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企业调研报告(14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调研报告篇一

近年来,我局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作为推进工作、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连续数年开展了阶段性、集中性思想作风建设活动,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经常持久地抓好思想作风建设,促进了全局各项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领导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基本现状

一是发展意识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比较坚定。局领导班子提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等渔业发展三大战略目标后,全局上下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实现了渔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

二是精神状态进一步振奋,读书充电更新知识的风气日益浓厚。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对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再创渔业生产新局面充满信心。同时,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身处知识爆炸的新时代,都有一种压力感、紧迫感、危机感。求知欲望、更新知识的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股读书充电、更新知识的新风尚。

三是权利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民主集中制建设日益加强。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党委、政府议事规则,进一步健全保障民主集中制实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凡属本部门的重大决策、大额度资金使用、大的工程招投标、干部任免等都规定必须集体讨论决定。

四是廉政勤政和服务意识有所强化。局党委坚持不懈地抓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实行民主监督,深化改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为渔农民和

渔业企业服务、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应该说,全局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但对照xxxxx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少数干部中还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学习不够,不善于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个别干部心浮气躁,精神不振,思想消极,计较个人进退,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少数干部不认真学习理论,不深入思考问题,不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习惯于凭经验想问题,办事情。

二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工作中有时偏重于求稳怕乱。现实具体表现为在制定部门工作计划时,不利因素考虑得比较多,谋求超常规发展的大举措还比较少;少数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满足于已有成绩,不求上进,不思发展。

三是理论与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表现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有时带有机械性,照本宣科,召开会议多,下发文件多,在结合本局本部门实际方面花的功夫还不够;个别时候还存在单纯靠行政命令去落实的现象,有的则盲目实行了一刀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群众观念树得不够牢固,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部分领导干部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比较少,存在电话调度、遥控指挥的现象;个别干部在感情上和人

民群众仍存在距离,不愿意或者还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个别单位、部门还存在特权思想,有时考虑部门和局部利益过多,忽略了整体和大局。

五是自身建设重视不够,干净干事还有差距。个别领导不重视防微杜渐,把吃吃喝喝视为平常小事;个别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个别领导干部也受到市纪委立案侦查和党纪政纪处分。

领导干部的思想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机制上的也有体制上的。主观上,理想信念缺乏,对自身肩负的责任认识不深刻,淡化了为民服务意识,没有形成很好的群众观和权力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做好工作只要用好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和平。客观上,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一些干部信息闭塞,不能很快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社会转型期个别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有些干部看社会的阴暗面较多,从而产生错觉,丧失信心。体制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够深入、彻底,还存在干好干孬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还有混日子过的空间,没有真正对领导干部产生多大的冲击和压力。机制上,对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有的现有制度执行的不够严格,等等。

要针对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建立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一)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用理论武装干部头脑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二是经常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工作、生活作风。要针对不同阶段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专题的党性党风学习教育活动,活动要深入扎实,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使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为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献策出力。三是注重典型引路。总结宣传和大张旗鼓地表彰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民公仆及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以模范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教育、鼓舞、鞭策、激励广大干部,使其自觉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注意发掘反面典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达

到预防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制度建设

一是抓好有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聘请专家定期讲课与知识更新制度;在作风方面,建立健全调研制度、优质服务制度;在决策方面,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制度,包括决策前的调研考察制度、决策中的论证征求意见制度,决策后的督办落实制度;在保持班子团结方面,建立工作沟通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在约束方面,建立完善和实行谈话提醒制度、组织部门与纪检部门联系通报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群众反映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回复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干部考核情况反馈制度等;在生活作风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进一步加强各种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干部明确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违反的如何处罚。

三是强化制度执行的保证机制。教育领导干部自觉按制度的规定办事,严格执行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明确执行制度责任制,使执行主体能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同时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督促和检查,做到及时、认真、负责,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查

处,不能姑息迁就,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促进和保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三)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目前,有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监督管理不够。因此,搞好作风建设,必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企业调研报告篇二

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受过良好训练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去运作,以维持企业生存所必要的活动。但是,我们企业是由三个单位的人合并组成。一批人是来自倒闭的合成氨厂,一批人是增用土地进来的,一批人是单位招进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其文化知识、技术水平普遍低下。因而,造成新的改革思路无法实行,新的管理理念无法推进,先进的设备无法使用。当企业的迅速发展之时,提升员工的技术层次、知识水平及适应性就变得非常必要。此外,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是随着工作的复杂性而增加的。特别是由于港口竞争激烈,使我们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方式,实行跨行业经营,这就面临着生产、服务、工作类型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的重新调整,以适应强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与训练已成为我们企业所必须投注的一项活动。

1、帮助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以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员工担任某项业务及职责现在或未来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和企业期待的职务水平与员工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如何弥补或拉近这其间的差距,就必须依赖于良好的训练与培训。

2、调和员工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为使员工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就须通过培训为其灌输新知识、新观念,以此来调和或改变其价值观,以帮助员工改善其工作态度并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

3、培训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与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各取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对企业现有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4、培训人力资源是企业岗位的有效填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一般可分三种目的。第一,正常补充,这是针对企业原有职工离职、退休等情况所作出的补充。第二,替补缺勤,这一情况与正常补充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于正常补充,例如,企业原来实行六天工作制,现改为五天工作制。就必须配备一批复合型人才。从而,有利于解决,我们港口企业存在忙闲不均的现象。

企业在挑选、录用职工的时候,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考试、测试及其它科学方法,但这些新职工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完成规定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在企业集体中同心协作的工作态度。因此,企业为使他们尽快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态度而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同时,企业是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职工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就必须与这种不断变动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知识、态度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所以,职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一个企业完整的职工培训工作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职工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动员和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培训,对干部和科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计算机、外语等科目的继续教育,对全体员工,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培训,应该使职工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让职工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情况,如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方针、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等,便于职工参与企业活动,增强职工主人翁精神。

(2)职工技能的培训。主要是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岗位技能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技术革新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如谈判技能、操作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等,以此也能够培养、开发职工的潜能。

(3)职工态度的培训。职工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培训,建立起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培养职工应具备的精神准备和态度,增强企业集体主人翁精神,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企业职工在企业内、外的言行代表着本企业全体,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企业应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多种方法树立企业的自豪感,产生企业的向心力,教导职工自觉地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企业调研报告篇三

接到《关于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工作的通知》后,芦头镇总工会安排专人深入企业做了认真的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部分企业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全镇各企业20xx年度共征订各类报刊、书籍、杂志共计3万多元,供广大企业职工业余时间学习时政要闻、专业技术知识等。广林集团公司下属的龙口市富洋机械配件有限公司20xx年举办了第x届富洋之夏职工文化联谊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多次举办羽毛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今年我镇将于4月份举办“富洋杯”卡拉ok大赛,获奖者将按要求参加镇里举办的“龙口油管杯”消夏之夜晚会,并推荐参加市里的广场晚会。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企业职工充分感受到“工作有快乐、快乐的去工作”,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使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都有所提升,这也是我们企业文化发展的着重方向。

企业中青年员工较多乐于开展文化活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有资金支持开展文化活动的优势。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与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素质有关,企业大部分员工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企业文化的推广与延续。

2、由于企业普遍秉承“竞争求生存、管理求效益、质量是生命、信誉是根本”的经营理念,相对于文化建设而言,企业正是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生产销售当中,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这是支撑发展企业文化的前提条件。

3、由于乡镇企业大多数是微小型企业,规模小、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招工难、原材料成本上涨、场地小等现实问题,企业负责人对发展企业文化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4、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不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有效开展,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思想基础。部分私营企业虽然建立了党组织和群团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载体,难以发挥作用;改制企业因投资主体变化大,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也发生很大变化,机构和人员也有所减少,这样的结果导致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5、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几副标语,缺乏实质性内容;有的虽然注重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表现形式往往不能突出主题,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也有少数企业的企业文化格调和品位不高,存在一些消极的内容,像“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样的宣传口号,员工接受起来难免有抵触情绪。

企业调研报告篇四

我县现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334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194人,参保率仅为6%,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3146人中,年人均医疗费支出达2200元,其中人均住院支出1200元,年医疗费开支在几万元,甚至上10万元的也不在少数。但这仅仅是对实际发生费用的统计,如果按他们的实际医疗需求,最保守的估算,年人均医疗费支出将达到3300元,是实际支出的150%,很多人小病不就医、不吃药,大病不住院,仅靠门诊治疗或吃药缓解病情,致使小病拖成大病。“无医保,看病难,住院更难”已成为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企业及个人参保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从退休人员个人方面来看,他们的养老金虽一直在进行调整,但总体水平偏低,目前年人均养老金仅5400余元,养老金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他们自身没有能力以个人身份参保。

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还需不断完善。比如在缴费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这些弱势群体缴不起费怎么办?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解决办法,这就忽视了这一弱势群休。还有,《决定》规定在一个地区内实行统一费率,统一待遇,而没有规定区别对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困难企业参保。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我们认为一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目的是保障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困难企业参保困难的状况,对现行政策作出某些调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将所有企业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如对生产经营存在暂时困难的企业,可以考虑调低费率,先建立住院统筹基金,让他们享受住院保险,待条件好转时,再参加统帐结合的医保制度;对特困难企业,再适当调低费率,并相应降低住院费支付比例,先让他们参加低水平的住院医疗保险,解决大病、重病问题,不因病致穷、致贫,引发生活困难。再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充分考虑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困难,由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保障制度,即医疗援助制度。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援助行为。在筹资机制上,对已改制破产的企业退休人员,采取多渠道、多途径或保费三方分担的办法,即上级财政、同上级财政、退休人员各负担三分之一的办法解决了对正在改制关闭破产企业,为退休人员一次性预提10年的医疗保险费,不足部分视其情况分别由同级财政、退休人员适当分摊,逐年缴纳;对尚未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帮助企业参保。并根据财政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收支状况、医疗消费水平、社会发展成果,适时调整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一接轨,最大限度地落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待遇。

