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0岁左右年龄的老北京人或当年去过北京的人,大抵都会记得当年公交车的奇葩状态:车的背后,通通背负着一个不敢停火的木柴炉或木炭炉,喷云吐雾,缓缓而行,遇到上坡时火跟不上,立刻停车下来烧劈柴,灰头土脸,费很大劲!后来“升级”了,变成煤气发生炉,驾驶员出车之前要先做三件事:领煤、生火、拖车!最壮观的,自然是车顶上那硕大无朋的煤气包,晃晃悠悠,摇摇欲坠,越走越瘪,一旦气不足了,车立马抛锚!
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消极的观点。 1915至1917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走了。 192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产地,东北部分也不会有大量石油。
“中国贫油论”从此开始流传。 事实上,在旧社会的中国,石油基本完全依赖进口!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全国所需石油的80%至90%不得不依靠进口。 而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国内石油燃料相当短缺,严重阻碍了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无油不成局”,这不仅仅是公交车的问题。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思考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对李四光寄予了厚望。
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 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1928年,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 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 ”面对领导们殷切的目光,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 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事实上,早在1933年,他在发表的《东亚构造格架》论文中,就已经圆满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国讲学时,写过《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东海、华北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实际指的就是石油。
他从整个新华夏体系的一个巨大宏伟的“多”字形构造体系说起,滔滔不绝地讲到我国石油燃料分布与蕴藏的实际话题:“在我国,第三沉降带的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第一沉降带的黄海、东海和南海都存在着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 这些话,都是我过去在外国讲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 其实,它们就是天然石油和天然气。 而方才说的那个‘多’字形构造的对扭性质,使它们有条件成为雁行排列的良好储油构造。 因此,仅就新华夏体系而言,且不说其他的构造体系和其他资源,单从新华夏体系的沉降带分析,则可断定既生油,又储油。 这就是说,我国天然石油资源远景辉煌,我们地下石油的储量确实是很大的……”
周恩来听到这里,面带笑容地称赞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 我很拥护你。 ”
毛泽东也坦然地笑出声来:“我们都拥护你啊。 ”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李四光提出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特别是其中的石油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统一作战,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石油勘测。
建议获得党中央的赞同。 不久,周恩来在国务院的一次干部大会上,明确指出:“石油在我们的工业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首先是勘探的情况不明。 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 我们拥护他的意见。 现在需要做工作,所以要有一个单独的石油工业部。 ”
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 1954年3月1日,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召开石油工作座谈会,原本计划让来中国考察石油的苏联专家小组谈谈考察后的意见,专家组组长却建议道:“先请李四光部长给大家谈谈。 ”
李四光站起身,向全场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他把地质力学的基础理论引申到分析石油生成条件和储油条件的领域,说明了新华夏系几条沉降带含有石油的理论依据。
报告进行整整一天,结束时他说:“最后,我用几句话指出一个方向,作为我的报告的结束吧:东北平原,通过渤海湾;华北平原,往南到江汉平原和西湖盆地,现在就可以考虑工作。 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 我的意见是:物探、钻探一齐上!”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苏联专家组长表示听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报告”“同意李部长的看法”。 李四光用地质力学理论,详细地论证了我国地质构造特征和可能含油的远景地区,着重指出从东北平原通过渤海湾、华北平原往南到两湖地区是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应组织力量进行摸底。 又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最东边的一条沉降带,黄海、东海乃至南海地区的海域含油远景,并不亚于陆地。 李四光全局性、战略性的预测,在后来的区域普查和开发勘探中,一步一步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