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漏刻
《史记·司马穰苴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苴与监军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兵营门口相见。 司马穰苴先赶到军中,立圭表、下漏刻等待庄贾的到来。 结果骄傲的庄贾由于被亲戚朋友拉去饮酒,日过中午还没有去军营。 司马穰苴就推倒表杆、关掉漏刻,开始对军队下达命令。 等到庄贾赶到后,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就把他杀了。
司马穰苴用来确定时间的仪器是表和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两种计时仪器。 漏刻主要由漏壶和箭刻组成,根据漏壶中水位的高低来度量时间,箭刻上所刻的就是表示时间的刻度线。 在商代后期,中国出现了把一昼夜分为100等分的百刻计时制并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百刻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有了统一的计时标准。
至迟从周代起,国家开始使用漏刻计时并设立专职机构管理时间。 秦朝太子宫中设有“太子率更令”一职,负责管理漏刻,为皇太子服务。 到西汉制定《太初历》时,漏刻开始成为天文计时仪器,由“太史待诏”掌管。 另外,汉代光禄勋下设“郎官”一职,负责用漏刻为皇宫日常生活、礼仪制度提供时间服务。 这三套管理漏刻的制度也被沿用到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