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一
他的付出终归获得了回报。在20__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摘得铜牌,成了第一位闯入9秒关口的黄种人。那一刻,站在他身边的清一色的黑人选手,苏炳添为中国扬眉吐气了。
3个月后,20__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与维考特在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上的数字皆为9秒987,因此两人以并列第八的成绩晋级决赛。苏炳添也成为了首位杀入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运动员。决赛他以10.06的成绩获得第九名。
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这样评价苏炳添:“苏炳添非常伟大。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跑不过黑人选手,每到大赛,输竟然成了‘正常’结果。整整等了几代人,我们才赢来了苏炳添的爆发。他的突破有一个特别大的意义,那就是打破了我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和一些神话性的东西,挖掘出了队员的潜力。”
20__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约奥运男子4x100米接力预赛,中国队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绩,破亚洲纪录晋级决赛。8月20日,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苏炳添与汤星强、谢震业、张培萌代表中国队以37秒90获第4名。
再快的选手也跑不过时间,20__年,28岁的苏炳添曾一度向田径队递交过退役报告,打算年内结婚,开启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给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当年天津全运会上,苏炳添输给了新人谢震业屈居亚军,苏炳添回忆,“我觉得上天一直在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运动员有谁愿意服输呢?”
名师出高徒,20__年,苏炳添开始正式跟随美国外交兰迪-亨廷顿训练。兰迪出身于ncaa名校俄勒冈大学,迄今从事跳远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长达四十年,曾带出两位男子跳远世界巨星班克斯、鲍威尔。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二
1989年8月,小个子的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父母在家务农,小时候的苏炳添就在泥巴地里乱跑。不过,在苏炳添的家族里,可是有不少出色的运动员。表哥蔡健发比苏炳添大9岁,是中山古镇的百米赛跑冠军,也是苏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标。那时候的苏炳添还是跟着表哥屁股后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处追逐打闹的。
玩耍打闹,直到上了初中,苏炳添因为阴差阳错的选择,才真正开始练起短跑来。那是在初二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苏炳添被老师要求留下来补课。那时候的每天放学后,老师都会把一些学习不好的孩子留下来进行例行的“留堂补课”。
不想“留堂补课”,苏炳添想方设法加入了学校的田径队。因为每天下午都要定时训练,苏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启蒙教练杨永强成为解救苏炳添的“恩人”。杨永强老师透露,当时在上体育课,发现苏炳添爆发力、弹跳力特别好,就有心收下这个孩子,“个头不高的苏炳添跳起来竟然可以摸到篮板,我就留意了下,后来经过观察,发现他弹跳力和爆发力都特别好,所以才把他吸收进了学校的田径训练队。刚开始,我还想让他练跳高呢。”
其实啊,初二时候的苏炳添已经展现出小小的短跑天赋,在他们村里的比赛里,身高只有1米5多的苏炳添已经可以超过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刚刚进入田径队,还没有经过什么系统训练,苏炳添在泥巴地里跑都跑得非常快。参加当地的中学生运动会,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最好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__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三
顾诵芬年近80岁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酝酿名为“大飞机工程”的科技类丛书,顾诵芬欣然受邀担任了该丛书的总主编。丛书涵盖我国国产大飞机的总体气动、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航电、制造等专业方向和关键技术。其内容既包括领域内专家们最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也包括来自飞机设计第一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截至20__年1月,顾诵芬作为《大飞机出版工程》主编,先后出版6个系列、100多种图书,撰写数十份涉及通用航空、轰炸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等多机种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
如今,年届九旬的顾诵芬,仍在为了航空事业思考谋划,业内外院士、专家也经常过来请教技术问题。对每位专家提出的难题,顾诵芬都会神情专注地听来者讲述,并简洁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时,他会站起来,步履稍显蹒跚,但却准确无误地走向书架,几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书或刊物,翻到某一处,指点给来者说:“你所说的这里有论述。”
