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由来(字的由来与演变)

网友问和字由来,今天就给大家讲解一下和字由来。

中国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史中,“和”字出现较早,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在早期甲骨文中,“和”作“龢”。 以下文献中均可考证:《说文解字》:“龢调也,读与和同”。 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切经音义》六引《说文》:‘音乐和调也。 ’《国语》:‘声相应保曰龢。 《东都赋》:‘龢玲珑。 ’经传多以和为之。 ”按朱的说法,“和”的字源可以追溯到“龢”字,二者在古代经传中通用。 因此,“和”即“龢”也。 又如《篇海类编·器用类·部》:“《左传》:‘如乐之。 ’又徒吹曰,今作和,又谐也,合也。 ”可见,“和”字源于“龢”。 而“龢”又从“龠”从“禾”。 《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 “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发出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和”源于“龢”,又源于“龠”。 因此,“和”字的产生乃源于上古的乐器及音乐,并由乐器的合奏及音乐的合鸣,引申出“和调”、“和谐”、“和合”、“唱和”等涵义。

以上就是和字由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