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书格式(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家书格式篇一

"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时期人们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生诉求,囿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也是这么去做的,他也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xxx)。

这本《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方面,他的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有很强的说服了和感召力,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这一部家书使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它也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读书之"勤"."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他在勉励弟弟多读书,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导弟弟们做任何事情,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是过眼云烟,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第一位的。他在家书中曾说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不求强记亦养生之道"道出了读书的最高追求。

二是为官之"廉".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可为权倾朝野,为朝廷所依附,手握重权,但实时嘱咐家人要厉行节俭,曾国藩在给子侄的书信中讲到"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望子侄辈戒骄、奢、佚",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他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勤劳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自勉告戒道:"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他廉政为民之心。

三是做人之"谦".在教导子侄时,"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温廉谦恭让,做一常人尚不能全为,但曾国藩做到了极致,看看现在的"我爸是李刚",足以让一些人汗颜。"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 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这是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语重心长的叮嘱令人感念、期盼与警醒之情溢于言表。待人谦虚、修德立业和戒骄求进的品德跃然纸上。

四是做事之实。"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他做到了勤奋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一杯茶喝半天,然后再来两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这种工作作风既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我们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求真务实,默默奉献。

诚如开头所言,我们把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去看待,身处那个时代,就不可避免的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现在很多人把曾国藩作为官场楷模,学习他的官场绝学,我觉得都学偏了,着相,他无往而不利的真正的第一要义是自身的修为,本身的修身养德,德行至而无不成之事,我们应积极学习他有益的一面。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先人早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指导,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也应该勤奋的学习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该每天躺在先人留下的精华上面睡觉而不知,整日的崇洋媚 外,整日的自嘲国人的无知,其实是他自己真正的无知而已。

学习一些传统知识,读一些历史书籍,明辨是非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做人。

古代家书格式篇二

唐诗精炼主导抒情,宋词篇幅略长趋于事理描述。通过对唐宋代诗体的异同进行比较,可以阐明唐宋诗形式形成的原因,从而对诗体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古代文学 唐诗宋诗 异同比较

唐宋阶段古代诗文学,是古代文学课程中的重头戏。教师带领学生很好地把握“唐宋诗歌”两种迥然不同的审美体裁,是对唐宋诗歌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进行唐宋元阶段古代文学课程讲解时,可以从“唐宋诗歌存在异同”话题入手,带领学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综观上述,可以看出,唐代诗作侧重于抒发情韵,在诗作中更多的是活泼而生动的景物形象描写,富于抒情。而宋代的诗作侧重于思辨和分析道理,在诗作中更多的是诘问和追问道理,十分富有哲学研究价值、富有哲理性。如著名文学家缪钺在《论宋诗》一书中所言:“唐诗如芍药海棠,裱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唐宋诗作风格迥异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唐宋诗作各自所继承的研究诗作对象的历史基础条件迥然不同

(二)特殊历史条件下学风政风的差异

总之,唐诗重抒情,宋诗侧重于思辨。唐宋诗作之所以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宋诗作所继承的历史诗作研究基础存在差异,以及诗歌文学创作所处历史时期的差异和规律使然。诗分唐与宋,情理各具异曲同工之妙。

[1] 钱钟书.谈艺录[m].三联书店,2008.

[2] 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代家书格式篇三

中国上下五千年,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风和家训,古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良好的家风,不仅是有形的模仿,更是无形的塑造。有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训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中起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从幼稚不懂事的我逐渐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这其中,从小母亲就语重心长地给我灌输一些良好的家训。“百善孝为先”这就是我家的良好的家训之一,其中让我懂得了许多领悟。

母亲常说,人以孝为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孝心,他有再多的知识,再高的文化业没有用,这对社会往往只是个威胁,所以,要以孝为前提来待人处事。