企业调研报告篇五

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已有初步认识或了解,其中有5家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引进了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内部技术研发机构或组建了松散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技术研发方面舍得投入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研发成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以上水平,产品以其较高的技术含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华夏乳品公司研发的“无水黄油”、“黄油粉”等产品,华安生物制品公司研发的“酪蛋白磷酸肽”等产品。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科技创新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次调研的10家企业,近两年共研发成功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产品30多个,取得多个省州级科技成果,这些产品均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拉动了相联产业的较快发展。在奶产业发展中,华安、华夏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始终把新产品研发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研发成功的酪朊酸钙、酪朊酸钠、酪蛋白磷酸肽、酪素胶等系列新产品,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创新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全州奶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我市企业技术研发基础条件有限,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所以新产品研发难以靠自身去独立完成,只有通过院企科技合作,引进智力、引进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我市的院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部分企业与省内外的9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正在组织实施多项科技合作项目。临夏什锦集团依托甘肃农大科研条件,通过优势互补,挂牌成立了清真食品研究所,合作开展特色食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甘肃农业大学在清河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科研、教学和实习基地,共同开展畜产品深加工等研发项目,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企业中,有6家企业已成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配备了专职技术研发人员,购置了较先进的研究和分析仪器设备,还有5家企业设立了技术实验室和分析化验室,已具备常用的分析和检测设备和手段。这些企业均能自主开展一般性技术研究和日常性的产品主要成份分析和品质检测工作。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去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增加了“企业技术进步”专章,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规定了通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多项优惠措施。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将企业科技创新首次纳入县(市)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量化考核,市上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联席会和市上领导联系科技项目制度,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国家、省、州、市对企业科技创新从项目、资金方面切实加大了支持力度。华夏、华安两家企业先后列入省级创新试点企业,有2家企业被认定为州级民营科技型企业。

在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体会,但对本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觉无所适从,对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投资缺乏积极性;也有少数的企业经营者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满足目前的产品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固守小农经济的思维定势,不愿进行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思想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禁锢。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就应该首先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这一点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的地区尤其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调研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为零,而国家确定的创新型企业的必要条件是技术研发经费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大部分企业经营者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将技术研发经费全部寄托于政府投入,没有政府科技投入,就不会自主投资开展创新。同时,企业中只注重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投入的思想普遍存在。

在10家企业中有60%成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其他企业由于思想认识、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均无内部的、依托的或联合的技术研发机构,也不具备任何实验研究、分析化验设备和条件。企业缺乏创新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所以,创新仅局限于单个企业、单个行业的行为,全面发展、纵横交错、内外相联、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

在10家企业的员工中,有中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4%,大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2%,本科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4%;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11%, 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5%,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2%。可以看出,有学历的和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1%和18%,这种人才拥有量与企业的发展规模极不适应,难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虽然各项推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部分政策措施在贯彻过程中往往受到种种因素的牵制而落实不到位。如《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中规定的有关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减免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得到落实执行。由于关乎企业切身利益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既弱化了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削弱了激励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任何企业无论它现在的规模大小、效益如何,离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都将停滞发展乃至被淘汰。因此,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摆到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中心环节来抓。必须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毫不动摇地树立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要把创新作为在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法宝。企业要通过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培养技术研发队伍、改进技术研发条件等措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市场追踪,掌握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不失时机地抓好新产品的研发,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品质,赋予产品新的内涵。新产品的研发要注重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和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要注重那些技术密集、引领市场、面向未来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技术储备。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享有高度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但是从我市企业目前的技术发展和信息拥有水平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放任企业盲目地开展创新,与发达地区竞争技术优势,势必会走许多弯路,不但增加不必要的创新成本,反而会挫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相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创新事业,如果有了政府的强力推动,都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说明,不能简单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就是企业自己的事,而是要进一步加大各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激发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要在创新决策、资源分配、责权利确定上,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加大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通过创新来做大企业,做强企业。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技创新试点企业的争取、州级科技型企业的认定等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内在创新潜能。

企业要在巩固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关键技术需求出发,主动去寻求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好临夏州与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的资源和平台,继续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牵线搭桥,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我市企业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帮助论证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项目,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团队,形成引进科技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新机制,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服务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在调研中企业谈得最多也是人才,人才缺乏、人才机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企业是吸引人才的主体,要树立“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只求所为,不求所有”的意识,研究建立引进使用好人才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来企业创业。通过科学评价,让引进的科技人才以无形资产入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企业还要有计划地逐年安排好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考察交流和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持久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针对我市企业的实际,人才引进中要注重引进本地籍在外人才以及退休的科研人才,要注重用活用好企业现有人才,建立务实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调动各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经济相结合,让一切为创造财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使企业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舞台。

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融资难的现状,要引导全社会多方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企业更新观念,不断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面的自主投入,特别是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加大财政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工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项目的贷款支持,组织企业创新项目招标,争取社会及企业人员资金入股,扩大企业资本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协调财税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优惠政策,用足用活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以中介机构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体系。一是要引导、帮助重点企业尽快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配备必需的技术研发和检测设备,以及专职技术研发人员。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成立起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其它科技中介、技术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三是要大力发展技术、信息和人才市场,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形成经纪人交易、非常设技术市场和常设技术市场并存而逐步以常设技术市场为主体的规范动作体系,保证技术贸易的公平和公正,使成果转化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企业调研报告篇六

一家小银行,面对众多小企业,在发放小额贷款方面大胆创新,为全国银行业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小企业不断壮大提供了成功的借鉴。这就是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他们的实践经验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

位于台州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主要贷款对象是失地农民、创业型小工商户,开业之初只有2间租赁房、7名员工,经过14年的发展,20xx年实现税前利润1.32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83%。在服务小企业的同时泰隆商业银行也实现了自身的大发展,探索出一条小企业贷款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年3月,本报记者赴台州进行调查,走访了多家在泰隆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小企业,对泰隆商业银行有了切身的感受。

“我还要开更多的超市”

今年39岁的刘恩国是台州路桥的失地农民,现在的身份是世纪华联、正斌超市的总经理。

20xx年失去土地的刘恩国进城务工,开了一家几十平方米的小卖部。刚开始生意还不错,3年后一家大中型超市开在刘恩国的小卖部旁边,小卖部的生意变得不景气起来。刘恩国寻找到另一处开超市的位置,打算开一家大一点的超市,但苦于没有钱。在困境中,刘恩国听说有一家为小企业服务的泰隆商业银行,决定试一试,他找到泰隆的有关负责人,“实话实说”了自己的情况。晚上,陈骐奋、方慧娜两名客户经理就来实地调查,并很快给他贷款5万元。

我们在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世纪华联超市见到了刘恩国。这家超市楼上楼下共有20xx多平方米,经营的主要是中低档生活用品,买主大多是附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回忆起从泰隆拿到的第一笔5万元贷款,刘恩国仍很兴奋:“我当时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快得到了贷款,20xx年也成了我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有了这一次经验,刘恩国与泰隆的交道越来越多,20xx年就贷款6次,这些贷款都是短期贷款,且随时有钱随时就还。去年底,刘恩国新开了一家超市。说起新超市的开张,刘恩国很感谢泰隆银行。开这家新超市需要200多万元的资金,刘恩国还缺一部分钱。当时,也是泰隆鼓励他开这家超市,并给他贷了50万元,期限4个月。

泰隆为何要如此大力支持刘恩国开新超市?刘恩国的客户经理陈骐奋介绍说:银行决定贷款

给他一是基于他开超市的经验;二是通过多年的合作,他在泰隆已建立起良好的信用;三是银行帮他分析了当地市场情况,并进行了开超市的初步核算,认为风险不大。目前,这家超市生意兴隆,春节期间在泰隆的存款每天就有10万元。

谈起这些年泰隆对他的支持以及自己的发展,刘恩国非常兴奋,目前他已拥有了5家超市,营业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问他今后的打算,他兴奋地说,“有了泰隆的支持,我还要开更多的超市!”

“没想到我们发展得这么快”

汽车在驶过弯弯曲曲的乡村马路后,台州市椒江永固冲件厂出现在记者眼前。这是一家典型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阮顺富是企业董事长,儿子阮波是厂长。在宽敞的厂房里,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加工缝纫机的零配件。

台州是著名的缝纫机之乡,是我国缝纫机产业基地。仅在永固冲件厂所在的下陈街道,这样的零配件加工厂就有400多家,当地还成立了缝纫机配件行业协会这样的经济合作组织。在整个缝纫机产业链中,小企业各有分工,除满足当地飞跃等知名企业的配件供应外,一部分配件还出口韩国、日本等地。

3年前,阮顺富决定买下现在的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买下厂房需要800多万元,阮顺富还缺200多万元,他先后找过当地几家大银行,但这些银行贷款门槛高,阮顺富这样的小企业根本没有符合其贷款要求的财务报表,贷不了款。在其他生意伙伴的介绍下,阮顺富试着向泰隆提出了20万元的贷款申请。泰隆在了解其有关情况下,很快发放了这笔贷款。

阮顺富的客户经理阮茜萍、蒋丽英向记者介绍了泰隆向永固贷款的有关情况。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永固的有关情况及行业发展情况后,并有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他们向永固发放了第一笔20万元无抵押贷款。随着双方合作的加深,永固在泰隆的信用等级不断提升,泰隆对其的支持也越来越大,永固的发展也非常好。去年,永固的产值超过13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左右,泰隆今年向其授信200万元。

对与泰隆的合作,阮顺富非常满意:“在泰隆贷款门槛低、手续方便、服务好!他们经常到企业来主动服务,还对我们的财务管理提供一些建议,为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我们的时间就是钞票呀。泰隆现在对我一年授信200万元,我需要钱就随时找他们,花泰隆的钱就像花自己的钱一样方便。没想到在泰隆的支持下我们发展得这么快!”

“我们走到哪里泰隆就服务到哪里”

走进“林家铺子”,春日的暖阳使上下两层的店面显得非常干净雅致,竹墙竹椅的室内设计

让人心旷神怡,琳琅满目的各种海鲜小吃令人垂涎。林家铺子的主人是一对来自外地的夫妻。

围坐在竹子做成的圆桌边,听夫妻二人讲述当年泰隆“雪中送炭”的故事,很为他们今天的成功感到高兴。

20xx年夫妻二人到台州打工,决定开一家餐馆,在付完租金后,当时装修还缺10多万元。夫妻二人初来乍到,根本无处借钱,银行一般也不向异地住户发放贷款。在万般无奈中,听人讲起泰隆这家银行对创业者贷款很灵活,当天下午快5点时,夫妻二人找到泰隆。了解到夫妻二人决心干一番事业,以及他们还有一套住房,也有朋友愿为他们担保,并到店里实地考查后,认为符合贷款条件,第二天泰隆就向他们发放了15万元的贷款。

有了泰隆的雪中送炭,林家铺子很快就开张了,开张2个月后生意火爆。夫妻二人打算把林家铺子开成24小时家常小吃连锁店,目前已在黄岩、椒江、路桥开了3家店,一年流水平均1000多万元。巧合的是,在黄岩、椒江、路桥,林家铺子的分店正好在泰隆的营业网点附近。夫妻二人笑着说:“我们和泰隆真是有缘,我们走到哪里,泰隆就服务到哪里!有时我们存款晚了,银行快下班了,一个电话打过去,客户经理肯定会多等一会,银行也会晚一点关门。有时店里需要零钱,我们太忙,来不及取,客户经理也会直接将换好的零钱送到店里来。”

随着事业的发展,林家铺子与泰隆也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林家铺子每天的现金收入都存在泰隆,员工的工资卡也在泰隆开户,林家铺子用自己的成功给泰隆带来了利润。

