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守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我国现实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缩影小学生行为规范。 它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表达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 一说历史
1952年,教育部制定了新学制中学和小学暂行规程,对学校德育进行了规定小学生行为规范。 1955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
1981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守则》;1991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行为规范。 对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小学生行为规范。 2004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2012年,教育部再启修订工作,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者合而为一,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并于2014年公开征求意见小学生行为规范。
2015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共9条,282个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小学生行为规范。
□ 二说内容
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小学生行为规范。 教师教守则,学生学守则,师生共同践行守则,全社会实践守则,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这叫守则自信。 新时代的教师和学生,理应有这个守则自信。 特别是各中小学校的校长必须有这个守则自信。
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守则》九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小学生行为规范。 1、2、3条为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五个爱: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这是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真正的“爱”,真正的“仁”,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表现。 4、5、6条为第二部分,主要讲守法、友善、诚信,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7、8、9条主要讲身心健康、珍爱生命、绿色环保,这是中华文化的时代创新,体现着时代精神。 这九条,渗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基本要求,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道理。 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教课书,需要我们深刻学习和领悟;这是一座金光闪闪的宝藏,需要我大力挖掘和加工。
□ 三说传播
2015年,教育部为了全面和深入传播《中小学生守则》,谱写了《中小学生守则之歌》,制作了《中小学生守则之歌》视频小学生行为规范。 6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教师,您知道这支歌吗?会唱这支歌吗?如果您知道,您也会唱,那我毕恭毕敬地给您敬礼。
目前,一些人没有守则自信,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知有此守则;二是看不上这个守则,纵然是守则挂在墙上,也视而不见,更别奢望学一学、教一教,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地从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文化垃圾桶里叮刨殖民与封建文化糟粕,把从垃圾桶里抠出来的散发着恶臭的各种“经”、各种“道”、各种“规”,大会讲、小会说,天天讲,时时说,并大言不惭地冠以“国学”的名号,大有守旧复古主义的势头小学生行为规范。
依法治国,是深入人心的全国人民的共识;依法治校是深入人心的全国人民的共识;依法施教,是深入人心的全国人民的共识小学生行为规范。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和传播《中小学生守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法定职责。 我们要坚决反对守旧复古主义与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 让我们一起努力,认真学习和背诵《中小学生守则》,学唱《中小学生守则之歌》,深入领会守则里蕴含的深刻道理,发自内心地为守则收集好和讲述好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在增强自己和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上,为传播守则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就像太原杏岭实验学校,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校委会的组织下,利用升旗仪式的庄严时刻,全体师生员工集体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样,集体诵读《中小学生守则》,笔者相信,这282个字的守则,一定会内化于全体师生员工的心,外化于全体师生员工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