仍记得母亲常向我提起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故事一封家书说家风400字一封家书说家风400字。故事讲述,在几年前的一个小乡村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年仅15岁的男孩用自己的双手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原来男孩在一所乡村中学念初三,男孩在此之前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在那所学校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刚到初三第一学期男孩不知道为什么成绩突然下降了许多,男孩的母亲为此感到非常担忧,便特地从城市赶过来陪着男孩,想知道男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才从男孩班主任口里得知,男孩原来是和外面一些社会青年有所往来,而且频繁。就在一天夜里,母亲发现男孩急匆匆的赶着出门,而且行为鬼鬼祟祟,但是,母亲并没有阻止他,任由他去了。在男孩走后没多久,男孩母亲担心不已,心里着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她坐坐走走。

终于,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男孩回来了,推开了门,而且醉醺醺的样子,像是喝了许多酒,母亲连忙跑过去搀扶男孩并且问:“这么晚了,刚刚去哪儿了,怎么喝的醉醺醺的”。没想到,男孩并没有做出理会。母亲接着问,男孩仍没有做出理会。母亲有接着问,男孩还是没有做出理会。母亲又问,这下可把男孩惹恼了,马上从桌子拿起一把刀,挥手砍去,刹那间,母亲鲜红的学溅满了男孩全身,男孩突然醒悟了,双膝跪地,抱头痛哭……后来,这位年仅15岁的男孩也受到了严厉的法律制裁

每当想起这故事,心里总是多了几分寒酸一封家书说家风400字初中辅导。故事中的男孩竟然向自己的亲生母亲砍去,难道他就没想想他的母亲有多爱他,多关心他吗?就算他之前成绩再怎么好,那也是徒劳的,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其实,行孝并不难,只是看你到底有没有这份心罢了,父母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的去工作,去挣钱,为了谁?还不是我们吗?而我们只要在他们下班时递一双拖鞋,端一杯热茶,再来几句问候,这也是一种有孝心的行为。所以,我们以后要以孝为本,孝心做人。

家是一个缩小的国,国是一个放大的家,树立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一个品质优越的人,只愿“家家之风、家家之训”能代代相传。

古代家书格式篇四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分享了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的题目给大家!

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

3、“道”的文化阐释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

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

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

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

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

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

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

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

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

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

18、《论语》同义词辨析

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

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

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

22、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2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24、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

25、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

26、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

27、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

28、浅析“些”的古今用法和变迁

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

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

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

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

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

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

37、八部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比较研究

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

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

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

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

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45、现代汉字中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情况分析

46、评唐兰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独体字说

47、关于“形声”名义的理解

48、《说文》假借观分析

49、现代简化字中古非繁简字关系类型分析

50、《异体字整理表》中古非异体字关系类型分析

51、同形字与一般假借字的关系

52、《说文解字》的学术渊源与创新

53、汉字字典部首演变历史

54、通假现象的原因及性质

55、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情况

56、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57、论成语意义的引申趋势

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59、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

60、古汉语“于”和“於”字比较研究

61、古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的疑难问题

62、汉字的文化意蕴例说

63、古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

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

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

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

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

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

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

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

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

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

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

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

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

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

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

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

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

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87、许慎六书说论评

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94、形声字起源试论

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96、《说文》省声研究

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

99、通俗文学漫谈

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

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

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

古代家书格式篇五

妈妈的信总是很长,厚厚的一沓,总是满载着浓浓的爱。

爸爸的信总是很短,薄薄的一张,还是隐藏着深深的爱。

在我的眼中,家书是爱的体现。爸爸妈妈总喜欢用家书和我沟通。无论是笔下的情感,还是关切的言语,都构成了挥之不去的爱之书。

妈妈,您还记得吗?您从来不和别人计较得失,凡事都是忍让,还经常对我说“吃亏是福”。在我的记忆中,很少看到您和别人有过争执。在学校,同学经常把我衣服弄脏,本子撕坏,回来和您说,你都不会帮我“伸张正义”。总是数落我的不是“你肯定有不对的地方”。我常常觉得奇怪,怎么,我的妈妈一点也不帮我,我在学校真的是个乖孩子啊!