除了记者走访的这几家,在台州还有许许多多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外来创业者、困难群体等在泰隆的支持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由小到大、事业发展之路。泰隆的金融支持激活了这些社会小细胞,也正是这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小细胞,使当地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泰隆的支持下,失地农民刘恩国已经开了5家超市。图为刘恩国在世纪华联超市。

找到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突破口

泰隆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记者通过调查对这一问题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定位服务小企业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是家小银行,其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后改组为城市商业银行,去年改制为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是一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小银行。

泰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14年来,累计向小企业发放贷款13万多笔,

660亿元,共扶持3万多家小企业,直接、间接创造了10万多个就业岗位,帮助5000多位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了劳动致富。

至20xx年底,泰隆存款余额75.3亿元,贷款余额54.3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9.6亿元,占比91.4%,户均贷款余额仅为65万元。这些贷款客户,90%是正在创业的失地农民或失地农民经营的企业,6%来自下岗工人、无业居民,另4%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在上述小企业贷款中,抵押贷款仅占4.8%,信用贷款占0.6%,其余全部是保证贷款。泰隆的贷款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是靠小企业客户贡献的。

泰隆成立之初,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又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只能选择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市场。在为小企业贷款的过程中,泰隆渐渐发现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群体中真正有发展潜力、勤勤恳恳做事业、踏踏实实保信誉的客户,大都有强烈的贷款需求,并有诚信还贷的良好意愿,风险相对较小。泰隆开始以小企业成长伙伴为定位,积极、主动地推进小企业贷款业务。

20xx年,银监会下发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坚定了泰隆坚持为小企业服务的发展方向。泰隆把小企业贷款业务提升到理性的战略定位高度,不断深化小企业客户市场定位,把服务对象扩展到社区、城乡接合部、农村的小客户群体,为更多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创新突破两大难点

小企业贷款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银行对小企业财务状况不掌握,存在“信息不对称”;二是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需要抵押物(如厂房、土地、固定资产等),以避免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血本无归,而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根本提供不了有效的抵押物。因此,不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抵押难的问题,小企业贷款难就难以解决。

泰隆小企业贷款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通过创新突破了这两大难点。

首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主要是靠建立起一支客户经理队伍,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泰隆有一支140多人的客户经理队伍,占员工比例高达40%以上,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行长王官明将此戏称为“人海战术”。泰隆客户经理借助广泛的社会关系(人缘、亲缘、地缘),通过密集走访和频繁接触客户,对客户信息进行详细收集和了解。

泰隆的客户经理对其客户了解到何种程度?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客户来找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可以知道客户兜里揣着什么牌子的烟以及为何来找他,因为他们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生活状况、债权债务、资金需求等都非常了解。

与此同时,泰隆实行“存贷挂钩”制度,通过对客户在银行存款的现金流进行测评,评估客户的经营状况,并依据客户的存款积数(即存款余额×天数)决定是否贷款、贷款的额度和贷款的利率。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卖矿泉水的小商户,他在泰隆存入一笔钱,而第二笔钱半个月后才存入,这个客户的现金流状况显然是不好的;如果他每天都有一些钱存入银行,客户经理就判断这个客户的生意还不错,可以考虑贷款。一般来讲,存款积数越高,贷款的金额就会越大,利率也会越优惠。

泰隆正是通过大量“数字化”和“社会化”信息的综合比较,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灵活的手段来分析客户的成长潜力和偿债能力。

其次,解决缺乏有效抵押物问题。

泰隆摈弃过分强调抵押物的贷款方法,创新地推行多人保证贷款,并将企业主、股东夫妻等实际控制人追加为贷款保证人,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这种法人担保和关联人保证的贷款机制,避免出现企业通过破产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台州银监分局局长林奇强调,贷款的无限责任从根本上要求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必须谨慎融资,按时还贷。历史数据表明,泰隆99%以上的小企业贷款的正常回收是依靠第一还款来源,即使出现了问题贷款,依靠第二还款来源偿还的也占到90%以上。

“信息不对称”和“客户担保难”两大难题的解决,大大拓宽了泰隆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辐射面,使得处于初创期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够享受到泰隆信贷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小企业的发展,实现了银企双赢。

泰隆在小企业贷款上还有许多其他特色:比如坚持贷款“笔笔清”原则。泰隆的客户在申请第二笔贷款时,必须先把第一笔贷款还清。另外,泰隆的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20xx年,泰隆贷款平均期限97天,一年周转达3次以上。

发放贷款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泰隆在改进服务、防范风险方面也有很多独到之处。

贴身服务得认同

在泰隆,为小企业提供更充分、更优质、更方便的服务是一种企业文化。

泰龙营业网点的开门时间是早上7:30到下午6:00,夏天关门还要延长一两个小时,服务时间比一般商业银行要延长3到4个小时。这主要是为了与当地小企业的作息时间相一致,便于他们一上班就能享受到银行的服务。

泰隆对客户的贴身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企业成立之前,泰隆会派专门的客户经理在工商注册窗口为办理登记手续的客户提供验资、登记、开户、贷款咨询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客户管理体系之中,即所谓的“企业接生工程”。泰隆针对小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特点,不等待客户上门,组织营销团队深入专业市场、社区和农村,倾听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需求,向他们推荐符合其经营特点的产品,把泰隆金融服务的触角渗透到网点辐射半径内的每个角落。泰隆通过与客户长期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并尽可能获得客户的各种信息,从中筛选出优质客户,为调查评价打好基础;当客户提出业务需求时,泰隆已经掌握了客户的基本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决策,给客户答复。

另外,泰隆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改进小企业贷款业务流程,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客户业务需求,建立了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目前,泰隆小企业贷款在半个工作日内的审结率超过90%,最快的甚至半个小时即可办理1笔贷款,这是其他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泰隆快捷、高效的贷款业务流程,适应了小企业贷款金额小、时间急、频率高的特点。同时,泰隆的客户经理还会给客户事业发展、财务管理等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成为小企业的朋友。

创新制度防风险

为保证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泰隆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台州银监分局副局长金官铭对这套管理制度非常肯定,据他介绍,这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强化对银行员工和客户“两个人”的激励与约束,具体操作上做到激励与约束并重,预防与监督并举,制度监督和人文关怀同步。

在予以充分激励和关心的同时,他们制定了严格的约束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泰隆的客户经理都说,“我发放贷款时,就像从自己口袋往外掏钱一样。”

在客户的激励与约束方面,泰隆对诚实守信的客户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并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而对不守信用的客户则不惜“软缠硬磨”催讨贷款,直至收回全部本息。对于“钉子户”和已核销贷款,泰隆的态度是“骨头再硬也要啃,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在当地流传着“泰隆的钱是好用的,泰隆的钱也是不好用的”这样一句话。所谓“好用”,是指如果条件符合的话,客户可以很方便地从泰隆获取贷款;所谓“不好用”,是指客户借泰隆的钱必须按合同规定偿还。

在泰隆银行,每一个贷款客户都有两个客户经理负责,一位负责调查,一位负责审查,且调查、审查同步进行,并各自对自己的调查、审查结果负责。调查分为正面调查(直接到企业调查)和侧面调查,了解贷款客户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其在行业的资信、为人如何、是否好赌等方方面面。负责审查的客户经理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这种调查、审查同时进行的客户调查被泰隆称为“四只眼睛”看客户,以便充分掌握贷款客户的真实情况。通过坚持

不懈地打造诚信经营形象和主动维权,泰隆14年来的贷款不良率始终没有超过3%的水平。

企业调研报告篇七

根据调研安排,现将我市开展工业企业调研帮扶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在省及宣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市深入推进五区建设和项目建设落地年活动,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劲支撑。

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税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从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来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工业用地紧缺限制企业发展空间。从此次调研的223家企业看,反映用地缺口共39家企业,用地需求高达1881亩。原因:

一是用地指标偏紧。国家严控土地指标,紧缩地根,工业项目用地报批难度大,用地指标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硬缺口,无地或项目等地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征地手续繁锁。目前,国家从严掌握对新增工业用地审批条件,若涉及征用农用地,手续更多,更加费时费力,我市部分项目目前正排队拿地。

三是一些租地生产企业,在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现实需求下,降低了加大投入的热情。

2、资金短缺制约企业扩大生产。从此次调研来看,反映资金缺口企业共143家,占调研企业的%,缺口178560万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共10家,占7%;1000万元以上共55家,占%。原因:

一是银行信贷总体偏紧。20xx年,国家6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3次提高银行利息,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提升了融资成本。

二是企业自身融资需求增加。一方面,部分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带来资金需求猛增;另一方面,因融资普遍难,企业之间货款拖欠加剧,20xx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亿元,增长%,产成品库存亿元,增长%。

三是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在企业生产经营交易中,承兑汇票大量出现,有些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不得不提前贴息兑现,甚至从民间借贷,月息一般3分左右,其损失使得本已捉襟见衬的资金更加紧张。

3、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增长较快。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需求缺口较大,急需新招大量普通工人,部分企业因为工人缺口大,不敢轻易接新订单;特别是工作环境相对差、劳动强度大的耐磨企业,招工留工难更为突出,据凤形公司反映,工人工资增幅高达20-30%,年人均工资4万左右,每年交五险一金7800万元,若不是交五险一金,工人流动将在40%以上,并且预测5~8年后这个行业将很难招到工。

4、原材料价格上涨过高挤压企业利润。20xx年,全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类、黑色金属类和化工原料类上涨高达%、%和%。电子行业原材料聚丙烯薄膜价格上涨25%,铝片价格上涨加快且需现金支付。

1、深化帮扶活动,强化政策扶持。针对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分别于去年7月份和今年2月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企业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走访企业等方式,从资金、土地、用工用电等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两项决定:

一是建立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制度。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有效缓解企业发展压力,选择100家成长性好、业绩优良的企业,建立了由市级领导和市直单位一把手牵头的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制度。

二是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宁发20xx44号)、《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宁发20xx1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的通知》(宁政办20xx21号),从技术改造、用工、融资、税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奖励。

2、破解制约瓶颈,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把生产要素保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尽全力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用电等生产要素制约。土地方面,清理长期闲置土地,盘活存量,防止土地被滥用和浪费。加大中小企业进标准化厂房政策扶持力度,激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融资方面,鼓励金融担保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加大银企合作力度,主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用工方面,采取搭建招工平台、定期召开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招聘员工,大力组织在岗培训、职业培训,逐步改善用工待遇,积极营造留人良好环境。电力方面,加强宣传引导,优化电力保护环境,坚持有保有限,呼吁错峰避峰用电,合理安排生产。

3、加大协调力度,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尽快办理项目包装、立项、审批、建设等手续;结合部门特色,运用政策手段,出台普惠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功能,搭建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加大扶持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适当提升劳动报酬待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员工的归属感,降低员工的流失率;鼓励企业参加管理培训班、研讨会等,帮助企业分析形势、开拓思维、提高整体素质。

