著作,名人。 [课件30-35]
7.收集科学正反两方面效应的材料或者观点,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 [课件36-47]——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麻烦,如环境,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关注科学进步,投身于科学创造。
1.写一篇科学小论文:根据查阅的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2.或根据材料,仿写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郑州市纬二路)赵红燕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八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及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现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长处,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长处是善于兼容逻辑抽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断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及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标准,但规律和标准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出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附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产生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长久地看着。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附近的森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捉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父母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孩子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获得了承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创造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科海泛舟数学文化之旅手抄报篇九
一、选题及选题的基本思路
1、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材,教科书第四册一共编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其中编排了六次口语交际和写作,形成一个系统。这六次是:①献给母亲的歌;②寻觅春天的足迹;③科海泛舟;④到民间采风;⑤古诗苑漫步;⑥背起行囊走四方。其中①③⑤为小综合性学习,②④⑥为大综合性学习,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要求始终是一样的。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写作、口语交际的生活化、情景化。
2、选题的出发点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应该与更广阔的课外生活结合,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用全新的视觉去观察社会,理解自然,理解生活。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应该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关注科学的发展,关注自然的和谐,应该有维护自然平衡的责任意识,应该坚定为科学发展努力的决心。
3、对本节课性质的认识
我认为这节作文课,是融入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作文课,也是一节关爱自然热爱科学的作文课。这节作文课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同时也整合思想理顺思维的作文课。教师要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传达科技信息的交际能力和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科学的感情的表达能力。
4、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人”“文”统一,无疑是作文教学理念的巨大进步。科学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科学是宏大的,也是可感可及的,关键要看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从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作文的功利性,鼓励学生区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开掘积累中的科学的记忆,发挥想象构设一个宏远的科学世界。教师精心设计激励与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理解科学,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想象、联想和构建。
二、教学要求的定位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科学小品的能力、科学童话的文字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科学的知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太丰富,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科学有关的信息,并当堂交流。教师也有必要补充一些以弥补学生搜集的内容的广度和种类。这样学生在课下和课上都有搜集信息的机会,教师并注意指导其取舍选择的方法,这样对于写作的选材与思想的深度的加深都有好处。有了内容就不愁加工与创新了。口语交际历来都是如今作文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口语的交际,能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理顺材料的思路,对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另外对于写作的内容不能做过多的限制可以是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也可以是自己的有关科学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自己和他人的科学小发明,也可以是对科学的思考与反思等等。总之内容只要围绕本次作文的话题展开就可以,关键是学生的表达要明确,条理要清楚,内容要科学,真正的达到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目的。
2、学习重点的定位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材料的科学选择与语言的准确表达。因为本单元是与科学有关的文章,所以文章内容的科学性不容忽视,无论学生采用何种形式进行作文,但涉及到的科技内容必须准确详实,符合当今的科学理论实践,说明性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严密的表达事物的特征和内涵等。这样也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文风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三、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落实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 《走进科学》
从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节目中选择几个剪辑片段播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紧扣本课课题,为下边的内容展开做好铺垫。因为走进科学节目都是一些精华的科学节目,能激发人了解学习的欲望,能把人带进科学的情境里。
(二)信息交流 积累素材
交流内容:
1、科学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2、科学家的成长故事。
3、我们身边的去的实效科技实例。
要求:学生可以准备相关的资料,归纳出要点,发言要简洁,时间要严格控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交流,然后每组回报自己最优秀的信息材料。
这个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为自己的写作准备了一些素材。
(三)再现生活 发掘真我
1、学生讲述自己的爱上科学的故事。
2、学生讲述自己的一些科技发明。(既有过程又有原理特点等)
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选择材料,材料不一定太大,只要围绕着“科学”这个话题展开,并能表达出真实的感情即可。同时在确定内容时,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表达的更顺畅真实,并且注重两方面:一个是自己的经历和主观感受,另一个是自己发明创造以及体会发现。
(四)反思创新 拓展生活
1、 思考讨论:科学对人类都是有好处的吗?用“我认为科学对人是 ,因为它 。”的句子说一句话,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适当的辩论一下)
2、未来的科学是怎么样的?发挥你的想象,构想一个未来的科学世界!