记得有一次,我的脸上有一道被抓的血迹,您问我怎么回事,我就轻描淡写的说是某某同学弄的,您听了什么也没说。我心里可难受了。我妈妈真没出息,在外人面前永远保持着矜持的样子,自己孩子受委屈了,还是不闻不问。后来我脸上又被抓了两次,回家我都避着您,省得说了您不理我,我更伤心。等到我第四次带着伤痕回到家里的时候,你不再沉默了。平时一向温顺的您,无法掩饰心中的愤怒,拉着哭啼的我,来到学校。不仅找了班主任,竟然还惊动了校长,最后还来到了“肇事者”的家。很多同学都认为你做的太过分了。很多熟悉的老师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您,谁也没见过您发那么大的火。

我至今还记得您在家书中说的一番话“孩子被人抓破了四次脸,做妈的怎么能不心疼,如果是你的错,我今天是不会到学校去反映的。每次你的脸被抓破,我都到学校暗暗调查过原因,没有一次是你的错。每次看到你被抓的脸,做妈妈的我都是彻夜难眠。”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到学校来理论的都是些素质很差的家长,没想到我妈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可我这一次一点也不觉得在同学们面前丢脸,我反而觉得很自豪,一向温顺的妈妈能这样做,一切都源于两个字“母爱”!

这份“家书”深深地烙在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

爸爸,您还记得吗?有次考试的失利让我惶恐若惊,拿到试卷,眼前就浮现了您拿着尺子,脸色煞白,在我的手心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刷刷”的尺子声伴随着我的哭声,成了伤心的“二重唱”。

可是,当我红肿着眼睛递上我的试卷时,迎来的不是尺子,接下来也不是“二重唱”。而是您在试卷上给我把错误的题目一一的分析出来。随后点燃了一支您几乎不抽的烟,在试卷的结尾给我写下了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那一刻起,我开始长大了!

这份试卷分析是爸爸给我的特别的“家书”,它永远激励我向上。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

我爱我家,我爱我的爸爸和妈妈。我更爱这特别的“家书”。

古代家书格式篇六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分享了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的题目给大家!

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

3、“道”的文化阐释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

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

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

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

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

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

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

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

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

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

18、《论语》同义词辨析

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

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

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

古代家书格式篇七

家书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信件,通常是身在异乡游子平安与否和近来情况的。家书不仅仅是家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有效力量,是古代优秀家庭教育的缩影。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家书》共收录了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近1000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跨度近30年。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家庭琐事大到为政的治国之道的阐述,句句金玉良言,渗透着曾国藩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字里行间更是蕴含着对父母、兄弟、妻儿、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之情,感人至深。这些家书行密,平常而又深入,将晚清“第一名臣”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因为其原文多为古文,理解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只能对着译文慢慢地啃,所以阅读速度提不起来。直到读完整本书,才知道书信内容可分纳为三大境界“孝、劝、教”,也对曾国藩在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有了粗略了解。

曾国藩从小在儒家圣贤思想的影响下成长。因此,他治家治学的思想都是从儒家思想而来,其美育思想也是如是。“仁爱”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起初主要是指家庭血缘关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亲相爱,晚辈尊重敬爱长辈之意。后来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仁爱”思想发扬光大变成了一种推广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博爱之心,以“仁爱”为基础的儒家美育思想也随之产生了。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曾国藩,在对他的家人们进行教育时,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仁爱的思想。例如,“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乃真大学问也。“在曾国藩看来,学问不局限于书本之中,像仁慈、孝悌所体现的“仁爱”才是日常生活中的大学问,他希望子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仁通过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一贯重视修身养性,认为在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晚清社会,尤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讲求立志。人要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曾国藩认为,“欲求变之法,总需先立坚卓之志。”

而且,他主张反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即能否“静坐常思己之过”,能否时刻注重自己的道徳修养。曾国藩每次反省都是从细微处着眼,改过自新。“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在日记中可见有许多通过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错误的。这样的做法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的观念:吾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大气从容,挥洒自如,于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谆谆良言,他既是最好的儿子,以孝为先让父母宽心又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更是仁感的父亲,儿女的好榜样。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