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哲理的故事长篇(模板二十一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一

安徒生很小的时候当鞋匠的父亲就过世,留下他和母亲二人过着贫困的日子。

一天,他和一群小孩获邀到皇宫里去晋见王子,请求赏赐。他满怀希望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他的表现能获得王子的赞赏。

等到表演完后,王子和蔼地问他:“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安徒生自信地说:“我想写剧本,并在皇家剧院演出。”

王子把眼前这个有着小丑般大鼻子,和一双忧郁眼神的笨拙男孩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对他说:“背诵剧本是一回事,写剧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项有用的手艺吧!”

但是怀抱梦想的安徒生回家后不但没有去学糊口的手艺,却打破了他的存钱罐,向妈妈道别,到哥本哈根去追寻他的梦想。

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过所有哥本哈根贵族家的门,没有人理会他,他从未想到退却。他一直写作史诗、爱情小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俏虽然伤心,仍然坚持写了下去。

1825年,安徒生随意写的几篇童话故事,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儿童的争相阅读,许多读者渴望他的新作品发表,这一年,他30岁。

直至今日,《国王的新衣》、《丑小鸭》等许多安徒生所写的童话故事,陪伴了世界上许多儿童健康地成长。

聪明如你者,无论环境如何的困苦,不要向它低头,要坚持。沙地虽然贫瘠干燥,绿色的仙人掌还是挺直身躯,让自己开出缤纷的花。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二

有一个人,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屡遭同学欺负。

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某同学的书桌,放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便不干了,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孔窗户射进来,你挡在这里,不就挡了我的光了吗?

可是,他却不愠不怒,问道“我的桌子该放哪里?”

这位同学一指床头的位置:“放在那边去!”

他居然二话没说,真的把桌子搬到了床边。

夜里,他读书,同学又不干了,嘲讽他,说:“白天不好好读书,到夜里就磨磨叽叽,你还让人睡觉不?”

他又未做任何辩解,退居一隅,悄悄默诵。

他的同学后来怎么样了,没有人知道。但这个人名字却载入史册,他就是大清一代名臣曾国藩。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三

穷人有骨气,常以陶渊明自居,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他忘了,陶渊明是有几亩薄田的,说不上大富大贵,但至少衣食无忧,方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几杯小酒,享一份清闲。这可不是什么忍辱负重,而是神仙日子。

神仙日子只有神仙才能消受,穷人却觉得是受罪,于是对陶县令充满同情,他放着县老爷不做,该是何等的骨气。

穷人往往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类比,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穷人的问题不是为五斗米折腰,而是为一碗米折腰。少了一碗米很有可能会饿死人的。

穷人的骨气,有时带有自戕的味道,人在屋檐下,偏偏不低头,结果头破血流。螳臂当车自取灭亡,关键是你灭亡以后,人家的车还是照开,还有别的螳螂争先恐后往上爬,生怕抓不住机遇,生怕搭不上时代的快车。穷人的骨气何其可悲。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古代的大将在枪林箭雨中横冲直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算一时战败,被人生擒,押进大帐,也依然怒目圆睁,哪有一个怕字!座上的君王顿生爱慕之心,喝退士兵,走下来亲自为他松绑。英雄的骨头也就软了,一番审时度势,当下就弃暗投明,后来果真又立下了功业。

骨头即便再硬,也是有关节的,有关节就不怕打不通。

但是,这个理论对穷人并不合适。倒不是说穷人的骨头没有关节,而是要看人家愿不愿意去打通。打通关节还是挺麻烦的,要有轻重缓急,要有方式方法,你若不是个人物,他费那事干吗?所以,穷人的硬骨头精神最容易成全。

能被押进大帐见君王的,都有着相当高的级别,骨气才有被载入史册的可能。人一穷,骨气也就不值钱了,你自己听起来铮铮有声,别人只当是破罐子破摔。人活脸树活皮,富人有脸面,穷人有骨气。很多时候,骨气是穷人的精神支柱,穷人在骨气中自我陶醉。

想起阿q,都快要被砍头了,还一路高唱“手执钢鞭将你打”,眼睛却在人群里拼命找吴妈。那骨气多少有些作秀的成分。

有的人凭骨气成了英雄,有的人一身骨气却一无所有。好比同样是效忠,有的人是“忠诚”,被请进祠堂供奉,有的人却是“愚忠”,遭人嘲笑。穷人多半是后者。

骨气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不只需要补钙,还得补脑子才行。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四