4.完善配套功能,加快项目建设。项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中,要立足当前、筹划未来,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与储备,加大服务协调力度,健全项目引进、项目建设和项目投产服务体系,确保重大项目梯次推进、有效连接,加强对中鼎新扩建、凤形整体搬迁、司尔特迁扩建等一批牵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点工业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督查,认真研究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逐一突破,确保项目如期开工投产达效。

1、恳请抓紧制定出台全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

2、针对各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建议省、市、县经信系统联动,每年选择一批区域特色产业,整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制定产业提升路线图。

3、建议进一步加大产业集群镇扶持力度。建议在专业镇的规划编制、产业链条延伸、完善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4、建议加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示范企业扶持力度。

5、建议尽快出台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奖励政策。

企业调研报告篇八

两年来,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截止到xx年底达3.5万家,比xx年增加2.2万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特别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部分企业的调研,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而言,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来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

许多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的导航灯,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负责人直言,“我们对于外来的资金有着强烈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的根源就是企业没有系统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有了外部投资以后企业怎么发展,反而心里没底。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人大多是科技人员,管理团队主要是由同学、师生等人员构成,裙带关系明显,职业经理人缺位,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甚至都是清一色的科技人员,这种人员结构在公司文化上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但是严重制约了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是其主要问题之一。有的企业部门职能重叠,有的企业岗位职责模糊,有的企业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职能部门,没有研发部。没有专门的营销队伍,甚至有的企业老总就是公司的销售人员,公司80%订单都由总经理获得。

缺乏有效的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中又一重要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一般的加工制造企业有所不同,员工大多属于知识型岗位,必须设计出符合企业特点的员工考核评价机制,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留住人才,招来高端人才。

通过两年的建设与发展,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去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津政发[xx]22号),全方位、多渠道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加大资金的投入,全市上下已经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但是,从企业发展的长期来看,市场化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两年来,通过市区县财政投入直接为企业融资200余亿元,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保障体系月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推动全市各商业银行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积极引进各类商业性创业投资基,从根本上探索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模式,同时也能倒逼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两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高校科研院所先后派出千名科技人员到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特派员”,对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及其所在单位三者之间责、权、利的统一,从而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科技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积极性,要按照市场的规律,保证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获的收益。必须充分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加大协同创新的力度,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手锏”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居于领导地位。

科技企业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是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转化载体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天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天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与管理办法》、《关于天津市工程中心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随着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扶持政策不断落实,孵化载体和服务平台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有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集群发展的模式。但是从宏观上看,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

企业调研报告篇九

兹受国家安全生产醴陵烟花爆竹检测检验中心、醴陵市烟花鞭炮总商会邀请,中国电子食品行业协会防静电装备分会、信息产业防静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组于xx .8.20-21日对醴陵地区五家烟花炮竹生产企业和烟花爆竹专用生产设备企业进行静电安全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调研的企业属于行业中小型规模企业,其中3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2家烟花爆竹专用生产设备制造企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较强,但静电防护系统构建、静电安全管理、职工静电安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静电防护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人体静电防护问题

操作人员基本没有穿戴防静电鞋,存在人员接地不良,人体静电泄放不了,无法实现人员接地;大多数企业静电泄放器没有设置静电接地线,只是利用水泥地坪接地,接地不符合aq4115-xx标准要求;少部分人穿用化纤衣物操作,没有穿戴防静电服,不符合静电防护要求,极易发生人体静电放电,引燃烟花药粉。

2)操作器具问题

大部分企业所用周转箱、防静电包装、扎带、托板、引线轴、脚垫等等用品不具有防静电功能,均为绝缘材料制作,极易因摩擦生产静电发生火花放电、搅拌器具、勺等没采用铝,铜或防静电材料制备,而用磁性等黑色金属材料制备,易发生火花放电。

3)接地问题

桌垫、地垫、运转车、很多生产设备没有设置专用保护接地或防静电接地,现场工作区人员、设备、金属结构货架管道等没有实现等电位连接。

4)专用生产设备存在问题

大部分企业生产设备传输带不具有防静电功能,而采用绝缘橡胶带;很多夹具、挡板和清洗涮子采用绝缘材料不具有防静电功能;装药机、封边机等和爆竹、药粉接触部件(如筛网等)使用铁磁性黑色金属材料。在设备工作时,易发生药粉所带静电对不锈钢网等金属体放电发生引燃事故;胶粘带在封装爆竹时,发生剥离起电,易引燃爆竹;火药在传输搅拌产生静电时,没有采用离子静电中和技术,使其因药粉摩擦产生较高静电电位,发和静电放电;很多生产设备没有采取保护接地措施,存在漏电现象,极易因eos问题引燃火药。

5)防雷问题

防雷接地不规范:电源线、通信线路没有采取屏蔽措施和抗浪涌保护措施。落雷时发生电气设备损害。

6)防静电系统质量检验和核查

各企业防静电系统质量检验和核查基本没有开展,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改进,成为今后事故隐患。

7)防静电安全培训和管理及监管问题

防静电安全培训和管理尚属空白,使广大职工不知道静电防护基本知识和要求。企业不了解安全标准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8)静电安全操作工艺缺失

没有建立各工序安全操作工艺(静电安全方面),职工不能正确实施,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1)配齐人体静电防护用品

现场操作人员配备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手套(视实际情况定)等。

2)接触爆竹药粉的周转器具和包装等均应采用防静电用品。

3)生产爆竹专用设备采取保护接地措施:在与爆竹或药粉接触的部位,均应使用防静电材料或进行防静电涂敷并按标准aq4115-xx接地(和设备外壳电气连接)。传输带均应使用防静电橡胶带并和设备保护接地相接。对于搅拌药粉容器、如搅拌药粉产生较高静电时、可采取防爆型空气电离器消除防爆型静电消除器消除静电。专用设备加装漏电保护器,防止漏电产生eos(过电流、电压)引燃爆竹或药粉。

4)现场静电泄放器、地垫、工作台面应采取静电接地措施。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0ω。

5)操作器具均应使用防静电器具(铝、铜制、木质,防静电塑料制品)。

6)所有防静电器具、所用周转箱、防静电包装、扎带、托板、托盘、引线轴、勺、装火药桶、编织袋、脚下垫等包装及器具;具有防静电功能,表面电阻、点对点电阻均应在5×104ω至1×101ω0范围内。防静电装备(搅拌火药混合装置、货架、传输带、涂料油漆、托板、齿轮、滚轮、桌垫、脚垫等)表面对地电阻小于1×1010ω。以上不得使用含碳材料的塑料制品。

7)对于防雷方面,电缆、通信等电线使用屏蔽电缆并采取接地或采取通过地下金属管道(管道要接地)引入室内,远离车间防雷并接地线。在通入车间及室内的电缆接口处采取防浪涌措施、并在雷电天气关停电器设备、人员离开工作岗位、避雷针接地点离开其它设备接地点20米以外。如无法做到则应按国家相关标准采取防雷电反击措施等。

8)对职工开展静电安全培训和考核。

9)制定静电安全管理规程并实施。

10)完善监管和检验手段对防静电系统定期检测和检查。

由于时间紧,很多现场半成品封装和包装及周转存储与运输环节而都没有看见并调研;因此以上内容提出的实际调研可能存在片面隆和不全面,请有关单位谅解。同时建议有关单位根据报告内容8点提出的问题,对于已统一看法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和改进措施,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的防护,促进醴陵地区烟花爆竹产业而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和降低人员财产损失。

企业调研报告篇十

企业文化具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作用,但能否真正发挥这种作用,还要看企业文化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性质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只有培养、塑造企业核心能力,才能够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相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等重要特征。能力、资源、人才、技术、知识、制度、流程无论如何先进,具有竞争优势,只是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反映或表现,而非核心竞争力本身和动力源。那么,驱动技术、资源、人才等的力量源泉就是企业文化的创新或优秀的灵活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创新力之上的一种“合力”。它来源于企业独有的创新力(包括:管理创新力、组织创新力、制度创新力、知识创新力、技术创新力、产品创新力、营销创新力等)。从动态的经济理论来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能够在实现利益相关者平衡发展的同时提升竞争力,其关键的解决方法是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所体现出的市场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塑造和丰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一方面,在企业文化中弘扬创新精神,使全体员工在极强的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效用得到最好发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自然会发挥到最强。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来改善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具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作用,但能否真正发挥这种作用,还要看企业文化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性质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只有培养、塑造企业核心能力,才能够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相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等重要特征。能力、资源、人才、技术、知识、制度、流程无论如何先进,具有竞争优势,只是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反映或表现,而非核心竞争力本身和动力源。那么,驱动技术、资源、人才等的力量源泉就是企业文化的创新或优秀的灵活适应的企业文化。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是建立于企业文化创新力之上的一种“合力”。它来源于企业独有的创新力(包括:管理创新力、组织创新力、制度创新力、知识创新力、技术创新力、产品创新力、营销创新力等)。

从动态的经济理论来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能够在实现利益相关者平衡发展的同时提升竞争力,其关键的解决方法是企业文化创新。

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所体现出的市场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塑造和丰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一方面,在企业文化中弘扬创新精神,使全体员工在极强的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能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效用得到最好发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自然会发挥到最强。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来改善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企业管理理论有三座里程碑式的理论: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层次。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是人们自觉地研究企业文化现象和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本质、特征以及运行规律的结果,它所实现的由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以研究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为对象的企业文化理论不仅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层次。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反对单纯的强调管理,注重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精神、制度的最佳结合和动态平衡。

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存在决定意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企业图生存、求发展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其次,发端于少数人的倡导与示范。文化总是先有少数人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三是坚持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因此,不同企业由于其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处行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企业文化必然不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核心竞争力是在独特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形成和累积起来的,人才、文化和过程是其载体。通过长期学习培育积累企业文化才会与产品、品牌、专利等一起逐渐形成,并演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机构成部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缺乏优良文化的企业不会铸造出持久一流的核心竞争能力,反过来,企业一流竞争力的拥有和维系往往根植于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最集中体现。同时,建立在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为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弘扬提供扎实而充沛的物质保证。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1.提炼企业精神。优秀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提炼出本企业的优秀理念,然后才能从核心上体现出企业的个性。因此要培育和创造一种符合企业实际、催人向上、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生长培育起来的,并成为全体职工的一种群体意识。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统一员工的要求,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沉淀下来形成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陶冶员工的思想情操,鼓舞员工士气,集中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形成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增强团队的生机和活力。

3.构建制度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要有制度保证,而在这种制度保证中要做到制度文化的创新,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理念,不断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管理制度,例如成本管理的模式、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流程再造等等,用优秀的制度来保证文化建设的实施。