(注意内容的故事性)
以上的环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又发现表达到创新质疑,把学生的思维一点点带开,不断扩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注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符合如今对人才的要求。
(五)教师总结
材料的选择:1、要扣住科学的内容;2、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科学家的故事;3、还可以是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的说明,也可以是科学史和现今前沿科学的硕果;4、也可以是自己对科学发展的看法;5、还可以发挥想象,设计未来科学的美好境界。
(六)方法指导
结合课文,以科学小品文为例介绍一些写作技巧。
要把某一科学现象告诉别人,必须首先弄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而说明事物时,把这些原因说清楚,并揭示它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如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了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介绍科学知识,可以站在审视者的角度去对被说明的事物进行阐释解说,也可以打破这个定势,别出心裁地将说明对象拟人化,运用第一人称手法,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说明;还可以编成剧本,通过集中的剧情、角色的扮演,让读者明白一个科学道理;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介绍,如课文《旅鼠之谜》,就是通过“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的一问一答,一一解开旅鼠的谜团,富有情趣,避免了说明的呆板。
生动、具体的说明方法不但能够把抽象的科学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使其特征鲜明,而且也是提高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所以,说明事物时,不可忽视说明方法的使用。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一句列举了确切的数字,通过鲜明的对比,来说明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导致胡杨林夫面积死亡这一事实,就能引起读者内心的震动。
这个方法并不是应用于所有关于科学的文章,只是以此为一面,来作为一个规律也能使其他内容的文章得以借鉴。
(七) 范文引路
分发给学生教师提前准备的范文,指名朗读,全班评议:材料类型,表达形式,表达效果以及其他可以借鉴的优点,需要改进的不足。
附范文: (科学小品)
各位,我叫沙丁鱼,就是大家吃的沙丁鱼罐头里细细的、扁扁的但味道还可以的那种鱼类。别看我们身材苗条,身体轻盈,可生性却极不好动。按理说不好动会长胖吧,可是我们连吃饭都犯懒,您说还能胖得了吗?
这不,渔网又过来了,我连窝都没挪,乖乖地和另一些同样一动没动的同胞被网到一艘船上。别的鱼要是被逮着,在网里还要蹿呀、蹦呀,妄想逃生,我们才没那个兴致呢,懒懒地躺在网里,任那些渔民怎么处置。我看见网住我的渔民——现在我得叫他主人——一个中年的黑瘦汉子很高兴,大约是满意我们这种半死不活绝对听话的样子。他没费什么气力和周折把我们倒进一个大木盆里,就开船去了。我们也踏上了被运往市场的旅程。
木盆里的水比海里的水平静多了,只随着船的轻微颠簸而有一丝动荡。我像在妈妈的摇篮里一样感到十分舒服,也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睡梦里一条大鱼向我扑来,我懒得动。它要吞我也就罢了,偏偏把利齿切入我的肌肤,疼得我大叫一声蹦了起来,一睁眼才知道是在做梦。身子底下倒真有个尖尖的东西抵住我的腰,像是随我们被网上来的贝壳什么的。这下我也睡不着了,不过看看天色也快亮了。
天亮了,船也靠了岸。只见主人过来了,他拿一根棍子往木盆里搅了搅,看着我们,一脸的沮丧和无奈。自言自语说:“唉,又死了一大半。”我吃了一惊,这才向四周一看,可不,除了我和有数的几个弟兄,木盆里的同胞大多死去了。
主人把我们活下来的另一些兄弟卖给小贩,不知为什么把我却养在他的鱼缸里,天天供吃供喝,我倒也活得自在。
一天我和主人在家里看电视,演的是登山队在登雪峰。最后说,凡是累得不行坐下来休息的,都冻死了;而坚持活动的,却不但上了顶峰,还活着回到大本营。主人看到这儿,沉思了片刻,忽然若有所悟,大声说:“有了,有了……”便冲出门去。
主人又出海了,而且把我也带上。一天下来,他又打了不少我的同类。他仍然把它们倒进那只大木盆里,还把我也从鱼缸里倒了进去。不过我们彼此连招呼也懒得打,自顾自找个地方躺下养神。
不过这次主人也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条我们鱼界的捣蛋鬼——鲶鱼放进盆里。在海里它们就以爱折腾著称,我们都躲它们远远的。这下可好,冤家路窄,没法儿躲了。果然,它从被倒进盆来那一刻起,就忽而近游,忽而远逝,隳突乎东西,冲闯乎南北,把一盆水搅得波翻浪涌。我们这些懒虫算跟着倒霉,只能跟着它上下,随水流婉转,几乎一刻不得休息。在归途中的整个晚上它一直闹得沸反盈天,大家连打个盹儿的机会都让它给剥夺了。
可是说来也怪,我们全体沙丁鱼却活着被运了回来。主人脸上的阴云也一扫而光,他逢人便说找到了让我们在途中存活的办法,从此不会再亏本儿了。可是,他到底找到什么办法了呢?