给予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小故事7、提醒自我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媾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缍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读书】心得: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 因此而生。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五

一对年轻的夫妇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年轻的妻子看到了新搬来的邻居正在外面洗衣服。

妻子对丈夫说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净,也许那个邻居不知道如何清洗。也许她需要好一点的洗衣粉。”

丈夫看了看了妻子,沉默不语。

就这样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这样评论对方一番。

大概一个月后,年轻的妻子惊奇地发现,邻居的晾衣绳上居然悬挂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她大叫着对丈夫说:“快看!她学会洗衣服了。我想知道是谁教会她这个的呢?”

她的丈夫却回答到:“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净了。”

启示:在我们作出判断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户”是否干净。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取决于眼前窗户的纯净度。

在我们作出任何评判之前,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客观,是否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找出问题审判对方。所以请务必擦净你的“窗户”。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六

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狮子决一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动物都会耻笑我竟然和鼬鼠打架。”

美国有一位年轻作家,早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销量不错,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有一天,作家和当地一位市侩因生活琐事发生了矛盾,两人谁也不让谁——较上劲了。朋友劝作家不要和市侩理论,因为作家的时间宝贵,劝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写作上。但是作家却是难以释怀,他认为那位市侩破坏了他的声誉,污辱了他的人格,他要战胜他,要让他心悦诚服。从此,作家与这位“敌人”针锋相对,两人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和摩擦。作家从此再没心思去创作,也没有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多年之后,许多人已记不得曾经有这样一位作家了。

启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这是一个真理。

11、“功夫之王”也有先天缺陷 很多人都知道“功夫之王”李小龙的功夫十分了得,但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龙本来是有先天缺陷的。

中国功夫历来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不好为练武之大忌。可李小龙从小就是近视眼。李小龙曾十分坦诚地说:“因为我从小就近视,所以我从咏春拳学起,因为它最适合做贴身战斗。”

还有,他的两脚不一样长,右脚比左脚短5厘米。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左脚专事远踢、高踢,如狂风扫叶;右脚专事短促的阻击性踢法或隐蔽性踢法,近身发脚如发炮。同时,两脚的不一致使他摆出的格斗姿势优美别致、独具特点,成为一种武术流派的典型。

启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李小龙的人生经历说明:只要充分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不悲观、不消沉,与逆境抗争,变不利为有利,同样能够成才,甚至做出通常情况做不出来的事情来。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眼睛近视、两脚长短不一致对想要练武的来说是缺陷、劣势,是不利条件,但李小龙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不利条件反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利条件。

该故事还启示我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李小龙正是在分析了自身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了不利条件的影响,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武术风格,成为国内外都掀起了“中国功夫热”的“功夫之王”。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七

人这一辈子,均难逃被备胎的命运。

辛弃疾有词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曹操的原话入词,根本不让孙权参与“调胎”。原因很清楚,在曹操的心中,孙权被备胎了,与原胎要求不符,辈分小(没经过历练,存在安全隐患)。辛弃疾显然支持孙权“被备胎”之说。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曹操外,把孙权当备胎的,还大有人在。

孙策之所以被郭嘉的“死于小人之手”的推断所蛊惑,飞蛾扑火一般向“神仙”于吉挑衅,是因为他有“守成强于他”的备胎——孙权。于是,孙策比较好看地死了,孙权被转正。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道:“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为“援”的,不是备胎又是什么?真佩服诸葛亮那么年轻就认识到孙权的备胎价值。

鲁肃也算一个,周瑜去请他之前,曾对孙权说:“其(鲁肃)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待周瑜登门,鲁肃的说法变成了“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周瑜稍一劝说,鲁肃随即又“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这种故作矜持、半推半就的做派,分明是早把孙权当备胎了。

孙权曾被许多人备胎,他也是甘心的,表现出了很好的修养。孙权不离不弃,深谋远虑,做了许多事,“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使得东吴最终一战定乾坤,完成了“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

被备胎,是命运;有备胎,却是智慧。

在《十七史商榷》里,王鸣盛这么形容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唯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

一觉醒来,天下人都成了孙权的备胎,随用随取,随用随弃。

赤壁之战前,孙权从周瑜荐,接纳了鲁肃,遂有了用鲁肃替代周瑜的意思。经过彻夜长谈,他更倾向于鲁肃所主张的“缓图”,而周瑜恰恰就是一位不惜壮士断腕的急图分子,得有备胎才安全。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共治曹操”。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原来他早有准备,选了三万个备胎在那儿放着呢!