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顾诵芬曾谦虚地说,“我自己的余生就是搞这些工作了”,但实际上,他做的绝不仅仅限于组织写书、译书、出版和推介。他对我国发展大型运输机、加快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航空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等提出决策建议,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中央的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自20__年起,航空工业发起“书香·航空”活动,每年一期。在第二届活动中,时年已87岁高龄、刚动过手术的顾诵芬,亲临现场,与年轻人互动。他号召广大青年人多读书,首先是必须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观,建议熟读并牢记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努力钻研《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也是钱学森推荐给科研人员的。同时,要向榜样学习,研读徐舜寿先生、管德院士以及美国凯利·约翰逊、俄罗斯费多索夫院士等航空界著名人物的传记,认真学习他们钻研技术,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我整夜没能合眼,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20__年,年近90高龄仍心系航空科技创新,分享了自己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所思和所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航空事业始终如一地坚守、热爱与关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顾诵芬的学识与品德,影响着一代代航空后来人。伴随着一架架新型战机飞上蓝天,在航空报国的跑道上,一代代航空人不断传递着手中的接力棒。
顾诵芬带领的团队诞生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册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顾诵芬淳朴的话语中不无谦虚。对于年轻人,他充满了期待。“我国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记住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当鲐背之年的顾诵芬再次回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时候,执意要到中国航空事业开拓者黄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颤颤巍巍的他看向黄志千塑像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在顾诵芬的心里有国家、有航空、有飞机、有研究所、有团队、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没有他自己。他讲起来都是设计制造飞机的时候如何的艰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话飞机就飞不起来,可是他自己的功绩总是一笔带过、不愿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应该受到照顾,谁的日子过得很苦,他都说的清清楚楚,但是问到他自己受的苦时,却总是云淡风轻。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四
在_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绩,半决赛排名第一进入决赛。决赛中由于有人抢跑,影响了苏炳添的心态,最终苏炳添只跑出9米98,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制作的苏炳添纪录片播出,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苏炳添更多的信息。纪录片中说到,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的9秒83不仅是亚洲纪录,其前60秒用时6秒29更是前无古人,载入史册。
注意了,前无古人,也就是说,苏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奥运会有60米跑,苏炳添不但能够站上领奖台,还很有可能拿到金牌。不过很可惜,奥运会最短距离是100米,并没有60米跑。
苏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张照片很经典,那就是苏炳添和博尔特一起隔道而跑。苏炳添超快的前半程让博尔特都感到惊讶,看着快如闪电的苏炳添,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不是吹苏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尔特都不是苏炳添的对手。博尔特起跑反应并不算很快,启动速度也一般般,但后程爆发力十足。博尔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开始发力,大步流星甩开对手冲向终点线。
苏炳添由于身高所限,步子迈得相对小一些,所以虽然前半程能建立优势,后半程还是很难和博尔特这样的高手媲美,能够跑出9秒83,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成绩了。
苏炳添爆发力不如博尔特他们,为什么前60米却能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绩?这都是因为苏炳添的努力和坚持。在短跑这个领域,30岁算是老将了。博尔特29岁就退役了,可想而知短跑对于年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苏炳添在30岁后还能取得进步,在32岁时创造个人生涯最佳成绩,打破亚洲记录,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术。为了能够跑得更快,苏炳添对起跑姿势,对枪声的预判,对频率的协调等等,都做得非常细致。
很多人以为短跑靠的就是身体素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身体素质自然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强壮的腿部肌肉,那想在短跑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赛中跑出好成绩取得名次,除了身体素质,技术也很重要。尤其像苏炳添这样身体素质并没有黑人运动员好,就更需要技术来补救了。
可以这么说,以苏炳添的技术,如果他拥有黑人运动员平均的身体素质,那100米跑很可能博尔特都要甘拜下风。
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苏炳添就没有再参加比赛。苏炳添开始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职业运动员,经常要东奔西跑,和家人聚少离多,是非常辛苦的。到了苏炳添这个年纪,想回归家庭,也属正常。
不知道外媒制作的这个苏炳添纪录片,会不会重新唤起苏炳添的雄心壮志。作为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这样结束告别奥运会赛场,那是非常可惜的。苏炳添既然能在32岁时再创新高,那为什么不能在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再创辉煌?支持苏炳添继续跑下去,在巴黎创造奇迹!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五
神舟十二号飞天了,它不是一次简单的
“飞跃”,而是承载了无数研究者昼夜不分的努力、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期盼!