4.倡导行为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积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并且身体力行。行为文化的倡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家要有全新的管理行为,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处处体现出本企业的文化特点,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品位;而员工要有全新的工作行为,要用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甘于奉献的行为,来具体实践企业的文化,使社会公众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更好地认识该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的物质形态,往往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文化特点。这种物质形态表现在整洁的厂容厂貌、现代化的工作设施和环境、具有先进理念的办公环境和优质的产品等等,在企业的“硬件”中反映出企业的文化追求,使员工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5.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的命运最终肯定是由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人的因素来决定的。作为企业主体的广大职工群众,不仅仅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精神的创造者,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要求,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因素,以求得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要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保持一致性。员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证,是员工主体利益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是人才的经济,实践证明,谁拥有足够的优秀人才,谁就拥有竞争的决定性优势。“以人为本”重在提高人的素质,重在尊重人,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劳动,要满足人的生存欲望,满足人的发展欲望。

6.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方面要通过管理模式建立包括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在内的企业形象管理维护体系,便于员工公众对企业形象、独特文化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注重用企业的良好行为来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伦理的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平衡的发展。企业要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和社会双赢的行为,是企业运用自己的优秀文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最后要注重品牌效应。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1.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注重的是人的因素,它的重要功能是把每位员工的个人目标统一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来。企业文化建设为员工创造了最适宜的发展条件,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它像一根纽带把员工个人利益追求与企业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员工认识到,只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有个人目标和经济利益的实现。用共同的目标把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企业实现总体目标凝聚最大的动力。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鼓励员工发挥内在动力,朝着预期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发挥最大的潜力已达到个人心理需求的更高层次。企业内先进的评比、技术职称的晋升、各种竞赛活动、技术比武、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等等,以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方式,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得依靠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内外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以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不断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规范作用。规范化操作是制约企业兴衰的一种非技术因素。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力,这不仅来源于企业内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还来自于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企业群体道德意识、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协调作用。为使企业建设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塑造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俗话说:“管理管理:一要理顺程序,二要理顺心态。”如在每年的职代会前后发动员工积极参加“我为企业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活动,让员工在企业发展、企业建设等问题上提出有益的建议,使企业领导和员工获得认识上的认同感。企业文化建设还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使每位员工在团队内心情舒畅,从而在行动上更加协调。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全体员工广泛认知认同并成为自觉行为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必须坚持领导倡导、全员参与、持之以恒推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统筹兼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完善。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的载体是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一

去年,__市__镇妇联向辖区内企业发放回收了调查问卷1000多份,并召开了座谈会,对本地区职工队伍思想文化技能等素质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数据显示:(1)职工整体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其中:初中以下的占9%、高中(中专、技校、职高)的占51%、大专的占27%、本科以上的占13%;(2)大多数企业能定期开展职工培训,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7%,职工对培训的满意率较高,其中:非常满意的占16%、基本满意的占81%、不满意的占2%、非常不满意的占1%;(3)职工对企业素质工程建设作用的认知一般,其中:认为很有作用的占调查总数的12%、有作用占32%、一般占36%、作用不明显占11%,没有作用占7%、说不清楚占2%;(4)对企业关爱职工的认知度相对集中,其中排在前三名的是:工资收入少、子女入托入学难、看病就医难;(5)职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技术技能培训占24%、提升创新能力占21%、文化学习占17%、提升团结协作能力占13%、理论政策学习占10%。由此可见,提升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排在了职工需求的前列。

近两年,我们联合工会通过素质工程建设,特别是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及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素质提升需求。越来越多的女职工开始注重自身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问卷调查中“您在企业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其中要求“参加技能培训”的占71%,可见,职工对参加培训的需求强烈,并十分关注教育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梯度。在调研中,我们听到在职工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训”。

一是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高低不齐,部分职工业务擅长单一,且不愿涉及其他领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二是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对职工的思想和认识影响越来越大。调研数据显示,参加旅游、开展文体活动、找同事、朋友聊天这三种方式依次排在职工闲暇时间的前三位,职工了解信息渠道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绝大部分的职工拥有微博微信,开放的网络在为职工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对工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妇联在面对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和网络舆情方面的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妇联关注女职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亟需面对的问题。三是有的企业对提升职工素质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经费保障,人力和场地支持方面显得不足,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得少,有的很单调。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镇建有2个女劳模工作室和22个以女科技人员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我们以加快企业、产业工人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机械制造向智慧创造转变为导向,以劳模创新工作室、百家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室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强化创新理念、提升创新服务,形成了“精英创新领先,群众创新并重,创新成效凸显”的良好局面,加快了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职工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20xx年率先在__集团、__等知名大企业集团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20xx年又在全镇开展了“百家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推行名师带徒制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助推了全镇经济转型发展。

我们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组织基层组织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广泛开展创新大轮训,帮助每一位员工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激发创新意识,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同时邀请专家举办了职工创新专题培训。

__集团工会实施职业飞翔计划,着力构筑雏鹰、精鹰、雄鹰人才梯队。“雏鹰计划”,旨在通过引进、招募名校大学生,并对专业能力强、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每年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50人,经过入职培训、拓展训练后分配至各个岗位,并实施“导师带徒”制度,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使大学生迅速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同时,入职一年以后,将甄选出德才兼备者纳入“__集团战略人才库”进

行长期学习和培养,作为公司高素质人才梯队培养对象;“精鹰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各部门、车间有进一步培养有潜质的管理干部、技术骨干、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负责人;“雄鹰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为公司的战略扩张作准备。与苏州大学、东华大学联合开办了服装艺术与设计、纺织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smba培训班。__集团工会实施凤凰计划,成立凤凰商学院,构筑创新创优的蓄水池。

我们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各企业也建立信息库,为优秀员工、技术人才建立档案,储备人才;将参与“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创效作为对职工表彰奖励、晋职晋升、培训深造的重要依据,对有重大贡献的职工给予重奖并上报上级工会。再次,建立人才培训机制。走金领、白领、蓝领多层次人才成长发展路子。__集团、__集团等企业先后创办了mba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训班,拓展企业管理创新的人才队伍;坚持不懈强化创新团队与企业、院所的融合对接,走共同创新发展之路,每年举办创新创优技能大赛,发现培育企业蓝领工程师队伍。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培育职工创新思维,开设创新课堂,培养和造就一批“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职工队伍,高品位打造职工之家,成为职工业余创新学习的大学校。二是突出职工创新技能,各企业集团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以老员工、技术能手等带头,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尽心尽力的帮教与指导,带领新员工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不断探索研究岗位技能,迅速成长为企业一线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通过这种辐射型的帮带模式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员工。三是突出立足岗位创新,以巾帼建功活动为有效载体,深入开展合理化小建议、小技术、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等竞赛活动,在基层组织开展“五新”“五小”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创新水平、竞争水平。__、__、__、__、__等企业每年举办职工技能大赛,仅__集团就组织了22届职工技术操作运动会,涌现了__、__等一大批技术操作能手与优秀操作法。

近年来,全镇涌现出:__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__获__省五一劳动奖章、__获__劳动模范、__获__市五一劳动奖章。____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凯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____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__省创新型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并推出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引导全体员工争当“创新能手”“操作专家”。

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国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行为越来越普遍,给税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对跨国关联交易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谈谈在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应对跨国企业关联交易、开展反避税工作的必要性。

关联交易的载体是关联企业,只有关联企业之间才能发生关联交易。关联企业是指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能转移资产和利润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企业。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企业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关联交易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财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二是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商标、牌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等工业产权的转让和使用;三是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有价证券的买卖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四是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营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代理、科研、法律、会计事务等服务的提供。

由于关联关系的存在,关联交易将对关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非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一般按照公允市价进行,但是,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因而关联企业之间交易的定价较为灵活,往往高于或低于公允市价,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与公允市价相差甚远。由于关联交易转让定价一般构成各税种直接或间接的计税依据,因此,转让定价的高低将对税收产生重要影响。跨国集团公司经常通过在关联企业间人为地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来调节各关联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以达到其逃避税收的目的。目前,辖管区内外资企业出现亏损面较大、税负偏低的问题,与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是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外资企业账面连续多年亏损却不断增资、扩大生产规模,就是因为一部分外资企业利用转让定价或者低价向其国外关联公司销售商品或原材料,或者高价从其国外关联公司进口原材料和机器设备,或以不合理的价格转让无形资产、提供劳务等方法逃避我国税收。这不仅严重损害我国税收管辖权的行使,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而且影响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xx]143号)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外的企业,比照本规程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税务机关仅限于表面情况的掌握,而缺少足够的力量深层次的开展反避税审计工作。

(二)外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购和外销价格操纵过度。由于我国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起步较晚,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人员对国际经济业务和国际经营手法不够熟悉,在与精通国际经济业务的外商的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外商利用其技术、设备、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可以随意操纵外商投资企业的进销价格。另外,由于中方人员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在经营管理中不能有效决策,只能听凭外商处断。例:辖管内一个xx现代印刷公司,外方以“海德堡”五色印刷机器作价20xx多万元投入,谎称是世界一流,技术顶尖,结果经营中由于固定成本多,效益连年亏损,外方一走了之,事后了解到该外方投资者已在机器上赚足了利润,投资是假,诈骗是真,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三)对转让定价的防范存在一定困难。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并非单纯为了避税,而常常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相对于变更税收居所以及通过基地公司等手段,转让定价更具隐蔽性。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一般做法是核定应纳税所得额,但这往往缺乏可比性。如特许权使用费具有不可比的性质,很难估计专利和专有技术的价值,因而在征税问题上容易产生分歧。转让定价还牵涉到不同国家间税制结构、税收立法的差异以及税务管理合作存在的实际困难,这些都影响到对转让定价的防范。

(四)税务机关在对关联交易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信息管理薄弱。在对外资关联企业的认定方面,关联企业间发生业务交易的信息申报制度刚刚建立,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监控内容、项目、指标存在掌握不够准确的情况,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利用率较低。

2、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动态信息,特别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纳税申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的分析利用缺乏主动性。

3、属地管理弱化了对关联企业的管理。集团企业的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涉及众多税务机关。各税务机关只管理辖区内的企业,忽视了对集团企业内部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税务管理,同时,各税务机关采集的税务管理信息不能共享,多头采集信息,成本高,浪费严重,组织协调也困难。

4、部分税务干部,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涉外税务管理人员缺乏关联交易调整的实践经验,遇到跨国关联交易无从下手,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监控水平。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各级税务机关逐步摸索出了加强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税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建立了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申报、分析、审计调整、跟踪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提高了对外资跨国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的税务管理水平。目前,每年所得税汇算清缴都要求企业如实申报关联企业关系表,使基层税务机关及时掌握关联情况,及时监控。

(二)把握重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实施重点关注。根据工作实践,可对下列重点企业的关联交易实施监控和纳税调整:

1、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权受关联企业控制的企业。

2、与关联企业业务的往来数额较大的企业、长期亏损的企业(连续亏损2年以上的);

3、长期微利企业;

4、跳跃性盈利的企业(指隔年盈利或亏损,违反常规获取效益的企业)

5、与设在避税港的关联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比同行业盈利水平低的企业(与本地区同行业利润水平相比)

6、集团公司内部比较,利润率低的企业(即与关联企业相比,利润率低的企业);

7、巧立名目,向关联企业支付各项不合理费用的企业;

8、享受法定减免税或低税率优惠,优惠期限届满利润骤降的企业,以及其他有避税嫌疑的企业。

(三)整合信息,逐步充实反避税信息资料库。获取可比信息是转让定价调整得以完成的关键因素,拓宽可比信息来源渠道是提高转让定价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及时获取海关、工商、银行、商务、财政、统计、外汇管理等部门发布的各类信息,通过企业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因特网和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国内外各行业的货物价格、无形资产价格、劳务费率、贷款利率、行业利润等相关指标,不断充实反避税信息资料库。

(四)规范操作,不断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

1、认真分析各企业历年生产经营状况、各关联交易类型,并与同类企业进行对比,确定存在的避税疑点,提高选案质量。

2、深入开展转让定价调查,认真审核,分析企业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审查关联交易定价是否真实、合理,了解企业职能、行业背景、以确定合理的调整方案

3、结合各种调整方法的适用条件,选用合适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合理确定调整方案。

4、强化跟踪管理,巩固反避税成果,对确定本年度反避税对象的企业跟踪管理,跟踪监控企业投资经营状况、关联交易、纳税申报额等指标及其变化情况。

5、推动反避税工作要上下联动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反避税管理机制。

6、对跨区域或跨国的关联交易,可通过上级税务机关的统一部署实行协查联查制度,强化税收监控。

(五)积极开展预约定价谈签工作。为促进转让定价工作从事后调整向税源管理转变,节约调查成本,降低税收风险,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xx]118号)的有关规定,借鉴经验,积极受理预约定价申请,充分准备相关资料,认真开展审核评估工作,慎重进行协议谈签,严格监控执行情况,把预约定价工作向更高层次推进。

(六)加强国际税务合作,与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通过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既可避免国际税收磨擦,又能有效地加强国际税收合作,防止税收流失或双重征税。截至20xx年底,我国已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为保证在国际税收协定背景下转让定价调整的顺利实施,保护我国的税收权益,应及时与其他有关国家签署国际税收协定。另外,还应积极进行广泛的国际税务合作,如加强税收情报交换等。

(七)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的配合和协调,提高基层税务反避税人员素质。要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配合和协调,达到执行税收政策的融合和统一,形成管理合力。应多培养选拔懂外语、精通会计、熟悉国际税收和具备较高财务分析能力的高级税务管理人员,强化反避税管理,进一步提高反避税工作水平。

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三

(一)数量种类多样化

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截止到20xx年11月底,国家工商总局登记的企业数量是1788万户,中小型企业占99.7%,小微企业占97.3%。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小企业种类复杂多样:按照所有权划分,小企业性质涵盖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公司、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95%以上是非公有经济;按照行业划分,小企业几乎分布于所有的行业类型,而传统工业制造业仍是主导性的行业;按照上市与否划分,小企业以非上市为主,上市企业占比不到1%。小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其内控差异化程度高,也相应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治理水平差异化

我国小企业所有权属性存在诸多差异,既有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权结构单一的非上市民营企业,也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或所有权结构多元化的上市企业、股份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这种所有权性质的差异化直接造成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两极分化。

1、非上市民营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作为小企业中占比最大的民营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高度统一,有超过78%的民营企业的重大决策是由企业所有者作出的。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有利于对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实现快速反应和决策,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但将决策权委任于一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遭受损失的机率相对比较大。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提升、资本规模变大、业务多元化、地域分布扩大,企业整体必然会超越原有企业所有者能力、经验和知识所能掌控的范畴,客观上就要求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适当分离,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或团队,但这一点往往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在所有权和经营合一的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往往是所有者文化,所有者对内控的认识与想法至关重要。

2、上市股份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89%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的上市股份公司中,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和专业委员会作出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比例虽然略低只有67%,但是仍比其他所有性质类别企业的比例要高,这说明股权多元化能明显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但是,根据《20xx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50强》的统计显示:85.2%的中小板企业和80.6%的创业板企业,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单一自然人和家族,90%中小上市公司的“出身”还是民营企业,因此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其公司治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实际控制人起关键作用,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决定了公司的决策模式和治理风格。

因此,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亟待从形式上的治理结构合规转变成实质上治理机制有效。在现场调研期间,我们也发现,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遭遇实际管理挫折或其他外部原因打击后,往往通过增加外部独立董事等方式强化自身治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带来有利变化。同非上市民营企业一样,当实际控制人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时,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就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成效。

3、国有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其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占38%的,由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占42%,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作出的占10%。其中,集体决策总体比例高,这说明地方国有企业对“三重一大”要求的遵循度很高。但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室决策方式的比例持平,又说明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两者概念在这些企业中的区分度不高,公司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往往源于其所有权人代表(国资委)的要求,并且相对别的企业类别而言,其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式程度普遍较高。

4、外资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62%的外资企业,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虽然由于其股权集中而造成比例略低于平均水平(58%),但仍高于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这可能与治理意识比较强的外方有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通常外方投资人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因而在其影响下,外资企业的整体管理和内控意识普遍较好。比如,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在与法方合资后,虽然企业决策主导权属于中方,但是法方会定期通过管理评审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加影响。中方股东认为这些建议事实上对企业有用,自然就听从并采纳。因此,在合资期间,法方通过管理理念的传递,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管理非正式化

小企业往往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初创期的主要目标是开拓市场,利润是生命线,企业最关注生存问题。成长期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不进则退,企业最关注发展问题。在这些阶段中,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实现快速转化,以灵活配合客户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资源有限,企业对不能直接与所要达成目标挂钩的管理投入都不太热衷,对管理成本降低的意愿强烈。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具有“非正式化”的特征。

1、机构简单。由于规模相对小、业务处理相对简单,小企业整体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集中。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50%小型企业主要以口头或其他非正式沟通方式来传递管理要求。机构简单使得企业扁平化程度高,内部沟通方便灵活,决策者能迅速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于大型企业,则需要更正式的沟通方式(如大型企业中有超过70%的业务管理事项均通过完善的制度政策进行约束)来传送信息,才能保持信息质量不在传输过程中损耗。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快速沟通优势就体现出来。比如,鱼跃医疗管理层将办公桌搬到生产一线,这样使得管理者能随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小企业机构设置简单还与人手不足相关,人员兼岗情况普遍,尤其是后台支持职能(财务、行政、管理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监督不力,职责未分离就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

2、制度文档少。企业管理的文档化水平明显与企业规模水平正相关。在小型企业中,有49%的企业已建立实施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同时,有21%的小型企业认为现有管理制度对实际的指导性不高,而在大型企业中,持这个观点的比例仅有8%。主要原因是小企业发展变化快,经营内容、业务方式和人员相对不固定,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也无法完全固化,即使记录下来也可能时效较差。同时,由于需要快速反应,内部沟通通常以非正式的方法,无法留下完整的文档记录。

3、信息化程度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25%的小型企业未建立运行任何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大型企业的比例是3%),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小型企业中,覆盖部分业务的企业数与覆盖全部业务的企业数相比,比例是1.41:1(在大型企业中是0.75:1),并且信息化应用度最高的仍然是财务管理软件。这是因为小型企业资源有限,更多着眼于解决眼前急迫的管理问题,希望借助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核心业务信息。

同时,通过现场调研我们发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会考虑自主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系统,而更多的小企业则采用直接购买成熟套装软件或外包简单开发的模式。此外,许多小企业普遍没有关注到信息系统所带而来的风险。如富安娜在建立了覆盖产供销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后,才开始关注信息系统的不相容岗位分离风险。

(四)监督机制相对缺失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只有31%的小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还不到大型企业的一半。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企业规模上升,内审监督机构在企业中设置的比例也随之上升。虽然在上市企业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比例高达94%,但一些上市企业反映他们设置内审机构只是为了遵循监管法规的强制要求,是不得已进行的形式上配置,实际上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业中存在着大量“三权”统一,当企业所有者或实际控制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洞悉企业所有的情况时,就不会愿意为额外监督成本而买单。

(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小型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激发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约50%的企业采用了绩效考评机制,这与我们在现场调研时所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小型企业对于核心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现金激励方式,而很少采用股权激励之类长期激励机制。

(六)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对于上市的小企业,其信息披露属于法定要求,并且相关法规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明确规定,企业普遍执行程度较高。但目前内控报告披露出现了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情况,市场投资人对这些内容关注度越来越低。对非上市小企业,其信息披露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因为企业信息主要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中,高度不透明,使得外部利益相关方会因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不愿向小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影响了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现场调研中发现,目前小企业和其利益相关方双方都在通过各种方法,为提升信息的透明度而努力。比如中信银行介绍其通过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帮助小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强化内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银行能高质量地获取企业信息。这样,债权债务双方在基本信息上趋于对称后,能建立两方长久的“双赢”合作。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比例,小型企业(42%)小于大型企业(70%);未上市企业(46%)小于上市企业(90%);非国有企业(48%)小于国有企业(55%);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小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3年以下企业38%,3-10年42%,10年以上57%)。总体来说,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小企业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家对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小企业在求生存、求创新、创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合理合法合规,适时出台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环境背景下以协助帮扶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政策需求。

同时,许多小企业经营混乱,职责不清,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问题频发,甚至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等等情况,因此适时出台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将有力促进小企业查漏补缺,解决小型企业管理中的诸多困惑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对未来发展预期越好的小企业,一些小型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对内控的需求程度越高,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持续实施内部控制完善。现场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工具,对企业而言是必要的。开展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果包括:厘清了授权责任、明晰了跨部门职责、增加了其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风险识别

小型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征常伴随着高风险水平,尤其是较为优秀的企业一般都是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商品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小型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水平都异于大型企业。因此,风险识别能力对小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小型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是趋于保守的,他们普遍很在意风险,愿意花钱管理他们所识别出的风险,并持续关注成效。以园林工程为主业的普邦园林在发展多区域经营后,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各地项目执行状态,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因此,董事长作出决策,投入大额资金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成本跟踪和监控,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对非正式,较少采用定期(占14%)和系统组织(占18%)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不定期(占42%)和业务部门自行评估(占47%)的方式。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风险评估方法指引,小型企业对风险的识别主要依赖管理者个人的判断,而许多时候这些基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判断是非系统的、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特征,常常只关注与“钱”直接相关的传统型风险,而会忽视因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技术更新而产生的新风险。比如在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时,只评估成本与现时效果,而不考虑新技术的伴生风险。鱼跃集团觉得微信信息沟通成本低廉、实时高效,于是就马上在包括核心技术团队在内的企业范围内推广应用,完全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核心研发技术泄密的问题。

