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震监测手段的建立历史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目前,人类尚不能预测地震,但已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记录地震发生的各种信息。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被我们感知,因此记录地震、研究地震就需要专门的地震记录仪器。 早在公元132年,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记录仪器——候风地动仪。 但是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地震发生的粗略方位,其工作原理、仪器灵敏度等均不可知。 现代意义上的地震监测手段是从1880年代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1880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工程学院任教的英国地震学家约翰·米尔恩和同事一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精确测量地震强度的地震仪,这种仪器能检测各种地震波并记录相关数据。 不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远距离的地震记录却是德国人帕什维茨在意外情况下完成的。 1889年,帕什维茨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天文台安放了一架水平摆测量仪,打算测量因其他行星的运动而引起的地球引力变化。 4月17日下午5点21分,水平摆突然剧烈而有规律地摆动起来,绘图仪将这个突发事件记录了下来。 帕什维茨当时很困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水平摆如此大幅度地摆动。 几个月后,他才从《自然》杂志上了解到,日本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地震时间就在他的水平摆大幅度晃动之前约1小时。 帕什维茨意识到,他的仪器捕捉到了从遥远日本传来的地震波,这是人类首次用仪器记录到超远距离的地震波。
1895年,米尔恩在日本的实验仪器毁于一场大火,但他已经掌握了一整套记录地震波的方法。 20世纪初,回到英国的米尔恩已经在英联邦各地建立了27个地震观测站。 到1913年米尔恩去世时,全世界已经建立了40个类似的地震观测站。 1960年代,为进行核试验监测,美国与西方盟国建立了全球地震监测网。 这一网络虽然是冷战时代的产物,但它的出现对地震监测和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全球地震监测网已有超过150个观测站,通过每秒20个采样点的宽带地震记录仪连续记录全球地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