水滴汇聚在一起成为河流,星星汇聚在一起成为银河,个人梦汇聚在一起成为国家梦。
何为梦想?敢梦敢想是目标实现的奠基石。因为有梦想,所以有激情;因为有激情,所以有动力;因为有动力,所以有坚持;因为有坚持,所以有成功。
汤洪波用11年的奋斗实现了“飞天梦”,他把自己为数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热爱的事业中,这既是挑战也是坚守。
他用11年的时间去赌,赌一个可能没有结果的未来;他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默默坚守了好多年。
也许在他看来,这既是无法推脱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汤洪波也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收入全靠家里的那10多亩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里干活,所以他从小就下田地干活。不仅如此,他还帮家里人做家务活。初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乐、叛逆的时期,而他并没有,他早晨起早为了烧火做饭。父亲也经常告诉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这丘田不准回家吃饭,不割满一担鱼草不准休息”,这不只是父亲的言行教导,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领悟的源泉。吃过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这份“称不上”苦的事业源自于他的追求,源自于他的教养,源自于他的韧性。
汤洪波高三毕业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招飞考试”这条路。1995年成功入选飞行员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与稚嫩,或许这就是青春的模样。年仅19岁的他开始了飞天之路,在这条“重重艰难困苦”的路上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动摇过。在八年艰苦训练之后,终于不负众望,圆自己所梦,成为飞行大队的领班人。成为飞行员是汤洪波的“小梦”,当“小梦”扎根的那一刻,他开始了自己的“大梦”之旅,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化需要一个更加艰辛的过程。
一切从零开始,严苛的训练、艰辛的条件、无数个累到瘫倒的日日夜夜,这是汤洪波的选择。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没有一丝抱怨,他只知道坚持下去会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近。
终于,在20__年他入围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这就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坚持吃苦”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从20__到20__,11年的时间他经历了常人难体会的辛苦。野外训练,剥脱睡眠训练等等,更艰难的是在不确定未来之路会如何的同时,他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是努力,而是必须。就怕因为一个行为得不到位就断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这条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一切。对他而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是他的热爱,因为是他的选择;因为这是社会的命脉;因为这是国家的希望。他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飞行过程中用过的头盔自始至终都陈列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这是汤洪波的信念,
鼓励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选择中坚持不懈,在自己生命里熠熠生辉。坚持不只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行动,汤洪波的成功,源自于他的坚持和努力,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六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七
顾诵芬年近80岁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酝酿名为“大飞机工程”的科技类丛书,顾诵芬欣然受邀担任了该丛书的总主编。丛书涵盖我国国产大飞机的总体气动、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航电、制造等专业方向和关键技术。其内容既包括领域内专家们最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也包括来自飞机设计第一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截至20__年1月,顾诵芬作为《大飞机出版工程》主编,先后出版6个系列、100多种图书,撰写数十份涉及通用航空、轰炸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等多机种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
如今,年届九旬的顾诵芬,仍在为了航空事业思考谋划,业内外院士、专家也经常过来请教技术问题。对每位专家提出的难题,顾诵芬都会神情专注地听来者讲述,并简洁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时,他会站起来,步履稍显蹒跚,但却准确无误地走向书架,几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书或刊物,翻到某一处,指点给来者说:“你所说的这里有论述。”
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顾诵芬曾谦虚地说,“我自己的余生就是搞这些工作了”,但实际上,他做的绝不仅仅限于组织写书、译书、出版和推介。他对我国发展大型运输机、加快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航空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等提出决策建议,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中央的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自20__年起,航空工业发起“书香·航空”活动,每年一期。在第二届活动中,时年已87岁高龄、刚动过手术的顾诵芬,亲临现场,与年轻人互动。他号召广大青年人多读书,首先是必须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观,建议熟读并牢记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努力钻研《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也是钱学森推荐给科研人员的。同时,要向榜样学习,研读徐舜寿先生、管德院士以及美国凯利·约翰逊、俄罗斯费多索夫院士等航空界著名人物的传记,认真学习他们钻研技术,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我整夜没能合眼,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20__年,年近90高龄仍心系航空科技创新,分享了自己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所思和所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航空事业始终如一地坚守、热爱与关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顾诵芬的学识与品德,影响着一代代航空后来人。伴随着一架架新型战机飞上蓝天,在航空报国的跑道上,一代代航空人不断传递着手中的接力棒。