(三)内控建设与推进方式

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不是系统和全面的,许多是从局部重要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等经验相对成熟后,再复制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科瑞技术在建立了iso9000,iso1400质量管理体系几年后,才引入美国卓越绩效模式,并逐步将这一管理理念推广到公司整体范围内。在这种方式下,内部控制成果往往会更多以业务流程体系形式体现,而非正式的内部控制手册或政策。这个结果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小型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展内控时,会应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表明,72%的企业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37%的企业采用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33%的企业采用了环境管理体系,21%的企业采用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有一些行业特有的管理体系也被相关行业普遍运用,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不同领域采用了2种及以上的管理工具。

(四)内控主责部门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型企业的内控主责部门主要设在办公室、财务部和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同时,62%的企业表示借助了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内控建设。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在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的模式下,内控建设成果推进相对容易。比如,科陆电子内控建设秉承“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理念,组建了由各业务层面骨干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参与内控建设,各组员会将在此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内控知识以及管控要求带回到业务层面,真正做到内控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这种方式也提升了公司基层人员对内控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工作中会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效率、管住风险,于是内控就从意识逐渐变成了习惯。

(五)企业高管的作用

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8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效果的关键在于管理层重视,这与现场调研中获得受访者百分之百认同“内控是一把手工程”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企业执行层以及高管层对这种说法其实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执行层认为,如果老板内控建设的意愿强烈,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变得容易得多,否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合规。比如,冰川网络的老板很重视资金管理,因此公司在资金管理领域的内部控制成效很显著。

而被调研的企业高管层认为一把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具体执行部门也要工作得力,否则什么事都要让老板拍板,内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上述观点的差异主要由于双方立场不同。从系统的角度看内控工作,高层给予的支持力和内控部门的执行能力是内控工作的“最佳拍档”,不能偏废。在现场调研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将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企业典型。比如,欧普照明在高度包容性的领导支持下,强有力的内控部门通过“的内控部门通工程主动创造价值,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增值服务,赢得了同事、上级的尊重和认同,内控工作汇报成为公司管理会议的固定议题。

(一)对内控的认识不准确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预设了两道测试题,试图了解企业对内控理念的认知情况。调研结果发现,只有不到34%的企业全部答对,这说明许多问卷填报人对内控基础概念的认识还不到位。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事实上,企业受访者们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问卷中,有62%的企业同意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普遍误解,主要包括:

1、内控等同于合规。部分企业以为内控工作就是合规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而是为了应对监管机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通常会采用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执行的方式。

2、内控是区别于现有管理的一套新体系。许多企业以为内控和企业管理是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普遍认为内控建设是从无到有地去形成一套新体系的过程。在对调研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2197家声称自已未曾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小企业中,实际仅有68家企业未实施过其他管理工具和标准,而其余的企业或多或少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了各种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或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与内控有关。

众所周知,企业不可能同时依照两套标准来实施管理,如果在同一领域内出现一套以上的管理体系,那么必然有一些体系是用来满足形式要求的,并不会真正被用于管理中。因此,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而是将内控定位为一个形式上的管理体系,那么任何为此发生的成本都将是额外负担,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效益的讨论都将毫无意义。

3、内控建设、评价和审计概念混淆。调研问卷结果表明,41%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建设,32%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评价,36%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审计。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数据倒挂,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不清楚内控建设、评价、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现场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点,企业要么将内控建设和评价割裂开展,要么将内控评价与内控审计混为一谈。

(二)管理者的内在驱动不足

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流程简单、人员关系紧密,内控的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再加上对内部控制的误解,企业的管理者容易对内控形成认识上的抵触,将内控置于经营盈利与企业增长的对立面。内控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先驱动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让其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使其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因此,如何找到让小型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起点。根据调研问卷和现场调研结果分析,企业管理者开展内控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

1、法规红线。包括各类强制性监管要求、上市合规要求、税务要求、筹融资评价标准等,虽然不见得能让他们正确理解内控,但至少可以推动企业开始启动内控体系建设。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如果相关监管机构对这些内控监管要求缺少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那么这个因素的驱动力就会消失。

2、实质性受益。小型企业表现出对实施内部控制的顾虑。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效益与成本不匹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果能让企业所有者了解到通过内控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收益、赢得市场这些这些效果,那么其开展内控的意愿会极大的提升。

比如,腾邦国际的财务部门在一开始推行预算控制时,老板并不重视和认同,只是勉强同意先对费用实施预算控制。但是,当老板看到费用控制实施所产生的显著效果后,就开始主动介入,要求在企业内全面推进预算控制工作。同时小企业所有者希望未来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

(三)内控经验不足

在调查问卷中,有62%的企业提到了人员经验不足是开展内控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内控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人,以及掌握内控技术的人共同参与。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通过招聘专业人才或者外包的方式,去解决内控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小型企业因资源有限而很难做到,并进而影响了内控在小型企业内的实施面。因此,如何帮助小型企业解决内部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是未来小型企业内控规范推广的重要任务。

(四)方法不正确

在现场调研的座谈会上,有些小企业表示“企业内控做了太多没必要的内容”、“有些领域缺少政策指导”、“做出来这套东西就是摆着看的”。在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的做法后,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往往采用的是国内流行的“对标法”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即按照内控规范和指引的条款逐条对照实施,工作成果往往就是对标后的一套内控手册。

这种方法将内控工作变成了可以快速完成的任务,建设过程纯粹按图索骥、没有对政策的融会贯通、缺少因地制宜,不能将控制要求落实于执行,加之没有建立后续的完善更新机制,这样的内控建设不可能对企业管理提供帮助,工作成果势必被企业束之高阁。这些错误做法中,其实蕴含了对内部控制的另一些普遍性误解,包括:将内控建设视为一次性的项目,做完就一劳永逸;内控建设就是编一套制度或手册,建设过程往往不考虑执行效果;内控建设就是保证对政策条款的全部符合,无偏差,等等。

(五)现有内控规范对小企业的适用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没有考虑小型企业的管理特点。因此,对小型企业而言,要全面遵循确实存在较大难度,比如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要求公司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这对治理水平相对不高的小型企业来说适用性就不高。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内控规范对大型企业的适用度较高,5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3%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但对小型企业而言,只有3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11%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3%的企业认为完全不适用。此外,现有的内控规范体系没有对开展内控工作的方法进行系统说明,直接导致实务中正确和错误内控工作方法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内控工作的实施效果,企业也会因错误的工作方法而加深对内控的误解。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企业认为以下环节的工作方法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整体控制环境如何梳理与加强;如何将控制活动体系化;如何规范风险评估的程序;如何实现控制活动执行的持续性以及如何评价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xx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方向;20xx年5月8日,国务院又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xx》,为小企业集聚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提供了战略性的政策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议有关部门聚焦我国小企业实际需求,以帮助小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保障企业持续运营、培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目标,尽快制定出台一套为中国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内控规范,并指导小企业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一)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制定内控规范的首要目的

内控规范的制定目的决定了其内容范围和效用性质。如果以实现小型企业合规为目的,那么应以财务报告控制为主线制定规范。但合规目的下制定出来的规范,对超过99%以上没有上市合规需求的小型企业来说,就没有很大吸引力和实质性帮助。

如果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目的,那么应以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制定规范,但为保证规范的操作性,有可能需要根据合规要求,对合规范围内的内控补充一些特别的说明。无论对于哪种性质、处于哪个行业的小型企业,要成长发展、要做大做强,都会对管理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充分考虑小型企业特性的基础上,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作为规范制定的首要目标,核心内容上以全面内控为基础,强化“小企业”特点。

(二)以“强化实施效果和工作方法、弱化控制手段”为构建内控规范的主旨

小企业内控规范应重点解决内控是什么(即内控的效果)、内控要做什么(即内控的内容)和怎么做内控(即内控的方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表明,93%的专家支持在规范中阐述内控效果;36%的专家认为应在规范中涵盖具体领域的控制内容;64%的专家认为应考虑在规范中阐述内控工作方法。我们认为,内控的效果可用来端正对内控的认识,内控的方法可为企业提供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工具,这两部分是必须的。在内控效果部分可以参照coso框架(20xx)的表述方式,分要素用概括化的原则来阐明内容,同时特别要补充明确内控的局限性、内控与管理的关系、有效的内控五要素需具备的特征;在内控的方法部分应秉承“功能达成、操作简化”的设计原则,重点考量功能实现方法的经济性,强调建设与执行的关系、建设与完善的关系以及长效保障机制等。

而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由于存在跨行业差异较大、管理内容太过具体等问题,无法保证规范制定的完整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由于管理方法日新月异,很容易造成规范内容的过时。因此,我们建议不在规范中明确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而将其放在配套的解读或指引中,以案例方式介绍小型企业在典型领域中的管控方法。

(三)以“赋予企业更多选择权”为引导内控规范实施的根本

工信部对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涉及定量指标,虽操作简单,但缺乏灵活性,且在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缺乏稳定性。与定量指标相比,定性指标虽缺乏直观性,但却可从小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认定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界限,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国际上基于不同的目的(如政府监管、信息披露等)对中小企业的划型应用不同类别的指标,这其中既包含了量化指标又兼顾了定性指标。我们建议规范应以引导为主,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在内控规范中仅明确定性标准,而在推广实施时,根据不同的披露要求去设定不同的定量划型标准。这样企业可以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业务发展阶段、业务事项的复杂程度,对照定性标准自行衡量选择其适用的规范,自主建设完善内控机制。

对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可以鼓励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主全面开展内控建设;而对管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可以参照《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展内控工作,实现企业战略风险重点防范,把控重点业务事项和关键领域的风险,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内控的实际需求变化。

(四)以“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内控信息披露模式的核心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积极信号。因此,我们建议,小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改变现有以整体有效性为中心的披露方法,鼓励差异化、有信息含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同时,参考香港等地内控信息披露的做法,将有关内控信息分为强制披露和建议披露两部分,相应降低内控实施成本。

(五)以“全方位、多举措”的宣传和培训作为推广和应用小型企业内控规范的手段

通过加强宣传,普及教育推广,强化内控建设和责任意识,为小型企业全面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企业,主要以案例方式宣传内控与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管理的益处,增加企业开展内控的驱动力,加强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监管部门,主要宣传内控的实质内涵,使之更好地而非教条式地对企业进行监管;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宣传企业内控有效带来的益处(比如降低贷款坏帐风险等),促使其主动加入到驱动企业开展内控的行列中来。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能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是内控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和地方小型企业协会、内审协会等行业机构的作用,为小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内控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内控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定期组织经验交流研讨会,请内部控制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分享经验、介绍实践成果,并鼓励各企业的内控专业人员互相交流心得、探讨成功模式;三是将小企业内控规范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加快小企业内控规范的推广与普及。

