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故事:重回母校

在王校长的帮助下,陈景润重新回到了母校。

母校的一切,他既熟悉又陌生。 他穿过绿茵茵的草坪,心里琢磨着:“王校长会安排我什么工作呢?”这时,王校长走过来了,他通知陈景润:“你到图书馆当个管理员吧!”

陈景润欣然答应了,图书馆里的书籍早把他吸引住了。 他来到图书馆,从这头走到那头,爱不释手地翻弄着一本本书籍。 几天这去了,领导还没安排他具体的工作。 他就利用这段空隙孜孜不倦地埋头苦读起来。

过了个把星期,王亚南来到图书馆来看陈景润,见到陈景润正手捧一本数学理论书出神地看着。 他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好半天,陈景润才抬起头来,一看是王校长,慌忙站起身说:“王校长,你安排我具体工作吧!”

王亚南亲切地指了指陈景润手中的数学书,意味深长地说:“你这不是已经正在工作了吗?这就是我安排给你的最合适的工作。 好好努力吧!”

陈景润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的眼睛有点润湿了,他很想说几句感谢的话,但张开嘴来却只听见一声颤动的喊声:“王校长……”

此时,厦门大学正值一派生机,学术空气很浓。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中,陈景润集中全力钻研华罗庚教授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和《数学导引》。

陈景润经常晚上开夜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因为怕邻舍们议论,他特地用纸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灯罩,把灯光全部遮起来。 灯罩很大,有一次陈景润没注意把灯罩碰歪了,头也伸进灯罩里去了。 窗口透出的灯光使两个巡逻的学生产生疑问,当他们知道陈景润是在演算习题,才笑着走了。

为了抓紧点滴时间学习,陈景润继续沿用了学生时代的读书方法,把书本拆开,放几页在口袋里,随时随地拿起来看,反复揣摩和钻研,直到烂熟就再换几页。 他开会前看,吃饭排队时看,走路时也看。 凭着一股钻劲,这位毕业并没有太长时间的大学生,没有年高资深的教授带领,硬是靠着自学,把一本又一本数学名著全部融化在心里。

知识的积淀会培育更强的信心。 在打下坚实而雄厚的基础后,陈景润开始想跃进一步,准备摘取那高高悬挂光彩照人的数学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但他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为此他开始练兵,准备向“他利问题”首先发动进攻。

“战斗”一打响,陈景润便夜以继日地忙碌起来。 他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尝试着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去推演运算。 除了上班不得不去阅览室,买饭不得不去食堂以外,他哪儿都不去,整日里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在吃饭时,他边吃边看演算出来的草稿,有时还放下碗来接着演算。 饭菜凉了,他便倒进一些热,没有热水,凉的也就将就着吃。

经过多少不眠之夜,陈景润小房间的地板上和桌子上堆起了厚厚的一层纸张。 它们都是陈景润辛勤汗水的结晶和见证。

终于,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诞生了。

陈景润的这篇文章,辗转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这家中国数学研究最权威的机构。

经过华老的推荐,全国数学会决定邀请陈景润参加1956年的全国数学论文宣读大会,并在会上宣读这一论文。

陈景润来到北京,华罗庚教授便亲切会见了他。

1956年8月24日。 《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大会的盛况,指出:“从大学毕业才3年的陈景润,在两年夜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一些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 ”

从此后,这位默默无闻辛苦耕耘的青年人的名字如一颗满载希望的新星,逐渐引人注目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拚搏,在能人辈出的数学王国中,陈景润——这位年仅33岁的青年人开始初露锋芒。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