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15篇(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一

年级:初二   主备:      审核:               时间: 、4、16

课题:复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会翻译重点句子。

3、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6﹞执策而临之( )

(7)一食或尽粟一石(         )   ﹝8﹞安求其能千里也(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                                                        

思想感情:                                                     

5、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6、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9.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送东阳马生序(略)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辞色    义正辞严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下列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神人                    b. 白玉之环

判两人                          缠万贯

c.  右备容                      d. 主人日食

气相投                          接再厉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录,走送之(         )       ②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           )

⑤余幼时即学 (        )       ⑥ 录毕,送之    (           )

⑦媵人持沃灌(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以是人多以书假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6.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7.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

(3)                               。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0、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1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8.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21.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    )(只需填序号)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三

语文考试,学生是在高度集中、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完成语段阅读的,阅读的内容往往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 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

10.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

7.(1)用鞭子打,驱赶(2)担忧,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

8.b(2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每句1分,共2分)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2分)

10.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共3分,要点答出2点即得2分,最后一个要点2分,共4分,在表述上意思对即可)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四

【教学目标】

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

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

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

(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板书课题——马说)

二、共鸣

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

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

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

屏显资料: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明确: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故事。只有伯乐才能拯救千里马。没有伯乐,千里马永无出头之日。也正如作者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隔着遥远的时空,我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可这叹息和不平真的仅仅是为了千里马吗?

5.《马说》说谁呢?屏显资料:

韩愈资料(一):

韩愈资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明确:看了资料二,同学们你们觉得韩愈是千里马吗?(是)那为什么会有和千里马相似的遭遇呢?因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得力之人的推荐。马说说谁呢?其实说的就是韩愈自己。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达到的一个共识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托物寓意)所以,韩愈借马的遭遇发的不平之音也就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同学们不是也从此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吗?

(三)韩愈,我想对你说……

那么,既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啊,彼此温暖一下吧。韩愈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也拿起笔给怀才不遇的韩愈写几句安慰的话。

(下发纸条,学生写安慰的话,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争鸣

千里马和伯乐,谁重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情也可以形成一个小辩论会)

屏显下图:

小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屏显资料)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四、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出示太极图。

教师分析:

我找伯乐,是主动;伯乐找我是被动。两种方案皆可,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要记住的是主动里会有等待,被动里其实暗藏着蠢蠢欲动的心。而两者都有成功的案例。

屏显资料: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获得他人赏识的途径。)

五、课堂小结:

“文言文”三个字的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跨越千年,这些文章依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隆中对》中有

诸葛亮一站成名的秘密;《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有怎么说别人才爱听的技巧;《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讳疾忌医的教训……这些文

章都是同学们即将要学到的。爱上他们吧,同学们,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仿“陈欧体”,为自己写一段代言词。

选做题:推荐阅读

如果你想知道韩愈最后怎样当上了朝廷的命官,请读《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韩愈》。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解题

1、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 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1)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

倒装句:(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整体感悟                                                                                                                                                                                                                                                                                                                                                                                                                                                                                                                                                                                                                                                                                                                                                                                                                                                                                                                                                                                                                                                                                                                                                                                                                                                                                                                                                                                                                                                                                                                                                                                                                                                                                                                                                                                                                                                                                                                                                                                                                                                             

1、 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 教师点评、归纳

3、 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2)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 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 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 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 背诵课文。

九、附: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    善 识    千   不 识    食

乐      有     里     无     马

马            者

(识才者)     (人才)      (庸人)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马说》。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 “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屏显)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设计理念〗 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 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 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 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 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 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 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 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 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 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三、上课步骤:

1、 导语设计: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大家都来说的陈毅市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陈毅,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陈毅市长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导语导入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陈毅市长》。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法与板书导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八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 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 (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  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 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五. 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九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     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     背诵积累:

4.     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附:板书设计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十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十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作者邮箱: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十二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 (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 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十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祗(zhĭ) 骈(pĭan) 一石(dañ)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喂”

策                   其            之   助词   食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    同桌间互相听读

(2)    男女生比赛朗读

(3)    全班齐读

1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1.导入  新颖.<<神雕侠侣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十四

《马》 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2、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

:1、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以一组马的图片导入  ,请说说马给你的印象?

今天的课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

2、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小组接龙,每人找到一种,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特点)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1、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     马,因为                                。”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组活动:当    马遇到    马  以文中各种马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对话演出。

来看看字典中马的解释: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你觉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课文用了什么办法来把马写得生动形象呢?

将马与好几种动物进行了对比描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引入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概念。

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对比的手法与散文的语调来改写字典中的解释。

1、  用对比描写改写字典中虎的解释

2、  课外阅读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感受飞奔的马,做摘抄

送马东阳马生序原文篇十五

人教八下第五单元

马说

[课件1:题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马说》](等待上课时用)(课件1作为第一张幻灯片,上面安置有各个环节操作按纽:图片欣赏、教学目标、作者简介、文体介绍、课文识读、课文分析、课堂练习、词语小结、扩展阅读、思考作业等。)

[学习目标]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学安排]

课堂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课件2][课件3][课件4]

展示学习目标[课件5]

二、点击[课件5]回到[课件1],依次点击下方小矩形按钮,进行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其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课件6]

《马说》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尽管如此,他仍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后仍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课件7]

文体介绍:“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一般是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托物寓意;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说马、谈马、论马。[课件8]

请选择与“马说”的“说”完全相同的选项。a.《说说我自己》b.《爱莲说》c.《捕蛇者说》d.《说勤》[课件9]

课文识读:阅读课文[课件10],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注意文中重点词语,比一比,看谁解释得快又准。[课件11]

讨论探究。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课件12]

试用“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代入原文,再朗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课件13]、[课件14]

再读课文,注意读出五个“也”字的感情色彩。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课件15]

讨论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课件16]

课文分析:[课件17]、[课件18]

课堂练习:合作释疑。练习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意。[课件19]

练习二.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a.安求其能千里也b.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件20]

词语小结:本文词语知识小结。[课件21]、[课件22]、[课件23]

扩展阅读:马价十倍(《战国策》)[课件24]

思考作业:拓展思考: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课件25]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请以“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为题,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件26]

三、课堂结束。再见。[课件27](可根据需要插入音乐)

河南农业大学附中王子亮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