企业调研报告篇十四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形势延续了去年的好转迹象,企业家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转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生产经营平稳有序、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等特点。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回落。

今年以来,受汇宏新材料54万吨违规产能关停影响,全县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1-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累计下降25.2%;实现主营业收入xx0亿元、利润8.4亿,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虽然工业经济低位运行,但工业动能转换依然呈现出许多亮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截止目前,全县实施过千万元工业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57.58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17个、在建项目9个、新开工项目28个。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炭素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已完成主要设备招标工作;计划总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投资6.7亿元的国创风能年产10万吨大型海上风电高端装备智能化改造项目及投资1.2亿元的康和药包药用中硼硅玻璃管及管制瓶生产项目设备已购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工业领域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改)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22.17亿元;其中13个项目已完工,计划总投资8925万元,全部达产后可节约人力300余人,年节约电力400万千瓦时,预计新增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

(三)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从调研情况看,传统产业受益于产品价格联动上涨以及去产能成效的逐步显现,行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态势;新兴产业则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引领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运转正常。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等铝精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现有运行产能的最大潜力,认真组织生产,有效应对54万吨电解铝产能关停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碳素项目基建工程已完成,铝精深加工产业规模效益持续释放。建材加工企业致力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等多元化转型方式,产品逐步向轻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斯蒙特建材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与行业龙头上海雅仕合作,产品应用拓展到居民楼、家居装饰等领域,利润率水平达到20%左右,今年计划投资2亿元启动二期项目建设,研究开发二代产品;惠博新材料镀铝锌系列产品国外市场需求持续提升,产品产量同比提高60%左右。投资9.6亿元的浩宇重工高端装备用精密铸件项目、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加快推进。

——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力。龙马重科加工铸造产能持续释放,大型海上风电设备生产线的8台进口设备已到达港口,总设备达到200台左右。已成为国内风力发电企业前十位的稳定供货商,占行业龙头金风科技订单量的40%左右。惠宇机械产品覆盖宝马、奔驰、大众等高端市场,计划今年新增4条生产线,产能可增长30%左右,投资5亿元的大型风电高端铸件机加工项目已试生产。富瑞工贸努力抢占国外细分市场份额,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产品供销两旺,预计全年产能、产值增幅均在50%左右。

——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始终坚持在提升产业规模和科技创新引领上下功夫,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康和药包3号窑炉投入使用,中硼硅玻璃管生产线达到3炉7线,企业产能逐步释放。同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出口订单已占到总销量的80%。蔚蓝生物科技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放在首位,微生态产品扩大到动物用、植物用等多个领域,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中惠生物科技公司万吨红曲系列产品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可新增产值3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平稳。今年以来,原料价格和棉纱价格趋于稳定(目前,地产棉均价在16500元/吨左右,40s棉纱价格在25000元/吨左右),纺织企业略有盈利。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市场竞争加剧。新疆棉纱低成本优势对内地棉纺织下游企业的冲击,纺织服装企业依然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面对尚未启稳的发展形势,较具规模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而是向精准转调要效益,实施差异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布鲁科纺织持续在设备改造上下功夫、盛润纺织努力研发高支纱、高密度织物,力求效益最大化。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企稳回暖。肉类屠宰企业逐步摆脱前几年投机经营的影响,库存量大幅减少,目前毛鸡利润达到1.8元/只,冻品利润也随之回升。天禧牧业、中天食品、飞佳食品等屠宰企业经营情况略有好转,投资3亿元的玉瑞农牧禽肉制品生产项目预计5月份投产;黄河粮油、龙凤面粉等小麦加工企业通过进口小麦逐步摆脱原料供应的限制;板材加工特别是家具生产企业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产能得到持续发挥。

—— 化纤绳网产业整体向好。从当前情况看,化纤绳网产业经历市场需求低迷、环保整顿后,行业发展逐步正规,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市场形势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企业在产品性能、成本控制、产品转型等方面的探索更加深刻,绳网产品由单一型向多种类、多性能、多用途的系列化方向发展。同时,得益于国际市场前景广阔、需求范围广、回款及时的特点,金冠网具、金汇网业等30多家出口企业发展形势较好,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结合绳网产品特性,绳网产业电商发展势头向好,李庄镇“泉宏”绳网销售旗舰店,成为第一家入住“天猫”的绳网类销售店铺,通过积极拓展销售种类,预计20xx年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0%。

(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

广大企业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深刻内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在思想认识上下联动、在转型发展上持续发力、在创新驱动上激发活力。涌现出一系列传统产业中催生新动能,聚力转型中培育新动能,模式优化中孕育新动能的典型经验。

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随着宏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与要素的双重约束愈加严重,过去长期依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无法为继。当前,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适应性的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讲是机遇更是责任,为企业充分挖掘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纷纷表示,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在动能转换重大历史变革中,点燃企业转型发展的“导火索”。

2.产品创新焕发动能转换新活力。各重点企业在坚守主导产品基础上,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与体验,全力做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新精特产品创新文章。龙凤面粉聘请中国第一批国家认可的制粉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及行业内竞争力大幅提升,同时,积极开发速冻食品、专用粉,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华冉工贸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取得欧盟ce认证,研发生产橄榄网,利润率逐步提升。斯蒙特建材与山建工、济南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精配式装修服务,有效提升产品知名度。

3.精细管理增强动能转换新实力。企业逐步认识到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以精细化管理促转型的必要性,在降低企业成本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康和药包组建对外贸易营销团队,大大降低营销成本。蔚蓝生物年产5000吨微生态产品智能化车间项目,持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布鲁科纺织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投资千万元进行设备改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龙丰面粉、富瑞工贸也由机器手替代人工装卸工,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美集团注重员工培训,公司建立起分层次的培训机制,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高端培训,提升管理能力,邀请专家对一线工人进行内训技术指导,增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提升能力。

4.模式优化激发动能转换新动力。李庄镇立足绳网产业集群优势,积极申报山东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面提升我县绳网产业行业内标准制定参与程度。龙马重科计划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强力提升企业科研管理水平。天禧牧业对标国内最先进的畜牧循环养殖模式,规划建设“智能化高效养殖园区”,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先进养殖模式。

(一)刚性政策约束影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企业组织生产不稳定。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环保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限产等政策要求,企业组织生产波动较大,面对需求面逐步改善的市场,企业为应对生产波动,只能提高备货量,一定程度上形成资金占用。

二是缺乏对刚性政策的精准研判,部分企业落实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限产期间,没有有效调节生产,致使产品生产受限,造成订单延期。龙马重科因延迟发货遭到客户罚息,富瑞工贸盲目增加存货,相应增加了资金占用。

三是项目支撑能力不强。项目落地的刚性约束加大影响企业投资热情,根据我们前期统计情况,20xx年全县实施的38个过千万元项目中,续建项目达20个,全县共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35个,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仅为15.5%,反映出企业家整体对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实现动能转换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二)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后劲不足。

一是转换能力相对滞后。企业转型还是停留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低水平的升级上。缺乏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研究对接、企业转换目标、方向、路径的清晰认识和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

二是科技发明申请力度不够。我县部分绳网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些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由于没有及时申报品牌和专利保护,科技成果无法转换为经济效益,恒顺网业向设备生产厂家提供改造需求,厂家代为生产,无形当中造成改造成果外移。

三是优势产业集约度不高。部分绳网企业反映,由于我县没有统一规划的绳网工业园,配套发展程度较低,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平衡,整体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不强。

(三)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原材料、劳动力等重点生产要素价格走高已成为常态,特别是部分企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后,不仅用能成本增长近三倍,能源供给不足与需求扩张的矛盾也更为突出,康和药包、玉瑞农牧均受制于天然气供应不足,产能迟迟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是资金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主要表现为流动资金和技改创新资金不足,前期企业产能扩张、环保设施改造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在转型创新方面资金缺口较大,天禧牧业流动资金缺口在5000万左右,康和药包也是因为资金紧张,持续实施技术创新的压力较大。

三是人才支撑依然是“短板”。技术工、熟练工、电商运营、网站管理等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表现比较明显,工人流动性加大、盲目要求提高工人工资的现象在绳网行业表现特别突出。

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工业是主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关键点和发力点也在工业。省市县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实现我县工业经济“破旧立新”的有利时机,更是xx工业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打造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择。各级各部门要切实主动作为、牢牢抓住省市部署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一重大机遇,思想认识再提升、思路措施再跟进,真正走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xx路径。结合此次调研,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突出向上对接,充分借力政策优势。

一是要深刻把握省市县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规划、意见的科学内涵,认真领悟我县在产业发展定位、机制措施保障、工作推进机制与省市方案的切合点,真正成为指导全县新旧动能转换的顶层设计。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强化对接争取落实力度,建议发改部门抓好上级政策争取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全县各级力量,积极对接省级层面的“1+3”政策体系和细化健全的各类配套政策、《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省级政府出资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激励办法》中的扶持政策,同时,立足我县实际充分挖掘国家赋予的一系列现行先试、试点示范的改革权利,力争在xx大胆探索并总结推广,实现借势发展。

(二)突出向内挖潜,充分激发内生智慧。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就是提升企业自我变革、自我创新能力。我县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偏弱一直是影响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持续创新是生命力”的发展意识,“眼光向内”突破瓶颈制约,依托新旧动能转换衍生的新型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要素、谋划长远发展规划,切实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风口浪尖”催生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强化素养能力的提升,建议各企业主动学习借鉴大企业、大集团重视员工培训的先进做法,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出一批脑力劳动的蓝领阶层,构建完整健康的工业生态。同时,建议县政府在继续推进实施企业家课堂式内训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方案,提高我县企业外向对接水平,开拓企业家眼界,启发企业家探寻发展新路径。

(三)突出对标提升,提升产业集约水平。

签于调研中绳网企业反映的绳网产业整体集约度不高、企业平台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和镇办借鉴先进地区“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集群发展规划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实现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强化效益导向,提升企业集约化水平。同时,建议李庄镇、姜楼镇绳网产业较为集聚的镇办,借鉴博兴县兴福镇厨具产业集群平台化管理,设立企业及工人信誉平台的做法,切实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一线员工整体素质。

(四)突出精准指导,有效挖掘生产潜力。

一是针对部分企业反映的因落实错峰生产、黄色预警天气限产要求,未能有效调解生产的问题,建议环保部门借鉴天津市提前预警天气状况的做法,切实提高科学预测能力并及时告知企业进行生产调解,尽量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二是针对企业反映用工不稳定的情况,建议人社部门积极进行劳动政策宣讲,同时引导企业规范用工程序,保障工人基本权益,切实防范和化解企业用工波动。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