孙权在举贤任能方面非常具有备胎智慧。他不像孙策那样好逞个人英雄,且长期倚重张昭和周瑜;他会根据局势的变化及时换人“调胎”,如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之间的互相替补,都发挥了不错的时效性。孙权也善于暗中促成将帅们的愉快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避免因备胎替换而影响东吴的战略走向。

赤壁之战后,曹操约孙权夹攻关羽以夺荆州,孙权采纳诸葛瑾的建议,派人去荆州说媒,欲聘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孙权的考虑是:“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操取荆州。”关二爷非常荣幸地被孙权备胎,甚至在夺取荆州后还将关羽首级移交曹操以转移矛盾。

诸葛亮也被孙权备胎,他拼了老命,多次出祁山与曹魏打得天昏地暗,而孙权拥有几十万大军却坐观诸葛成败,连近在咫尺的淮南也没有认真组织过几次进攻。司马懿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对魏明帝说不需防吴,只需防蜀。

有备胎,是经营自己的短处,有备才无患,从而实现自己的增值;被备胎,是经营自己的长处。没有不合格的备胎,只有不合格的思想。人在旅途,犹如车行路上,不能学曹操的黑心和刘备的脸厚,但可学孙权的备胎智慧。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八

一场春雨,洗净了公司大院两侧的黄杨。

公司两年前搬来,黄扬是龚师傅种的,齐刷刷修剪到半人高。从办公楼门前望去,黄杨郁郁葱葱,原本光秃秃的大院,一下有了生机。

龚师傅是公司行政部的老员工,安保、维修、环卫、绿化……杂七杂八的事,他统管。

龚师傅常给黄杨浇、松土、剪枝、喷药……比照顾自己还上心。他还想,这院子里要是再有几棵遮阳的树该多好。

一日,龚师傅修剪黄杨,忽然发现黄杨丛中两棵树苗探出头来,他仔细观望,小树苗叶子嫩绿,椭圆状。左边那棵叶子小,是榆树。右边那棵叶子大,是桑树。龚师傅乐了:老天开眼,想什么就来什么。他把两棵小树苗修剪了一番,移走周边的黄杨,给树苗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

城里这些年不种榆树与桑树,公司地处老城区,周边保留着老宅院,也留下了几棵高大的榆树与桑树,风把它们的种子送过来。

龚师傅对这两种树并不陌生,他老家在乡下,小时候,他家院子周围,就有榆树与桑树。每年初夏,桑树结满桑葚,他脖子上挂个小书包,爬到树上去。先吃够了,再往书包里摘。桑葚熟透时,紫红色,湿润柔嫩,酸甜可口。树尖的桑葚摘不到,也剩不下,天天招来几只黄鹂,一边啄食一边在树枝上蹦来蹦去,咕咕地叫。树枝摇动,桑葚落下来,摔烂了,果汁渗湿地面,树下印出紫红花,一朵又一朵。

春末,榆树上结满了榆钱儿,捋下来,洗净,与在玉米面里,贴饼子、蒸窝头,香着呢。龚师傅想,这两棵树长大了,还能吃到桑葚与榆钱儿。

春天、夏天过后,秋来了。两棵小树长到一人多高,龚师傅望着自己养护长大的树,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一日午后,公司刘总打的从外面回来,下了车,手里还握着手机,边说边在院子里来回地走。电话打了十多分钟,终于停下来,却不上楼,他定定地站在楼门前,脸色不大好看。龚师傅正给两棵小树浇水,听到刘总招呼他,便走过去,叫了一声:“刘总。”刘总用手指着院子里的两棵树,问龚师傅:“那是什么树,谁种的?”龚师傅有些诧异:树都长半年了,不会才看到吧。龚师傅认真地答道:“左边那棵是榆树,右边那棵是桑树,自己长出来的。”他还想说树是他养护大的。但见刘总一脸严肃,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刘总双眼仍盯着院里的树,他若有所思地轻轻“嗯”了一声,而后,转身朝办公楼里走去。

