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昶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人。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
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 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 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 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 正元年间(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守司空。
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赠司徒,谥号为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昶是太原郡晋阳县人。 他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气。 王凌年纪大点,王昶把他当兄长看待。 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前,王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 曹丕即位以后,王昶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当时洛阳树木成林,王昶以他的勤劳为百姓做了表率,开垦了很多荒地。
后任兖州刺史。 魏明帝曹叡即位,加封扬烈将军,赐关内侯爵。 王昶虽然在外地作官,可一心关心朝廷政治。 他认为:曹魏很多弊端承秦汉而来,法制苛刻而琐碎,很少修改国家大典以正先王的风范。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强盛,是不可能的。 于是撰著《治论》,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可供今天借鉴的有关条项,写了二十多篇。 又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奏朝廷。
垦农治兵
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 太尉司马懿举王昶应选。 正始(240年—249年)年中,王昶在徐州任职,封为武观亭侯,迁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 王昶认为,国家总会有人,但是战争未必总是胜利,地势险峻是不变的,但是守备之势头不能长久不变。 而今屯兵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营分散驻屯,船在宣池,有紧急情况,都来不及调动。 于是上表请求把当地政府所在地迁到新野,在二州内练习水兵,开垦农田,积蓄粮食。
陈述方略
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集团后,向大臣询问政治得失。 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第一,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浮华,修建学校。 让学生们入学。 第二,设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个标准。 没有一定标准而想衡量曲直是不可能的,没有考试制度而或降或升某人,空论是否有才能,也是没有根基的。 第三,让官吏任职的时间长一些,有政绩的升官赐爵。 第四,省减官员的实际收入,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不要和老百姓争利。 第五,杜绝奢侈,倡导节俭,使各个官员服饰有别,上下有序。 储备粮棉,让人们返朴归真。 皇帝下诏褒扬王昶,让王昶修撰百官考试的程序。 王昶认为,唐尧、虞舜时代虽然有升、降官吏的公文,但是如何考核官吏的方法未流传下来。 周朝的制度虽有冢宰的职位,根据各位官吏的政绩给予赏罚,但是没有如何比较确定的标准。 因此,圣主实应明白如何任用贤人,略举任贤黜劣的办法,把这个工作委托给贤达之人,让他统管此事。 任用某人,是否贤能,可以知其大概。 他的议论,大体就这些。
守战东吴
嘉平二年(250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 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民众与新城郡多有接触,可以袭取此地。 ”
于是。 朝廷派新城太守周泰袭取巫州、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 在两岸用竹索作桥,渡水袭击吴军。 吴军逃到南岸,又开凿七条道路来进攻。 王昶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大将施绩在夜里逃进江陵城。 王昶派兵追杀数百人。 他想把吴军引到平旷的地段,与之交战,派五军列队沿大道撤军,以假象蒙骗吴军,同时又派人骑马挑着缴获的战利品在城的四周向吴军显示,以激怒吴军。 埋设伏兵,等待袭击吴军。 施绩果然派兵追杀大军,王昶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 施绩逃跑,他手下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 缴获敌人的铠甲、旗、鼓、珍宝、武器无数,班师而还。 王基、州泰都立下了战功。 于是,王昶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
助平淮南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王昶率兵抵抗有功,赐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和关内侯。 他被晋升为骠骑将军。
甘露元年(256年),诸葛诞举兵,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诞被杀后,朝廷下诏说:“从前孙膑辅佐赵国,直逼大梁。 西部兵力大举前进,也形成了东征的趋势。 ”为王昶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又升至司空,仍持符节,都督诸军。
薨逝任上
甘露四年(259年),王昶去世,谥号穆侯。 由其子王浑继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