顾诵芬带领的团队诞生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册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顾诵芬淳朴的话语中不无谦虚。对于年轻人,他充满了期待。“我国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记住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当鲐背之年的顾诵芬再次回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时候,执意要到中国航空事业开拓者黄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颤颤巍巍的他看向黄志千塑像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在顾诵芬的心里有国家、有航空、有飞机、有研究所、有团队、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没有他自己。他讲起来都是设计制造飞机的时候如何的艰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话飞机就飞不起来,可是他自己的功绩总是一笔带过、不愿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应该受到照顾,谁的日子过得很苦,他都说的清清楚楚,但是问到他自己受的苦时,却总是云淡风轻。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八
在_年的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绩,半决赛排名第一进入决赛。决赛中由于有人抢跑,影响了苏炳添的心态,最终苏炳添只跑出9米98,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制作的苏炳添纪录片播出,给我们带来了关于苏炳添更多的信息。纪录片中说到,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的9秒83不仅是亚洲纪录,其前60秒用时6秒29更是前无古人,载入史册。
注意了,前无古人,也就是说,苏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奥运会有60米跑,苏炳添不但能够站上领奖台,还很有可能拿到金牌。不过很可惜,奥运会最短距离是100米,并没有60米跑。
苏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张照片很经典,那就是苏炳添和博尔特一起隔道而跑。苏炳添超快的前半程让博尔特都感到惊讶,看着快如闪电的苏炳添,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不是吹苏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尔特都不是苏炳添的对手。博尔特起跑反应并不算很快,启动速度也一般般,但后程爆发力十足。博尔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开始发力,大步流星甩开对手冲向终点线。
苏炳添由于身高所限,步子迈得相对小一些,所以虽然前半程能建立优势,后半程还是很难和博尔特这样的高手媲美,能够跑出9秒83,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成绩了。
苏炳添爆发力不如博尔特他们,为什么前60米却能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绩?这都是因为苏炳添的努力和坚持。在短跑这个领域,30岁算是老将了。博尔特29岁就退役了,可想而知短跑对于年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苏炳添在30岁后还能取得进步,在32岁时创造个人生涯最佳成绩,打破亚洲记录,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术。为了能够跑得更快,苏炳添对起跑姿势,对枪声的预判,对频率的协调等等,都做得非常细致。
很多人以为短跑靠的就是身体素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身体素质自然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强壮的腿部肌肉,那想在短跑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赛中跑出好成绩取得名次,除了身体素质,技术也很重要。尤其像苏炳添这样身体素质并没有黑人运动员好,就更需要技术来补救了。
可以这么说,以苏炳添的技术,如果他拥有黑人运动员平均的身体素质,那100米跑很可能博尔特都要甘拜下风。
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苏炳添就没有再参加比赛。苏炳添开始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职业运动员,经常要东奔西跑,和家人聚少离多,是非常辛苦的。到了苏炳添这个年纪,想回归家庭,也属正常。
不知道外媒制作的这个苏炳添纪录片,会不会重新唤起苏炳添的雄心壮志。作为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这样结束告别奥运会赛场,那是非常可惜的。苏炳添既然能在32岁时再创新高,那为什么不能在3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再创辉煌?支持苏炳添继续跑下去,在巴黎创造奇迹!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九
得知顾诵芬先生获此荣誉后,许多新一代的航空人对顾诵芬讲出深情祝愿。“顾总是沈阳所的第二任总设计师,为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开创性贡献。”沈阳所总设计师孙智孝说。“顾院士是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在他的带领下,沈阳所一代代航空人不负众望,注重创新,信念无比坚定,力量无比强劲。”沈阳所副所长左林玄说。“从老一辈的设计师身上,我看到了勤奋、钻研、严谨、忍辱负重、勇于担当的品质,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他舍小家,为大家,远离名利,为了国家和民族做出个人最大的牺牲。”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说。
顾诵芬的办公室在二楼东侧。一套木桌椅、两个旧沙发是这件屋子仅有的活动空间,剩下全被各式书籍和资料填满。在这片“书的海洋”里,顾诵芬仍然能记得每一本书的位置,记起每一本书的内容,其中不乏有他主编的丛书。