龚师傅本以为刘总会高兴,或许表扬他一句,没想到刘总一言未发。好还是不好?龚师傅搞不清。转念一想,刘总没说不好,那就是认可了,当老总的,哪能什么事都交代得那么细,何况这种小事。

第二天,龚师傅一上班,行政主管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道:“龚师傅,公司院里的两棵树,是什么树,谁种的?”龚师傅想,昨天刘总刚问过,今天主管又问,准是刘总对主管说了,兴许刘总在主管那儿表扬他了。龚师傅轻松地回答:“一棵榆树,一棵桑树,自己长出来的。”他没有察觉到主管此刻脸上的不悦,又加了一句:“都一人多高了。”主管无奈地盯了一眼龚师傅,语气生硬地说:“刘总让你今天把那两棵树刨了。”“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刨?”龚师傅一脸困惑。主管说:“龚师傅,亏你还大我十岁,没听说‘门前不栽榆与桑’吗,这‘榆’与‘桑’,不就是‘愚’与‘丧’吗!”

龚师傅愕然。他极不情愿,却还是将那两棵树刨掉了。

后来龚师傅听说,那天刘总打的回公司,是因为两天前,刚与甲方签订的一份建筑施工合同,没想到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商突然调高了价位,工程尚未开工,公司已损失三十万,他急着去找甲方,提出变更合同,甲方拒绝。他从未签过这么“愚”的单,后悔报价时没留足浮动空间。他窝着一肚子气,开车回公司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车撞坏了,责任在他,丧气透顶。那天刘总站在院子里打电话,说的都是那些事。就在那会儿,他注意到那两棵树,边上楼,边自语:榆桑之祸,榆桑之祸!

龚师傅这两天也常自语:原来领导以前没注意过那两棵树啊!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九

有一首《知足歌》,对我们值得一读:“人生尽受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vv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这首歌告诉我们,变换角度看人生,快乐会常伴你左右。下面的小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和一点思考。

一天,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这时,一位胡须飘飘的老者欢歌而行。年轻人拦住老者,问:“老人家,您为何如此快乐?”老人回答道:“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谷养人,我能终身享用。我为什么会不快乐呢?”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还是满脸的忧伤,说:“老人家,我总觉得很自卑,不如别人活得有价值,自己常感到没有意义。”老者微微一笑,说:“一块泥土和一块金子,谁更自卑呢?”年轻人刚要回答,老者摆了摆手继续说:“如果让你培育一粒种子,泥土和金子谁更有价值呢?”言罢,老者朗笑而去。年轻人顿觉释然。

其实,只要我们变换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感觉的那么糟糕。变换角度看人生,人生就会更美好!

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坎坷、会有苦难,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面对它。如果把坎坷看成是一种历练,你就会感到坎坷铸就我们坚强;如果把苦难当作一种调味品,你就会觉得苦难的生活也能有滋有味;如果把它们看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就会认为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实际上,只要变换角度,即时是在悲惨、苦难、逆境中的生活也会峰回路转,即时是在悲观、痛苦、坎坷中的人生也会柳暗花明。因为,生活的风霜雪雨之后,悬挂在我们人生背景上的是幸福的彩虹。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

被村民排斥的打工仔收到妻子来信:

“你外出打工了,咱家的几亩地没人翻,公婆干不动,我身体不好,还得看孩子。”

打工仔回信:

千万別翻地,地里埋着宝藏……

一月后他妻子回信:也不知道乡亲们怎么知道的,把咱家地翻了好几遍,累的吐血了也没找到宝藏,你把宝藏藏哪

了?

打工仔回信:

本来就没宝藏,偷看信件的人帮忙把地翻了,你赶紧种地吧,其它忙我也帮不上了!

感悟:这就是高手!人在哪里不重要,关键能解决问题。迎接挑战 必须转变观念。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一

有一个人用热气球旅行,迷路了。他把高度降低,看见地上有一个人,然后他问那个人:

热气球“劳驾,您能帮我吗?我曾答应一个朋友,在一个小时前相会。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我在哪儿?”

