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堰塞湖下最危险

堰塞湖,可以说是地震在陆地上的最大“帮凶"之一,堰塞湖崩坝造成的灾难,有时是地震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中的县城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的叠溪镇正举办盛大的活动,几个羌族艺人虔诚地在城隍庙里为城隍老爷“穿衣戴帽",一群羌族小孩兴致勃勃地围着观看。

中午,晴朗的天空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伴随地面震动,地面到处裂开大缝,一会儿张开,一会儿闭合。 持续了一分钟后,地面停止摇晃,但四周巨大的隆隆声仍持续不断,沙石继续飞扬,三个小时后漫天的灰尘稍稍平息,此时山河改观,山川面貌全非。

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 大地震发生时,茂县一带的岷江河谷山体岩石纷纷垮塌,特别是岷江两岸的银瓶崖、大桥、叠溪三处山体发生了可怕的山体崩塌,成千上万方岩石从山上倾泻而下,将泯江河彻底阻断。 岷江堵塞,顿时出现了三大堰塞湖。 不断上涨的湖水,很快将刚刚遭受地震灾难的叠溪镇慢慢淹没。 从此,这个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西北叠溪羌城,自古的兵家必争之地,完全从地图上被抹掉了。

可怕的灾难还在继续。 地震发生之后,岷江上游的天气一反常态:连续一个多月日月无光,阴雨连绵。 无休无止的降雨,使得河水猛涨,堰塞湖水与日俱增,水位日日上涨。

10月9日傍晚19时许,茂县叠溪下游的受灾群众煮好稀粥,正准备吃晚饭时,突然听到上游传来雷鸣般的轰隆响声,数十秒钟后,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山洪突奔而至。 急流滚滚,浊浪排空,刚遭受地震灾难不久的群众,再次遭受了灭顶之灾。 不少人被卷入激流中冲走,人们临时搭建的居住点也被一扫而光。

原来,这一天叠溪堰塞湖的坝体被大水冲开,大坝发生了可怕的崩塌,上亿方湖水奔涌而出,掀起20多丈高的巨浪直冲下游。 洪水急流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急涌茂县、汶川,两县沿江的大定关、石大关等数十个村寨全被冲毁。 洪水荡平茂县、汶川的岷江河谷后,又直向下游冲去。 10日凌晨3时,洪峰到达灌县(今都江堰)时,仍掀起4丈高的巨浪,灌县沿河两岸的房屋也被洪水一扫俱尽。 洪水继续奔泻,岷江下游的郫县、温江、双流、新津等地水满为患,遭受了巨大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叠溪堰塞湖崩坝,造成至少2500人死亡。 可见,堰塞湖造成的灾害是多么巨大!

堰塞湖排险

有没有办法避免堰塞湖灾难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

让咱们一起去看看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吧。

从四川北川县城出发,沿着绕城而过的漳河往上游走,便可看到一座高约1000多米的巍峨大山,这便是被当地人称为“唐家山”的地方

这是一座在川西地区十分寻常的大山,然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这座大山发生了可怕的崩裂:从山顶开始,山体被削去一半,巨石、泥沙像瀑布一样狂泄而下,将原本在涧河西岸山腰上的杨柳村和坪房村直接推过了涧河。 据估算,当时山体崩塌的速度超过了10米/秒,巨大的山体高速冲入涧河,将河底泥沙反卷起来,像玩魔术般覆盖在了崩塌的山体上。 滑坡体落入河道后形成一座长约803米、宽约611米、体积约为2037万立方米的堆积坝体。 奔流而下的涧河被阻断,水位迅速上涨,形成了可怕的堰塞湖。 有关专家计算,如果堰塞湖水位涨满,绵阳市的上游,将出现一个总容积约为3.2亿立方米的巨大“悬湖"。

在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同时,广元、阿坝、德阳等地也因特大地震“催生”了33个大大小小的堰塞湖。 这些堰塞湖都有一个特征: 有着大型水库的库容,但却没有与大型水库高度一致、坚固稳定的坝体,也没有与之配套的溢洪道,一旦水位上涨至坝顶,产生漫溢,就会造成堰塞体溃决的危险。

排除堰塞湖险情,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人工干预,对堰塞湖坝体进行有效疏导,使其不再对河道形成堵塞。 对小的堰塞湖,一般采用爆破方式,将堰塞体炸开,再利用挖掘机等工具进行疏通,就可以将险情排除。 但对大型堰塞湖来说,因为其坝体十分高大,爆破方式显然无济于事。

那怎样才能排除大型堰塞湖的险情呢?

2008年6月,专家们在对唐家山进行实地勘察后,制订了排险处置方案:

即紧急疏通唐家山堰塞体右岸基本连通的低洼沟槽,形成人工泄洪通道,达到降低堰塞体前水位的目的,减轻上下游洪水灾害。

为了消除灾难,英勇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空降到唐家山堰塞湖的大坝上,利用人力挖掘导流渠。 同时,气象、水文专家密切监测唐家山的天气和水情变化,防止堰塞湖因暴雨等原因而崩坝。

经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们夜以继日地施工,一条长475米、宽50米、深12米的泄流渠终于挖成了。 6月7日7时,堰塞湖的水位终于上涨到了泄流渠的高度,水流缓缓漫进泄流槽,开始流量只有1立方米/秒,随着水流对坝体的冲刷,泄流渠的宽度越来越宽,深度越来越深,流出的水量也越来越大。 到6月10日7时42分,泄流槽流量达到了497立方米/秒,超出了流入湖里的河水流量数倍。 随着湖中的水位大幅下降,唐家山堰塞湖的危险也宣告解除,下游上百万人民的生命终于得到了保全。 这是人类利用人力战胜堰塞湖的最成功范例之一。

除了排解险情,堰塞湖周边及下游的人们还应加强自我防范:

一是安全转移。 堰塞湖形成后,最令人担忧的是遇到暴雨天气。 暴雨会使堰塞湖水猛涨,造成湖水翻越坝体,并形成崩坝灾难。 因此,专家建议,堰塞湖及其下游地区的群众应按照政府的部署和安排,根据天气预报及堰塞湖的实际情况,在政府的组织下及时撤离危险区域,避免灾难发生。

二是抢收庄稼。 堰塞湖上游的人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抢收已成熟的庄稼,减少堰塞湖带来的经济损失; 下游的人们在确保无崩坝危险的情况下,也应积极将成熟的庄稼抢收后运到安全地方保存。

三是加强防疫。

堰塞湖疏通后,一些地方会被洪水淹灭。 在洪水消退后,应加强防疫工作。 千万不可捡拾上游冲刷下来的东西,也不可在洪水消退后马上回到家里。 应在卫生部门做过防疫工作之后,才能回家清理东西,并逐渐恢复农业生产。

 

声明:准根文档网所有作品(图片、文字)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aizw@outlook.com