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

1.概况

海南省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 已有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和鱼、蛇、龟、兽诸类动物和藻类等。 其中,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 体形较大的有黄鳍金枪、鲣鱼、鲨鱼、马鲛等,个体较小的有金带黄鲷、扁蛇鲣、白卜鲔、燕鳐、真鲷、石斑鱼、鹦咀鱼、鲻鱼等,尤以石斑鱼、真鲷、马鲛、金枪鱼等价值最高、产量最大。 经济虾类17种,主要品种有斑节对虾、短沟对虾、日本对虾、红斑对虾、中国龙虾、墨吉对虾等。 海参类有梅花参、赤瓜参、白尼参、黑尼参和白参等。 爬行动物,主要是海龟(西沙特产,可重达200多公斤)、玳瑁及海蛇。

海南省的近海和外海贝类繁多,资源丰富,达700多种,仅西沙群岛的贝类就有250种以上。 经济贝类150多种,主要品种有鲍鱼、文蛤、泥蚶、大珠母贝、珠母贝、马氏珠母贝、企鹅珠母贝等;价值较高的有鲍、牡蛎、珍珠贝、白蝶贝、大珠母贝、马蹄螺、夜光蝾螺、蝶螺、凤螺、虎斑宝贝等,其中马蹄螺的珍珠层价值极高。

海南省近海和外海的主要经济藻类162种,其中以麒麟菜、江蓠、马尾藻等10多种经济价值最高。

南海海域还有丰富的珊瑚资源,如鹿角、葵花、菊花、兰石竹等珊瑚。 南海海域的海洋生物,多为印度——马来西亚热带区域常见的暖性种类,其中包括一批首先在中国发现和记述的新种。 在浅海、近海区种类多呈带状分布,环岛潮间带生物丰富,平均生物量每平方米391.25个,以岩礁型生物量最多,淤泥滩型、沙滩型次之。 从生物类群量的百分比中比较,藻类占总量的62.8%,软体动物占29.6%,甲壳类5.48%,其余为多毛类和棘皮动物。

南海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鱼汛期长等特点,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 海南省优良的渔场有北部湾渔场、清澜渔场、三亚渔场、西中沙渔场和南沙渔场。 据估算,整个南海最大持续渔获量为420多万吨,是中国热带海洋渔业的重要基地。 海南岛东部、南部大陆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渔场以及西、中、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资源可捕量约200万吨,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巨大。

南海生物资源除具有其他海域生物的共性外,还具有一些特殊性:

(1)海域辽阔,生物量大

南海南北长1800公里,东西宽900公里,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1827个,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5559米。 渔场面积、海域净初级生产力、鱼类年生产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均高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2)生境类型丰富,生物品种多样

南海不仅海域辽阔,而且地质、气候等环境复杂,海岸、滩涂类型多种多样。 海岸依其特征和成因有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砂质平原海岸、三角洲平原海岸、沙坝泻湖海岸等类型;滩涂包括基岩砾石滩涂、砂质滩涂、淤泥滩涂、红树林滩涂等。 复杂多样的栖息场所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海洋生物种群。 根据《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收录的中国海域的资料表明,南海海域生物资源的物种数目占全国对应的物种总数的百分率,鱼类为67%,虾蟹类为80%,软体动物为75%,棘皮动物为76%。

(3)海洋生物以暖水性类为主

台湾恒春到海南三亚一线以北的南海海区属于边缘热带,此线以南的西沙群岛的南海中部海域为中热带,南沙群岛到曾母暗沙的南部海域属于赤道热带。 南海因地处低纬度,年平均水温27℃,最高30℃以上,年均度较高。 因此,南海海域海洋生物大多属于暖水性生物,少数为亚热带或温带海域广布性的暖温性生物,而广布性的冷温水性或冷水性种类几乎没有。

(4)汇集了全部高生产力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南海海域环境条件的复杂多样造成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诸如港湾生态系统、海岸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等。 其中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南海特有的。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仅占海洋总面积的0.25%,但有约25%的鱼类生活在珊瑚礁区。 红树林全世界共有24科82种,而南海有16科31种,红树林在药用、食用、木材、渔业、旅游、防风护堤、净化海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海藻资源

南海有丰富的海藻资源,其中褐藻类的马尾藻以及红藻类的紫菜、江蓠、海人草、麒麟菜等经济价值较高。

马尾藻俗称海茜、海底藤、海藻、海草、玉草、茜米、龟鱼茜、牛尼茜、台茜等。 南海北部沿海产马尾藻种类较多,估计有50种以上,已知的有30多种。 马尾藻产量大,分布广;多盛产于沿岸多砂石底的浅海海湾区域,冬春季是繁茂生长期。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以马尾藻作为药材和食品。 在现代,马尾藻是褐藻胶工业的重要原料,可以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氯化钾等。 以马尾藻资源为原材料,通过生物提取获得新一代优质海藻有机肥,施用于农田,尤其蔬菜种植。 个别种类可作食用、饲料和药用。 中药上的“海藻”,就是多种马尾藻,特别常用的是羊栖菜。 据《本草纲目》上记载,羊栖菜有主治“瘿瘤结气”、“利小便”、治疗奔豚气、脚气、浮肿、宿食不消等功用。

红藻类的紫菜是我国当前海藻养殖的主要对象,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副食品,还可作药用,治疗高血压等疾病。 我国进行紫菜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南海北部沿海的紫菜,主要有:圆紫菜、绉紫菜、长紫菜、坛紫菜、广东紫菜、越南紫菜等品种。 冬春季节紫菜叶状体喜附着生长于潮间带的礁石上,春夏季节紫菜丝状体寄生于死贝壳内。 过去多引植福建产的坛紫菜,近年来已人工培植成功珠江口附近生长的广东紫菜。 广东紫菜具有耐高温、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等优点,是适宜南海北部人工培植的种类。 紫菜可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唐朝孟铣的《食疗本草》中就提到紫菜,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主治热气烦、凡瘿结积块之病,宜常食紫菜”。

江蓠俗称红藻海面线、发菜、海菜和粉菜等,是很有人工养殖前途的经济海藻。 多生长于肥沃平静的浅海海湾内各种基质上。 全年都能生长、主要成熟季节为夏季。 江蓠是我国海藻胶浆工业的优良而重要的原料之一,用于提取琼胶;药用主治肠热病,养胃滋阴。

海人草主要分布在东沙群岛和澎湖列岛,以东沙群岛的质量最好,产量也多。 海人草生长于大潮线下2-7米深处的珊瑚碎块上,成熟期为8月,采集期为8月-次年3月。 海人草是经济藻类中较突出的一种,藻体丛生,高约20厘米,暗紫红色,软骨质,有不规则的二叉分支,茎部因分支早脱落而裸露,固着器呈盘状。 海人草除可用以驱蛔虫外,还可治肺病、皮肤病等。

在西沙、中沙群岛珊瑚礁礁盘上生长的藻类约有400种,麒麟菜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麒麟菜藻体长12-30厘米,宽2-3毫米,肥厚多肉,紫红色,软骨质,有不规则的分支。 生于大干潮线下1-2米处的珊瑚礁上或低潮带下2-5米深处的珊瑚礁上。 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等海域。 麒麟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和锌的含量尤其高;属于高膳食纤维食物,富含多糖和纤维素,具有防治胃溃疡、抗凝血、降血脂、促进骨胶原生长等作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保健食品。 麒麟菜是南海诸岛重要的珊瑚礁经济藻类,仅西沙群岛每年生产的麒麟菜干品就达300多吨。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