地上的那个人说道:“你在一个离地约10米高的热气球上。你目前位于北纬40°—41°,西经59°—60°之间。”

热气球上的那个人说道:“你肯定是一个工程师!”地上的人回答道:“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热气球上的那个人说:“你跟我说的数据非常精确,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利用你的数据。我还是不知道我在哪儿?说白了点,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耽误我旅行的时间。”

工程师问:“你肯定是一个管理者吧?”

热气球上的人回答:“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工程师说道:“你既不知你在哪儿?又不知你要去哪儿?是因为你给自己的位置灌注了太多的热空气,使自己膨胀了。你向别人承诺,却不知道如何去履行并且希望在你下面的人帮你解决问题。事实上,你现在跟碰见我之前时的情况一模一样,但现在却成了我的错。”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二

不要向困难低头

安徒生很小的时候当鞋匠的父亲就过世,留下他和母亲二人过着贫困的日子。

一天,他和一群小孩获邀到皇宫里去晋见王子,请求赏赐。他满怀希望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他的表现能获得王子的赞赏。

等到表演完后,王子和蔼地问他:“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安徒生自信地说:“我想写剧本,并在皇家剧院演出。”

王子把眼前这个有着小丑般大鼻子,和一双忧郁眼神的笨拙男孩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对他说:“背诵剧本是一回事,写剧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项有用的手艺吧!”

但是怀抱梦想的安徒生回家后不但没有去学糊口的手艺,却打破了他的存钱罐,向妈妈道别,到哥本哈根去追寻他的梦想。

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过所有哥本哈根贵族家的门,没有人理会他,他从未想到退却。他一直写作史诗、爱情小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俏虽然伤心,仍然坚持写了下去。

1825年,安徒生随意写的几篇童话故事,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儿童的争相阅读,许多读者渴望他的新作品发表,这一年,他30岁。

直至今日,《国王的新衣》、《丑小鸭》等许多安徒生所写的童话故事,陪伴了世界上许多儿童健康地成长。

聪明如你者,无论环境如何的困苦,不要向它低头,要坚持。沙地虽然贫瘠干燥,绿色的仙人掌还是挺直身躯,让自己开出缤纷的花。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三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

过了一段时间,门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

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又老又破,满是补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这种门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

启示: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会关住自己。面对全新变化全新的世界,要有勇气、有决心打破关住自己的这扇“无形门”,及时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艺”,这样才能更多看到外面美丽的风景。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四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

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丝毫不惊讶,他们说这是典型的心理现象。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类心理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飞行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精神高度集中,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由于大脑正处于极度兴奋中,反而不容易出纰漏。

在返航途中,飞行员精神越来越放松,当他终于看到熟悉的基地,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来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因此人们管这种状态叫“虚假安全”。

在人生的路上,也有很多“虚假安全”。当你通过重重困难,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千万别因放松警惕而放慢你的步伐。

启示:可怕的“虚假安全”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而是在人们精神最放松的.时候。本来胜券在握,但精神松懈了,问题就接踵而至,甚至会导致彻底的失败。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五

毛毛虫有一种天生的习性,就是第一只到什么地方去,其余的都会依次跟着走。它们整整齐齐排成一行,后边的一只跟着前面的一只,不论前一只怎样的打转或歪歪斜斜地走,后面的都会照它的样子做无一例外。这是因为第一只毛毛虫边走边吐一条细丝,第二只毛毛虫就踏着这条细丝前进,同样也会吐一条细丝加在上面,以此类推就成了一条毛毛虫大道。每一队毛毛虫不管队伍长短总有一只做首领。为什么能做首领这完全是偶然的,不是大家选举的,也不是由谁来指定的。今天可能是这只,明天可能是那只,没有一定的规则。

有一位生物学家做了个有趣的试验。他把十几条毛毛虫放到花盆的边上,花盆的四周布满了菜叶,花盆的中央是一株枝叶茂盛正在盛开的鲜花。毛毛虫队伍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它们自动地等距离分布,速度相同,步调一致,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士兵绕着花盆边沿做起了匀速圆周运动。

一小时过去了,二小时过去了,三小时过去了……它们的队伍还是那样严紧,没有一只掉队的,也没有一只偏离轨道的。它们走得那样认真,那样整齐真让人称奇。八个小时过去了,它们可能是太劳累了,先进的速度有些放慢,队伍开始走走停停。晚上天气逐渐变凉,又饥又渴的毛毛虫们只好停顿下来卷作一团昏昏欲睡。