顾诵芬年近80岁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酝酿名为“大飞机工程”的科技类丛书,顾诵芬欣然受邀担任了该丛书的总主编。丛书涵盖我国国产大飞机的总体气动、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航电、制造等专业方向和关键技术。其内容既包括领域内专家们最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也包括来自飞机设计第一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截至20__年1月,顾诵芬作为《大飞机出版工程》主编,先后出版6个系列、100多种图书,撰写数十份涉及通用航空、轰炸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等多机种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
如今,年届九旬的顾诵芬,仍在为了航空事业思考谋划,业内外院士、专家也经常过来请教技术问题。对每位专家提出的难题,顾诵芬都会神情专注地听来者讲述,并简洁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时,他会站起来,步履稍显蹒跚,但却准确无误地走向书架,几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书或刊物,翻到某一处,指点给来者说:“你所说的这里有论述。”
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原因,顾诵芬曾谦虚地说,“我自己的余生就是搞这些工作了”,但实际上,他做的绝不仅仅限于组织写书、译书、出版和推介。他对我国发展大型运输机、加快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航空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等提出决策建议,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中央的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自20__年起,航空工业发起“书香·航空”活动,每年一期。在第二届活动中,时年已87岁高龄、刚动过手术的顾诵芬,亲临现场,与年轻人互动。他号召广大青年人多读书,首先是必须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观,建议熟读并牢记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努力钻研《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也是钱学森推荐给科研人员的。同时,要向榜样学习,研读徐舜寿先生、管德院士以及美国凯利·约翰逊、俄罗斯费多索夫院士等航空界著名人物的传记,认真学习他们钻研技术,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聆听书记的讲话后我整夜没能合眼,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20__年,年近90高龄仍心系航空科技创新,分享了自己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所思和所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航空事业始终如一地坚守、热爱与关切。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十
得知自己获得“七一勋章”,吴天一不禁想起15年前的那一天:20__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高原生理专家组组长,吴天一曾数次带队奔波于青藏铁路沿线,研究确定了一整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推动工程全线配置了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5年里,14万人的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14万人,当时人手一本高原病防护手册。手册上“吴天一”的名字,犹如“生命的保护神”。
20__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天一请缨带领医疗队直奔灾区,奋战了整整7天。
扎根高原、悬壶济世,吴天一并未独行——1958年,他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携手奔赴青海,这一待已是六十三载。在二老的以身作则、家风熏陶下,女儿、外孙选择在西宁扎下了根,一家三代四人都在高原上从医。
今年春天,吴天一欣然应邀到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了开学第一课。面对台下“00后”学子们的青春面庞,这位“80后”老人坚持站着讲演。讲稿是他自己写的,结束语为:“青藏人民正展开双臂迎接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
这句对孩子们的殷殷寄语,在吴天一心头,回响了一生。
苏炳添人物素材200字篇十一
苏炳添最大的天赋就是坚持,干一件事,就要干到底,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他的付出终归获得了回报。在20__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摘得铜牌,成了第一位闯入9秒关口的黄种人。那一刻,站在他身边的清一色的黑人选手,苏炳添为中国扬眉吐气了。
3个月后,20__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与维考特在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上的数字皆为9秒987,因此两人以并列第八的成绩晋级决赛。苏炳添也成为了首位杀入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运动员。决赛他以10.06的成绩获得第九名。
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这样评价苏炳添:“苏炳添非常伟大。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跑不过黑人选手,每到大赛,输竟然成了‘正常’结果。整整等了几代人,我们才赢来了苏炳添的爆发。他的突破有一个特别大的意义,那就是打破了我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和一些神话性的东西,挖掘出了队员的潜力。”
20__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约奥运男子4x100米接力预赛,中国队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绩,破亚洲纪录晋级决赛。8月20日,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苏炳添与汤星强、谢震业、张培萌代表中国队以37秒90获第4名。
再快的选手也跑不过时间,20__年,28岁的苏炳添曾一度向田径队递交过退役报告,打算年内结婚,开启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给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当年天津全运会上,苏炳添输给了新人谢震业屈居亚军,苏炳添回忆,“我觉得上天一直在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运动员有谁愿意服输呢?”
名师出高徒,20__年,苏炳添开始正式跟随美国外交兰迪-亨廷顿训练。兰迪出身于ncaa名校俄勒冈大学,迄今从事跳远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长达四十年,曾带出两位男子跳远世界巨星班克斯、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