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4、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5、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 音调及响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音调及响度的区分
2、音色
教具选择: 刻度尺 橡皮筋 铅笔 音叉 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声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比较声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以及频率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⑴ 播放两段音乐的片段,其中一段为音乐歌曲,一段为机械噪音。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一些,由此提出乐音和噪音的区别。
⑵提出问题:其中音乐歌曲都属于乐音,那他们同样是歌曲,又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
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2、过程展开
a、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然后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记录下表
伸出长度
振动的快慢
振动的频率
发声的音调
1/4
1/3
1/2
3/4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学生阅读书43页“一些声音的频率表”,总结:音调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一般说,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
实验探究:探究吉他弦线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弹拨时发出的音调高?
让学生用橡皮筋模拟吉他弦来做这个实验。
结论: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高;
越粗、越长、越松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低。
b、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做响度,也叫音量。
提问:如果你想要听到更响的声音,你会怎么办?那你觉得响度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长度不变,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拨动直尺。
注意观察 1、刻度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同?
2、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1)结论: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老师活动:敲击音叉,前面和后面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差别。可以让同学到教室外边或者更远的地方来听。
(2)结论:响度与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总结: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距声源的距离等有关。
c、音色:又叫音品。
两个同学同唱一句歌词(或者同说一句话),让学生区分分别是哪位同学演唱(说)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他们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①、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d、声波的图形(书中第44-45 页分别介绍)
波形图有:波峰、波谷。频率的高低:图形曲线中,波峰(波谷)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频率的高低。
振幅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三、小结:乐音的三个特征、定义、决定因素
a、振动越快,频率越大,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b、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越高
教学反思
1、以听声为主线,恰当的使用了农村教学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声音的三个特征,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很好地突破了“音调与响度这两个易混淆概念、声波图”等的教学难点。
2、以学生参与为主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不同展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生对乐音三个特征的认识和展示实验探究过程,学生代表的准确描述、学生间的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好的做到过渡自然、流畅、科学、有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过程中讨论交流、听声、实验探究等,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来展开,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和探究中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的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常识的。《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思路: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要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2、创设情境,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在美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拿出生字卡片,看谁做的漂亮?老师也做了生字卡片漂亮吗?我们一起做游戏:看字卡,嘴巴张得大大的,不出声,让老师猜一猜,你们读的对不对?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有一个小青蛙它把大荷叶当什么了吗?(歌台)这节课我们小朋友把大荷叶当展示台,展示我们的朗读课文的水平和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小朋友,先来展示我们的朗读水平吧!
出示:“我会读”。什么叫我会读?我们先把课文读懂好不好?用不用老师帮忙?分小组读:先读后讨论。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
(板书:水珠
蜻蜓
青蛙
小鱼儿)
2、这几个小伙伴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摇篮
停机坪
歌台
凉伞)
师:小朋友,刚才读了“小蜻蜓立在荷叶上”我这有个“立”字把它贴在这。(贴在小蜻蜓的后边)
我这还有“蹲、躺、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师:小朋友,我说上一句,你能说出下一句来吗?不会说的看看书。
师:展示咱们的朗读水平,这回用不用老师帮忙?(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师: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师: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读完后你们也可以唱两句。
师: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
师: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找同学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授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三、学写生字。
师:展示我们的写字水平。
出示“我会写”。写字时注意什么?
观察“朵、机”写时注意什么?书空,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出示:你会连吗?
小水珠的停机坪。
荷叶是
小蜻蜓的摇篮。
小鱼儿的歌台。
小青蛙的凉伞。
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8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
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
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2、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
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3、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4、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知道用分析法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2.能正确列式解答,掌握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4.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灵活检验。
课型、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 讲解法 讨论法 练习法
缙云实验小学 陈耀红
操 作 过 程
板书设计: 一般的三步计算计算的应用题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少8棵
(1)四年级种树多少棵? 36×2=72(棵)
(2)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 72+36=108(棵)
(3)五年级种树多少棵? 108-8=100(棵)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18)分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22)分
一.复习旧知.
1.(大屏幕出示准备题):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课,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共种了多少棵?
2.指名读题.3.板书综合算式.4.还有其他解法吗?
二.新授
1.导入课题.出示例1:(把准备题中的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改成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棵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引入课题。
2.指导理解题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1)指名说条件和问题。
(2)评议所画的线段图是否符合题意,修改。
3.指导探求解题思路。
(1)、问:要求“五年级种多少棵”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指名回答。
小结解题思路。
(3)、出示解题步骤。
4、指导尝试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综合算式.5、教学检验方法。
问:你有什方法对这道题进行检验?
小结:(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2)换一种方法解答.三.试一试.
出示(例1:缺少问题)
要求:提出一个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解题思路训练。
2.针对性练习
3、总结.五、检测练习.
1.读题,画出线段图.2.说出解题思路.3.列式解答.4.可能有:36×(2+1)
1.齐读课题
2. 仔细读题.(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2)根据条件在准备题已画的线段图上进行修改。
3.探求解题方法.(1)、讨论,回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指名说。
4.尝试解答。
(1)(1)分步列式
(2)综合列式
(3)还有什么方法?
5.想一想:有那些方法可以进行检验?
说出方法。
尝试练习.(1)提出问题。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议.读题并填空。
(1)小明有12张邮票,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小华的邮票比小明和小青的总数多8张,小华有几张?想:要求小华有几张邮票,要知道
()和()各有几张邮票,已知(),所以要先求出()的邮票张数,再求出(),最后求()。
完成练一练1。
1.板演。
2.校对,集体讲评。
编应用题。(三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