第二天气温逐渐变暖,它们慢慢地苏醒过来,又自动排好队伍开始在那里绕圈子。就这样它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如此简单的运动,竟没有一只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一只能离开这个可怕骗人的怪圈子而闯出一条新路。数天的奔波它们不吃不喝,这些可怜的毛毛虫最后无一幸免地累死在花盆的边沿上。

启示:其实很简单,只要它向里一拐就能吃到嫩绿的叶子和芬芳的鲜花;向外一拐掉在花盆下就能吃到丰盛的菜叶,应能逃脱这可悲的下场,但它们就是做不到。可能是生理原因或智商太低,这无可厚非。但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会上演如此循规蹈矩、盲目从众的闹剧,这就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余束缚了人们的头脑,使人们从众心理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我们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高度物质文明的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进行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善于打破常规,克服从众心理,勇于创新。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前进,我们的祖国才能兴旺发达。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六

一位外国总统问一位活了104岁的老奶奶长寿的秘决时,老奶奶回答说,一是要幽默,二是学会感谢。从25岁结婚起,每天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她感谢丈夫、感谢父母、感谢儿女、感谢邻居、感谢大自然给予她的种种关怀和体贴,感谢每一个祥和、温暖、快乐的日子。别人每对她说一句亲切的话语,每为她做一件平凡的小事,每送她一张问候的笑脸,她都忘不了说声“谢谢”。八十年过去了,是“谢谢”二字使老奶奶快乐长大,使老奶奶幸福长久,使老奶奶生命长久。

一位教师患癌症死了。他在临死之前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谢谢”:谢谢日夜照顾他的亲人,谢谢尽心为他治疗的大夫、护士,谢谢前来看望他的学生。

一位山区农民为了感谢收留他走失的孩子并将其送上回家汽车的好心人,竟在一座小县城里挨家挨户寻找了几千家,只是为了当面向那位好心人说一声“谢谢”。

一个盲女在妈妈的生日时送给他一份礼物,那是一点一点扎在生日贺卡上的盲文。妈妈看不懂,请别人给解释,没想到那段盲文竟让她泪流满面,并视为她一生中收到的是为珍贵的礼物。那段盲文是:“妈妈,谢谢您把我养大!虽然您没给我眼睛,但谢谢您给了我生命;虽然我看不见您,但我永远爱您,谢谢您。”

启示:有人总结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八个字,即:谢谢,您好,对不起,麻烦您,再见,我错了,请,我们。其中居首位的就是“谢谢”二字,英文中也有一个词使用率最高,人们几乎每天词不离口,那就是“thank you”。有时,一千句、一万句的感谢之情,都凝聚在“谢谢”这两个字上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也许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七

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异常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之后,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最终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那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当向您学习。”

哲理: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八

一对年轻的夫妇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年轻的妻子看到了新搬来的邻居正在外面洗衣服。

妻子对丈夫说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净,也许那个邻居不知道如何清洗。也许她需要好一点的洗衣粉。”

丈夫看了看了妻子,沉默不语。

就这样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这样评论对方一番。

大概一个月后,年轻的妻子惊奇地发现,邻居的晾衣绳上居然悬挂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她大叫着对丈夫说:“快看!她学会洗衣服了。我想知道是谁教会她这个的呢?”

她的丈夫却回答到:“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净了。”

启示:在我们作出判断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户”是否干净。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取决于眼前窗户的纯净度。

在我们作出任何评判之前,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客观,是否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找出问题审判对方。所以请务必擦净你的“窗户”。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十九

人这一辈子,均难逃被备胎的命运。

辛弃疾有词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用曹操的原话入词,根本不让孙权参与“调胎”。原因很清楚,在曹操的心中,孙权被备胎了,与原胎要求不符,辈分小(没经过历练,存在安全隐患)。辛弃疾显然支持孙权“被备胎”之说。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曹操外,把孙权当备胎的,还大有人在。

