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师资格证教育的概念 教资中教育的概念篇一
综合素质这门科目的考试题型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有单选题、材料题、作文题;具体的分数分布是:单选题29道,每题2分,共58分;材料题3道,每题14分,共42分;作文1道,共50分;总体综合素质是150满分。可能同学觉得分值很高,具体考点分布不好把握,其实不是的,各个部分的分值分布分别为:
单选题:职业理念×4、职业道德×4、法律法规×8、文化素养×9、基本能力×4;
材料题:职业理念×1、职业道德×1、阅读理念×1;
同学们在备考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分值分布更加有针对性的去备考,那么在备考的时候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点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二、考试内容
1.职业理念:其中包含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这三个小考点,主要是考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这里的知识点需要同学真正的理解且准确无误的记住相关的内容,真正做到能从材料分析题中找准对应的现象提炼出相关的考点。
2.职业道德:在考试中主要考查的是2008年版本的职业道德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同学们要识记的是每一条内容对应的地位,例如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不竭动力。
3.法律法规:考试中这部分知识点都是以单选题的形式出题,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法律法条之间的区别,对应好法条的出处。
4.文化素养:这是综合素质考试中最多、最杂的一部分知识点,真的是需要同学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它包含的具体模块有:历史常识、科技常识、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艺术成就;这么多的知识点没有办法短时间之内都背诵下来,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5.基本能力:主要考查阅读理解、逻辑、信息处理、写作能力;其中的逻辑和信息处理分别考查两道单选题,阅读理解能力考查一道材料分析题,这方面考点建议同学们多刷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备考指导
距离明年上半年的考试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建议同学们前期先学习理论知识,注意多积累相关的考试内容,当理论已经学过一遍之后,配合着相关的习题进行必要的练习,最后在考试前回顾自己的薄弱之处,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
教师资格证教育的概念 教资中教育的概念篇二
一、单选题
1.以下关于“教育”的阐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 b.“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一书
c.养子使作善也 d.从词源上看,中文的“教育”具有潜质引发之意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中教育的词源。
a选项,史书记载,在夏朝产生了我国第一所学校,夏朝属于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
b选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b选项正确。
c选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养子使作善也”是“育”的解释,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d选项,在西方,英文、法文及德文中的“教育”一词均源于拉丁文“educare”,其中“e”是“出”的意思,而“ducare”则是“引”的意思,二者合在一起的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引导人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教育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其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公办教育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中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
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故b选项正确。
3.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 ),第一个教育者就是父母。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基础教育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中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a选项,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个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儿童正是从这些家庭教育因素中学会了头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交流,懂得区分是非美丑,辨别善恶荣辱,形成最初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故a选项正确。
b选项,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c选项,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d选项,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4.以下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表述错误的是( )。
a.教育影响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b.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c.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要以三个基本要素同时变化为前提
d.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纽带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中教育的基本要素。
a选项,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师的语言等等。
b选项,受教育者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
c选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任意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
d选项,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综上所述,选项c错在“同时”,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不一定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同时变化,只要有一个要素变化,都会引起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故本题选c。
5.“教,上所示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是( )对“教育”作出的解释。
a.许慎 b.孔子 c.孟子 d.朱熹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中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辨析题
1.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教育既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和教育方法的继承。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传统。
题干表述的是历史性,而非历史继承性。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可取代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权威性,针对性,感染性,先导性等。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子女在家庭中成长,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在父母面前表现最真实,父母也将较多的精力花费在子女身上。因此,家长最了解白己的孩子,能比较清楚地知道他的个性、能力等。这就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学校教育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一般有较高的
效率和更好的效果,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较零散,其结果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联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请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
③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
2.教育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内容又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客体。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师资格证教育的概念 教资中教育的概念篇三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所以教师要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顺序性要求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分阶段进行教育、不平衡性要求抓关键期、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等。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发展有一个过程,学生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相信学生能够进步;反面例子为否认、怀疑学生的进步,放弃后进生。要求教师为学生发掘潜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容易犯错,所以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正确引导,即进行容错教育;反面例子为斥责学生的过错。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是学习、娱乐多种角色为一体,教师不可将学生视为考试的工具和知识的容器。要求教师不仅将学生视为肩负学习任务的人,也看做知情结合有血有肉的孩子,不可“去人性化”看待学生。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自身有独特性,要求教师要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兴趣特长;反面例子为教师同一标准化评价学生、扼杀学生的特长。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换位思考。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不是橡皮泥,教师不可随意按捏。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有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而非强制要求。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尊重学生意见并且多采取启发式教学;反面例子:教师灌输、填鸭式教育。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学生享有权利,且承担义务和责任,所以教师不应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
总结:学生观识记口诀:“两独一发”,“发展的人能(潜能)旅(规律)程(发展过程中)”,“完整独特差异大”,“客观存在,学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