课余,我爱制作空模。从小学开始,已经有了三四年的历史。
一架模型飞机只有三十厘米左右长,可要玩好它还真不容易,尤其是火箭模型和薄膜飞机的制作。就以制作火箭模型来说吧,首先,得把木头割成机身的大概形状,然后用锉刀锉,使之成为流线型,这样,在空中飞行就能减少阻力了。为了做好这些,我常常手上磨出了泡,胳膊酸得端不住碗。一次,我制作机翼时,用左手紧紧压住2毫米厚的木板,右手握紧美工刀,使劲往后一划,“啊呀!”我不禁大声尖叫起来,旁边正埋头苦干的杨莹一看,瞪着大眼叫道:“哇!好长一个口哦,这回许楠挨刀喽!”说完,她马上陪我到医务室要了块邦迪,并涂了点红药水。那滋味可难受啦!
当然,吃了很多的苦头,最终能够去参加比赛,还是值得的。比赛,不仅有趣,而且能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它使我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
去年我去区里比赛火箭,真是终生难忘。
“下一个,许楠。”听到裁判的指令,我便拿起火箭,胸有成竹地来到发射架前,并小心翼翼地装上导火线,然后夹住。我拿着发射器,仰望天空。“三、二、一,开始。”裁判一声令下,我用力按住按钮,只听“刷”的一声,火箭直冲蓝天,展开双翅在空中飞翔。我扔下发射器,去追火箭,我一边追一边抬头望着,一不小心,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了。我连忙爬起来,脚又酸又痛,只好一瘸一拐地向前走。突然,我喜出望外:火箭在远处的草丛中!我高兴得忘了酸痛,飞奔过去。可不巧又碰到一个浅水塘,我也顾不得绕行,直趟过去,又直趟回来,裤腿全湿透了。
那次比赛,我获得了一等奖。看着获奖证书,我把苦、酸、辣都忘了,剩下的只有甜。
怎么样,同学们有意学习制作空模和参加比赛吗?我可以尽点微薄之力。
人的大脑就像一块高级集成电路,那数以千亿计的神经纤维怎样才能有序排列,各行其道?最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博士袁小兵等人在大脑中发现一个“引路人”,它能指引神经纤维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不致走上“岔道”。
这个“引路人”叫rho小鸟苷三磷酸酶,“驻扎”在神经细胞内,能够侦察神经纤维生长的“路况”,比如哪条路是“绿灯”,哪条路是“红灯”,并传递这种路况信息,指导神经纤维的生长方向。
人类的情感、学习、思维等活动都有赖于设计精密的神经网络的工作。因此,神经纤维导向机制已成为脑科学的研究热点,它不仅有助于揭示神经发育的奥秘,还能对神经损伤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为开发和研制有利于神经再生的药物提供新思路。
近来,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由几亿乃至几十亿颗恒星组成的环缓慢围绕银河系旋转。这一新发现为银河系产生于大爆炸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目前看到的这个环还不完整,科学家将继续寻找其他部分,并研究其中恒星的温度、亮度、速度等。目前圆环的成因还不清楚,有科学家认为,其中的一些恒星有可能诞生于银河系内部,在漫长的年代里运行到了外缘;也有可能圆环是银河系附近一个小星系的残骸,该星系在银河系引力作用下被吞并。研究这个圆环的起源,有助于了解星系的演化过程。
我们在动画片里看到圣斗士、太空人等身上都穿戴有特殊的装置,一抬手腕就可发射激光,或把手腕凑近嘴边即可通话,非常酷。
现在美国trium公司设计了一款类似的穿戴式通讯手镯。手镯上装有通讯及影像传输功能,显示屏位于手背上的那一部分,手腕右侧还安装了一个微型摄像头,用户可以在观看影像的同时直接打开麦克风通话。戴上它你也能像圣斗士一样威风。
无论有多少理论,也是显得空洞,只有具体的实例才更能胜过那些抽象的道理。范文引路对学生是最好帮助和提示,但教师也要指导到位,不能让范文局限住学生的思维。
(八)教师总结:写法和选材以及技巧
(九)布置作文
以“科学和我”为话题作文,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1、内容要有科学性。2、材料真实,表达清楚。3、题目自拟
提示:怎样把科学的内容与“我”的联系起来呢?除了自己的亲历的事情外,关键是开头或者结尾的扣题性的句子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