孙策之所以被郭嘉的“死于小人之手”的推断所蛊惑,飞蛾扑火一般向“神仙”于吉挑衅,是因为他有“守成强于他”的备胎——孙权。于是,孙策比较好看地死了,孙权被转正。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道:“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为“援”的,不是备胎又是什么?真佩服诸葛亮那么年轻就认识到孙权的备胎价值。

鲁肃也算一个,周瑜去请他之前,曾对孙权说:“其(鲁肃)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待周瑜登门,鲁肃的说法变成了“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周瑜稍一劝说,鲁肃随即又“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这种故作矜持、半推半就的做派,分明是早把孙权当备胎了。

孙权曾被许多人备胎,他也是甘心的,表现出了很好的修养。孙权不离不弃,深谋远虑,做了许多事,“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使得东吴最终一战定乾坤,完成了“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

被备胎,是命运;有备胎,却是智慧。

在《十七史商榷》里,王鸣盛这么形容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唯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

一觉醒来,天下人都成了孙权的备胎,随用随取,随用随弃。

赤壁之战前,孙权从周瑜荐,接纳了鲁肃,遂有了用鲁肃替代周瑜的意思。经过彻夜长谈,他更倾向于鲁肃所主张的“缓图”,而周瑜恰恰就是一位不惜壮士断腕的急图分子,得有备胎才安全。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共治曹操”。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原来他早有准备,选了三万个备胎在那儿放着呢!

孙权在举贤任能方面非常具有备胎智慧。他不像孙策那样好逞个人英雄,且长期倚重张昭和周瑜;他会根据局势的变化及时换人“调胎”,如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之间的互相替补,都发挥了不错的时效性。孙权也善于暗中促成将帅们的愉快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避免因备胎替换而影响东吴的战略走向。

赤壁之战后,曹操约孙权夹攻关羽以夺荆州,孙权采纳诸葛瑾的建议,派人去荆州说媒,欲聘关羽的女儿做儿媳。孙权的考虑是:“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操取荆州。”关二爷非常荣幸地被孙权备胎,甚至在夺取荆州后还将关羽首级移交曹操以转移矛盾。

诸葛亮也被孙权备胎,他拼了老命,多次出祁山与曹魏打得天昏地暗,而孙权拥有几十万大军却坐观诸葛成败,连近在咫尺的淮南也没有认真组织过几次进攻。司马懿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对魏明帝说不需防吴,只需防蜀。

有备胎,是经营自己的短处,有备才无患,从而实现自己的增值;被备胎,是经营自己的长处。没有不合格的备胎,只有不合格的思想。人在旅途,犹如车行路上,不能学曹操的黑心和刘备的脸厚,但可学孙权的备胎智慧。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二十

有一首《知足歌》,对我们值得一读:“人生尽受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vv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这首歌告诉我们,变换角度看人生,快乐会常伴你左右。下面的小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和一点思考。

一天,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这时,一位胡须飘飘的老者欢歌而行。年轻人拦住老者,问:“老人家,您为何如此快乐?”老人回答道:“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谷养人,我能终身享用。我为什么会不快乐呢?”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还是满脸的忧伤,说:“老人家,我总觉得很自卑,不如别人活得有价值,自己常感到没有意义。”老者微微一笑,说:“一块泥土和一块金子,谁更自卑呢?”年轻人刚要回答,老者摆了摆手继续说:“如果让你培育一粒种子,泥土和金子谁更有价值呢?”言罢,老者朗笑而去。年轻人顿觉释然。

其实,只要我们变换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感觉的那么糟糕。变换角度看人生,人生就会更美好!

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坎坷、会有苦难,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面对它。如果把坎坷看成是一种历练,你就会感到坎坷铸就我们坚强;如果把苦难当作一种调味品,你就会觉得苦难的生活也能有滋有味;如果把它们看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就会认为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实际上,只要变换角度,即时是在悲惨、苦难、逆境中的生活也会峰回路转,即时是在悲观、痛苦、坎坷中的人生也会柳暗花明。因为,生活的风霜雪雨之后,悬挂在我们人生背景上的是幸福的彩虹。

有哲理的故事长篇篇二十一

一场春雨,洗净了公司大院两侧的黄杨。

公司两年前搬来,黄扬是龚师傅种的,齐刷刷修剪到半人高。从办公楼门前望去,黄杨郁郁葱葱,原本光秃秃的大院,一下有了生机。

龚师傅是公司行政部的老员工,安保、维修、环卫、绿化……杂七杂八的事,他统管。

龚师傅常给黄杨浇水、松土、剪枝、喷药……比照顾自己还上心。他还想,这院子里要是再有几棵遮阳的树该多好。

一日,龚师傅修剪黄杨,忽然发现黄杨丛中两棵树苗探出头来,他仔细观望,小树苗叶子嫩绿,椭圆状。左边那棵叶子小,是榆树。右边那棵叶子大,是桑树。龚师傅乐了:老天开眼,想什么就来什么。他把两棵小树苗修剪了一番,移走周边的黄杨,给树苗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

城里这些年不种榆树与桑树,公司地处老城区,周边保留着老宅院,也留下了几棵高大的榆树与桑树,风把它们的种子送过来。

龚师傅对这两种树并不陌生,他老家在乡下,小时候,他家院子周围,就有榆树与桑树。每年初夏,桑树结满桑葚,他脖子上挂个小书包,爬到树上去。先吃够了,再往书包里摘。桑葚熟透时,紫红色,湿润柔嫩,酸甜可口。树尖的桑葚摘不到,也剩不下,天天招来几只黄鹂,一边啄食一边在树枝上蹦来蹦去,咕咕地叫。树枝摇动,桑葚落下来,摔烂了,果汁渗湿地面,树下印出紫红花,一朵又一朵。

春末,榆树上结满了榆钱儿,捋下来,洗净,与在玉米面里,贴饼子、蒸窝头,香着呢。龚师傅想,这两棵树长大了,还能吃到桑葚与榆钱儿。

春天、夏天过后,秋来了。两棵小树长到一人多高,龚师傅望着自己养护长大的树,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一日午后,公司刘总打的从外面回来,下了车,手里还握着手机,边说边在院子里来回地走。电话打了十多分钟,终于停下来,却不上楼,他定定地站在楼门前,脸色不大好看。龚师傅正给两棵小树浇水,听到刘总招呼他,便走过去,叫了一声:“刘总。”刘总用手指着院子里的两棵树,问龚师傅:“那是什么树,谁种的?”龚师傅有些诧异:树都长半年了,不会才看到吧。龚师傅认真地答道:“左边那棵是榆树,右边那棵是桑树,自己长出来的。”他还想说树是他养护大的。但见刘总一脸严肃,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刘总双眼仍盯着院里的树,他若有所思地轻轻“嗯”了一声,而后,转身朝办公楼里走去。

龚师傅本以为刘总会高兴,或许表扬他一句,没想到刘总一言未发。好还是不好?龚师傅搞不清。转念一想,刘总没说不好,那就是认可了,当老总的,哪能什么事都交代得那么细,何况这种小事。

第二天,龚师傅一上班,行政主管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道:“龚师傅,公司院里的两棵树,是什么树,谁种的?”龚师傅想,昨天刘总刚问过,今天主管又问,准是刘总对主管说了,兴许刘总在主管那儿表扬他了。龚师傅轻松地回答:“一棵榆树,一棵桑树,自己长出来的。”他没有察觉到主管此刻脸上的不悦,又加了一句:“都一人多高了。”主管无奈地盯了一眼龚师傅,语气生硬地说:“刘总让你今天把那两棵树刨了。”“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刨?”龚师傅一脸困惑。主管说:“龚师傅,亏你还大我十岁,没听说‘门前不栽榆与桑’吗,这‘榆’与‘桑’,不就是‘愚’与‘丧’吗!”

龚师傅愕然。他极不情愿,却还是将那两棵树刨掉了。

后来龚师傅听说,那天刘总打的回公司,是因为两天前,刚与甲方签订的一份建筑施工合同,没想到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商突然调高了价位,工程尚未开工,公司已损失三十万,他急着去找甲方,提出变更合同,甲方拒绝。他从未签过这么“愚”的单,后悔报价时没留足浮动空间。他窝着一肚子气,开车回公司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车撞坏了,责任在他,丧气透顶。那天刘总站在院子里打电话,说的都是那些事。就在那会儿,他注意到那两棵树,边上楼,边自语:榆桑之祸,榆桑之祸!

龚师傅这两天也常自语:原来领导以前没注意过那两棵树啊!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